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年2月4日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曹雨西在总导演张艺谋和视效总监王志鸥的邀请和指导与黑弓工作室视效导演团队配合下,参与负责制作前期的所有创意环节视觉深入设计,包括仪式前表演,雪花汇聚,五环展示,冰立方激光互动等节目板块,也负责仪式前表演的后期完整制作。开幕式仪式前表演环节使用当下最流行的裸眼3D技术,将三维影像投射到表演区域,实现在主要观看位置的沉浸式体验。同时研究了大量的水、冰等材质的物理属性,结合LED的发光特性与裸眼3D的透视效果,实现了逼真的冰雪效果。
出于过年氛围和热场环节的美学调性需求,我们在冰的这种寒冷质感上,百般尝试和实验,坚持冰的冷冻感和过年的热闹氛围,从中国传统剪纸到导演概念的“老天爷的光刻机”,再到“一个琉璃般璀璨绚丽”的福立方,团队整整打磨了近乎半年。我们将中国传统的剪纸和喜庆热闹的绘画图案进行结合,使用万花筒的效果进行气氛渲染,同时在福字上增加流畅精致的光影走线,在若隐若现中可以看到福字和冬奥标志所展现的动态效果。整个福立方以及福立方里面的凸起福字,如何让其在转动的同时保证裸眼3D的效果成为我们不得不跨越的一大技术难关。要做出裸眼3D的效果,其视频内容在纯顶面播放时必须是形态扭曲的,只有一个最佳的观赏角度,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同时结合了多个软件,多次反复的实验,确保其视锥符合最佳的观赏角度。最终做出这个跳出以往普通裸眼3D套路的动态裸眼3D效果。
福立方里彩色的琉璃动态效果同样不简单,我们先在三维软件中把该质感通过模型的方式反复打磨出来,但如果全靠三维软件渲染,其计算量是令人发指的恐怖级别,我们把目光投向了能实时运算的制作软件Touchdesigner,对着三维的渲染图的效果把福立方的五个面解构出来,重新在Touchdesigner里再制作一遍,不同的软件说明制作方式必须完全推翻,以一个新的思维尽力去还原,并且还要以裸眼3D拉伸过的视锥作为基准,其难度可见一斑。可喜可贺的是我们做到了,甚至比之前的效果更进一步,而渲染所需的时间缩短了60倍!优化大胜利!通过之前的方案图可以看到,将精致锐利的线条感和多种多样的吉祥纹样进行保留,去掉了大量无意义的装饰和留白。出于过年氛围和热场环节的服务性,我们在冰的这种寒冷质感上,百般尝试和实验,坚持冰的冷冻感和过年的热闹氛围,从中国传统剪纸到导演概念的“老天爷的光刻机”,再到“一个琉璃般璀璨绚丽”的福立方,团队整整打磨了近乎半年。再结合冰面上的冰霜颗粒感和底下的层层冰霜,展现出中国人民在节日氛围里的精神面貌和对全世界人民的友好问候。热场环节的雪花是“红花”旁的绿叶,是潜伏的“卧底”,是串联整场晚会的一根“丝线”。“燕山雪花大如席”的概念灵感激发了曹雨西团队的设计创作,在最后定稿的那版雪花之前,我们还尝试过平面和三维的雪花实验。不管是形态瑰丽、精巧复杂的手绘雪花,小巧可爱、图形化强的矢量雪花还是立体生动、如宝石般璀璨的三维雪花,都曾陷入过无法突出裸眼3D的设计困境。过于平面化的方案遭到了张艺谋导演的一再否决,一度陷进困顿之中。可谓是“天无绝人之路”,我们在认真分析了现实生活中的冰面材质和冰川效果图后,将已有的雪花进行大幅度改进,保留了简约大气的外形,突出了晶莹剔透的质感,结合了福立方的剪纸元素,在冰面上排列出一组组蜿蜒曲折的雪花“山脉”。绵延不绝的雪花连成一条优美动人的曲线,结合led的发光特性和固定视角下的裸眼3d效果,“冰面”底下是一层层向下生长的冻结雪花,真正实现了逼真的冰川雪洞的视觉效果。如果说雪花和福字是台上的主角,那么给人第一印象的冰面就是不可或缺的配角。主角与配角相互成就,正如同热场环节的这块冰面。我们买了制冰机,制作出各种形状的冰,反复地打灯观察,研究冰的反射、折射效果。我们在网上收罗各种有出现过冰的影视作品,反复观看,对其制作技术进行研究与参考;我们用Blender、UE5、C4D、Touch designer等多种软件进行制作测试,来评判哪一款软件制作出来的冰面更能接近我们的想象,更能呈现更好的效果。没错,我们再一次遭到导演的否定。导演想象中的冰是与众不同的,它不是以前我们在影视作品见过的任何冰,它要通透、晶莹、是一块一整个体育场大的冰而且是深不见底的冰,体量感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它是一块经得起观众细细打磨,美轮美奂的一块冰。我们继续硬磕,能做出一块一万多平米的冰,可以说是视效制作历史上的一大壮举。我们改变了思路,之前我们是追求写实的冰,这次我们用设计感写实结合。最终呈现在舞台上的冰面我们足足做了四个层次,最底的一层为整个冰面赋予颜色与深度,之上加一层可变换的冰底亮光;接下来是重中之重的冰面质感层,一张16k分辨率的图片,由无数次迭代上面的每一个反光折射都经过仔细的考量,上面的纹理是手工绘制的,由多层的纹理图共同合成,最小的高光点不大于一个像素,可以说是像素级的制作,只有这样认真的死磕才能体现出现场宏大的体量感。最后加上一层缓缓移动的太阳反光,在更好呈现细节的同时,让整个冰面活起来。我们非常自豪的说无论是现场还是镜头里的效果,终于达到了导演以及我们团队一直追求的结果。其制作难度因四个8K全尺寸和50帧速率视频技术要求,以及导演高标准、高要求需要反复细化的创意和美学需求。本项目难度在初期美术需要大量时间反复制作和喜欢寻找和打磨初期美术内容,同时因30分钟时长,共9万帧的总渲染量,需要多次多部的渲染服务器和渲染农场以及测试人员反复测试以及细化,总尺寸达到了16k*8k的输出画幅。这是科技凝成的奥运精神,从数字可视化编织出来的一片纤巧雪花,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丽;当一滴水墨滴落,幻化成黄河水的崩腾景象,从鸟巢的“碗口”上方倾泻而下,滚滚而来瞬间铺满全场,而后当水凝结成冰,“冰立方”从场中央缓缓升起,奥运五环从中破冰而出的时刻,无一不对世人诉尽了中国文化的磅礴,展现了中国的大国气度。“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的诗句荡气回肠,但要把诗句中的景象复现出来又谈何容易,导演想要的效果不仅仅是现实中万里瀑布的壮阔景象,还要有清澈透明的质感,不能像是黄河的泥沙水。首先在材质方面就给了我们一个大难题。我们反复参考了黄果树瀑布,尼加拉瓜大瀑布等等真实存在的瀑布景点,单单要做出水的透明清澈是不难的,难度则在于想要体现瀑布的体量,水体撞击岩石或者互相撞击时飞溅出的白沫的重要性甚至要比水体本身更重要。流体模拟加上粒子运动模拟烘焙对于我们和计算机都是不小的考验。模拟时预设的分辨率直接影响到最后的流体规模,分辨率低了,就变成了小水管放水,根本无法测试效果;分辨率高了,烘焙一帧就需要半小时到一小时左右,而整个动画则需要几百上千帧;更不要说撞击时产生的白沫粒子根本就是数以亿计的规模。在这种算力和时间的双重考验下,如何在更短的时间,更少的试错的情况下做出令人满意的效果,是导演组给我们布置的一个高难度题目。我们分别在流速、撞击力度、碰撞效果、飞溅粒子数量、粒子寿命、流域大小等几十个参数之间进行测试,藉此想要获得一个较为满意的效果。我们也在不同视角,不同的灯光角度来试图实现一条气势磅礴又晶莹剔透的瀑布。但均没有获得令我们和导演组比较满意的效果,同时团队还要保持着热场环节部分的工作进度能够顺利推进,我们意识到在这条路上我们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于是只能优先保证热场环节能够按计划进行,把黄河之水的部分寄希望于其他艺术团队的老师,希望他们能够站在我们的错误经验上少走弯路。事实证明最后呈现的效果是气势磅礴且令人惊叹的。我们也吸取了很多教训和经验,也将继续在这条路上不停地探索下去。2021年4月,曹雨西接到了来自北京的一通电话,便命运使然般地加入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视效制作中。5-6月,曹雨西远赴北京参与导演团队的创意概念深化会议,其中碰撞出很多精彩纷呈的创意灵感。7-8月,曹雨西正式开始冬奥会开幕式的设计环节,开始了福字的“漫漫远征行”:提取河北省民俗文化——剪纸元素,运用在福字上,并且进行万花筒的雏形;后因概念为‘老天爷的光刻机’进行整个的修改、调整、实验与大胆开创。9-10月,根据张艺谋导演的指示意见,我们将雪花纳入整个环节的核心部分。如何将雪花做的有层次有深度有意思,是我们新一轮的目标和要求。11-12月,进入了设计的最终制作阶段,雪花和福字的雏形也逐渐拉开了神秘的面纱:具有三维效果的平面雪花和与万花筒结合的福立方在这段时间里不断更新,从色彩、动态等细节上反复打磨,反复修改,只求达到最佳。2022年1-2月,进入创意关门阶段,我们在确定好视频最终方案后,依然在不断优化我们的输出和细节。后台工作图
开幕式现场指挥台
2013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16年毕业于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计算机艺术系,并取得艺术硕士学位,现任广州美术学院教师。
他将自己定义为一名理想主义者,试图在社会实用主义的压力下兑现他的承诺,他将追求并坚持一种进步的工作逻辑,以通过批评和自我反省,将最精细的创造力和艺术深度归档。
作品横跨声音可视化的新媒体表演,伪逻辑性篡改初级电脑或物理编程,数据可视化作为现成品的当代艺术,灯光或投影形式的公共艺术以及任何以数字媒介产生或流通的跨界形式。
郊野艺术Jyart,成立于2017年,致力于国内外优秀影像艺术家的发掘与孵化。希望带起摄影艺术融入到生活中的风气。郊野艺术的专业包含了艺术家经纪,创意策展,艺术场景定制等项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