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从“隐喻与凝视”中探索:柔美之外,女性艺术的更多可能
-
原创 2022-03-08
在 当下,一个纯由女性组成的工作团队如何书写自己的态度?时值国际妇女节,深圳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进行的一场名为“隐喻与凝视”的女性艺术家群展给出了一个思考的样本。
这场展览的策展人祝羽捷长期关注女性主义相关议题,作为一名独立策展人,她坚定选择将此研究方向作为自己策展实践的主线。之所以将展览定名为“隐喻与凝视”,是因为长久以来被置于凝视之下的女性始终在面对着凝视背后的种种隐喻,如同约翰·伯格(John Berger)所说:“女人经常遇到关注的目光,如同一面镜子,提醒着她们自己的外观如何、应当如何,每次注视背后都是批判。”
当下,诸多社会事件使得人们对于女性生存环境和权力意识进行再一次关切,于此时进行一场女性艺术展览意欲何为?深圳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发起人晓昱认为,这场展览最大的价值是提供更多的女性生存与思考样本:“我们希望通过展览中的作品促使大家进行一些思考,引导更多的女性去意识到自己生活的更多可能性,她们既可以关注私领域的话题,也有足够的视野关注时代与当下——女性不应被任何标签束缚,我们可以选择更多样的生活方式,关心更多元的问题。”在晓昱和祝羽捷看来,“隐喻与凝视”的重点并不意在呈现传统视角中的“女性之美”,人们甚至更需直面一些精神或感官上的冲击——在大多数时候,它只是女性面对的日常。
如同艺术家周雯静展出的作品《以疾病之名Nº2》,艺术家用绘画形式对乳腺钼靶X光医学摄影进行“写生”,如果不了解作品背景,普通观众或许会将其错认为蘑菇或水母,而有过乳腺增生或乳腺癌患病经历的女性或专业医生则能一眼看透——艺术家乐见这种因医学与艺术视角差异所造成的多样性解读,这个过程正暗合福柯(Michel Foucault)在《临床医学的诞生》中所提到的“病人暂时不再是一个公民,他/她到医院寻求治疗,却变成一种景观”。另一件《21天,避孕药》则把网络上各个国家使用的短效避孕药物按一比一大小画出来,装裱在如血液一般深红色的亚克力板背后,在艺术家提出的“临床艺术”概念中,艺术或许无法直接治疗疾病,但却可以提出一些观看与审视层面的问题,如同其更早年的作品《女人系列·节育环》(2014)一样,直面它们时,你或许感觉残酷,但它真实发生在女性的生活中——疾病与身体从来不仅仅与病理学或生理学相关,艺术家选择以这种方式介入社会。
“隐喻与凝视”是祝羽捷策划的第三个女性艺术主题展览,作为“一线工作者”,她觉得落到实践层面的女性主义与探讨理论层面的那个宽泛的概念很不一样:“从我自己的工作经历来说,第一年做展览之前吃了许多闭门羹,一些男美术馆馆长或画廊主并不愿意提供场地,他们从商业角度考量会觉得这些作品不好卖。”而长期关注祝羽捷实践的晓昱在今年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双方一拍即合。
作为一位在深圳引领文化风向的独立女性,晓昱也一直把关注女性声音视为己任:“2000年我创立物质生活书吧,‘物质生活’这个名字就取自于法国女作家杜拉斯的同名随笔集,最初的愿景就是想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城市里构建精神空间。总体而言,我感觉深圳这几年来在大湾区的文化地位愈发重要,年轻一代的艺术创作者和藏家因为有了更普遍的国际教育背景,审美更加多元。”在去年举行了一场备受欢迎的藏家收藏作品展“另一种注视”后,她讲述城市文化艺术故事的愿景仍在延续:“我希望LA VIE物质生活成为一座桥梁,连接文艺世界与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我们的定位介于美术馆与画廊之间,也一直在探索与白盒子不同的展览内容及形式,去年的藏家展览收到了很好的反馈,在整体规划下,今年我们将视角落到了女性艺术上。就我个人的观感而言,当下许多女性艺术家的思考也颇具深度,比如这次展览中,大家能够看到艺术家们更关注观念层面的表达,而并非像人们的固有思维一样,觉得女性只能强调柔美的一面。”
周力在“隐喻与凝视”中展出的装置作品《蜕变》也曾出现在她去年初年于广东美术馆进行的个展“格林迷踪”中,与当时将作品主体放置在地面的展陈方式不同,本次展览中艺术家根据空间重构作品,将蝴蝶升腾至空中,不锈钢骨架与编织融合刚与柔的两股力量,灵动悬垂的姿态间展露的是内心坚毅的姿态;另一件贯穿展厅的大型装置来自艺术家袁晓天,曾学习珠宝设计的她对金属特性熟稔,同时能精准把控温度,其作品《FLOW》中亦呈现了折叠、灼烧等标志性创作语言,展览开幕数日前,艺术家便进场布展,将金属细丝被编织成透明如丝绸一般看似柔软、实则坚韧的质地。
另一方面,展览空间的特性对于女性刻板印象的打破也起到了明显的推动效果: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坐落于G&G社区中的一个老厂房内,3000平通高达13.5米的空间内完全保留了原始的工业风貌,这样颇具废土风格的场地给予艺术家们更广阔的施展空间:王韫琛在本次展览中呈现的依然是其充满赛博朋克意味的绘画,但与以往在白盒子中立于白墙上的展示方式不同,这一次,她的绘画被置于由破裂砖块堆叠出的画框中,画中的“未来乌托邦”似有一种即将破框而出的炸裂感;2016年,童文敏前往西宁驻留,大漠与荒原的粗犷催生了这位南方艺术家的行为影像作品《放风》,六年后的深圳,这件作品被直接投影到LA VIE物质生活艺术中心略带斑驳痕迹的墙面上,又像是达成了与当时创作初衷的呼应——女性创作也自有其力量。
“隐喻与凝视”虽以女性艺术作为出发点,但并不完全局限于单纯的性别叙事,“我希望给女性艺术家更多的机会,但不是只以性别作为唯一考量,作品的内在价值是更重要的因素——于我而言,真正优秀的女性艺术家作品必然超越性别,在任何评判标准下它都是经得起考验的。”(语出祝羽捷)
通常以历史文献为出发点构思作品的杨圆圆,在去年创作了一部名为《给未来的回忆》的影像作品,项目缘起极其个人化——因为自己怀孕做B超的奇妙感觉,她对图像生产的意义开始重新思考,也是在这段时间,她收获了自己儿时由父亲拍摄下的影像,像是时空胶囊,生命的传承为这件作品奠定了温情的底色;年初,袁可如在SPURS Gallery举行的个展“后像之痕”中展出了作品《永恒与片刻》,而本次它于“隐喻与凝视”中的再度展出则有一种语境转换后的更广泛社会观照意味:这个系列研究缘起于其家族的乙肝病史,因审视了自己从回避到直视的转变过程,袁可如面对HBV病毒在文化演绎层面的失语更抱定发声的决心——但作品表现层面上,《永恒与片刻》并非典型的个人化书写,而是将个体经历与社会群体经验交织,使作品称为更具普遍参照意义的历史切片;赵玉的作品《Dear Mom 2021》中,一句如宣言般的诘问“Dear Mom, what do people cross when crossing the boundary?”则更为明确地指涉当下社会中无处不在的边界与跨越边界的尝试,无论性别、地缘、政治,边界背后蕴藏着的是立场间的博弈与无处不在的误读。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展览中设置了以“书写她力量”为主题的阅读室,这既是祝羽捷多次女性艺术展览的固定组成部分,也与LA VIE物质生活书吧的起源不谋而合。“我自己女性意识的觉醒都是靠自我教育和阅读来完成的,学习策展时,也很重视档案/archive这个环节,”祝羽捷表示,“尤其对于女性主义议题来说,最好的档案莫过于书籍。”晓昱也同样重视档案:“LA VIE物质生活在22年来见证了许多人的文化记忆,所以我们也希望成为大湾区多元文化的一个档案保存地。本次参展的艺术家大都很年轻,扶持年轻人发展也是我们的愿景之一。”因而,“书写她力量”阅览室被赋予了展示空间的衍生功能,艺术家温绮雯的纸艺作品贯穿其中,作为书籍载体的纸张同样成为承载创作者思维的媒介,在功能层面的双关为展览再增添一抹人文的温度。
谈到展览预期时,晓昱提到了即将于今年四月进行的第59届威尼斯双年展:“在女总策展人塞西莉亚·阿莱玛尼(Cecilia Alemani)的统领下,这届双年展将聚焦女性艺术家,‘对男性在艺术史和当代文化史上占据中心地位的现象进行重新思考’。有朋友开玩笑说我们的展览是踩准了世界趋势,但我更认为这证明我们的思考与更广泛的艺术世界同频。当前,有越来越多女性艺术家用自己的创作与世界对话,无论是成功耀眼的还是身处困境中的女性,我们最需要的是彼此间的关爱。”
文丨Yutong Yu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