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专业的人说专业的事”:专访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林存真

原创 2022-03-08

动图含首钢大跳台场景、国家速滑馆场景、水立方场景、国家体育馆场景、首都体育馆场景、国家跳台滑雪中心“雪如意”、北京颁奖广场、北京冬奥、冬残奥村、水立方。图片致谢:耿大鹏、宋江鹏、北京日报、林存真及设计团队。


编者按:伴随着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与圆满落幕,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也在3月4日再次拉开帷幕。这项最大规模的国际性体育盛会不仅为全世界范围内的观众留下了极其精彩的回忆,也因在相关领域打破了多项纪录而成为载入史册的盛事。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奥运会视觉景观设计的发展也潜移默化地影响和促进了城市进步、科技应用、经济发展以及青少年素质教育等方方面面。从“一墩难求”的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到与运动员一同定格在赛场背景中的冬奥会会徽;从事无巨细的场馆围挡设计与安装,到融合生态意识可持续性的竞赛场馆布置与实施,这些无一不体现着设计师们的巧思与努力。

 

相对于其他设计形式和内容,奥运会视觉设计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北京2022年冬奥会设计中有哪些特别之处?在奥运会设计史上,中国奥运设计又有怎样的进步和影响?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为此对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形象景观艺术总监、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林存真进行了专访,进而探讨当代艺术设计与国民审美认知的关系,以及西方奥运设计历史与中国奥运设计之间的互动历程。



受访人:林存真(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副院长)

采访、整理、编辑:Sue Wang/CAFA ART INFO(Q)

图片和相关资料致谢林存真老师及设计团队


Q

众所周知每一届奥运会的视觉设计都汇聚了主办国的文化精髓,融合了时代特点,也反映和凝结了众多设计师的思考和辛勤工作。除了遵循国际奥委会的规定,主办国也尽可能多地在设计中融合本国的文化与艺术元素。奥运会除了是运动竞技场,同时也是设计的竞艺,您觉得什么是衡量奥运会设计成功与否的标准?是雅俗共赏还是最大程度的传播性?

林存真:我觉得首先应该是传播性,因为奥运会的景观设计与其他设计有所不同,它最首要的目标是服务于国际性的体育比赛,而且奥运会在全球转播的范围非常大。所以无论是否有疫情影响,在观看奥运会的人群当中,有90%以上甚至更多的,是电视机前的观众。这样的特性就导致了奥运会设计跟一般的空间设计和活动设计有着巨大的差异。所以评判奥运会景观设计是否优异,我觉得功能性和识别性是要放在第一位的。识别性的概念在于其一是对奥运会本身的识别,其二是对举办国举办地的识别。从2014年我们开始介入申办工作起到现在将近七八年的时间里,我们其实就围绕着一句话,“这是一届奥运会,这是一届在中国北京举办的奥运会。”这也是我们工作的核心。所以在我看来评判奥运会设计的好坏也在于是否能把句话传达明确了。


冬奧会徽概念图

冬残奥会徽概念图

冬奥会徽与建筑结合场景:首钢大跳台

摄影:张银良


Q

设计在所有艺术学门类中通常被认为是最具有功用性的专业领域。作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的教师和副院长,您也与奥运设计有着不解之缘,本届冬奥会及冬残奥会的会徽设计就是由您主导完成,那么在会徽确定之前和之后,您在这项设计工作中是如何平衡艺术的美感和设计的功能性?又是如何在该设计任务中做到既具有鲜明的识别性又具有广泛的传播性?

林存真:其实艺术和设计不太一样,艺术创作更注重的是艺术家的表达和思考,但设计要为人民服务,要适合群体、适合社会、适合人本身,因此它具有很强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对于审美来讲,其实是不能将审美凌驾于功能之上的。设计的初心或者说最核心的定位是什么很重要,然后我再用设计的一些方法,一些手段来实现这样的目的。我们设计师也经常会说,没有哪一块颜色是难看的颜色,要看你是不是把它用在了合适的地方。同理,一个图形也没有纯粹的好看和纯粹的难看,不把它放在一定的环境里或者在一定的语境里,也就是没有参照物、没有前提、没有环境的情况下,就无法具体评判它的好坏。所以对于奥运会的设计来说也是一样的,首先它在整体的框架里面有非常多的核心元素,每一个核心元素像会徽、吉祥物、体育图标等等,每一项都有非常强的功能性,都承担着自己的任务,在各自的任务上发挥了相应的能力并在任务中体现出了美感。


谷爱凌训练时拍摄  摄影师:黄宗治/新华社

苏翊鸣在“雪飞天” 摄影:薛宇舸/新华社


Q

正如您刚提到的,在本届冬奥会各项景观的具体任务中表现尤为让人印象深刻的名场面之一就是,在“雪飞天”首钢滑雪大跳台,当中国运动员谷爱凌和苏翊鸣腾空的身姿与背景中冬奥会会徽定格时,很多观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留言感叹,在特定的场景中他们又重新认识和理解了会徽的含义。那么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上关于设计元素您最有成就感的时刻是什么时候?

林存真:是的,有一张图片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就是谷爱凌在大跳台训练时腾空的身形与会徽完美重合。这是没有人策划过的巧合,是非常自然地运动与创作契合在一起的状态。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时刻除了在“雪飞天”大跳台区域冷却塔上的会徽与运动员姿态的重合外,还有应用于冬奥会赛场围挡的场馆景观工具包,通过研究中国长卷山水画的节奏在围挡上体现“画面感”的设计,不管是在“冰丝带”举行的速滑比赛还是在首都体育馆进行的花样滑冰比赛中,呈现出一种人在画中游的美感。这是之前历届奥运会都没有实现的设计,让比赛和文化自然地融合。不仅满足了功能需求,还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魅力,无论从色彩到设计都得到了各国运动员的充分肯定。

围挡概念图


Q

如您所述在冬奥会的不同设计任务中,冬奥会会徽是体现国家形象的标识,而冰墩墩作为吉祥物就是卖萌的存在。作为冬奥会期间的“顶流”,冰墩墩也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其实,熊猫元素和设计已经多次被用作中国举办的运动赛事的吉祥物,从亚运会开始就有着各种不同形式的变体,有国外媒体谈到熊猫形象时提到这是否与中国的“熊猫外交”政策有关?您如何看待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的突然走红和热销?

林存真:熊猫这个形象从最开始吉祥物的征集到评审出十个候选作品进行修改的过程中,其实大家对于吉祥物到底应该是哪一种动物是有着非常多的讨论。围绕着这个问题,其实从很多层面,无论是决策者层面、专家层面,还是设计师团队层面都进行了充分的讨论。熊猫作为中国典型的动物之一,无论问世界上任何一个人,请他(她)找到一个动物代表中国(单选题),这只会有一个答案就是熊猫。冬奥会是面对全球的运动会,如何准确地表达中国形象,只有熊猫才能完成这个任务。其实我们也有其他的动物备选形象,但很难实现像熊猫一样能够被排他性地认为代表中国,而且在冬季活跃的动物也并不是那么多,能够代表中国的动物就更少了,再要面向国际去做相应的教育和宣传,这种挑战性就更大,所以我们还是围绕着熊猫元素来进行设计。熊猫被发现已经有一百余年了,无数艺术家和设计师都做过熊猫艺术形象的表现和设计,基于尊重知识产权和考虑识别性的因素,我们必须推陈出新,这也是我们面临的挑战。而这个熊猫形象要代表国家的形象,既要像熊猫又不能跟以前的形象类似,这对设计来说其实也是很大的挑战。


北京2022年冬奥会吉祥物 冰墩墩

北京2022年冬残奥会吉祥物 雪容融


Q

这也说明了奥运会的视觉设计体系可以说是世界上难度最高的设计项目之一,每位设计师可能都梦寐以求,而同时这一项目挑战性的过程也充满了艰辛,不仅要遵从国际奥委会的规定,还要与其他设计师和团队协作。您曾负责过2008年北京奥运会形象景观的设计及管理,南京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会徽及景观系统设计,北京2022年冬奥会申办标志设计等等,那么担任本届冬奥会形象景观艺术总监给您带来了哪些影响?

林存真:在这个过程中我的思考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早在2008年之前我已经参与过奥运会的设计,那时候我是作为设计团队的成员参与,而这一次我是作为形象景观艺术总监参与并领导团队,所以角色的转变对我来说是新的挑战。最近我也在思考我这几年进行的工作,前几天我们也进行了一项国际奥委会的活动,名为“观察员计划”,包括后面4个办赛国国家奥运组委会的工作人员来北京“取经”学习经验。我在向他们介绍的时候也系统性地梳理了我这五六年的工作,我也发现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有非常大的收获。


我从设计师逐渐转变为了管理者,为2008年奥运会工作时我主要的工作就是把自己的设计任务完成好,现在我需要将整体的工作把握好,把团队管理好。本届冬奥会有44个场馆,我这边要对接44个工作团队,涉及经费支配、设备安装、安全防范、比赛保障和维护、应急服务以及与国际奥委会进行交流等等,对内需要有团队的管理和协调,对外需要有为其他团队的引导、沟通以及系统性融合等等,这些都是比会徽设计更难的工作。另外我还有一个深深的体会就是奥运无小事,任何看起来可能微不足道的小问题都可能会引发山呼海啸的国际关系争议,因此我们每一步都非常谨慎并尽量思虑周全,我思考问题的层面也因此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观察员计划”现场工作照


Q

奥运会设计也在随着时代变化而演变的过程中推动了奥运会的发展,请您从您的角度谈谈西方奥运设计历史与中国奥运设计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历程?

林存真:其实奥林匹克设计成熟体系化的发端是非常早的,1964年大阪奥运会的会徽和海报设计特点鲜明但是没有形成体系,到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的设计就已经拥有了非常强的视觉体系,从会徽到图形衍生出来的一些应用,已经形成体系化的雏形,再到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设计已经非常体系化并出现了吉祥物。由于奥运会自身的管理模式和电视转播影响全球观众的特性,也促进了奥运会设计高质量地飞速发展。并且奥运会作为全球最顶级的赛事,对主办国的国家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对中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外交形象上都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和价值。国际上奥运会的发展历史,实际上也对中国的设计有很大的影响。2008年北京奥运会设计在我看来可以被看作是中国设计发展的催化剂,在这之后中国设计有了井喷式的发展。2018年我们曾做过一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设计40年回顾展 1978-2018》,当时我们在收集案例的时候对于当代中国设计史做了一些梳理的工作,2008年之后优秀的案例层出不穷,基本上这之后的十年相当于前三十年的总和。2008年之前景观设计乏人问津,2008年之后奥运设计带来的改变也对城市发展有了促进和影响,例如为2008年奥运会设计的道旗形式和规格一直沿用至今。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设计40年回顾展 1978-2018》

2008年奥运会道旗设计


Q

除了跟国际其他奥运会赛事的设计相对照,如果我们以自身为参照,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您觉得在这十四年中,中国的奥运会设计有了哪些进步和突破呢?

林存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赛会结束后,王敏老师作为当时的艺术总监曾提到他有一个遗憾的地方,2008年整个奥运会设计的系统性做得不够完美。当时由于缺乏经验,设计元素是分别一项项完成,当王敏老师正式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艺术总监时,很多设计元素已经完成了,这时候再进行整体把控就更加困难。在得知我将担任2022年北京冬奥会形象景观艺术总监时,王敏老师特意嘱咐我一定要弥补这个遗憾。因此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系统性就更加地完善和协调,所有的元素都是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以文化相连接也更加地自然融合。2022年北京冬奥会设计相对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得更优异的地方还在于,文化的自然融入,而且现在的中国设计也更加自信。当国际奥委会提出不同意见时,我会非常坚持我们认为好的设计来进行争取,例如我们争取了长达半年之久的一个设计方案,将冰立方观众席的出入口改造为12个灯笼形式增强了节日气氛,这后来也被国际奥委会认可为文化元素的表达。所以这也是我们设计自信心的表现,既满足了功能实现,又传达出文化内涵。与开幕式表演呈现不同,奥运会设计是围绕着奥林匹克理念“以运动员为核心”去营造出和谐放松的氛围,对于运动员来说,夺冠取得好的成绩是综合性的因素,不仅有自身的努力,硬件条件如冰面、雪面很重要,同时场馆的环境也很重要。


林存真老师与王敏老师工作照 图源:视频截取

林存真老师参加会议讨论

冰立方观众席出入口


Q

那么随着近些年国潮的兴起和民族自信心的增强,更具中国特色的设计以及汉字字体等备受大众的关注和欢迎,您如何看待当代艺术设计与国民审美认知形象之间的关系?

林存真:现当代设计中比较先锋或者个性化的特色特点,相对来说对于国家形象的表现并不稳妥。本届冬奥会设计整体呈现出不错的风貌,也是因为我们在提交方案之前设计团队也进行了充分的考量和设计,即便是外国团队主导的设计方案,我们也会将整体的风格和文化定位向着统一的系统性努力。所以整个冬奥设计团队在工作中已经先平衡好了艺术性、视觉感、安全性和风险规避,从专业层面上严格地进行了把关。其次我的专业判断也得到了充分的尊重,由专业的人员来说专业的事情,我也会在汇报中潜移默化地把设计和艺术的一些关键点进行阐述,在工作过程中我所得到的信任感也非常重要。从最开始冬奥会会徽发布时,有人持批评意见说怎么又是个汉字?但是我认为对于这一阶段来讲,国家形象一定要有非常突出的文化元素体现让全球认知到,因此会徽中的汉字就是最直接最有力的元素。


林存真老师设计会徽工作照

设计团队合影 摄影:王东琳


Q

您觉得本届冬奥会设计会对未来有怎样的影响?或者说在奥运会设计史上有怎样的作用?

林存真:我想本届冬奥会设计能对未来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并不能由我来进行评述。我在工作过程中也遇到国际奥委会委员表示,幸亏这是在中国,有些景观形象设计和实施的应急也只有在中国才能完成,这也让我感到骄傲和自豪。我相信无论是已经圆满完成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还是即将启幕的2022年冬残奥会,都将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以及冬季运动在中国的认知和推广,产生深远而有价值的影响。正如2月18日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新闻发布会上也提到,通过国际奥委会社交媒体关注到本届冬奥会的人数已达到27亿人次,并吸引了至少100万新增的体育运动爱好者。因此我想本届冬奥会不仅带动了中国国民的认知和文化自信,也必将为未来奥运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一定的经验和传承。


林存真老师(左)与小萨马兰奇(中)、西奥多拉(右)于冬奥倒计时1000天合影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Instagram全新上线!欢迎关注!

@artinfo_cafa

https://www.instagram.com/artinfo_cafa/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版权声明:所有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中英文版(http://www.cafa.com.cn) 及所属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的内容均应受到国际版权条例的保护,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如需申请获得合作授权和内容转载许可,可后台留言“转载”,查看细则并留言联系,或邮件联系editor@cafa.edu.cn(中文)/artinfo@cafa.edu.cn (英文)。获得授权使用的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CAFA ART INFO)。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摘录编改文字和图片,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notice 

© CAFA ART INFO,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ges of CAFA ART INFO web site and WeChat is issued by CAFA ART INFO (http://www.cafa.com.cn) for public distribution. It is prote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under national laws on copyright. For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uth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editor@cafa.edu.cn(CN)/artinfo@cafa.edu.cn(EN). Any use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site or WeChat updat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cknowledgement of CAFA ART INFO as the source, citing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of the article. Unlawful copying and re-using parts of our copyright protected texts and images will result in legal action.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作品分享 科技前沿

1572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