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2
  • 0
  • 4

分享

对话丨冬奥会开幕式视效总监王志鸥:少年志气,至美中国

原创 2022-02-07

编者按:

2022年2月4日,立春。

冰雪的空灵与春日的绿意,在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现场生长出勃然生机;中国人的浪漫与幻想,在科技美学与东方美学的融汇中惊艳世界。

当关于冬奥开幕式铺天盖地的赞美在社交媒体上刷屏,王志鸥以简洁四字更新了自己的朋友圈: 
为国争光。

他是这场光影盛典的视效总监。900多个日夜、200多名团队成员、29万帧数字内容……以及,一位少年的中国梦想,共同凝结成冰雪璀璨、流光溢彩的至美画卷。

而对于我们来说,这位讲述了雪花故事、追逐着少年梦想的王志鸥还有着另一重身份:中国国家地理营地数字艺术体验馆共建专家。

双方共绘至美中国画卷的合作缘起何处?多次担任大型国家级文化项目的视觉总设计的王志鸥,如何与中国国家地理营地的内容体系共同解读中国文化内核?瑰丽壮阔的中国表达背后,又有着艺术家怎样一段成长与蜕变经历?

让我们共同回顾这场中国国家地理营地与新媒体艺术家王志鸥的对话,探寻光影背后的志气少年与中国故事。 

一滴冰蓝色的墨于冰雪之中融化、晕染、落下,幻化为“黄河之水天上来”。

 

李白诗句中的澎湃与壮阔奔流于鸟巢之上,“天上来”的奇景在2022年立春成为观众眼中的动态影像。社交媒体上,无数人感叹“这是刻进中国人DNA里的浪漫”。

为了以影像“写”出扎根在中国人心中的太白诗句,王志鸥与团队查找翻阅了大量关于水的资料,并对照中国水墨画进行分析学习,仅一滴水墨,就反复调整过上百个版本。

好在,总导演张艺谋关于水的形态的呈现需求——既写实又写意、既有诗词气韵又有水墨画风,王志鸥并不陌生。

 

他的家乡在湖北宜昌。滚滚长江是成长陪伴,也是精神故乡。热爱绘画的少年曾在江边度过许多个晨昏,看日出与日落色彩的变化,看云彩与山的位置关系,看波光粼粼的江水如何流淌。对于习画者而言,观察自然是极为重要的一课。

更多时候,眼前的江水与胸中的诗句无声对话。江岸之上,他见到过孤帆远影,也识得了不尽长江,李白、杜甫的诗句从文字成为画面,在眼中生出温度、写下注脚、活了过来。王志鸥说,自己最记得是那句“滚滚长江东逝水”,他曾在堤坝亲历长江泄洪的震撼,因而更懂面对浪花淘尽时的豁达。 

王志鸥家乡湖北宜昌

山河胜景、家国情怀。宏大又细腻、壮阔而幽微的体验,不断触动着楚地少年心底的梦:什么时候也能像诗人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去描绘中国的山河、中国的故事?

 

看似虚妄的“执念”背后,是多年来感受到的挫败感。那些年他是不折不扣的动漫迷,但总是沮丧地发现:中国的作品一直在跟风国外,鲜有中国表达,“中国人为什么不能用自己的方法,让世界人民去了解中国文化?”忿忿不平的高中生心有不甘却找不到出口,只能埋头更努力地学习、更勤奋地练笔。

 

时光用另一种方式给了他回应。2001年,18岁的王志鸥正备战高考,北京申奥也处于紧张阶段。儿时北京亚运会中国人展现的自豪感依旧令他印象深刻:获得一届盛会的主办权,是国家实力的证明,更是中国文化输出的绝佳机会。

 

尽管并不确定奥运、读书、中国讲述之间是否会产生连接又能如何连接,王志鸥依旧笃定地写下心愿:如果北京申奥成功,就来北京读大学!

 

这个夏天,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主办权,专业成绩突出的少年兑现了自己的承诺:顺利考入北京印刷学院,成为多媒体艺术设计专业的一名新生。四年的专业学习,让他畅想的“中国表达”成为可能也拥有了更多可能。 

王志鸥母校北京印刷学院

少年成长为新媒体艺术的创作者,在技术的飞速革新中不断打破想象边界,也不断拓展创作空间。从用3.5英寸的软盘向世界级赛事提交参赛作品,到为一场盛典制作上百TB的数据;从最初在奥运媒体村中艰难创业,到以“黑弓”之名打开局面,在业界逐渐站稳脚跟……

 

在数字科技与艺术结合的探索中,王志鸥总记得从前的心愿:用自己的方式,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化。

 

黑弓的初创者之一、雕塑家李亚洲早在05年大学毕业时就与王志鸥相识,在他看来,王志鸥身上最突出的特质,是面对困境时对于选择的异常坚定。2017年,王志鸥与黑弓因在威尼斯双年展故宫平行展中的突出表现,被引荐给张艺谋导演,最终加入平昌冬奥“北京8分钟”的整体制作中。

 

李亚洲回忆说,彼时公司已经步入正轨,能即时见效的商业项目很多,而“8分钟”这样的大项目周期长、人力消耗大,费用也不多,“很多人的意见都是不要费这个力,要考虑到公司生存的实际,但志鸥坚持要做,并且一定要做好。”李亚洲说,“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对的。”

 

那一年比预期的还要艰难。在李亚洲记忆中,张艺谋导演要求极高,有天马行空的想法,也在极致地追求美学。而黑弓要做的,就是把导演所有的想法变成可视性视觉方案。整整一年,团队经历了无数次的调整、修改,也经历了无数次的绝望,“但志鸥都扛住了,绝望、挺住、突破,最后赢得了导演的认可。”

 

2018年2月25日,“北京8分钟”在平昌闪耀世界。作为多媒体视效总监的王志鸥至今记得,那一晚的掌声、欢呼、赞美,投向中国团队眼光中的惊叹与羡慕。在他乡的土地上,王志鸥丝毫没有掩饰内心的骄傲。

 

这一刻满溢的情感,或许正是一年前他笃定选择的最佳解读:少年梦想,家国情怀。 

2018年参与“北京冰上8分钟”

 

2022年2月4日,北京冬奥开幕以空灵、浪漫、现代的图景,再次完成了一场精妙绝伦的中国表达。接受媒体采访时,视效总监王志鸥眼中有泪:“我一直有一个让世界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梦想,没想到在冬奥的舞台上,祖国给了我这么好的一个画卷。”

 

这无疑是一场极为艰苦也极为动人的圆梦之旅。现代科技的美学语言之下,包裹着中国智慧,彰显着东方自信,讲述着中国人的时间观与美学观。正如多年前少年的畅想:用自己的方式,把中国的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从十八岁的夏日,到二十载后的立春;从北京申奥的缘起,到平昌冬奥的亮相,再到北京冬奥的再相逢,奥运如闪亮珠贝,穿起爱国少年的成长轨迹。

 

那些表达着生命轨迹的符号:长江、黄河、诗句、画笔、科技、奥林匹克……最终在某个时刻宿命般地相遇,奏出华丽交响,又生发出更多光华璀璨的篇章来。 

 

“北京8分钟”后,王志鸥与黑弓参与到更多大型国家级项目中,为之提供创意支持并执行制作:


2018年,上合青岛峰会的灯光焰火艺术表演。城市山海成为舞台,海水中搭建起150米的投影巨幕,瑰丽的画卷由此铺展;

 

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王志鸥担当视觉总设计,率领黑弓团队配合张艺谋总导演,奉献了一场世界范围内难度最大的视觉呈现;

 

2021年,在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来临之际,担任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的总设计师和总导演,而这,也是全球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沉浸式数字体验馆;

 

当然,还有2022年,以中国人的浪漫打动了世界的北京冬奥。作为很多人眼中的“国家队”,王志鸥也常常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国内外数字媒体艺术团队众多,为什么是黑弓? 

“北京8分钟”奥运史上第一次人机互动的表演形式

2018年上合青岛峰会的灯光焰火艺术表演

 

2019年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

2021年长征主题全沉浸式数字体验馆

事实上,最初在新媒体艺术领域具有话语权的,并不是黑弓,甚至也不是“中国队”。王志鸥记得,大学刚毕业那几年,自己所在的团队出去谈项目,总要“搭配”一个“老外”——西方新媒体艺术上世纪即有发展,在很多国人观念中,国际化团队才有说服力。

但王志鸥一直“想改变、想赢”,如同大学时400米比赛一定要拿第一,打篮球就一定做冲锋陷阵的队长,王志鸥渴望与外国团队来一场硬碰硬的PK,证明“中国人一定能做到最好”。

很多改变来得即无声而又轰轰烈烈。科技强国与文化自信推动着一个国家发展,也赋予中国新媒体从业者创造的基石与创新的勇气。随着5G技术、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强势突破,中国团队在新媒体领域的话语权不断提升。 

 

2010年,在业内已小有名气的王志鸥创立跨媒体艺术创意团队“黑弓Blackbow”。弓,是后羿射日的弓箭,他希望,黑弓可以代表中国新媒体力量走向世界,和国际团队去PK,用“艺术+科技”的手段,把中国文化传播和转译。 

 

此后十二年,如王志鸥所愿,他与黑弓在许多次PK中完胜。一个例子是,2017年创作“北京8分钟”时,黑弓是核心视觉团队的一员、国际团队的合作者;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中,黑弓是独当一面的唯一团队;而2022年的北京冬奥开幕式,王志鸥不无骄傲地表示,无论是数字创意的内容,还是年轻的科技创新团队,“都是百分百的中国力量”。

 

在他看来,这是黑弓的胜利,更是中国团队的胜利。至于取胜的原因,王志鸥说,黑弓的核心壁垒之一,是“时间”。

 

“所有的成就背后都是努力,我们中国人在方方面面都是非常努力的。”他说,“黑弓从不因为有了一点点成绩就觉得可以省一点力,我们做每一个作品,都希望付出别的团队十倍乃至百倍的努力。”他也总记得张艺谋导演对自己的期望:像一个中国传统匠人那样,不惜时力,扎根深研。


以国庆70周年的联欢活动为例,为了能让手持光影屏的3290名演员以不同方式展现出新中国70年来的变化,仅前期创意,王志鸥与团队就用了整整三个月,方案修改了500多版;

 

而为了实现北京冬奥开幕式上的视效画质达到全球顶尖的16K水准,视效团队平均一次出片,就需要100台渲染集群工作约3天,成片数据量约2T,对于视效团队而言,这无疑是完成了一项数字创新工程;

 

2014年加入黑弓、一直与王志鸥奋战在冬奥开幕式备战一线的视效导演张小伟说,深夜两三点入睡是团队常态,最后一个月里,大家的睡眠被压缩到极点。开幕式圆满呈现后,团队在鸟巢的4708房间——总导演的指挥室里开了香槟,每个人说的最多的三个字是:辛苦了,最想做的一件事是:睡一觉。 

 

而在黑弓每一年的年终总结里,都有着类似的记录:“我们见过平昌/青岛/爱丁堡/成都/上海/西安/深圳/巴黎/长春/杭州/无锡……凌晨5点的太阳。”


除了加倍的努力,王志鸥与黑弓的另一制胜法宝,是其对创意永不间断的热情追求。王志鸥说,黑弓的日常工作就是不断创新与颠覆,而黑弓也确实创造出许多从无到有、从零到一。

灵感与创意,在2022北京冬奥开幕式上绽放开来:一朵雪花的故事打动了世界,其间灵动浪漫的雪花导视牌雪花火炬台,正是由王志鸥带领黑弓团队设计而成。

回顾这个“从零到一”的过程,王志鸥坦言“非常痛苦”。要在已经非常经典的2008年火炬上做超越,难度可想而知,围绕总导演提出的“一朵雪花的故事”,王志鸥与团队整整设计了三年。

通过数字化的可视化编程手段进行设计和制作,将中国结和橄榄枝,编织成了一朵雪花。正是这朵“雪花”,成为贯穿此次开幕式和多个表演环节的核心元素。

该雪花装置宽为14.899米,内部有96个中国结的小雪花,围绕着橄榄花环和6条橄榄枝,有55万个发光点。

为了让它的整体呈现雪花晶莹剔透的质感,又能让内部每一个点位像雪花一样发光,黑弓团队运用分型编程方式进行设计,并研发了配套的数字编程算法,把这些算法映射到雪花装置里,实现了每一秒都完全不同的光影效果。中国结的稳固、雪花的绽放、橄榄枝的优雅完美交融在一起。

“这是一次科技美学的创新。”王志鸥说,也正是对创意的无休止追求,让中国的雪花,中国的冬奥,得以兼具科技魅力和东方幻想。除了雪花导视牌、雪花火炬台,冰雪五环等备受好评的“一鸽都不能少”的装置也由黑弓Blackbow设计完成,科技的浪漫加之艺术的关怀令人赞叹。

创新,是黑弓的法宝,也是准绳。就连选择商业项目时,黑弓也遵循着这样的考量标准:是否能够实现某种层面的创新,是否与之前的创作有所不同。

 

位于北京朝阳区的黑弓总部,开放式创意会通常是黑弓所有项目的起点。拥有创意策划、空间设计、广告营销、文学创作、影视制作、互动开发、落地监理等不同背景的专业人士,思路碰撞、畅所欲言。

 

作为视效导演,张小伟与王志鸥发生过的争执不计其数,“鸥哥非常较真儿,毕竟我们的每一个项目,都是作为作品来打磨。”


自由思潮与开放风气,对于世界强烈的好奇心与勇于推翻自己的创造力,构成了黑弓的创新的原动力,也浓缩为黑弓的独特品质。张小伟说,黑弓最吸引自己的特质,就是自由与信任,“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推进项目,也可以无所顾忌的表达个人观点”,而这在其他公司是非常稀缺的。 

黑弓公司内部 

各学科之间的深度交叉,也是王志鸥为黑弓构建的一条“护城河”。这些来自央美、清华、MIT等国内外的顶尖院校的顶尖人才,以及多年来亲密合作的音乐、舞蹈、实验艺术等方向的前沿艺术家,交汇融合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黑弓体系。


高规格的人员配置,也令黑弓拥有了在国家盛典、文旅项目、数字科技三条赛道从容前行的勇气。

 

只不过,就像王志鸥年轻随和得并不大像个掌管着百余人公司的“老板”,来到黑弓的顶尖人才看起来也不像传统意义上的“精英”,而配备了篮球场、酒吧甚至拥有DJ的黑弓总部,更是充满了不羁气质与叛逆精神。

 

“你实在无法找到一个具体的词儿去描述这个团队的所有人。但是他们做事的时候完全又是另外一个样子。”一个曾就职于此的“前黑弓人”在网络上留下这样的描述,他将黑弓比作装备与技术皆已达到峰值的游戏玩家,“(此时)理想目标也就近在咫尺了。” 

 

或许是长江的浩荡滋养了品格与心性,生活中的王志鸥并不怎么较真儿,热情、温和、随性,是团队小伙伴对他的高频评价。

 

但一些细节暴露了王志鸥与黑弓团队的野心与豪情,比如,进门走廊处显眼的23号乔丹球衣,对于曾经的篮球队长王志鸥而言,其间的精神内核不言而喻:超越梦想,执着热爱。 

2020年,是王志鸥与黑弓团队同中国国家地理营地的合作元年。

 

2019年底,一场数字意境展吸引了中国国家地理营地总经理郭颖谦关注,随即辗转联系到展览背后的创意者王志鸥;同样是2019年,《中国国家地理》10月特刊正是《长江特辑》。专辑中对王志鸥所熟悉的、生于此长于此的长江,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与描述。

其间对历史的还原,细节的把控,两河文化内核的提炼,令王志鸥颇为感慨。或许正是对故乡自然的敏锐感知,催生了一个少年最初的审美意识。

 

也正是这份对“中国之美”的共同期许,促成了双方的第一次合作。2020年疫情比较严重的那段期间,郭颖谦仅通过一次电话沟通,向黑弓发出共建邀请,希望运用新媒体艺术的手段,构建呈现在地人文自然风貌的沉浸式体验馆时,王志鸥欣然应邀。 

 

是奇妙的巧合,也是天然的默契,黑弓所秉持的“科技+艺术”创作理念,与《中国国家地理》“科学+艺术”的传播逻辑,不谋而合。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李栓科用“推开自然之门,昭示人文精华”来表达这一内核。一方面,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和300多万平公里的领海,有着世界上最完整的自然地带,他相信如此浩大的空间和自然、人文遗存,为科学传媒提供着取之不尽的题材;另一方面:艺术也赋予科学无穷想象,《中国国家地理》要讲述客观又深度的中国之美,正是要将看似枯燥的科学内容做出艺术化的表达。

 

 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 李栓科

 

这也正是王志鸥多年来坚守的少年志气:以中国人的力量,做中国人的表达。在国家强调文化自信的今天,他更是致力于寻求一种提炼悠久中国文化语言的路径——

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找到一个全世界都能理解的符号去延展、去发散,从而真正挖掘出并释放出中国之美,用一个又一个作品,来证明中国文化中的闪光点。

中国国家地理营地首个沉浸式地理互动体验馆,成为了双方践行初心的创新之作。

 

沿时空隧道而入,三棱镜映射下,人如同被包裹在万花筒般的纹样之中。这些雨点釉、彩陶纹、瓦当纹样,来自淄博特有的齐地文化。嵌着金边的线条与光影,总让王志鸥想起童年在江边捉到的金龟子:纹路神秘、色彩迷人。

 

小时候,他常去长江边玩耍,天牛、桃花鱼、露出圆溜溜小脑袋的江豚,与滚滚而来的江水一同映入眼帘。时间凝结在生灵万物的游动中,每一个生命,仿佛都曾见证过浩瀚历史与无垠宇宙。 

中国国家地理·淄博营地 地理互动馆

 

多年后,当他在北京冬奥的舞台以科技为笔描汇黄河之水,或是在淄博营地重现齐地的风土故园,王志鸥总觉得,长江边上的审美意象始终影响着他的创作和表达:将自己置换到古人的眼睛里,用他们的心境与情怀,看山河、看历史、看中国。


这份鲜活记忆,被王志鸥嫁接到与中国国家地理营地的合作中。这自然不是黑弓操刀的规模最大或难度最高的项目,但却是常常令王志鸥忆起故乡往事的那一个。 

 

曾与桃花鱼为伴的人,最懂万物有灵、天地广阔。地理互动馆的体验项中,提炼了琉璃、蹴鞠、齐长城、《齐民要术》等齐地文化的关键符号,并用先进的交互设计手段,进行富有感染力的表达。

 

两千年前的蹴鞠动作于眼前生动演示,齐长城的断壁残垣以变幻的图影,重现着春秋战国历史的动荡与壮阔;沉浸式互动投影,则艺术化再现了齐地代表性动植物以及山水自然…… 

中国国家地理·淄博营地 地理互动馆

对于王志鸥而言,这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童年捕捉过的自然与人文之美,曾滋养了少年心性也给过他无尽灵感,而借助新媒体设计,让华夏之美变得饱满丰润、可感可触。


他相信,来到过地理互动馆的孩子,会在新媒体语言构建的深度体验式作品之中,感受到自然的光彩、历史的重量、中国文化的深厚魅力。 

 

在中国国家地理阳山超级自然营地中,中国国家地理营地团队将与黑弓团队一起,从万亩桃林的意境中捕捉到一颗桃子的“前世今生”,届时,一粒全息投影的种子或将经历破土发芽、开花结果、融入佳肴、成为雕塑,从生物学家、土壤学家、美食达人的身边逐渐经过;桃子的毛绒触感与甜香气息,也会变成人生的甜度与情感的温度,通过数字媒体演绎成可触摸、可对比的趣味体验。

 

此外,中国国家地理营地与黑弓还将就“中国之美”系列内容进行多元呈现。中国美色、中国服饰、中国美食,以至中国器物与工艺,都将作为一种强有力的“语言”,将中国之美表达出来、传承下去。   

《中华遗产》“最中国”系列


江边少年与浩荡长江的超时空对话,深度内容与前沿技术的全新碰撞,科学之理智与艺术之美感的无限融合……书写至美中国的画卷,正在展开。

---THE END---

采访撰文:小薇

策划:格子

编辑:CF

视觉设计、插画:宇林 小铭

统筹:郭颖谦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国家地理营地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冬奥会开幕式 王志鸥 中国国家地理营地

38475 举报
  2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