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费俊:艺术真正的危机,在于无法介入文化现场
-
2022-02-11
“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2013-2021”展览现场
近期,费俊借由新展“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作品(2013-2021)”展出的11件\组作品,在合美术馆进行了一次艺术家在新媒体艺术领域多年实践的成果展示。强调出费俊在新媒体艺术探索中,由公共艺术走向“公众艺术”的创作观念转向。
本次展出的11件\组作品,并非依照创作时期形成展示序列,它们在总体上如本次展览策展人冯博一所说,以“新媒体艺术作品和观众直接的参与性、互动性的线索给予呈现和展开。”【1】“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作品(2013-2021)”中几乎所有作品都可供参与,可供触摸,其中大部分甚至依赖于大众参与而存在,艺术家的创作兴趣和处理的议题因而清晰可见——公共艺术在虚拟互联时代如何刷新与空间、与观众的关系;经由新技术,艺术如何将大众纳入内容生产从而产生新的创造力;以及新媒体艺术即艺术在当下拥有何种能力并以何种姿态深度介入生活现场。这几种面向,在11件/组作品中呈现出不同的交织状态,形成了艺术家对新媒体艺术最为核心的交互性实验,也在更深层的表意层面,就作者与观者、虚拟与现实、精英与大众等议题提出了新的见解。
愿你生活在有网的时代
从费俊参与2019年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的作品《睿·寻》(RE-SEARCH)开始,“有趣的世界”作品系列就成为了艺术家2019年至今最为重要的一项新媒体艺术实践。当下,基于互联网的数字化生活空间早已成为新的公共空间领域,而建筑在网络尤其是移动互联基础上的虚拟世界,已然成为吸引艺术家开发、生成新媒体艺术的实验场。
《睿·寻(RE-SEARCH)》纪录片
面对双年展的主题“愿你生活在有趣的时代”,费俊认为在一个真正有趣的时代,不应由他个人的表达完成,而应走向更多元的公众的表达,即大众如何经由移动互联技术参与艺术并形成表达。在费俊看来,“有趣的世界”系列作品传达的核心,在于以创造性的方式探索互联网科技与大众深度互动的可能性。艺术家与软件工程师联合开发的作品《睿·寻》中,观众可以下载手机应用程序,在桥梁众多的威尼斯水城中实时搜寻艺术家从中国“移植”而来的25座桥梁。技术在这件作品中用以关联这些形态相似,距离却跨越整个大洋的建筑。
《睿·寻(RE-SEARCH)》
手机应用程序,尺寸可变,2019
2019年创作的《有趣的世界》装置一的交互性仍通过移动应用程序实现,但在互动程度上则更进一步。作品试图以游戏化的方式,降低大众参与前沿数字艺术的门槛,让观者亲自介入一个复杂艺术世界的建构。在这个虚拟的游戏世界中,艺术家提供了来自现实世界的300多种三维模型。除去自由的创建之外,其“玩法”的有趣之处在于游戏内置的社交模式——“每位注册用户最初只能拥有5个三维模型,如果他希望获得更多资源,可以通过与陌生人‘建交’或是‘结盟’。‘建交’和国与国的建交类似——土地独立但资源共享;‘结盟’则完全打开‘国门’,土地合并且资源完全共享,其中也包含一个有趣的‘改写’机制,用户无论出于善意还是恶意,都可以选择改写别人搭建的成果。”
《有趣的世界》装置一 纪录片
《有趣的世界》装置一
互动影像装置,尺寸可变,2019
费俊希望通过开发一套有趣的系统,将创造的权力交给大众。在游戏化背后,该作品也是一次与心理学机构合作的跨文化田野调查项目,“希望通过考察大众在艺术世界空间中产生的社会行为,分析当下人们的心理状态和价值观,来更好地理解和观察我们今天身处的世界。”《有趣的世界》装置一比《睿·寻》更进一步在于,大众即“用户”被纳入进作品的生成层面,他们的每一个建造与改造行为,都推动着这一艺术世界的不断生成。
2021年,费俊创作的互联网参与式艺术项目《预见:有趣的世界》,内置的社交互动与田野调查模式从《有趣的世界》装置一延伸而出。该作品邀请了13位来自世界各地的非艺术从业者,使用艺术应用“睿·建(RE-BUILD)”共同参与创作,表达世界各地人们在疫情时代的背景下对于未来的想象与预见。
《预见:有趣的世界》纪录片
《预见:有趣的世界》影像静帧截图
在艺术项目提供的虚拟土地上,每位参与者可以自由选择5个物件,并附以一段文字描述,艺术家及团队则帮助这13个风格迥异的世界完成视觉化建构。在这13个寄托了未来想象的岛屿上,观众可以看到来自现实世界的各种有趣物件和他们对于世界的精彩构思。让费俊印象最深的世界,来自一位长年漂泊海上的环保主义者——“在她的描述中,未来的世界一切物资都是循环的,她在文本中写道,‘当有人需要盖新房的时候,就必须等待一座旧房子中的砖头淘汰。’在她预见的世界中,所有的砖头都要被重新回收,因此在她创建的“世界”中,大家可以看到一个由砖头、鱼、大黄鸭构建的一种乌托邦式的未来。”
《预见:有趣的世界》
互联网参与式艺术项目,2021
由Invisible Dust委托创作
项目网址:www.forecastingworlds.invisibledust.com
受到《预见:有趣的世界》大众创见的启发,费俊开始意识到传统作者身份的狭隘之处,“与以往封闭的、精英的艺术系统相比,我们可以发现,当非艺术从业者拥有了某种创造力工具,他们完全可以表达出非常具有价值的观点。同时,在技术的加持下,大众参与创造力激发正变得可行。”在新媒体艺术的技术引领下,传统作者的身份正面临改变,或者说,艺术家或自主或被迫地承担起改变的任务,费俊将创作中参与合作的心理学家、软件工程师、科学家等称为“联合创建者”,将大众纳入创造力系统之中的愿景,在未来或许会让“联合创建者”的名单扩展到难以计数的层面。
在本次展览中,《移植:有趣的世界》是《预见:有趣的世界》更为现场化的延伸,通过MR技术,人们会在展厅的各种公共空间里,通过iPad或手机应用程序,意外“遭遇”艺术家放置的小黄鸭等许多由虚拟空间移植而来的数字资产。经由这种被艺术家称之为横跨现实与虚拟空间的“混合场域叙事”,人们可以觉察到合美术馆的现实空间被虚拟世界入侵的迹象。将带有戏谑的参与性和探索性体验纳入作品,与将大众纳入创造力系统类似,某种壁垒在费俊看来正在逐渐消解,“经典化的美术馆空间因此变得妙趣横生,消解了美术馆空间的某种壁垒。换句话说,艺术展是否只能被看、被膜拜?”
《移植:有趣的世界》将合美术馆全景扫描后植入三维模型
《移植:有趣的世界》
iPad MR 应用程序,尺寸可变,2021
将大众纳入“内容生产”
新媒体作为艺术进行前沿探索的一种创作媒介,技术往往是其艺术实验的强劲推动力,基于技术形成的混合媒体、超文本、超链接等“新媒体艺术语言”,共同构造出“交互”这一新媒体艺术的基本特点,亦成为新媒体艺术家构造艺术世界的基础词汇。与媒介探索伴生的,包括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叙事与创作主题。费俊在互联网提供的虚拟平台世界外,促使大众介入作品产生意义增殖的实验,同样以身体在场和主动介入的方式,出现在《姿态云_姿态墙》(2013)、《飞鸟集》(2019)、《水曰》(2021)、《情绪几何》3.0(2021)等参展作品中。
《姿态云_姿态墙》
互动装置,尺寸可变,2013
与朱迪思·道尔合作作品
2008至2013年,费俊与朱迪思·道尔共同发起了采集和收藏人类姿态,用以探讨姿态的剩余价值、能量转换和虚拟劳务等话题的《姿态云》研究项目。展览作品《姿态云_姿态墙》作为这项研究输出的成果之一,则探讨了利用参与者姿态生成动态影像生产艺术作品的可能性。当观众走过作品,会在有意无意间留下的“人类姿态”,将被体感装置捕到,并绘制出一幅幅连续不断的姿态画像。观者在作品中既是作品的触发者,也是影像即数据的提供者。同样作为作品的触发机制,观众在2021年的作品《水曰》中成为与技术介入的自然进行私密对话的对谈者。借由AI人工智能以及高清影像直播技术的辅助,武汉石门峰纪念公园一座池塘中的“水”,以涟漪的形态与美术馆展览现场的观众进行远程的情绪交流。科技在作品中成为建构和沟通“超自然”,唤醒人与自然灵性关系的药引。
《水曰》纪录片
《水曰》现场版
互动装置,尺寸可变,2021
由“百分百”东湖国际生态雕塑双年展委托创作
《水曰》远程版
互动装置,尺寸可变,2021
从扫码的参与者,影像与声音的触发者,到内容的生产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艺术家从2013年至今的创作,大众参与作品的程度逐步加深。从作为触发媒介互动的“机关”,到成为作品成立的必要条件,大众最终加入了创作者的行列。作品发生场域与作者身份的改变,使费俊的创作逻辑由公共艺术迈入了“公众艺术”,毋庸置疑是一种反精英艺术系统的创作倾向。
这一转向,一方面来自2013年与李心路合作的作品《智能生态氧泡》激发的思考。这件抗议雾霾的作品,很长时间内放置在中央美术学院的80米通道。这个“雾霾避难所”内,放置有装有人力发电机的社区健身自行车,观众通过健身驱动空气净化装置,实现“避难所”内的空气净化,通过内置的空气质量监测仪,人们可以直接比对空间内外空气质量的实时差异。这件试图引发大众参与,自下而上改善城市空气环境的作品,在展示的过程中,让费俊目睹了一场对于理解《智能生态氧泡》的争议——附近居民热络参与,和美院学生对于作品的困惑产生了鲜明的对比。发生在艺术体制内外的某种理解的错位,促使艺术家意识到艺术与设计、艺术与非艺术、当代或不当代等等壁垒的实际上毫无意义。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创造力更深入、更有价值地思考并介入社会。
《智能生态氧泡》纪录片
“在我的个人实践中,艺术与设计的边界是模糊的,它们都是应对社会问题的路径。社会现场是当代艺术与设计都在关注的前沿问题,从介入社会的深度层面来看,带着社会问题的思辨性的设计,能够更加深度地介入到社会中,并提出有价值的解决方案,因此也可以被理解为更前沿的当代艺术。”【2】这件由艺术家对空气污染的忧虑,与面对社会议题艺术家更易感染的“无力感”所引发的作品,最终落在了艺术家对于“激进的行动主义”——打破现有艺术体系框架,以创造性介入社会议题这一路线的确认。
《智能生态氧泡》
互动装置,尺寸可变,2013
与李心路合作作品
这种创作倾向的建立,另一方面也来自艺术家对于当下生活现场的判断。在费俊看来,创造力早已从象牙塔中移至想象中的“远方”,“远方”在前互联网时代指向遥远的乡村,而在当下,创造力的生活现场活跃在互联网上。无论是令人难免持暧昧态度看待的“元宇宙”,还是层出不穷的新鲜词语,在人人忧心过度虚拟化的当下,担忧无外乎指向人类在技术资本的加持或怂恿之下,难以避免地滑向更加虚拟化的世界。在费俊看来,这一情况或许早已发生,只是在未来更显增强并更具沉浸性罢了。
带着对于技术乐观与悲观交织的复杂态度,艺术家试图以更加深度的交互,抗议流于表面的新媒体艺术“交互性”。有关更多围绕新媒体艺术的交流与讨论,如创作者身份、技术伦理、虚拟化生活等议题,将在下文采访中,由艺术家进行更为详细的阐述。
受访人丨费俊
采访 | 孟希(简称“Q”)
Q
展览的题目“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2013-2021”,放置于媒介理论中,如果将“伸长的眼睛”理解为媒介的延伸,是否意味着讨论技术媒介的可能性是本次个展的重点?
费俊:“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由展览策展人冯博一几经改易并最终确定,在我们看来,这是一个带有荒诞逻辑和意味的题目。今天的新媒体艺术大多强调感官延伸和增强体验,往往承载着某种“感官透支”,试图以“奇观”营造为核心,为大众提供消费。问题在于如此面貌的新媒体艺术总是难以深入人们的心灵,形成与观众的深度连接。
“眼睛穿过我”意味着让视线穿透身体,意味着视线将成为“我”的一部分,反之亦然。一方面,我希望在展览中以一种更深度的媒介互动方式,让新媒体艺术与观者发生关系;另一方面,我也试图以强调身体介入产生的深度共情,避免用技术化的话语表达作品,因此人们在展览中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身体介入,从现场观众的运动数据、情绪数据到创造力与智力的主动性发挥,我的作品试图以开放性和参与性,将观众纳入艺术创作系统的核心地带,让观众不只是触发视觉变化的观者,更是艺术作品的参与和创造者。
Q
本次展览集合了您2013年至2021年的11件\组创作,选择标准是什么?从更宽广的坐标系即您的整个创作过程看来,这一阶段对您的创作具有怎样的意义?
费俊:这个展览并不是一个回顾展,也没有特别在意作品的时间脉络,而是一次对过去八年阶段性成果的集中展示。展览中呈现的11件\组作品在选择上的主要考量在于作品需要有效的展现运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来激活公众参与的方式。
这些年新媒体艺术、科技艺术的概念十分时髦,新媒体网红展层出不穷且有被过度商业化的现象。我也希望借此展览机会,在更底层的创作观念层面,展开对于媒体艺术与艺术公共性的讨论。
《情绪几何》3.0 合美术馆展览现场
互动装置,尺寸可变,2021
与许晨阳、刘正奎合作作品
由未来论坛和锡纯公益资助完成
Q
本次展览突出新媒体艺术面向公众、引发公众参与的特点,如何区分公共艺术与您强调的公众艺术?
费俊:我感兴趣的不是技术带来的媒介视觉感官红利,而是媒体艺术激发出公众表达的可能性。强调“公众艺术”也是受到策展人冯博一老师和合美术馆馆长鲁虹老师的启发。冯博一老师在本次展览撰写的策展文章《世界以我们设计世界的方式,不断地构造着我们自身》一文中提到“由费俊的创作所引发的新媒体艺术在公共空间的的公共属性问题,我以为最值得关注和讨论。或者说,费俊的这次个展,主要是以他新媒体艺术作品和观众直接的参与性、互动性的线索给予呈现和展开,直接牵涉到公共艺术在数字化生存的新环境、新观众之间的关系,扩充了新媒体艺术从视觉、身体感官和情绪联结的容量,尤其是聚合了新媒体能量,使艺术改变生活成为了可能,抑或意味着一种“新型公共艺术”的生发与递进的实验过程。” 而鲁虹老师在2003年为深圳美术馆论坛撰写的《拓展更新的公众空间》一文中也指出“真正有使命感的中国当代艺术家应把自己视为公众中的一员,然后用平等的视角去关注公众共同的生存经验,进而再从中提炼出相关的艺术观念与表达方式,否则,建立更新颖、更广阔的公众空间只是一个美好愿望而已。”在我看来,“新型公共艺术”主张公共艺术不只是把艺术摆在公共空间里的艺术,而是和公众空间发生有效关系的艺术,这一视角为“公众艺术”的概念与实践提供了动力,从空间维度来看是公共空间到公众空间的让渡,从对象维度来看其实是公共到公众的转化。我很多作品的核心目标不是创造视觉物象,而是利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构建出能够让公众参与,让普通人的创造力进入的艺术系统,让创造力系统而不是单纯的视觉输出物成为作品的核心。
参与性是实现公众艺术的关键要素,如何设置有效的参与机制?如何让参与行为成为艺术价值生成的核心动力,如何借用科技的能量来降低参与的门槛,激发公众的创造力,放大艺术的社会价值?这些都是公众艺术实践中的关键问题,也是这个展览试图讨论的核心话题。很多具有交互性的新媒体作品未必具有参与性,观众如果只是作品的触发者,无论触发机制是多么新颖有趣,观众与作品的关系依然是二元对立的观赏关系。而公众艺术主张的参与性是要最大程度的打破作者与观者之间的身份界限,让观者成为作者,使艺术的美学价值从被动欣赏延伸到主动创造。
Q
您刚刚也提到,试图在作品中瓦解观众与作者的二元性,除去公众参与,您的创作也经常与跨学科研究者,如工程师、心理学家等人群合作,不仅观众的位置发生改变,跳出二元对立之外,您认为自己在创作中处于何种位置?在这样一套生成系统中,传统的作者性发生了哪些改变?
费俊:一方面我相信跨学科的创新能力将成为未来艺术家的基本能力之一,我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是通过跨学科协作方式来完成的,与数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以及各种应用技术领域的软硬件工程师等不同学科的人合作,不只是因为作品技术实现的需求,更重要的是跨学科协作对于各个学科都要产生价值,才会形成一种可持续的驱动力。我认为理想的协作方式应该是在理念、思维和工作方式上有所碰撞,既保持各自的价值,同时也处于互相赋能的有机关系里;另一方面,以公众为对象的参与性艺术系统的实践,也意味着对传统意义上个体作者身份的扩展,作者与观者之间的二元对立关系,转换成多元互动关系,观者在这样的关系中与作者成为“同谋者”或“共创者”。在未来,我还想在NFT等虚拟艺术平台上进行参与式创作以及作品版权及收益权的共享机制实验,这种新的经济模式在传统艺术市场中很难实现,在NFT艺术以及元宇宙等虚拟空间里,我们可能有更多的自由来探索如何利用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来创建更具广度和深度的参与机制(包括创作机制、社交机制、利益机制等),让艺术通过科技的能量放大来真正赋能给广大的公众,让作者和观者共同受益。从这个视角来看,个体作者乃至作者版权的消解不仅不会形成对创意价值的伤害,还会因为其参与主体的去中心化而带来更大的创意价值。
《时间没有开端,空间没有边界》3.0
动态灯光装置,尺寸可变,2021
与某集体 ART+TECH合作作品
Q
作为一位试图引领公众参与虚拟与现实公共空间的艺术家,您对于引起不小争议的“元宇宙”进一步将世界“虚拟化”的野望持何种态度?
费俊:首先我们是否就“元宇宙”的概念达成共识并不那么重要,我们都不可置疑的是虚拟公众空间无疑将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的未来生活方式。其实无需遥望太远的未来,今天我们大量的社交、学习和消费已然通过虚拟空间完成,只不过今天的技术能力还不能完全支持一个高保真的沉浸式的虚拟世界。无论你是否认同“元宇宙”、“全真互联网”还是 “沉浸式互联网”这些新概念,其实都指向着同一个更为深度虚拟化的未来愿景。
一方面,我对这个正在到来的虚拟世界是充满好奇的,因为这个基于去中心化理念的新世界中会产生新的动能、新的价值、新的生态,最令人兴奋的是这个世界如何通过技术和艺术赋能来激活公众的创造力。另一方面,我对过度虚拟化的生活方式也充满忧虑。虚拟与现实的边界进一步被模糊,人类所面临的感知危机或许会恶化至主体危机。过度的虚拟生活会导致人的离身化,身体不再参与信息和情感交换,一切信息与互动都依赖大脑;虚拟世界流动性、多变性的多元身份现象又可能会造成对主体身份确定性的冲击。从技术发展趋势以及技术伦理视度来展望,这些都可能成为人类不得不面对的危机。
我相信未来的艺术从业者必然要掌握一种跨越虚实两个世界并能在两个世界的交集中建构新的艺术价值的复合能力,我个人坚信一种以面对感知危机或主体危机为目标的艺术实践是这个时代极其稀缺的,也是富有价值的领域。当社会形态越来越走向虚拟化,艺术家在物理现实中以艺术与科技融合的介入方式来重新激活或修复身体感知,帮助公众找回或重构主体身份,把人们从纯粹的虚拟现实中拉回到物理现实,获得更加多维的生命经验,是在未来非常有价值的艺术领域。
《有趣的世界》装置二
互动影像装置,尺寸可变,2019
Q
从对虚拟与现实世界关系的态度和您的创作看来,是否可以认为您的科技伦理的总体倾向趋于乐观?
费俊:盲目的乐观主义往往缺少思辩,而纯粹的悲观主义又欠缺建构性,所以我一直是一个悲观的乐观主义者。我还是一个激进的行动主义者,因为这是我在这个时代和系统生存中保持正常的一种生存方式。
举个例子,今天与其一味的追思和怀恋被人类活动毁坏的自然生态,不如思考如何用技术介入来重塑新的自然生态。或许我们不应该再用传统的观念来看待技术和自然的二元对立关系,我更倾向于以“合成生态”的观念来探寻二者的共生可能,我也相信艺术不仅仅可以生产有思辨价值的解构性认知,艺术还可以提供有社会价值的建构性方案。作品《水曰》是我一次用技术介入来激活自然能量的尝试,通过结合AI人工智能技术,互动装置使得观众可以通过私密性的语音输入方式来与池塘中的水“交谈”,而水则会以其原生的语言(涟漪)来回应。这件作品以“艺术与科技”的方式来探讨万物有灵的哲学命题。作品尝试把科技作为灵媒,让自然以一种超自然的“自然语言”来发声和显灵,通过重建人与自然的超级链接,唤醒我们在文明进程中遗失的对自然的敬畏感。
Q
“激进的行动主义”如何体现在您作品中?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是否成为艺术深度介入社会议题的可行性方案?这与设计的介入方式作何区别?
费俊:在人们的惯常认知中,艺术家是问题观察者,艺术是面向观众以创建美学和新认知为目标的学问;设计师是问题解决者,设计是面向用户以解决问题为目标并为生活和商业提供服务的学问;艺术通常没有实用功能,有实用功能的艺术被称为应用艺术或者设计。今天艺术和设计的学科边界已经日益模糊,一些前沿的当代艺术实践不仅是面向观众的,也可能是面向用户的,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实用功能成为介入社会议题的解决问题;而当代设计实践也不仅是面向用户的,也可以是面向观众的,设计作品不仅提供解决方案,还能生产新的认知。我认为以深度介入社会议题为目标的艺术实践需要借助艺术与设计的融合来提升艺术的社会价值。
Assemble是一个伦敦的建筑设计工作室,他们因为在通过公众参与来创新性的实现城市更新方面的卓越成就而获得2015英国当代视觉艺术大奖透纳奖;而入围2018年英国当代视觉艺术大奖透纳奖的Forensic Architecture(法证建筑),也是一个由艺术家、电影制作人、程序员、科学家等组成的跨学科设计团队,它们专注在利用前沿数字科技以及建筑设计等技能来对侵犯人权事件进行建模和研究,并将研究成果作为判案证据来介入案件审理。这些实践成果都佐证了具有社会创新价值的当代设计也被纳入到当代艺术实践的范畴。
2013年我和李心路合作创作的“智能生态氧泡”,既是一个雾霾避难所,也是一个健身减霾装置,这个占地约50 平方的半圆形穹顶式空间中包含了人力发电空气净化、绿植生态空气净化以及空气质量监测可视三个系统。装置采用改造升级过的社区健身自行车, 通过人力发电来驱动空气净化装置,实现空气净化;三种绿色植物持续制造新鲜空气;空气质量监测可视系统将实时并对比的展示氧泡内外的空气质量和pm2.5值,装置将这三个系统有机的构成,形成了生态智能富氧区。本项目探讨了通过创建可持续的能量转换系统以及价值循环系统来为空气雾霾问题提供一种解决方案,并展现了通过公众参与自下而上地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可能性。在这套系统里,每位参与者既是受益者,也是贡献者。
当艺术实践的核心方向是寻找具有社会创新价值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以创作图像或者实物为目标,创建可持续性的创新系统就成为了艺术创作的内核。毋庸置疑的是艺术与科技的融合既为我们理解这个时代提供了新的跨学科认知方式,也为当代艺术与设计提供了跨学科实践的新路径,今天只有用跨学科的、系统性的创新方法才能应对这个时代的复杂问题——无论这个问题来自于文化、社会还是环境,跨学科可能是走向创新的最有效路径。我认为这种以追寻社会创新价值为目标,以提供可持续解决方案为手段的艺术实践就带有“激进行动主义”的特质。
《飞鸟集》
互动影像装置,1200x200cm,2019
Q
精英和大众是您经常提及的几个关键词,“无所谓是设计还是艺术”,是否可以理解为某种试图打破精英艺术体系的努力?
费俊:我们已经彻头彻尾进入了公众时代,文化生产的活力并不在精英艺术体系中,恰恰发生在的互联网分众社区中。在精英看来这些文化或许是粗糙和低俗的,但是我认为恰恰是这些鲜活的公众生存经验和创造力在塑造了这个时代的文化特质,也改变了当代文化生成的方式。
长久以来,艺术家所仰仗着的白盒子系统,让我们在对公众文化以及生存经验的观察和探究上,始终处在缺位的状态。当这个系统逐渐失效,和它相关的艺术实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艺术家会自然而然地走出白盒子,和更宽广的社会群体发生关系,带着更直接的社会介入方法和问题意识,把公众空间而不只是共同空间作为艺术的实践场域。
越来越多深度介入社会议题的前沿艺术实践已经很难被归类为是艺术、是设计还是创业,“无所谓是设计还是艺术”是因为这种精英化的标签和归类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深度介入社会议题的创新性和有效性。社会现场是当代艺术与设计最富活力的激发动能,带着社会价值的设计可以被理解为更前沿的当代艺术。艺术和设计的核心能力都是创造力,当艺术家不仅在对社会提出问题,同时也在解决问题,他/她变成为了设计师;当设计师不仅在解决问题,同时也在引人深思,生成新的认知,那么他/她则也可以成为艺术家。
从个人实践上来讲,如何把参与式文化的生成方式吸纳到艺术创作中来,也成为了我在创作中不断思考的线索。我觉得以科技和艺术赋能公众表达,让公众参与创造力的核心建构,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它一定是对单极化的话语权力,表示出批判和反叛的态度的。
我上学的时候,美院每年的保留教学环节是下乡——离开城市,进入农村,来到生活的边缘,了解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在那个年代,文艺工作者最关注的生活现场,是在远方,在劳苦大众之中,但你看今天的生活现场,早已不再是农村了,恰恰是孕育了参与式文化的互联网空间。既然我们已经进入非精英主流化的社会形态,那么,通过创作重新审视当下社会,应该成为艺术家本能的、自觉的观察。
今天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深入生活?我认为不是让艺术家去到偏远农村,而是在技术构建的这张“网”中寻找生活的现场。我们已不能再用一种自我孤立、精英化的姿态看待生活与艺术。直面大众文化生存机制,以艺术的方式深度介入到文化生产之中,才能不被边缘化到文化现场之外。真正的危机在于,面对互联网生活现场展现的活力,我们的艺术大体上仍滞留在精英话语系统内。大量的知识分子依然处于精英化、孤芳自赏的状态,还没有找到介入公众文化现场的有效方式。
文丨孟希
图片资料致谢主办方
参考文献:
[1]《费俊:艺术与科技构建碎片化时代的超链接》,《画廊》杂志2021年第5期,第25页
[2]冯博一,《世界以我们设计世界的方式,不断地构造着我们自身》
[3]鲁虹,《拓展更新的公众空间》
展览信息
伸长你的眼睛穿过我——费俊作品(2013-2021)
2021.10.28-2022.4.28
出品人: 黄立平
策展人: 冯博一
学术主持: 鲁虹
主办单位: 合美术馆
支持单位: 中电光谷
协办单位: 某集体 ART+TECH
展览地址: 武汉市洪山区野芷湖西路16号合美术馆
2022英文国际月刊改版上线,新鲜出炉!
👇
免费订阅请主页对话框留言“订阅”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版权声明:所有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中英文版(http://www.cafa.com.cn) 及所属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的内容均应受到国际版权条例的保护,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如需申请获得合作授权和内容转载许可,可后台留言“转载”,查看细则并留言联系,或邮件联系editor@cafa.edu.cn(中文)/artinfo@cafa.edu.cn (英文)。获得授权使用的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CAFA ART INFO)。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摘录编改文字和图片,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notice
© CAFA ART INFO,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ges of CAFA ART INFO web site and WeChat is issued by CAFA ART INFO (http://www.cafa.com.cn) for public distribution. It is prote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under national laws on copyright. For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uth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editor@cafa.edu.cn(CN)/artinfo@cafa.edu.cn(EN). Any use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site or WeChat updat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cknowledgement of CAFA ART INFO as the source, citing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of the article. Unlawful copying and re-using parts of our copyright protected texts and images will result in legal action.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