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雷
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结束了,我们圆满完成了项目工作。短暂的欣喜过后,心里变得异常平静,这一切似乎都在自然而然的发生、又悄无声息的过去。
十四年前,有幸参加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四场开闭幕式的焰火控制工作,还是三十几岁年轻人的我,带着一股万事难不倒的冲劲,临危受命,用三天时间完成了控制系统设计、设备选型与系统搭建,并成功完成了每一次彩排和正式演出,被蔡国强老师形容为“精彩的临门一脚”。现在回想,当时工作中有过很多艰辛、很多抱怨、很多波折、很多遗憾,可如今记忆中剩下的,只有那些美好的点点滴滴和让自己欣慰的成就感。
这次再走进鸟巢,走进久违了的控制室,心情挺复杂。岁数大了,不再年富力强;活干多了,会觉得力不从心。但有一点令我欣慰的是,2008年我自己赤膊上阵,但这次伴随我的有一批年轻人,有系里的年轻骨干教师、研究生和即将毕业的本科生,他们专业强、精力旺,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当年的我。鸟巢中共同奋战的三个月,走了很多路,熬了很多夜,吃了太多方便面和自热米饭,寒冷中流了太多的汗水,但当我们的成果完美呈现在地屏上时,我知道大家开心的面孔上都闪着泪光。如果说这次我的成就感是什么,完成冬奥任务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我尽了自己的力量为年轻人创造条件、筑牢平台、做好保障、打好下手,同时做好了承担各种风险的心理准备。现在冬奥开幕式项目结束了,达成了自己成为“双奥人”的愿望,也看到了新人全面成长与领衔,这将成为我永远值得骄傲的事情。
收收心,回归学校岗位,开始新年招生。
韩柯
我是一个习惯独立解决问题的人, 对于自己擅长的领域,我从不畏惧挑战,也有信心把一件事按自己的方式做好。然而,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演出中运用实时系统呈现互动视觉效果,坦率的说,起初的自己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想过退缩,认为这是一个自己无法完成的任务。
2022年2月4日,我们获得了成功,面对当初自己没有信心完成的任务,我坚持到了最后,这是因为我属于一个由北京电影学院师生组成的强大集体—— AI实时视效团队。
作为最后一支进入开幕式主创的队伍,AI实时视效团队的工作过程并不顺利。在各个节目定型前的几个月里,从主题歌演唱,到VIP入场,再到火炬传递,我们为这些人员数量少、表演范围也较小的节目精心设计了各种互动效果,但这些创意均没能通过,尽管这其中有多方面因素,但核心一点在于:针对几个演员的小范围互动效果仅能在特写镜头下呈现,而在鸟巢超过1万平米的LED上,无论是现场观看还是电视转播,如果效果不能兼顾全景视角,就无法满足节目视觉需求。理解到这一点后,团队开始从视觉设计方向与动捕技术路线上做出调整,而这意味着,如果想在正式彩排中展现AI实时视效团队的能力,我们必须在一周时间内完成从互动内容的设计、制作到实时图形系统的构建与部署等全流程工作,并且要和分场导演、灯光、舞美、以及LED播放控制等团队协调,才能完成导演组要求的全要素彩排。
我们团队做到了,来自声音学院的师生们分工协作、相互信赖,以专业的水准、忘我的精神在极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了大规模互动特效的内容制作与系统部署,包括与所有相关部门的合作排练与技术联调。在彩排总结会上,总导演对实时互动效果给出了”有前景“的评价,并确定”雪花“节目使用互动视效方案。团队的持续付出得到了回报。
在年终总结里,自己写下这样一段话:以前的自己总希望执着于自己可以独立完成的事,但面对冬奥会开幕式这样的大型国家级项目,自己必须改变心态,以集体中的一员,合理而主动的选择自己的位置,发挥特长,为团队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