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概念方案设计 | 跨越时空的凝视

2022-02-21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概念方案设计 / 两例

01-三星堆之睛 / MAD建筑事务所
02-跨越时空的凝视 /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与文化遗产院



-01-

三星堆之睛 

设计:MAD建筑事务所


由马岩松带领的MAD建筑事务所公布“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博物馆及附属设施工程”设计方案“三星堆之睛”。



MAD在三星堆博物馆园区的密林绿水之上放置了一组错落分布的梭形木结构建筑群。新建筑群与原有景观构成了新的大地景观,一方面透露了与三星堆文物相仿的远古未来神秘感,另一方面以节制的体量和姿态与自然亲和相连,让园区成为了一处人文与自然相遇、历史与未来相遇的城市及文化公共空间。


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部的三星堆遗址,其文化堆积距今约4500-280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一处分布范围最大、规格最高、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现已与金沙遗址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未知即神秘。三星堆之所以全球瞩目,更多由于外界对其当时所处的古城、古国,所代表的古蜀文化知之甚少。其中一个较为广泛认同的理解,认为由于蜀国处于中国长江、黄河流域交互地带,所以三星堆所出土的文物一方面呼应了神秘的古蜀本土文化,另一方面体现由于中原人口迁入蜀地而出现的中原文化。现时三星堆博物馆陈列的遗址出土文物主要包括青铜器、玉器、金器、石器、陶器及象牙、海贝等。



此次规划的三星堆博物馆园区位于遗址核心保护区的东北角,总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设计包括进行园区总平规划、新建博物馆及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并作园区整体景观规划设计。建成后,博物馆将成为收藏、展示、保护、研究三星堆遗址出土文物的世界级专题性博物馆。



大地之睛-古文明之睛-自然之睛


MAD设计的新建筑群为一组六座东西向散落的木结构建筑。向新路以东为建筑群首座建筑——游客接待服务中心,建筑面积达5830平方米。再由其向西延展,五处体量不一的建筑构成了博物馆新馆。新馆占地约3.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8650平方米。



三星堆遗址出土的多件文物,如青铜纵目面具、青铜大立人像等,形状夸张奇异怪诞。夕阳西下后,六座建筑仿佛变身成为三星堆青铜面具、黄金面罩背后那一双双目光如炬的眼睛,神形合一,让置身其中的人们仿佛游走在历史与未来之间。




白天,建筑木质幕墙呼应了园区密林的自然气质。大跨度的木结构为建筑内部提供了开敞丰富的无柱空间,给予展陈最大限度的布局灵活性。顶部玻璃天窗为展厅连廊提供了自然采光的条件。






游人从游客接待服务中心主入口进入,在经过介绍三星堆文化的观影厅后,通过地下走廊来到博物馆建筑新馆的一层入口大厅,由此开启三星堆文化之旅。




展馆间通过南向玻璃廊子相互连接,人在连廊中移动,所见窗外景色随着景观变化步移景异。





人文与自然相遇

MAD将园区定义为人文与自然相遇的地方,因此并没有将新馆建造成大型的构筑物,加上最大程度上尊重及保留了现场原有的树木与水景,将其优化成与新馆建筑和谐成一体的景观,创造出馆园合一的氛围。


建筑群北向展厅及其他功能体块连贯而成一片起伏地景,覆盖在绿植屋顶之下。游人可从北边鸭子河畔缓缓走至二层屋顶绿地,欣赏360度园区风貌及优美江景。




观展完毕步出新馆后,人们可沿保留下来的林荫步道继续参观数字体验馆(现青铜馆)、文物保护修复展示中心、研学馆(现综合馆)等,从不同角度近观体验三星堆文化。


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应该超越仅是扩容文物的构建物,更应创造并渲染让人的思想和精神释放、飞扬的氛围。文物、场所氛围、自然在此相遇共融,将带动人们感受三星堆文明对当代文明及人类精神的铭刻影响力。


三星堆古蜀文化遗址博物馆及附属设施工程
中国四川广汉
2020 – 2021
类型:博物馆
占地面积:9万平方米
建筑面积:34,480平方米,其中博物馆 28,650平方米、游客接待服务中心 5,830平方米
主持建筑师:马岩松, 党群, 早野洋介



-02-

跨越时空的凝视 

设计: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与文化遗产院





01.背景介绍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鸭子河南岸,分布面积12平方公里,距今已有5000年历史,是迄今为止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城、古国、古蜀文化遗址。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随着三星堆遗址的持续发掘,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的建设提上日程。我团队参与此次设计征集,有机会以建筑师的角度表达我们对三星堆文明的理解与致敬,呈现一段由光与空间引领的奇妙的旅程。




随着6号坑等多个祭祀坑的持续发掘,博物馆区内现状的两个陈列展厅已经不能满足研究、教育、展览等传统功能,以及休憩、娱乐等延伸功能,新馆的建设迫在眉睫。新馆选址位于馆区的北侧,现状为自然的湖水景观,承载园区泄洪功能。园区内的1号馆和2号馆是主要对游客开放的陈列馆,其中以2号馆为园区的最高点,其独特的螺旋上升的建筑造型已成为人们对三星堆博物馆的主要印象。新馆靠近2号馆,且体量远远大于园区内的建筑,用地长约400米,宽约80米,十分狭长。


▲馆区场地现状©BIAD建筑与文化遗产院

新馆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对2号馆的影响并融入周边环境。用地东侧邻城市道路,是人流的主要来向,北侧紧邻鸭子河,为古蜀文明的母亲河,南临中轴大道,作为整个园区的主轴线,西临2号馆,四个面的场地条件差异很大且复杂,伴随严苛的高度控制和指标要求,如何在尊重环境的基础上延续三星堆的精神文脉,和周边环境形成一种共生关系,这对设计带来了难度与挑战。



02.梳理场地 多样共融

针对复杂的场地环境,设计采用了多维度的差异化处理:建筑由西至东逐渐升高,延续建筑破土而出的意向,同时也能削减一部分建筑体量。面向园区建筑是谦卑的融入覆土中的姿态,面向城市面是完整的建筑体量,面向鸭子河的一面呈现曲线的连续形态,与水面倒影构成奇幻的曲线。


▲场地回应©BIAD建筑与文化遗产院

▲体量生成©BIAD建筑与文化遗产院

不同环境不同的处理方式让建筑自然的融入园区环境,同时也避免了简洁的建筑形态所带来的单一解读,既拥有城市界面的威严高大形象,也造就了一个根植于巴蜀大地,自然生长出来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


参观者经过城市道路进入与遗址公园相连的园区规划道路。三星堆博物馆的整体设计以永续发展的视角,将整个园区视作生命之树,通过设计梳理它的主干和枝叶。三星堆文物通天神树将转化成博物馆区重要的功能流线,新的轴线有序串联所有参观点。清晰的内外流线,将办公、参观、货流等部分清晰分流,同时重新规划了人车分流的双动线,将主轴线移至北侧,参观者经游客中心,沿主轴依次进入各馆参观游览。







03.线性空间 神性体验

为了在狭长的体型中布置3万平米的展厅,而不产生枯燥的游览体验,我们采取串联的布局,在南北两侧布置展厅,中央线性的廊道将所有展厅紧密联系,廊道不再是单一的交通空间,而是一个历史的、开放的、公共的多义空间。将展厅成组布置,其中穿插多个休闲庭院,实现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连接,成为建筑内部的开放界面,与馆外的自然形成对话。


▲功能面积分析©BIAD建筑与文化遗产院

一层设置基本陈列展厅,包含历史介绍和重器展厅;二层为专题展厅,展览发掘故事和考古新发现。一条变换多彩的二层公共展廊连接各个展馆,同时穿越于重器展厅和空中庭院,最终建构了一个具有导向性的线性空间序列,带给观众不同的观展体验,把观展、观景、交流、漫步休息融于一体。




博物馆参观流线的起点从南侧水面位置开始,金色序厅会吸引参观者从水面步入馆内,由此进入光影变幻的大厅,在公共大厅中通过空间形态的引导,转而进入金色的序厅,屏息静气,沉浸于历史的长河,升华观展的精神体验,由此开始参观之旅。


▲参观流线分析©BIAD建筑与文化遗产院

位于建筑中轴线的廊道会引导参观者进入斑驳的历史长廊,从“古城古国”展厅开始,经由古蜀生产与艺术生活陈列区,了解文化与工艺技术成就,后由祭祀展厅至文物重器专厅,探寻千年前先民的生活轨迹。




由文物重器专厅出来,沿着金权杖幻化的公共廊道向前走,最西端是一个筒形中庭。以金色楼梯作为交通空间,引导参观者拾级而上至二层。蜿蜒的空中廊道,连接了二层展厅与公共空间,连廊为参观者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可从平台俯瞰铜神树,如同穿越到了数千年前的祭祀现场,也可透过穿插在展厅间的空中庭院,眺望鸭子河,视线可由此延伸至整个园区。良好的视线可达性可以让观者具有良好的方向感,同时增加空间的层次和趣味性。在设计中我们赋予公共空间交流,互动,休憩,购物,引导流线等多重功能属性,给与参观者丰富的体验。




在流线的终点,参观者可以不出屋面就踏上金面罩幻化成的金色祭坛,远眺遗址,与三星堆先民们一同面朝北斗,仰望苍穹,和宇宙对话。整体流线将室内外的多个空间有序组织,并与园区流线交融共享,并在多个流线节点处实现一定的节奏变化,整体具有很强的趣味性、纪念性、时间性,使得博物馆不再是一个孤立的建筑,而是成为城市空间的一部分。




04.由光指引重点空间

历史长河由斜向的展厅体量压迫而成,展厅外墙面采用自创的青铜器金器糅合的质感挂板,室内由天窗采光,呈现神秘的古蜀国沉浸式体验。三星堆的金面罩作为古蜀国光辉的象征,转译为建筑两端的精神空间。入口处的建筑形象同水岸倒影,一同构成三星堆文化的青铜之眼,金色大厅贯穿两层,糅合无障碍坡道和序厅功能,自然光线从屋顶洒下,随着一日中时间变化而在墙面上流转,将古蜀先民对太阳的崇拜具化在建筑中。近端的金色空间是一层参观的终点,通过坡道到达二层,逐渐从沉重的历史氛围中走向光明,走出历史,面向未来,自由穿越于历史和现代之间。





05.再抽象化设计

三星堆文化具有独特的抽象性和符号性,我们也将其融入到新馆的建筑语言当中,从材质到形态,其符号语汇的深层结构,暗含了三星堆地域的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通过建筑造型手法,将三星堆璀璨的历史文化以现代的空间和材料呈现在世人面前,也因此具有高辨识度和身份象征,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而建筑的体型是简练的、融入环境的。


▲材料设计©BIAD建筑与文化遗产院

我们选择了三星堆出土的古蜀国重器——玉璋,作为整体造型的抽象化表达。玉璋是古蜀人重要的祭祀礼器,古人以璋祭天地,今人以璋为形,表达建筑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



06.易于理解的故事性表达

由祭祀坑中玉璋的碎片发生联想,随着一个个文物的破土而出,博物馆的展厅随着地形生长出来,组合成为带有三星堆青铜器线条感的展厅群体。展厅缝隙中层叠的树木,又使建筑融于自然的场地环境。展厅体量由低而高,最终的入口体量跃于水面之上,与新建的游客中心形成对话,成为通向未来的桥梁。提取三星堆文物上灵动有张力的曲线和抽象的符号,运用堆叠、整合,转化的手法制作出现代复合的建筑表皮。以文物上金与铜的肌理,经过转译保留特质,进而形成公共空间轮廓的表皮材料,像神秘的面纱覆盖于建筑之上,这些材料与形式唤起了特定地域的场所记忆,一同构成了建筑的人文特质。三星堆文化将以全新的方式覆盖于博物馆的空间布局、形态处理、材料运用和工艺传承上,古老的文化将以新的形式拥有新的生命。




结语

绿树生长在建筑屋顶裂缝中,使博物馆融于公园的整体,又使建筑融于自然。由城市到历史,建筑实现由高到低、由现代到自然的过度,是对现状馆区环境最大的致敬,也是对三星堆博物馆面向未来的决心的最好呈现。




▲区域空间设计©BIAD建筑与文化遗产院

▲总平面图©BIAD建筑与文化遗产院

▲首层平面图©BIAD建筑与文化遗产院

▲二层平面图©BIAD建筑与文化遗产院

▲东&西立面图©BIAD建筑与文化遗产院


▲剖面图1-1 & 2-2©BIAD建筑与文化遗产院


▲剖面图3-3©BIAD建筑与文化遗产院


项目名称: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及游客中心概念方案设计

设计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与文化遗产院

项目设计 & 完成年份:2021.3

主创及设计团队:李亦农、孙耀磊、冯晓晨、刘黛依、周广鹤、龙雨馨、刘晗、张婷

项目地址:四川省广汉市

建筑面积:35000㎡

摄影版权:建筑与文化遗产院

客户:广汉市三星堆文旅发展有限公司

品牌:铝板、穿孔铝板、GRC挂板


End

本微信图文资料来自新微设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参考学习!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平飞科技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博物馆 概念方案 空间概念设计

1421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