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上天入地,这位大地艺术家你一定要了解!

原创 2022-02-26



沃尔特··玛利亚一英里长的画》(Mile Long Drawing),1968


说起大地艺术,人们往往将目光聚焦于包裹凯旋门的克里斯托夫妇,却鲜少提及沃尔特·德·玛利亚(Walter De Maria)。上天、入地、反叛、沉思,他被称为“这个时代最伟大艺术家之一”。今天,时尚芭莎艺术邀你一起探索沃尔特的大地艺术。




逃离画廊


沃尔特·德·玛利亚的大地艺术之路是从“逃离画廊”开始的。对艺术界来说沃尔特一直是一位十分神秘的艺术家他始终和商业市场保持着距离人们也鲜少在拍卖市场上见到其作品。性格内向的他一生为人低调将一切采访拒之门外也极少举办巡回展览甚至拒绝参加自己的画廊开幕而闻名。


艺术家沃尔特·德·玛利亚


在其创作生涯早期,雕塑与音乐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16岁时,沃尔特便加入了一个音乐家联盟,施展在音乐方面的天赋。后来他与朋友组建纽约摇滚乐队The Primitives,成为了一名鼓手,和当时尚未成名的卢·里德(Lou Reed)和约翰·凯尔(John Cale)合作演出。这便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地下丝绒”乐队(The Velvet Underground)的前身。


摇滚乐队The Primitives


上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是大地艺术的黄金时代,艺术家们将目光聚焦于土地、石头和水等自然材料,希望通过它们建造、改变和重构景观空间。或许是摇滚乐的精神内核为沃尔特埋下了“反叛”的种子,进一步坚定了其反画廊的立场,不满于画廊诸多限制的他随之找到了更为广阔的艺术场所——地球。


1968年,通过作品《一英里长的画》,沃尔特将他一贯秉承的极简主义理念带出画廊,扩展到一望无际的大地和空旷深邃的天空,由此开启了其大地艺术创作之旅。


沃尔特·德·玛利亚《一英里长的画》(Mile Long Drawing),1968年



上天入地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高原,四百余根不锈钢桅杆等距立在地上,它们顶端呈针尖状,排列成巨大的网状矩阵,覆盖了整片平原。这是沃尔特于1977年创作的作品——《闪电原野》(The Lightning Field),被誉为20世纪最引人注目的大地艺术装置之一,也是众多大地艺术家们的“朝圣之地”。


沃尔特·德·玛利亚《闪电原野》(The Lightning Field),1977年


空旷的高原风力十分强劲,艺术家将钢柱放置在混凝土底座中,使其能够在强风中屹立不倒。在晴朗的天气里,游客可以自由穿梭在桅杆之间,感受来自自然的强大力量。


而每当雷电来临,这些装置便成为原野中的电极,通过接引雷电连接高原与天空,创造壮观的闪电“画作”。为了生命安全,观众必须站在远处欣赏这场艺术与自然联袂呈现的演出,在变化中感悟时间与空间的观念。

 

沃尔特·德·玛利亚《闪电原野》(The Lightning Field),1977年


《闪电原野》或许是危险的,但这正是艺术家的风格所在。他坚信,自然的灾难是人类可体验到的最高艺术形式,宏大的装置和不确定的危险性为观众创造了无可比拟的极致体验,彰显了对自然无尽能量的敬畏。美国艺术评论家杰瑞·索兹(Jerry Saltz)更评价道:“这几乎是萨满式的感官传递。”


沃尔特·德·玛利亚《破碎的一公里》(The Broken Kilometer),1979年,是其作品《垂直地球一千米》的姊妹篇。


有了“上天”的经验,沃尔特又将目光聚焦在“入地”。在1977年的德国卡塞尔文献展上,他搬来了一部钻机钻动地面,经过长达79天的作业,小孔终于达到了一千米的深度,随后他以一根直径五厘米的铜杆将其填满。最终,这件作品只显露出一个狭小的铜面,就像掉落在花园地上的一块硬币一样不起眼,日复一日有游人从上面走过。


沃尔特·德·玛利亚《垂直地球一千米》(Vertical Earth Kilometer),1977年
《垂直地球一千米》的所在地——德国弗里德里克花园(Friedrichsplatz Park


虽然饱受争议,但这件作品的艺术价值毋庸置疑。艺术家在其中淡化了艺术作品的形象,强调空间的概念,将公众注意力聚焦于常常被人们忽略的、不可视的地下空间,颠覆了传统的视觉认知及雕塑对于空间张力的探讨模式。


沃尔特·德·玛利亚在《The New York Earth Room》作品现场,1977年
沃尔特·德·玛利亚《The New York Earth Room》,1977年


除了将艺术带到大自然,沃尔特还试图在喧嚣中创造一片“净土”。在纽约的黄金地段,他用厚厚的泥土将空荡荡的房间填满。整间屋子将极简主义发挥到极致,没有冗杂的色彩,人们在潮湿的泥土气息中感受自然,缓和城市带来的压力与虚无。


其实,无论“上天”还是“入地”,无论是临时呈现还是长期保留的作品,沃尔特创作的核心一直是时间和空间的探讨。他深受另一位大地艺术家罗伯特·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的影响,对于时间的概念有着独特的阐释。


沃尔特·德·玛利亚《时间/永恒/没有时间》(Time/Timeless/No Time),2004年



禅宗印记


上世纪60年代,亚洲文化对于美国艺术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艺术家们试图通过东方哲学中的沉思与冥想来改变人类意识。其中,禅宗概念以极简、对自然的敏感及对直觉和非理性知识的倾向性渗透到艺术界。


沃尔特·德·玛利亚《三角形、圆形、方形》(Triangle, Circle, Square),1972年


沃尔特对于极简主义十分痴迷,尤其是各式几何图形,其早期作品也有着深刻的禅宗印记,最为直接的便是《三角形、圆形、方形》(Triangle, Circle, Square)。该作从日本禅宗僧侣仙崖义梵(Sengai Gibon)的作品中汲取灵感,由此折射宇宙。


仙崖义梵(Sengai Gibon)《宇宙》(The Universe),三角形、圆形和方形图案的背后是“无形”与“无限”的几何体现,突出展现了其“空性乃禅悟”的核心思想及世界观。


比起单一的黑白灰,仙崖义梵用深浅不一的着墨不断变换,每个图形略微相叠,叙述着三者之间潜在的微妙关系。沃尔特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于几何形状的金属上构建“U”型隧道,每个隧道中都包含着一个可移动的不锈钢球体,以表现艺术的随机性。这也使观众从被动的体验接受者转变为更具参与度的个体。


沃尔特·德·玛利亚《三角形、圆形、方形》(Triangle, Circle, Square),1972年

沃尔特·德·玛利亚《14 Sided Open Polygon》,10.2×226.1×226.1cm,1984年


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他更注重经验与直觉,而非话语和逻辑。沃尔特将当时盛行的大地艺术、极简艺术、观念艺术等多个流派融汇贯通,创造了独一无二的艺术风格,也突破了公共雕塑的界限,帮助大地艺术成为当代艺术中重要的创造性表达方式。


时至今日这位传奇艺术家的作品The New York Earth Room仍作为长期展览在纽约展出泥土源源不断地治愈着一代又一代参观者也让更多人了解了这位低调而神秘的艺术家



编辑、文  杨一涵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时尚芭莎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艺术家 艺术价值 作品现场 展示

2028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