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2
分享
- 郑靖 | 新型媒介的公共空间实践——探讨“光”的艺术性
-
2022-02-21
本文转载自:新公艺
• 编者按
2021年4月23日,城市光美术馆正式开幕。开幕式上,郑靖老师为城市光美术馆的开幕发表祝贺及致辞,为我们讲述了媒介艺术在光艺术史上的发展与使用。真正地推动光的艺术性在艺术创作当中如何去体现,以及我们把光的艺术性推给大众,推给公众。以此来达到从造型美学真正地走向空间诗学。
媒材运用的历史由于社会科技发展的影响而别具时代性,就象工业革命后出现了机动艺术一样。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为雕塑与公共艺术的媒介选择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我们得以通过科技手段精确控制诸如光影、液体、声音乃至气味等一些“非固体媒介” 。以它们特有的动态魅力和强烈的时代气息,融入雕塑与公共艺术创作的表现语言。这也是当下艺术与科技结合的时代性体现。
公共空间艺术创作不仅仅是造型美学的问题,进入空间以后,它面对的是空间的艺术性,对我个人来讲,要找到自己的研究落点。空间艺术的媒介拓展、媒介语言的探究是我第一步的切入点。
——郑靖
作 为 艺 术 创 作 媒 介 的 “ 光 ”
谈到“光”,它是在固体以外的媒材,还有液体、声音、气味等。所有固体以外的媒介给我们带来的动态的魅力也关联到当下最热门的艺术与技术融合的话题。接下来我想分享一下我在使用“光”媒介进行创作和实践当中的一些思考。
一、“光”的范畴和内涵
近年来,不断涌现各类效仿西方节庆的所谓“灯光节”,此起彼伏,一派炫目景象,然而却总体表现为艺术性的缺失。它的泛化或者同质化导致了我们对灯光节这个词有了一些负面的认知。
下图为两个国际灯光节的Logo,一个是荷兰阿姆斯特丹光之节,一个是悉尼光声节。
首先,灯光节在命名上有失准确,“Festival of light”中的“light”是光,而不是灯,Lights才是灯,所以它只是光之节,并不是灯光节,这在国内就带来一个误区, “灯”在这里到底起到多大的作用,我们如何认识“光”,“光”到底指向的是什么?
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时候,如果受到"灯"的影响和束缚的话,它的艺术性自然是缺失的。理解了“光”的范畴和内涵,思路才能打开。
光艺术可以利用自然光、生物光等多种光源,而不仅限于"灯";我们也可以通过反射、折射、漫射等多种用光的方式,而不仅限于"发光"。目的是达到艺术表达的诉求。
2018年我策划了一个光媒介的艺术展,在这个展览里我邀请了很多艺术家来探讨如何拓展光作为艺术媒介的语言,探讨光本身的媒介特征。下图是一位玻璃艺术家郑闻卿的参展作品,她从一个玻璃艺术研究者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光和玻璃的关系。通过玻璃棱镜,白天折射日光,晚上折射灯光,同样形成五彩斑斓的光幕。
二、“造型语言”
“光”的语言较之其他媒介有其不可替代的特征。虽然物理学界对其是否是物质争论不休,但起码它是“非固体”,所以不能习惯性的用固体媒介的造型法则来对待“光”。这样反倒是对这种媒介的不尊重,同时也没法激活它自身的艺术属性。下面是以往呈现的一些作品案例。
这是2018年我策划的光媒介展中一位青年艺术家寇树德的作品,我们看到他不再是用"光"去做一个图像或者一个纯视觉审美的作品,而是跟人的身体和行为发生关联,在秦淮河边上的人行步道上,他改造了一盏路灯,让路灯追随经过的行人,这时它已经完全超出了单纯造型美学的范畴。
青年艺术家郭佳龙采用感光材料,在现场的石头上形成间歇性的发光图像。这种方式也是在延展光和其它媒材之间的关联。
《浮光戏莺》是我的一件作品,采用了“光”与“声”两种媒介,以两者的反射关联作为作品的主要表现语言也是观众参与作品的方式。它缘起于每个人童年记忆中的镜面反射游戏,一种不需要引导的零门槛的交互形式。作品在白天反射日光,夜晚反射装置自带的LED光源,由参与者操控“光”去寻找触发树丛中由声音构筑的“鸟”的虚像。
另外就是对于光本身的物理属性,它需要有载体,在空间中设置特定的载体后,光就会显形。
"用水雾和镭射光相结合
在空间当中去呈现一个图像”
2020届 艺术工程与科技工作室本科毕业创作
用镭射光和烟雾的方式创造的一个未知空间
三、 被忽略的“影”
光与影是不可分离的,有了“影”,“光”就增强了叙事性,光与影合作了带有透明度的图像信息。包括我们所说的看电影,而不是看电光,是因为有影的出现,才有了图像,光才具备了叙事性,它的叙事功能才被充分体现出来。
法国艺术家Yvan Le Bozec参加我策划的光媒介展的作品,他采用模拟手影戏的方式,构建了一个登梯摘月的诗意幻像。
纤维艺术家黄燕和建筑师潘晋的作品《光隧道》,这个作品是采用光导纤维建筑材料构筑的一个观众可以介入的空间,从而在构筑物上映射观众肢体的影像。
图中的这个装置作品,是2009年我带领一个班的同学在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完成的一个单纯用影子和建筑相结合的光影艺术实验。我在课堂上会把这些话题抛给学生们,如何用光和影进行艺术创作?
光和影子结合的图像,它完成的是一个带有透明度的影像,在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借助它完成一些障眼法。
2001年我开始对投影仪着迷,我在研究活动影像如何与异形的载体相结合。投影仪投射的影像,在异形的载体上能呈现出超越我们的视觉经验的景象。同时我也尝试让影像和更多的介质产生关系。当时我在做这个作品的时候,也是充分利用了建筑本身的结构,去完成视觉空间上对它本体的突破。
在苏州拙政园,我联合了中国美术学院的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和建筑艺术学院,成立了一个东方园林美学课题组,完成了拙政园夜游空间多媒体展演。
在这里面我们延展到了一个话题,就是当“光”进入到古典园林空间,生发了与古树名木以及古建筑的保护问题,我们也非常想跟更多的科研院所进行合作,从而给国内大力推动的夜间文旅,制定一些用光的标准。
比如植物对色温和照度的反应,不同的色温和照度会对植物产生什么影响,这些虽然是在艺术之外,但要把艺术真正要融入到公众和社会生活中,我们还必须去严谨对待的一个潜在的重要话题。
最后介绍一下今年我要在千岛湖完成的第二届光媒介艺术展,主题是“澄明之下”。千岛湖最大的区域特征在于,其它湖基本都是彰显水上的文化,而千岛湖重要的是水下的文化,因为它的水下封存着几座完整的古城和诸多历史文化遗迹。此次参展的光媒介艺术作品均要求在水下呈现,观众则在岛上俯览光与水的对话。
希望我们所做的所有的实践,都能够真正地推动光媒介的艺术性体现,希望更多的艺术家介入进来,把光的艺术性融入城市公共空间。从而使我们的城市从造型美学真正地走向空间诗学。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由 数艺网 授权 数艺网 发表,并经数艺网编辑。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本站部分文字及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侵犯到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将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