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当代雕塑的第三个转向:卢征远个展“双重肖像”

2022-02-18


当传统的雕塑模式无法去承载感情的重负,如何超越原本的文化属性成为探索的关键,在多元媒介与多重价值的当代艺术语境中,雕塑已然成为当下一门独特的开放式学科——“既没有中心也没有边界”,非雕塑化问题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解构过程……


——摘自策展人杨彪,展览前言 


正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的卢征远个展“关系重塑:双重肖像”,以装置、影像、雕塑等多重艺术形式,引入计算机编程、交互技术以及声光电等科技方式与媒材,并与心理疗愈专业的团队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将艺术家的自我表达、展览空间及观众的感受融为一体,成功地打造了一个由声、光、色、形等建构的交互式沉浸场域。同时,通过体验和交互来塑造一种新的关系模式,引导人们对社会中的自我和生命经验进行重新定义。亦完成了一次对雕塑边界规则的打破与重建。


卢征远《我们的岛屿》 雕塑 紫外线感光涂层,树脂纤维,钢 5x5x1.1m 2021-2022


展览以陈列在美术馆外的作品《我们的岛屿》引入——艺术家截取重庆网络地图的一块,用钢、树脂纤维和紫外线感光涂层等比制成一块静置的雕塑,其表面在阳光照射下呈现为红色,观众的参与完成了作品意义的建构:用手遮挡阳光时会留下痕迹,后慢慢消失。


卢征远《眼里尽是光》 软质纤维、钢、灯光、声控装置 尺寸可变 2021-2022


展场内,《眼里尽是光》与空间齐高的几组黑色毛毡给人一种崇高的纪念碑感,辅以昏暗的展厅光线,营造出不安的氛围,其间闪烁的光轻易被攫取;《固体的液体》将用数百块血红水晶玻璃制成的面具用丝线悬挂至等人高,面具翻转,观看亦是被观看;《即时的洞穴》以艺术家从工作室寄出的快递箱搭建成一个可以进入的洞穴空间,其中布置着在运输途中记录到的各种声音,共同的生活经验成了理解作品的基础;《瞬间的心跳证明你还活着》,利用体感仪器和电脑,将观众探测的情绪波动,以多屏投影的形式投屏到展墙,完成了艺术、空间与观众的共享。


另外一组行为影像作品——《质地》《温度》《压缩》《保持微笑》《气流》,呈现了艺术家以身体为媒介进行的多个行为表演:用高压气枪吹动皮肤、用手掌触摸不同物体、缓缓回眸一笑、面对镜头保持微笑、手臂飞速旋转,艺术家将碎片的生活细节以一种视觉微观的形式,开启了人们的身体感知模式。


卢征远《固体的液体》彩色水晶玻璃,金属丝  尺寸可变 2021-2022


这些作品运用综合材料和多重艺术语言,关注日常性、身体性和公共性,使得物质材料产生某种精神内涵,完成了“物”到“场”、“物质形态”到“心理意绪”的双重转换[1],同时也实现了沉浸式和艺术性的双赢。卢征远最初因写实雕塑在艺术界崭露头角,但之后游走在绘画、雕塑、摄影、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之间,从早期的代表作《精神病院》(2006)到后面的绘画作品《XXX》(2009)、摄影作品《谎言》(2009)、装置作品《彼岸》(2014),及艺术项目《84天84件作品-卢征远个展》(2010)、《合作公社》(2015)等,其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面貌且充满了实验性。


卢征远《即时的洞穴》快递纸箱 声音播放器,霓虹灯,木 尺寸可变 2021-2022


艺术家及其展览带出的复杂性不禁让我们思考应该如何解读艺术家及此次展览?在展览给出的官方宣传及策展人前言——本次“双个展计划”邀请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卢征远、四川美术学院的唐勇两位艺术家参与,以个体的艺术实践对雕塑的边界展开探索;在多元媒介与多重价值的当代艺术语境中,雕塑已然成为当下一门独特的开放式学科[2]。不难看出,展览的立意潜藏了雕塑的概念之变。而自“雕塑”一词引入中国,中国本土雕塑语言一直受到冲击,直至改革开放以来,呈现出现代主义抽象、变形等形式语言的表达。1997年国内美术院校恢复招生,学院师生开始用装置、观念等艺术探索新的雕塑语言,并呼吁雕塑公共性的表达。80年代出生的卢征远,在纷繁复杂的文化生态下,其艺术早已跳出某种固有的限制,而进入到当代艺术领域的表达,其中蕴含他对雕塑及其他艺术形式的理解与探索。中央美术学院赵力教授早在几年前就关注到卢征远的这一转向,他将其穿梭于多个领域,并有意识的模糊各自领域的边界结构出的艺术称之为“创作奇观”,并称为是艺术家的一次“变形记”[3]。


卢征远《瞬间的心跳证明你还活着》体感仪器,多屏投影,电脑 尺寸可变 2021-2022


中央美术学院隋建国教授认为:“在某种意义上说,他(卢征远)代表了青年雕塑家的一个维度。”卢征远在接受艺讯网专访时,将雕塑语言之变理解为“从关注雕塑的观念,转变为关注雕塑的感念”。他认为,“雕塑是距离生命感知最近的一种艺术手法。相较于其他艺术媒介,雕塑更强调空间性和实体性,这种空间性和实体性强调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带有生命经验的现场。所以体验和互动只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提出一种感念。感念较之于观念更加不确定,会融合各种各样的感受,将每个人的经验都接纳,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开放性,而这种开创性就是公共艺术的非常必要的前提。”


卢征远行为影像展览现场

卢征远行为影像《温度》、《保持微笑》


卢征远为此次展览呈现的一次公共性的艺术表达,恰恰印证了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从展览中获得的一种整体性的审美体验——“展览体现了当代雕塑第三个方式的转向:转向了观众, 转向了场域 ,转向了空间,转向了观看。”


文|杨无埃


注释:

[1] 中央美术学院范迪安院长为此次展览写的引言,详见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g1_I-ciO9D154qLF1DaoeQ

[2] 官方宣传稿详见网址:https://mp.weixin.qq.com/s/2mMyPBhLiyXJP-jQpx1x2Q

https://mp.weixin.qq.com/s/bc8oyCsGB19kSg0DViqMFg

[3] 引自赵力,“卢征远:变形记”,原文刊载《市场周刊(艺术财经)》.2013,(03).


艺讯网专访

卢征远:雕塑,距离生命感知最近的一种艺术手法

受访人丨卢征远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基础部副主任、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采访 | 杨无埃(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编辑)(简称“Q”)


Q

卢老师您好,您此次个展命名“双重肖像”,让人想起柏拉图的“影子说”,请您为我们解读一下展题。

卢征远:这次展览的完整名称是“关系重塑:双重肖像”。其实艺术创作本身某种程度上就是在处理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具有多重结构的。所谓的体验和交互就是在塑造一种新的关系模式,进而通过这种关系达到某种体验,让人们对社会中的自我和生命经验进行重新定义。


而“双重肖像”对于我而言,指向了一种矛盾的修辞,这种矛盾的修辞不是简单的二元关系,而是一种交叠的、交织的、互为主客体的关系。正如范迪安院长在展览引言里面提到的,这次展出的作品结合了材料装置和动态影像,让材料的物质属性产生了精神性的内涵,体现了从“物”到“场”的转换,还有从展示“物质形态”到引发“心理意绪”的转换。而“肖像”这一概念形容的也不只是一种面容肖像,也可以引申理解为对于身份的确定性的追问,或者对于生命经验的感悟。我们每个人总是在不同的身份体验之间进行切换,尤其是在今天网络与现实不断交叠关系里书写自我或者被书写。因此,“肖像”既包含了有关身份的内在思考,同时又具有较为生动的形象感。


卢征远个展“双重肖像”展览现场


Q

您因写实雕塑在艺术界崭露头角,但之后游走在绘画、雕塑、摄影、装置等多种艺术形式之间,呈现出多元化的艺术面貌。这是否和您的成长环境或是受教育背景等相关?换句话说,是哪些因素促成了您今天的艺术面貌?

卢征远:这首先与我所处的时代变化有关,我们八十年代这批人都经历了一种巨变式的、甚至断裂式的时代变化。我小时候经历过物资匮乏的年代,之后又面临改革开放的风起云涌的时代,再到后来的互联网的兴起还有越来越多元的世界,所有这些变化和新信息的进入都对我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我的艺术教育过程也处于这样的背景之下。我早年学习绘画的时候,接触的还是在学院体系下的以现实主义为主的写实绘画,到了九十年代末,接触到了新的艺术和更加多元的世界。我认为艺术家需要保持好奇和具有探索精神,于是在面对这样的变化的时候,我就用会各种手段表达时代的现实和自己的所思所感。当然,这个和我在美院求学的教育背景也有关系。2000年之后,中央美院也搬入了望京花家地新校区,原有的教学结构和教学体系进入新的调整期,随着社会对于艺术需求的多样化,也出现了各种的学科融合和跨学科的教学上的新方向,这些都为我在艺术创作中所呈现的各种艺术媒材的工作方法提供了基础。


卢征远个展“双重肖像”展览现场


Q

您一直保持着探索的状态,想要从您的作品中寻找一条脉络是不太容易的,对于自己不同的创作阶段及创作脉络,您自己是怎么看的?

卢征远:我认为创作脉络并不会呈现为单一的线性发展,而是由各种倾向编织在一起,是在一种交织的过程中逐渐清晰。当然,这种编织是有具体的方向和领域的。比如说我的作品经常会对日常的、不易被察觉的经验进行挖掘,从我早期的录像、雕塑,还有后面的一些摄影里,都可以看到这种关注。另外一个重要的面向是由身体体验激发的对于内在精神性的拷问。例如从最早的《天堂》雕塑,到后面的《84天,84件作品》的每日劳作,都是既体现了日常性,又有具有某种身体性。另外还有一些作品是在具有公共性和实验性的项目中讨论的,比如《每日一件作品》《84天,84件作品》《合作公社》这类互动式的作品。所以说我的创作脉络呈现出一些重要的方向,比如日常性、身体性、公共性,它们在我的创作脉络中都是一以贯之的,不管是以雕塑、绘画、影像,还是公共项目的方式呈现。


卢征远《精神病人》(天堂) 树脂上色 等身大 2006

卢征远《84天84件作品》系列 2010

卢征远 《合作公社》尺寸可变 2019年全国美展


Q

此次展览呈现了您这几年对雕塑,尤其是它的公共性以及观众体验、互动方面的思考和实践,这其中潜藏了雕塑观念之变,请您谈谈这个问题,以及您在雕塑公共性、观众体验及互动方面的思考和实践?

卢征远:这种变化可以理解为从关注雕塑的观念,转变为关注雕塑的感念。我觉得雕塑是距离生命感知最近的一种艺术手法。相较于其他艺术媒介,雕塑更强调空间性和实体性,这种空间性和实体性强调的并不是“物”本身,而是带有生命经验的现场。所以体验和互动只是一种手段,更重要的是提出一种感念。感念较之于观念更加不确定,会融合各种各样的感受,将每个人的经验都接纳,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开放性,而这种开创性就是公共艺术的非常必要的前提。所以艺术说到底应该是对于每个人自身的回望,为人们提供一次自我体察和生命体察的相遇。


卢征远个展“双重肖像”展览现场


Q

从您早期的写实雕塑,到其后的绘画作品《XXX》、摄影作品《谎言》、装置作品《彼岸》等,您一直是一位不断尝试突破的艺术家,并且十分关注其艺术创作的实验性及其不确定性,此次展览更是引入计算机编程、交互技术以及声光电等科技方式与媒材,并与心理疗愈专业的团队进行跨学科的合作,在您看来,实验性对艺术家意味着什么?未来,您是否有计划进行更多的实验性探索?

卢征远:实验性是艺术的生命,让艺术家的创作保持活力。所以并不是我有怎样的计划去做实验性的探索,而是艺术家本身最核心的工作之一就是不断地实验,以达到新的可能性。比如像我原来一些作品,《XXX》是对既有美术史传统的反思,《谎言》是从视觉的真伪角度进行再组重编,《彼岸》是对艺术角色切换的反思。这些所谓的实验,都需要对现实保持敏感,并对现实不断地激活和重塑。


卢征远 《XXX》 布面油画 尺寸不定 2008

卢征远 《谎言》 摄影 150x120cm 2009

卢征远《彼岸》 烟雾、灯管、水泥管、钢 尺寸可变 2014


Q

从《精神病院》(《天堂》)您就开始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此次展览更是以沉浸式的呈现,关注到情感与精神性的交流,您似乎对人的精神性特别关注,它是您创作的核心吗?

卢征远:对人的精神性的关注不仅是我创作的核心,我觉得某种程度上也是艺术的核心,如果没有对人的精神性的投射,艺术本身就不存在了。我创作的《精神病院》里面的精神性问题,可能更多指的是具体的病理性的概念,是神经学科意义上的,当然它也会影射到更广阔的问题,比如形而上的、人的意识层面的精神性。


Q

我们关注到您此次展出的作品是疫情期间的创作,它们向当代艺术提出了关于生命、命运、自我拯救与心理释解等新的主题。疫情期间,一些声音直指“艺术无为”,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艺术家在观众与艺术作品之间扮演了何种角色?


卢征远:其实所谓的“艺术无为”很难去简单定义。因为“无为”可能也是一种意义。从功能性的角度,艺术在某种层面可能是去功能化的,但是这主要指的是实用的功能化。而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如果精神的洗礼也是功能的话,那么艺术肯定是有功能的。所以关于“艺术无为”的话题应该是一种辩证的讨论。总体上说,如果让我对未来的艺术有所期待的话,我觉得未来艺术的“非功能化”可能反而不会是一种趋势。从我自己的艺术教育背景来说,似乎艺术应该要无用,是脱离现实世界的某种存在。但是我觉得触碰到公共性之后,当代艺术和当代设计的边界将会越来越模糊。对于这种融合,我自己是有所期待的,因为我不想定义艺术,我希望悬置在我的成长土壤中曾经被告知的有关艺术的定义,这样才可能创造出新的概念,而不是抱着原有的概念进行创造。


卢征远个展“双重肖像”展览现场


Q

此次展览,您的导师隋建国老师说,“在某种意义上说,他(卢征远)代表了青年雕塑家的一个维度。”您怎么看导师的这句评价?从整体来看,当下的青年雕塑家的创作生态与现状如何?

卢征远:当下艺术家的创作生态在整体上我还是比较乐观的。我认为艺术的创造力还有艺术家的角色,在今天的影响力一定会越来越大,这并非是从市场或者展览的机会的角度来谈的,而是从人的主体性的角度考虑的。现在每个人的认知系统越来越趋向于独立,加上我们用于交流传播的媒介越来越扁平化和网络化,这就决定了每个个体的独立和觉醒,而这种觉醒一定是需要艺术的,也就是说,艺术如今越来越接近一种生命体验、生命体察的东西。而当我们不是把艺术作为某种媒介或者形式的时候,当每个人都开始去体察和觉察自我的时候,其实艺术就变得无处不在了。


卢征远个展“双重肖像”展览现场


图片致谢展览主办方


展览信息


展览:关系重塑:双重肖像——卢征远个展

时间:2022年1月4日-2月28日

地址: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



最新英文国际月刊新鲜出炉

👇

免费订阅请主页对话框留言“订阅”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版权声明:所有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中英文版(http://www.cafa.com.cn) 及所属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的内容均应受到国际版权条例的保护,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如需申请获得合作授权和内容转载许可,可后台留言“转载”,查看细则并留言联系,或邮件联系editor@cafa.edu.cn(中文)/artinfo@cafa.edu.cn (英文)。获得授权使用的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CAFA ART INFO)。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摘录编改文字和图片,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notice 

© CAFA ART INFO,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ges of CAFA ART INFO web site and WeChat is issued by CAFA ART INFO (http://www.cafa.com.cn) for public distribution. It is prote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under national laws on copyright. For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uth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editor@cafa.edu.cn(CN)/artinfo@cafa.edu.cn(EN). Any use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site or WeChat updat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cknowledgement of CAFA ART INFO as the source, citing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of the article. Unlawful copying and re-using parts of our copyright protected texts and images will result in legal action.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397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