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美术研究》2022年第1期:目录及专题
-
2022-02-22
来源:中央美术学院
《美术研究》2022年第1期封面
封面作品:邵大箴《错落有致》 2017年 纸本水墨设色 68×66cm
目 / 录
探索与建树
在“勿失毋忘——雕塑家滑田友诞辰 120 周年纪念展”开幕式上的讲话
范迪安
一片文心在墨田——浅论邵大箴先生的画作
范迪安
画你所见——戴泽笔下的师友、家人与百姓
尚辉
丝路上,沉静的舞者——油画家胡西丹·克里木的艺术表达及其内蕴精神
傅怡静
古代美术史
“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辞
范迪安
“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纪东歌 袁欣
角隅:商周铜器营造的一种方式
张翀
五世纪中叶中国人物绘画之变
王汉
进深与表面:宝顶山毗卢道场摩崖艺术索微
王玉冬
内蒙古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墓葬壁画释读
刘喆 李梅田
从现实到奇观:吴彬《天台图》中的真景与重塑
高远
笔法与道统——董其昌南宗画学建构研究
翁志丹
近现代美术史
帅铭初致黄宾虹信札笺释——兼谈黄宾虹艺术在香港的传播
朱万章
图像修辞与《点石斋画报》政治启蒙的视觉建构
王婉婉
文化赋值:从往昔之地到文化恒产——论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的文化想象与历史作用
谢依阳
抗战时期中央大学艺术教育模式研究
张楠木 周瑾
艺术教育
坚持育人导向,遵循美育特点,探索美育规律——关于当前普通艺术教育的若干观念和方法论思考
杜卫
美术院校开展口述历史教学的治学传承与路径创新——以中央美院实验艺术口述史课程为例
何贝莉 王沂
设计艺术
超越先验 :生态艺术和设计的社会雕塑意义
郝凝辉
世界美术史
从形式到象征——论维特科尔文艺复兴集中式教堂研究
张佳峰
探索与建树
司徒兆光先生作品
《戴米拉的藏族妇女》 1979年 木 高60cm
《扬青稞》 1981年 木 高94cm
《读》 1984年 汉白玉 高200cm
《廖公》 1984年 大理石 高72cm
当代艺术与教育
本期《美术研究》有5篇当代艺术与教育相关的学术论文,现将论文提要发布如下。
美术史研究
本期《美术研究》有7篇美术史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现将论文提要发布如下。
“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辞
范迪安
各位专家学者、各位同仁:
尽管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们的见面,但共同的文化与学术理想使大家的智慧之光能够穿越时空,相互启益、相互助燃,并且照亮学术发展的前景。这次研讨会的召开,就为中国的艺术史与考古学者以及国际同行们构筑了一个广泛交往、深度交流的平台。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视野、新问题、新材料与新方法,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将“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相连,从多维的研究视角打破传统学科概念,有助于丰富艺术史的书写,建构新的学术研究格局,更有助于重新认识和思考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合为一体的文化生命力,由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美术史研究体系。
中央美术学院始终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从当年的美术史系到今天的人文学院,从学科的内部建设到扩展的学术文化功能,从几代优秀的教授学者筚路蓝缕到一批批有志的青年学子竭力传承,积累形成了视角丰富多元、辐射范围宽广的研究与教学格局。这些年来,人文学院坚持弘扬优秀学术传统,积极探索学科发展新的结构与内涵,增加了文化遗产、视觉文化理论等专业,加强了历史哲学的支撑,尤其在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的关联性研究上有了新的拓展,这些都体现了大学文化传承的功能,为新时代艺术人文学科建设打开了新的路径。
毫无疑问,在美术史研究上,我们今天获得了新的机遇与条件。当今中国正经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实践创新需要文化的支撑,需要建立在历史发展规律之上。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历史研究和考古工作,在一系列重要讲话中高度评价考古发现与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考古学者将埋藏于地下的古代遗存发掘出土,将尘封的历史揭示出来,将对它们的解读和认识转化为新的历史知识”。“我们要加强考古工作和历史研究,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我们加强美术史研究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考古发现的各种视觉材料,是美术史研究新的资源,能够极大地丰富美术史写作;从美术史研究的视角阐释考古发现的物质存在,也能增加历史文化遗产的活化价值。因此,创新视觉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关联研究,对于探索未知、揭示本源,对于增强历史信度、增加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美术史研究上,中央美院的几代学者形成了优秀的治学传统,一向注重将文献典籍研究与考古发现新材料、艺术遗产遗存结合起来,注重通过“视觉”与“物质”的两相印证,还原美术历史的情景与场景,从而使“以图证史”与“以史释图”相向而行,产生出许多学术研究的新见解。在我的认识中,王逊、金维诺、薛永年等先生以及央美的杰出校友巫鸿先生等学者和许多同事的学术著述,都在这方面卓有建树。他们从物质文化中形成的美术史叙事,增加了研究成果的社会学意义与文化含量,在方法论上产生了深远影响。打个不完全正确的比方,在受到西方现代艺术史研究中的“图像学”与“阐释学”方法的启发之后,中国学者进一步拓展了图像研究路径,既深入考证原典的源流出处,又高度重视不同时代艺术与社会、思想、经济和生活方式的联系,将美术作品置放于“活”的社会有机体中定性立论,这就建立了中国美术历史研究新的方法。
这次研讨会聚焦中古中国这个历史阶段,也有新颖的立意。中古中国前承上古,下启晚近,在美术发展上既一脉相传,又具时代特性。中古中国的经济繁盛、民族交融、文化交流使美术的主题、形态、样式都发生变化,形成了盛期的许多高峰,在文化交流的背景下既产生了许多融合型的美术风格,又萌生了突出精神性的文人艺术。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美术创造与生活美学、美术作品与社会生活方式紧密相连,使中古中国的美术文化属性不同于西方历史概念的中古。相信在这次研讨会上各位学者的精彩演讲,将会进一步丰富我们对中古中国美术的认识。
祝研讨会圆满成功!
范迪安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
“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纪东歌 袁欣
2021年10月30日至31日,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主办的“中古中国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中央美术学院北区礼堂和腾讯线上会议同步举行。本次会议是人文学院继成功举办2017年“美术史在中国”、2019年“明清中国与世界艺术”等产生重大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之后,再一次召开的学术盛会。来自国内外艺术史、考古学、历史学和科技史界的40余位学者跨越时空,与人文学院师生线上线下齐聚一堂,切磋学术,气氛热烈而融洽。本次会议得到学界的肯定和好评,反映了近年来人文学院在追求新文科创新发展过程中所付出的努力。
开幕式于10月30日上午举行,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教授、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院长李军教授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贺西林教授主持。
首先范迪安教授作视频致辞。他表示,这次研讨会的召开为中国的艺术史与考古学者以及国际同行们构筑了一个广泛交往、深度交流的平台。一时代之学术,必有其新视野、新问题、新材料与新方法,这次研讨会的主题将“视觉文化”与“物质文化”相连,从多维的研究视角打破传统学科概念,有助于丰富艺术史的书写,建构新的学术研究格局,更有助于重新认识和思考物质文化与视觉文化合为一体的文化生命力,由此建立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美术史研究体系。
范迪安教授还谈到,中央美术学院始终重视人文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从当年的美术史系到今天的人文学院,从学科的内部建设到扩展的学术文化功能,从几代优秀的教授学者筚路蓝缕到一批批有志的青年学子竭力传承,积累形成了视角丰富多元、辐射范围宽广的研究与教学格局。这些年来,人文学院坚持弘扬优秀学术传统,积极探索学科发展新的结构与内涵,增加了文化遗产、视觉文化理论等专业,加强了历史哲学的支撑,尤其在中国美术史和世界美术史的关联性研究上有了新的拓展,这些都体现了大学文化传承的功能,为新时代艺术人文学科建设打开了新的路径。
李军教授在开幕式上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他回顾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学科64年的发展历程及其取得的成就,强调了不同学科交流互鉴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本次会议顺利召开的祝愿。
研讨会围绕中古中国“考古新发现”“视觉文化”“物质文化”“理论与方法”“思想与观念”“礼仪、制度与文化交流”六大议题展开,艺术史、历史学、考古学、科技史等研究领域的与会代表就学术前沿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交流讨论。
进深与表面:
宝顶山毗卢道场摩崖艺术索微
王玉冬
内容提要:回顾过去一个世纪间宗教图像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两种治学状态:一种以图像志专家、风格学家、宗教史家、神学家、文化史家为代表,他们的研究与写作理性、博学而且冷静;另一种状态的代表是个别的艺术史家和艺术实践者,他们关注宗教图像的“物质光辉”,他们的写作充满了情感、直觉和焦虑。前类研究者的兴趣在于图像背后的事物,即图像所表现、反映或者所服务的事物,在于为艺术之物正名。后一类人止步于图像及其所带来的惊奇。前者的关注在于进深,后者的焦点在于表面。前者意在解释图像,后者努力理解图像。
本文将以南宋人赵智凤建造经营的柳赵教派宗教网络设施之中的重要地点——毗卢道场的摩崖浮雕为中心,尝试运用上述两类不同的研究路径,并将两类不同的观察与结果并置,让它们形成互文,最终期望揭示出围绕着同一组形象而形成的不同观察方式与描述手段之间几乎无法调和的紧张关系。和其他种类宗教艺术研究所面临的局面一样,中古佛教艺术研究者似乎也必须在进深与表面之间做出抉择。
王玉冬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教授
毗卢道场窟内浮雕示意图
毗卢道场窟内浮雕内容示意图(引自胡文和《大足、安岳宋代华严系统造像》图3)
宝顶山倒塔表面装饰展开图(引自《大足宝顶山转法轮塔调查报告》)
毗卢道场侧壁做拱手、撑掌的佛像
小佛湾大藏塔石刻内容展开图(引自《大足宝顶山小佛湾祖师法身经目塔勘察报告》图25)
小佛湾毗卢庵室内造像内容示意图(出自米德昉《重庆市大足区宝顶山圣寿寺毗卢庵造像》图4)
大佛湾摩崖造像(局部)
大足北山摩崖(局部)
大佛湾《大方便佛报恩经变》造像(局部)
安岳毗卢洞圆形浅龛中的千佛
毗卢道场“长跪菩萨”浮雕
圆觉道场“长跪菩萨”
大佛湾《地狱变》(局部)
大佛湾护法神龛(局部)
毗卢道场做拱手的主尊
角隅 :商周铜器营造的一种方式
张翀
内容提要:商周铜器有一种特殊的营造方式,即角隅的营造。在商末周初时,尤为注重。以角隅为代表的全方向造器,被西周中期之后的正、背二元造型所取代,其具体手法可分为三种形式:利用边角借形、使用突出的块面、纹饰打破边角界限。利用角隅来营造铜器既是时代、族群的产物,也有铸造工艺的因素。随着技术的成熟与传播,角隅也逐渐为之更替,背后形成独特的造物观念,及其思维方式也随之消退。
张 翀
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1974 年河南郑州杜岭張砦南街出土兽面纹大方鼎
江西新干大洋洲出土卧虎兽面纹方鼎
成王方鼎
员方鼎
方簋盖
夨王方鼎盖
陕西省汉中市出土的四足鬲
伯矩鬲
兽面纹分裆鼎
安徽阜南县朱砦润河龙虎尊
三星堆出土龙虎尊
五世纪中叶中国人物绘画之变
王汉
内容提要:5世纪中叶南朝、北朝绘画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众多受新风格影响的图像。其风格之差异,在南方反映于南京宫山墓竹林七贤砖印壁画人物与南昌火车站墓漆盘人物之对比上;在北方反映于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人物与石柱础雕刻人物之对比上。据云冈石窟与解兴石堂的年代可推知新风大规模影响大同的时间在5世纪中叶,而据《古画品录》记载,南朝绘画变化的年代亦在5世纪中叶。
王汉
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宫山墓七贤砖画右壁(5世纪后半叶)
南昌火车站东晋墓 M3“宴乐图漆平盘” (352)
1.司马金龙墓山巨元像(474 - 484);2.朝鲜乐浪彩箧冢“彩箧绘孝子故实”局部(汉);3.朝鲜安岳冬寿墓冬寿像(357)
1.司马金龙墓石柱础上人物(474 - 484);2.云冈第17窟东壁供养天(460-465);3.马德惠石塔“艮仲男”(426);4.敦煌莫高窟272窟西壁人物(北凉)
1.木篦彩绘角抵图(秦 );2.红地对人物兽树纹罽上的人物(东汉);3.安徽马鞍山朱然墓“彩绘人物扁形漆壶残片”(249)
1.河北安平逯家庄东汉墓墓主人像(东汉);2.山西大同沙岭北魏墓墓主人像(435);3.解兴石堂墓主人像(458)
1.解兴石堂人物的手势(458);2.南京宫山墓七贤砖画中“山涛”的手势(5 世纪后半叶);3.司马金龙墓屏漆画中“山巨元”的手势(474-484);4.天梯山石窟第 4 窟菩萨的双手(北凉)
内蒙古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墓葬壁画释读
刘喆 李梅田
内容提要:内蒙古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墓葬壁画中的图像内容丰富,通过特定的配置方式构成了具有特殊涵义的图像组合。其中,四神、伏羲女娲、十二生肖等神瑞图像的组合,模拟了盖天说的宇宙模式;金鸡、玉犬的组合兼具镇墓、辟邪、祈福的作用;孝行图与力士图的组合表达了以孝通神、灵魂升天的升仙主题;其他的世俗图像为写实,反映了唐五代时期丝路沿线居民通过回鹘道与中原王朝及契丹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情景。
刘喆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李梅田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M1 壁画配置示意图(据简报图四绘制)
M1西南壁的十二生肖图 ( “ 打坐图 ” )(采自简报图一七)
M1、M2 的鸡、狗形象(采自简报图二七、图三九、图五二) 1. 狗(M1 西北壁)2. 鸡(M1 东北壁)3. 狗、玄武、鸡(M2 北壁)
M1北壁孝行故事(采自简报图三六、图三五) 1. “子路百里负米”、2. “恣蚊饱血”
M1西南壁丧葬图像(采自简报图一八-二〇) 1. 停棺举哀图;2. 出殡图;3. 扫墓图
M1东南壁《商旅图》(采自简报图四三)
帅铭初致黄宾虹信札笺释
——兼谈黄宾虹艺术在香港的传播
朱万章
内容提要:帅铭初(1896-约1978)为广东南海人,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供职于香港南洋兄弟烟草公司,擅书画,山水、花鸟、人物兼工,尤以人物肖像及擘窠大字见长。他长期寓居香港,与当地书画家及收藏家关系亲密,成为中国主流画坛中不少画家在香港的重要联络人和艺术推广者。笔者曾以齐白石致帅铭初的信札透析齐白石艺术在香港的传播与推广,而在黄宾虹(1865-1955)的艺术生涯与画艺推介中,帅铭初担当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在《黄宾虹文集全编·书信编》中,收录了黄宾虹致帅铭初的信札十一通。这些信札,大抵可略窥黄宾虹和帅铭初的交游情况及黄宾虹在香港地区的鬻画生涯。但长期以来,关于帅铭初致黄宾虹的信札,一直消失在美术史视野之外,对黄宾虹与帅铭初间的交游及艺术推广的资料,均来自黄宾虹方面的单向信息,因而其透视的角度并不完整。近日,在浙江省博物馆发现了一批帅铭初致黄宾虹信札,使得黄宾虹与帅铭初之间的往还及黄宾虹艺术在香港的传播变得愈发清晰和立体。正如蔡守在1939年致黄宾虹的信札中所说:“香港帅铭初书来,谓每月介绍绘事,润毫可三五百金,信然,则足下笔墨生涯亦不恶也”。正因如此,解读帅铭初致黄宾虹信札,对于从经纪人和推广者视角来重新审视黄宾虹艺术在20世纪上半叶的传播的推广,也就变得尤为重要。
朱万章
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
帅铭初像,选自李健儿《广东现代画人传》
三十年代后期的黄宾虹,选自王中秀《黄宾虹年谱》
帅铭初致黄宾虹信札(1938),浙江省博物馆藏
帅铭初致黄宾虹信札(1949),浙江省博物 馆藏
帅铭初致黄宾虹信封(1949),浙江省博物馆藏
吴咏香像,选自《中国美术年鉴·1947》
整理 / 学报编辑部 戴陆
编辑 / 宣传部 孙文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Instagram全新上线!欢迎关注!
@artinfo_cafa
https://www.instagram.com/artinfo_cafa/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版权声明:所有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中英文版(http://www.cafa.com.cn) 及所属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的内容均应受到国际版权条例的保护,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如需申请获得合作授权和内容转载许可,可后台留言“转载”,查看细则并留言联系,或邮件联系editor@cafa.edu.cn(中文)/artinfo@cafa.edu.cn (英文)。获得授权使用的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CAFA ART INFO)。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摘录编改文字和图片,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notice
© CAFA ART INFO,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ges of CAFA ART INFO web site and WeChat is issued by CAFA ART INFO (http://www.cafa.com.cn) for public distribution. It is prote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under national laws on copyright. For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uth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editor@cafa.edu.cn(CN)/artinfo@cafa.edu.cn(EN). Any use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site or WeChat updat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cknowledgement of CAFA ART INFO as the source, citing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of the article. Unlawful copying and re-using parts of our copyright protected texts and images will result in legal action.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