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演艺新空间!上海、北京两地演出市场呈强劲优势
-
2022-03-04
在新冠肺炎疫情反复波动之下,大部分城市的演出市场都受到疫情反复的影响,无法正常开展演出,但在反复的摸索中,上海和北京两大城市似乎找到了应对的策略,短短2年就将演出差不多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回看2021年,上海共举办营业性演出38366场,几乎追平疫情前2019年的38960场。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有超过100场的丰富演出可供观众选择。实打实的成绩单首先得益于上海来之不易的防疫成果与动态精准的防控政策。这使得上海在面对大量海外演艺资源未能来沪的情况下,得以灵活调整演出策略,通过一批优质剧目,构架以国内原创为主的多元演出新生态。
这也得益于上海演艺人的创作演出实力:18家市级国有文艺院团2021年演出6865场,同比增长高达81.4%,演出收入3.28亿元;而91家上海民营院团全年演出也达到了9895场,收入2.56亿元。更离不开这里有懂戏爱戏、愿意为优质演艺项目买票消费的观众,他们有对全球演艺旗舰与小众艺术的品鉴力,更由衷为中国潜力原创与新生力量喝彩。
可以说,丰富剧目业态、完备剧场设施、活跃演艺主体与强劲消费市场共同构成了亚洲演艺之都的“基础底座”。
所谓亚洲演艺之都的基础底座,其核心莫过于剧目。一批叫好叫座的演艺精品“头部”项目,是承托市场、彰显品牌的“四梁八柱”。
要让剧目发挥最大的承重力,上海给出“头部+驻演”的模式。而“驻演”也是检验一批“上海原创”剧目能否成为与亚洲演艺之都相匹配“头部”项目的一次“压力测试”,决定其能否真正助力“演艺大世界”朝伦敦西区、纽约百老汇这样的目标进发。
对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朱鹮》这样拿下过国内大奖、成为市场现象级的作品来说,驻演难度在“品控”。舞台上,剧目坚守“百场如一”的高标准,《永不消逝的电波》以朱洁静和王佳俊两位荣典·首席演员为代表的剧团演员“冲锋在前”,另一边来自全国招聘的精英新秀,历经两个月魔鬼训练充实队伍。而在营销与呈现上,剧目又能做到“常演常新”,带给N刷观众期待和惊喜。
第400场演出之时,“风、雅、颂、韵”四组主演以回忆蒙太奇的形式首度同台。这一“彩蛋”让观众直呼“绝版”。而驻场以来,超过八成的平均上座率,印证着——“电波”驻演,有戏!
“驻演+头部”模式所带来的绝不只是短期爆发力,更有稳健而持续的拉动效应。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入沪五年,1400场演出不仅带来的是3.8亿元的惊人票房,也使这一海外流行艺术形式最先在上海抢滩。
而未来,世界级主题娱乐品牌普德赋与徐汇区将携手打造“光明之城”沉浸式演艺项目。其4.6万平方米的总面积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沉浸式演艺剧场。此外,作为“头部”的推手,SMG LIVE已经把目光放在了还未首演的伦敦潜力项目——沉浸式面具秀《燃烬城》(The Burnt City),其能否成为下一个《不眠之夜》的现象级演艺旗舰,令人期待。
所谓基础底座,其稳固性来自于结构。要繁荣演艺市场,谋求尽可能多元的产品结构便是保障上层建筑稳固的钢筋水泥。如今的上海,各品类已经形成完备“菜单”以及消费他们的忠实受众。
论经典,再不是年末“天鹅总往中国飞”“施特劳斯迎新年”的单一供给,歌剧有《漂泊的荷兰人》、芭蕾有《胡桃夹子》,各院团手里攒着一批大部头轮番上演;而看音乐剧、脱口秀、沉浸式戏剧、小剧场话剧等流行先锋样式,大量新业态在新空间成长壮大,让上海始终走在演艺发展前沿,也带来新增长极。
“上海已经是亚洲的音乐剧中心!”自称“初代中国音乐剧演员”的于毅,时隔多年带着《灵魂摆渡之永生》回归音乐剧舞台发出如上感慨。这不仅是因为,该剧上演的跨年档期音乐剧竞品达到十多个,令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更因为十多年后,合作的音乐剧演员,已从“跨界”歌手张学友变成了科班出身的“00后”。
而这背后,是剧场、院校、创作者与观众共同完善产业结构的结果。2011年,上海文化广场重新开业时,中国音乐剧市场处于萌芽期。作为音乐剧核心剧场,剧场通过“年末大戏”坚持引进英法德奥原版音乐剧,成为拉动市场的强引擎。
同时,剧场并未放松重磅剧目中文版落地和扶持本土国内原创音乐剧的力度,尤其针对后者特别辟出春季档以公益票价格集中展演。这两条赛道使得一批上海音乐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音乐剧专业学生有机会在舞台磨砺。而现如今,宗俊涛、刘令飞等不少人已经成为上海音乐剧市场的中流砥柱。
正是有了十年间的“从0到1”的深耕,才会有“从1到100”的爆发式增长。不到两年间,亚华湖院线在亚洲大厦专演小剧场音乐剧的“星空间”一路开到了16号,每月演出超过500场。
能够诞生重磅剧目、全新业态,呈现万千气象的演艺格局,恰与上海“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城市精神产生呼应,而这也成为亚洲演艺之都“基础底座”的不变底色。
无论是殿堂级剧场里上演的交响乐,还是在安福路“黑匣子”里的实验戏剧,抑或是演艺新空间上演的脱口秀,上海皆敞开怀抱。而在3.8万场营业性演出之外,还有活跃在社区里弄的群文人和商圈公园里的持证街头艺人,同样为这座城市的演艺氛围增添亮色。这种海纳百川的特色助力头部项目得以不断扩大体量。
新年伊始,上海歌舞团特别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驻(巡)演项目开了一场总结大会。演员代表陈晓的一句“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道出了过去半年经历魔鬼训练到参演这部剧目的不舍。来自全国14个省市自治区的50位青年舞者完成了该剧67场驻演与59场全国巡演任务,占到该剧演出总场次的三成,在这部剧目、这座城市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如今他们中有近一半人提出了“留团”意愿,希望在上海这片演艺热土成就一番事业。
这种海纳百川的特色也决定了先锋艺术家能在此找到归属感。先后辗转广州、北京等地,舞者谢欣选择落定了上海。在这里,她成立了自己的谢欣舞蹈剧场,接连把《九重奏》《熵》等新创作品首演留在上海,而上海也给予她入选“上海青年文艺家培养计划”的关注扶持。
五年前,上海提出打造亚洲演艺之都,以“年均四万场演出”作为硬指标,上音歌剧院、上海大歌剧院等一批剧院建设建成按下快进键。对此,曾有人心怀忧虑。
现在来看,上海不打无准备之仗。现象级红色舞剧也好,沉浸式戏剧、脱口秀等新业态爆发式增长也好,雨后春笋般涌现的“演艺新空间”也好,都不是凭空而来,而是从上海这片深厚的文艺土壤里“长出来”的。
而政府与行业机构所做的,是算好发展的通盘账——于是有了“百年百部”重点创作工程的持续推进;助力拧紧每一颗底座的螺丝——于是有了100家“演艺新空间”的授牌。新的一年,上海又接连推出“演出月历”通览2022年全年好戏,授牌“演艺大世界”,强化品牌影响力和集群剧场的身份认同。回头看,2021年3.8万余场的成绩单,照见了亚洲演艺之都稳健前行的底气。
据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北京市共推出2415台演出剧目,举办营业性演出20597场,观众人数513.5万,票房收入7.83亿元。与上年同期相比,场次数量增长195%,已经恢复到疫情之前的九成。
政策的扶持和原创优秀产品的不断涌现,无疑起到了提振演出市场信心的作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经济整体的复苏、演出政策的引导、演出团体坚持产品创作制作与经营、观众的文化消费需求,都对演出市场恢复良好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红色主题创作成为演出市场的主旋律。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排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话剧《香山之夜》,选取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强渡长江、占领南京这一重要的历史关头,回顾中国共产党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艰辛历程,成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鲜活素材。国家大剧院制作的原创当代舞剧《冼星海》,则通过塑造一位信仰坚定、有血有肉的人民音乐家形象,在舞台上树立了共产党员一心报国的英雄形像。在第五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上,河北梆子《新包公赔情》通过包公内心的情感波澜与矛盾冲突,展示了其廉洁公正、铁面无私、刚正不阿的高贵品格,呼应了反腐倡廉的时代精神,受到了戏迷的欢迎和认可。
全国政协委员、石家庄市河北梆子剧团团长刘莉沙告诉记者,主旋律题材作品在2021年火热,除了与建党百年这个重要时间节点有关外,还与这两年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不断增强、年轻观众逐渐增多等因素有关。
“以前多是老年人看传统戏曲,随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推广普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戏曲的爱好者,其中一些人还成立了戏剧社。当下,观众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喜欢是过去没有过的。”刘莉沙说,“我发现好多大学生都对戏曲感兴趣,我演出的河北梆子新编大型传统戏《钟馗》,经常会遇到一票难求的情况。”
刘莉沙认为,对于主旋律题材、红色题材及现实题材的作品,应该高标准地去挖掘,同时也要创新表演形式,与时代同步,这样才能拉近与观众的感情,让观众感到没有隔阂。
“创新”成为2021年北京舞台上的高频词。2021年,北京交响乐团和北京京剧院联合推出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通过京剧不同流派的典型声腔与交响乐的结合,实现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创新。中国东方演艺集团等单位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取材于北宋宫廷画家王希孟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在舞台上重现大宋美学的风雅韵致,让文物“活”起来。
传统舞台艺术在尝试创新突破的同时,沉浸式、互动式等新兴演出形式也层出不穷。开心麻花的沉浸式戏剧《偷心晚宴》根据剧情变化设置互动情景,观众自觉代入剧情角色,极大丰富了观演体验。
开心麻花把这类演出定义为新空间演出,新空间演出打破了传统的观演关系,在演出空间选择上更为灵活,也符合当下年轻人体验式的消费趋势,因此近两年涌现出许多新空间演出作品。未来新空间演出作品会成为演出市场的重要构成部分。
在演出市场竞争激烈的态势下,如何夺取票房和口碑双赢?作为国内舞台剧领域极具市场号召力的民营演出机构,开心麻花以新颖独特的喜剧风格、接地气的表演和动人的情怀陆续打造推出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力作。2021年,在演出场次、观众人数、票房收入等方面表现都非常抢眼。开心麻花在新空间演出产品的作品创作和空间运营上,都有战略性的规划。除了这些单一空间的新空间作品之外,也在创作制作更大空间的沉浸式作品。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严格执行惠民低价票、公益演出等相关政策,鼓励社会大众走进剧场享受优质演出,文化普惠格局现已初步形成。据《中国演艺产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预测,2022年中国演艺产业的市场规模将达到588.3亿元,2025年将达到679.43亿元。
业内人士认为,在后疫情时代,随着演艺产业逐渐复苏,人民群众对于演艺产业的需求水平将呈上升趋势,利好演艺产业发展。未来,在旺盛的精神娱乐消费升级需求的推动下,在“互联网+”、数字经济、新媒体技术赋能行业的态势下,中国演艺产业将形成高速增长态势。
北京市发布的2021年相关数据显示,在各类型演出中,曲艺、脱口秀和话剧演出场次最多,场次之和占比达63.6%。此外,儿童剧、音乐剧以及马戏、杂技、魔术等也颇受不同观众青睐。可以看出,在演出市场机会更多的同时,竞争也会更加激烈。随着人们可选择的文化产品越来越多,对于演出市场消费而言,只有不断提高其消费产品的质量,创作出适合当下大众心理需要的文化产品,才能赢得更多消费者。此外,针对消费主体的多样化,演出团体也要制作出适宜不同群体的产品,以适应观众多变的口味和需求。
版权声明:本文由城市光网整合,图文素材来源于道略演艺、古奇文旅演艺及网络,如需转载或有疑问请联系小编(微信号:snowwhiteche)~
END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城市光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