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CAFA访谈|武艺:绘画的天分

2022-02-14


编者按:近二十年来,武艺的创作一直以一种“游历”的方式展开。他总是独自安静地漫步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体味浮世风物,轻松且诚实地用绘画与文字记录旅途所思,而后以书籍出版与展览的形式呈现一次完整的艺术创作行为。在这个过程中,行者自在,观者享受,可谓人间理想。他在绘画上深受唐代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影响,从自然中走来,最终回归内心。所呈现的物象都很具体,但图像中的主观处理又常令人忍俊,瞬间拨动心弦。“布拉格”系列是武艺七八年前在当地就地取材开始的创作系列,2020年疫情以来,他捡起这批“未完成”的草图,又“回”到这座神秘之城与之朦胧共舞。


笔者在2021年年末与武艺进行了一次长访谈,从这批新作聊开去,谈到了其近年来创作的方法和体悟、绘画的当代价值、美院的教学,以及“绘画的天分之于艺术家”,触及到绘画创作中十分核心的问题。


📍 访谈章节索引:

01 “我在那里画人,画的是生活中真实的人。”

02 “绘画的价值和美感是永恒的。”

03 “临摹古人,达不到的那块就是你自己。”

04 天分之于艺术家


 

受访人:武艺(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壁画系第四工作室主任)

采访、编辑:朱莉(中央美院艺讯网中文版主编,以下简称为“Q”)

文字整理:周纬萌(中央美院艺讯网编辑)



01

“我在那里画人,画的是生活中真实的人。”


Q

您的“布拉格”系列从2013年开始创作的,很多都是在布拉格时画的,时隔好几年,为何在2020年和2021又重启这个系列的创作,所画内容与场景仍然是2013-2014年旅行途中所见,您是如何考虑的?

2013年  布拉格之夏——武艺个展(布拉格SPALY画廊)


武艺:我在2013年到2015年中,连续三年画“布拉格”系列,其中有包括创作、展览、出版的整体计划。“布拉格”系列是第一次考虑到作品完成之后的展出及文本的出版,都在布拉格完成,这也是我唯一一次如此完整地在异域完成的创作行为不像我过去的经历,从兴趣或者直觉出发到一个地方,比如去到巴黎、日本京都、敦煌等,都是以文本的呈现,没有展览的呼应,基本都是按照行走方式创作的思路,相对单纯。我常说创作有几个流程:作品的产生、作品的展出、作品的出版、作品的收藏,这四部分缺一不可。基本上,“布拉格”这批创作完成了这四部分的内容,这是我第一次以这种方式来创作。


2014年  逍遥游——武艺个展(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Q

那回来之后就这批作品再继续深化原本就在您的整体计划吗?

武艺:当时其实有很多未完成的东西。在疫情期间,一种“未完成”的状态始终在我脑中留存,正好在封闭的状态下,我翻开原来的草图就又有了表达的欲望。这时候再画布拉格就是记忆和想象,这并不是一种吃着西餐、在伏尔塔瓦河边喝着咖啡、在博物馆看欧洲中世纪壁画的现场状态,而是一种陌生又新鲜的记忆,我能更理性地看待当时的图片和素描。这两者之间有一种呼应关系:身在那个土壤中的现场感是一部分,而现场感之后呢?我始终觉得现场感只是相对初级的阶段,它还要升华,还要有更高的表达层面。长久来看,这是艺术本体和自然的关系,是一种既交融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东西。我个人认为不可停留在直接描述对象的层面上,升华是必然的。


2021年  布拉格——武艺(松美术馆)


其实我即便画西画,也是中国人的思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是我们前人奠定的一个标准,要回到自己内心。当然呈现的对象肯定是具象的而非漫无边际的,这是我在北京画布拉格又一体会。


Q

那些作品您还有打算继续挖掘吗?

武艺:可能会有,很多东西是轮回的状态,距离往往会产生另一种美感。有时候现实是一种美感,脱离自然带给你的直觉感受之外,那种想象的空间、记忆的成分,甚至还有一种神秘和未知,这是艺术里面最有意思的部分。我们中国人眼睛看的东西太“实”了,缺少“虚”的那部分。而我在北京画布拉格的经历,恰好为我提供了一种“虚实相生”的状态。你刚才的提示很重要,可能我之前每一部分在外游历的结果都将会有后续的呈现,会再去深挖。其实我去布拉格写生的当下已经有创作状态了,可能和画人有关。我突然发现唯独布拉格系列都是画的人。


 “布拉格——武艺” 松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1


Q

对,这也是我想问的,为什么布拉格系列都是画人?此前譬如说在京都,您画得都是建筑日常物以及一些无人的场景。

武艺:在京都的时候,我突然就想把人去掉,把文字也去掉。


京都市上京区智惠光院通 39cm×27cm 纸本设色 2012

京都府东山区大和大路通 39cm×27cm 纸本设色  2012


Q

这是一种本能吗?

武艺:这是我的直觉,我到京都以后发现自然和物的关系胜过自然和人的关系。而布拉格的人,尤其是布拉格的女人,很触动我。她们都不是职业模特,有的是在咖啡馆遇见的,也有戏剧学院的学生或是画廊的会计,这也是我的一种初次体验。在美术学院这么多年,我们画的都是职业模特,当然也可以找非职业模特进行创作,但就我个人来讲,我没有画过美术学院之外的模特。西方提供了一种和国内不一样的环境,我突然觉得人很珍贵,而我能用绘画来表达活生生的人。


布拉格早市 60cm×50cm 布面油画 2021

三个女人 60cm×50cm 布面油画 2021

午餐 45cm×38cm 布面油画 2020-2021


Q

在西方,他们对人体的态度和我们很不一样,是很开放的态度。

武艺:开放是一个原因,另外一个原因是她们欣赏自己的身体,认为自己被艺术家选择作为模特,说明她是很美的,她们会觉得是一种艺术。用绘画记录这种美与艺术,是欧洲的传统。我们看卢浮宫中有很多人体绘画,其实在当时,他们就是要用绘画、雕塑等保留身体的美感和生命力,当然后来有了摄影等新的媒介。但在布拉格那个国度,摄影师大多还用胶卷,在暗房里冲洗黑白胶片,在咖啡馆中大家也还用笔来写一些感受、日记……我突然发现在布拉格,很多我们丢失的传统表达感受的方式好像变成了一种永恒,不会因为科技的更迭而被慢慢遗失掉。我在那里画人,画的是生活中真实的人,不是一个摆放的模特,而是很自然的沟通。


清晨  32cm×22.5cm  布面油画  2013

女人之一 60cm×50cm 布面油画 2020

阅读 46cm×38cm 布面油画 2020


Q

我发现您画那边女人体还有一些局部的表达,包括捷克出版的《道德经》用到您描绘女人体局部的作品作为插图,非常的巧妙、含蓄,是一种东方人的态度。

武艺:我们中国人画素描,往往都是参照西方石膏,通过西方的人体雕塑去感受它,这是一种我们长时间积累的,文本上的或者说是一个物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真实的人。在布拉格我有机会看到真实的“人”,也看到了形体的概念和真实的人之间的关系,这让我实现了一种转换。


水中花 45cm×38cm 布面油画 2021

羞涩  50cm×40cm  布面油画  2013


我有很多作品以“起源”命名,其实有对库尔贝《生命的起源》的致敬。为什么捷克出版的《道德经》用我的作品做插图,也是因为《道德经》的核心被认为与“生命的起源”有很大的关系。欧洲的汉语言研究中心在布拉格,这个很有意思。在查理大学,每代汉学家都在翻译《道德经》,左手《圣经》,右手《道德经》。他们就觉得老子《道德经》特别牛,就是他们心目中的《圣经》。之前他们一直是找欧洲或美国的画家画插图,我到布拉格之后,他们觉得这本书终于找到根了,由中国人来画插图,这个是最对的,因为西方艺术家对《道德经》理解不一样,当他们看到我的作品,就认为这批东西就是《道德经》的核心。


在捷克出版的以武艺签名版画为插图的《老子·道德经》,该书采用贝尔塔·克莱布索娃(1971)的译本(封面及内页)


Q

您去布拉格之前对这个城市有什么印象吗?

武艺:对捷克的了解最初源于我小时候看的《鼹鼠的故事》和《好兵帅克》,我那时觉得这个国家很幽默。2013年我又在网上看了一部捷克电影《Kraska v nesnazich》,这部片子拍得特别美,看了那部电影我就马上想去捷克。


Q

片子里什么东西吸引你?

武艺:导演在处理剧中人物复杂的关系、内心情感的时候非常细腻和美好。我感觉导演在拍这种题材的电影时,是以一种平视的目光,不做道德评判,而只是呈现人性。其实日本很多电影也是这样,能把特别细碎的、微小的、不起眼的东西以一种慢节奏拍到极致细腻,这是我们很难做到的。当然捷克这个电影的节奏和戏剧冲突会更强一点,因为有复杂的故事和关系,它让我们反思每个人都不能用道德去轻易评判,且它反映了很多审美层面上的东西 。


婚礼  32cm×23cm  布面油画  2013

父与子  32cm×22.5cm  布面油画  2013


Q

到了布拉格之后,您对这个城市又有什么新的理解?

武艺:我觉得布拉格是一个性感的城市,性感不是一个特别局限的东西,更大的性感在于人和环境特别协调。当然性感的层面有很多,布拉格有一些生殖崇拜或者图腾的意味,包括马路上的栏杆、建筑物的造型,这些东西又回到了上帝创造人的最初生命状态。我的整个绘画里其实有性的成分,但这个东西也要升华,包括如何把它表达得更纯粹。其实对于“性”,我们中国人的态度是相对羞涩的,但在布拉格是可以升华到人和自然的协调关系上。


眺望之一 31cm×22.5cm 布面油画 2013

热咖啡 40cm×30cm 布面油画 2021


Q

人与自然、与城市的关系是如此放松而自然。

武艺:它是很美的,不是龌龊而狭隘的,更多的是人和自然相互拥抱的和谐状态。在大的思维框架下画这些东西,其实超越了个人对这些方面的理解。



02

 “绘画的价值和美感是永恒的。”

Q

这么多年以来,您一直坚持绘画的创作方式,从未改变。我今天来还特别想和您探讨一个主题:绘画在当代学院的价值。尽管是一个老话题了,但是仍然值得我们不断讨论。如今我们去看一些当代艺术展,尤其是年轻艺术家的展览,满眼皆是观念、装置、影像等,绘画被认为是“过时”的艺术表达。但是在学院中,我们仍然一直坚持着将传统的绘画作为基础训练的方式,教授学生素描、色彩等技法。从您个人创作经历出发,您为何多年来仍在坚持画画?也想请您聊聊您对“绘画式微”现象的看法。


武艺:从我个人来说,坚持也谈不上,但我对绘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欢,这份热爱源于我的老师卢沉先生、周思聪先生。前辈们对绘画的感受力和天分反馈到他们的作品中所产生的魅力,可能是我喜欢绘画、延续绘画的根源。他们所传递给我的关于绘画的价值和美感是永恒的,这是我个人的体会。我认为这还是一种个人表达的需要,我不需要其它的东西来替代绘画、替我表达。


发型师 60cm×50cm 布面油画 2020


Q

您觉得绘画已经足够表达您的情绪、感受或想法了。

武艺:包括和观众的沟通。于我而言,绘画的表达从个人层面和社会层面都很成立。当然你刚刚谈到美术学院的教学,我忽然觉得现在的评判标准不在学院了。


Q

那是在哪儿?社会上、市场上?

武艺:在社会层面,其实中央美术学院的评判标准也在改变。80年代中期,在我们读书的那样一个时代里,中央美术学院的教师就是全国最好的艺术家,标准也是中央美术学院来建立的。当进入到将近40年的中国变革之后,评判标准变了,学院内和学院外的一种结构或者一种互动关系变成一种日常,“丰富性”是今天这个时代的特点,绘画这件事其实更多变成了个人的行为方式。话又说回来,在学院中,我们坚持的东西反映在教学层面上究竟能够延伸多少?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已经不在学院中了,而我们读书的时候就是老师那番话,全国也就两本美术杂志,但现在所有的信息量其实已经跟老师的关系不大了。我们的学院谈不上传统多么厚重,我们更多的是基于教师的个人经验来教学。


游春图 60cm×50cm 布面油画 2021

浴 60cm×50cm 布面油画 2021


Q

但中央美术学院也有百年传统,当然我们的传统其实很复杂,有红色革命基因,有留法一派、留苏一派、留日一派等等。

武艺:我们的传统虽然长达百年,但社会变革太厉害,它把文化领域很多东西肢解开了,比较来说,西方文化层面的东西相对恒定。我们这百年间经历了民国、抗战、解放初期、文革、改革开放等,这百年被割裂得太琐碎了。我们当然可以谈我们的传统,但是细聊之下会发现它是断裂的,更多还是看每个艺术家的呈现方式。比如我们看古元先生、周令钊先生这些老一辈艺术家,他们个人的呈现是超越学院传统本身的。


Q

很多专事绘画的艺术家面对此起彼伏的艺术新浪潮,会表现出一种焦虑,因而也会尝试更多元的艺术形式。您是否有过此类焦虑?

武艺:我的关注点还是作品和自然的关系,提取自然中能感动我,也能引起共鸣的图像。包括我画敦煌,这个题材本身就是永恒的,京都也是这样。包括布拉格,这个城市从5世纪起就没经过战争,完全保留了历史的传承。这些东西的呈现不需要再用其它东西来补充,它本身是成立的。


小憩之一 31.5cm×22.5cm 布面油画 2013

小憩之二  30cm×23cm  布面油画  2013


Q

您说作品和自然的关系,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您一直在追求某种永恒感,无论是历史遗迹也好,没有经过战乱的城市也好,都是在探寻人和社会、自然如何能以更恒定的状态相处。

武艺:这种相处还能延续下去,不会改变。在这种恒定关系的追求中,作品的具体呈现内容和题材就不重要了。但如果表现现实题材,艺术家肯定会有焦虑。因为它随时会随着社会的起伏、社会关系的变化而改变。


Q

阐明这一点很重要。

武艺:譬如我们现在看刘海粟先生的作品,从他最早年到晚年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出来时代的更迭,这个是很厉害的。他强调艺术上的恒定关系,而不强调时代对他的影响,或者具体画面对他的影响。


Q

这很有意思。我们常说艺术家的作品应该反映这个时代,“笔墨随时代”,但的确也有一批艺术家的作品不表现时代。

武艺:有时候刻意反映时代变迁的没能留下,反而看不出时代变迁的那些留下了。


Q

您是从什么时候就有这个意识了?

武艺:可能还是在2002年去巴黎以后。到巴黎以后,整个节奏都慢下来了。慢下来以后,我在巴黎的亚洲美术馆看到金农,莫名其妙觉得高级,一股清流。之前在故宫看没有太大的感受,因为太“实”了。而我在法国看中国的传统,因为时间、空间都变了,反而感受更准确了。就像我在国外不学当地语言一样,我买杯咖啡能和服务员聊两个小时,太有意思了,一个一句话能解决的问题却花两个小时来解读它。我感觉做事一定要费点劲儿,就像敦煌通了飞机以前需要40个小时路程,当时觉得这个朝拜的过程很辛苦,但又很崇高;有了飞机以后, 两个小时就能到,缺乏在沙漠中一天一宿乘火车的感觉,突然觉得没意思。人有时候就是这样,需要一种时空的错位来看一样东西。


塞纳河 纸本水墨 2002

莫高窟九层楼 50cm×40cm 布面油画 2010

维修  35cm×22cm  布面油画  2013

女招待 60cm×50cm 布面油画 2021


Q

所以巴黎这段经历实际上是您创作中很重要的转折点,也是大概从那时开始奠定了您创作的一个方法。

武艺:一种编辑式的创作方式,一定要有一本书的呈现,我现在有40本,游历当然是其中一部分,还有个人画册等,所以我对文本比展览还要在意。因为我小时候就是看印刷品长大的,看不了原作,所以我自己也想把我的作品呈现在文本里。过去我们总纠结颜色或是印的好坏,其实都不重要,印在书里的作品是另外一种美感。在这样的心态下,文本的意义出来了。


《布拉格》  武艺著  中国今日美术馆出版社有限公司  2016 

《日常与游记:武艺描述的大船和京都》 (日)岩城见一著 王云译 广西美术出版社 2019

《云层之上——贾平凹对话武艺》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0


Q

您自己本身就很喜欢写东西对吧?不太拘泥于日记体。

武艺:写也是我绘画的补充,有时候临时想画了但是手边没有工具,就只能被迫用文字写生。比如我在日本,想画日本女人一边赶早班车一边化妆,就像浮世绘里的人物一样,但手边没有色彩工具,就只能用文字记录。在巴黎也是,我面对的夕阳和莫奈画中一样,但是没有油画工具,我于是就用文字写一片云彩,回到画室后再根据文字画,其实文字是我的素材。


Q

从您刚才的讲述里可以看出,所有的创作手段是相通的,文学、艺术、音乐,戏剧、舞蹈……人们想表达的那些美感与情绪都可以实现。从这个角度去讨论的话,是否可以说,我们进行艺术创作时,使用什么样的方式也都不重要。

武艺:但对我个人来讲,我还是很看重绘画这种传统的当代呈现的。


 “布拉格——武艺” 松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1


Q

您刚才说了一句话,绘画的美感是永恒的。

武艺:绘画的美感是永恒的,在东西方都是这样。为什么像大卫·霍克尼、莫兰迪这些人会得到大家的喜欢,绘画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越来越成为一个主流。因为很多当代艺术创作的概念都是在模糊不清里呈现的,唯有绘画,这种最直观、最传统的东西给人的触动是更强烈的,它当中也包含了观念以及很多当代的逻辑。


Q

那为什么从西方到中国,会有那么多艺术家认为绘画的语言是有限的?

武艺:有一种可能是这些人没有能力去把一张画画好。


Q

您说的能力是包含技术层面的吗?

武艺:包含,技术很重要,其实把画画好是一件很难的事。技术是需要天分和情感的,很多人不具备,所以他无路可走,很多人其实是回避这一点的。一个手感特别好的天才画家是不会放弃绘画的。


 “布拉格——武艺” 松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1



03

“临摹古人,达不到的那块就是你自己。”

Q

前面我们也聊到了教学。您在美院任教,是怎么教学生的?您是负责基础教学,还是创作教学?

武艺:我的实践和教学关系特别大,我是从国画系毕业的,水墨是我表达的一部分,当时我的导师卢沉先生希望我能够将水墨、油画、丙烯等中西方材料都掌握,同步进行。靳尚谊院长看了我的作品后让我留在壁画系。壁画系是没有绘画概念的一个系,里面包含油画、国画、材料、浮雕、马赛克等各种艺术表达门类,因此壁画系的学生调侃自己是毕业于自由艺术系。当时我感觉自己的水墨实践始终处在不确定中,还在摸索,如果将不确定的东西传递给学生会有很大的风险。学中国画一生都要学习跟古人对话,同时还要跟现实学习,这也是中国画为什么难度如此之大。我理解这个状态,因此在壁画系我并没有开这方面的课程,但我反而觉得不论从教学还是个人来说都是很幸运的。


1993年武艺绘制《永乐宫壁画》教学范画


我在壁画系教传统线描临摹,课程叫《东方古典绘画摹写》,壁画的学生直觉特别好,因为他们有西画的基础,他们会根据自己已经学到的知识,会用一种整体的、绘画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线描。在这个过程中就会生发出每个人对传统造型的不同理解,我觉得这个是很幸运的部分。一般老师都是自己画什么,就教什么,我不想这样做。当然有的学生也做水墨,但我尽量不跟他们去强调我的水墨创作状态,因为我也不确定,我也在过程里。


2021年10月《东方古典绘画摹写课》


Q

那本科是打基础的阶段,学生在上课时总需要学习一些相对恒定的规范吧?

武艺:恒定的东西就是古人的标准。学生经常问我,我临摹了这么多国画我怎么才能跳出来。我回答说,你临摹古人,达不到的那块就是你自己。


Q

这话怎么解释?

武艺:其实临摹古人肯定会有差异,差异就是我们自己,我们没法寻到我们自己。我们在临摹过程中会意识到自己达不到古人的那个境界,达不到的那块就是每个人自己。我们看那些追寻传统的艺术家,譬如张大千,他大量临摹古画,但其中的差异感能让人一眼看出这就是张大千。这是每个人的疑问,我临摹古画,我自己在哪?其实抵达不了的那部分就是我们自己。


1997年武艺与学生在敦煌鸣沙山

2007年5月 武艺老师与2008届一工作室同学在鸣沙山


Q

那您除了传统线描摹写,还有其他课程吗?

武艺:还有一堂传统考察课,我最初是对壁画本身感兴趣,因为往往画画的人会先对图像感兴趣,但后来特别想听讲解员讲壁画的故事,这些背后的故事才是核心。这对我和学生来说,这都是个转换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一直觉得,老师并不比学生高明多少,有很多学生的感受力在他们那个年龄段对我都是很触动的。我常说在美术学院还要跟学生学习,不要过度说教,我们六零后面对零零后的小孩该怎么去沟通,还是用自己的经验吗?在如此巨大的时代更迭面前,个人经验的价值可能已经不大了。九零后的教师教零零后都有代沟,我们这帮六零后每天看学生的论文还提意见,多少会暴露出无知。因为我们的知识结构搭不上,所受的教育、眼界都有局限,而现在一部手机就将世界所有的变化看到了。


Q

美院的学生其实从入学开始,就得接受一些范式的、基础的绘画训练,尽管这些可能是从西方而来,和本土杂糅生长出来的标准。而毕业以后他们就需要做自己的创作表达,可能有继续画画的,但也有很多跟绘画没有太大关系。从您的教学经验去谈,您觉得这种基础训练和学生们日后的创作这二者之间矛盾吗?会脱节吗?

武艺:看个人的造化。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和可能性,我们每年有那么多毕业生到社会上,现阶段社会对绘画是何种接纳程度?我们其实很难把控。有很多学生过去在学校成绩优异、频频得奖,但到社会上突然消失了;而也有学生在上学时不来上课,每天也不知道想什么,几年之后突然一跃而成变成了社会上的新星。这个社会有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就像艺术本体究竟是什么,有很多概念。究竟我们教学的标准在哪儿?我觉得这个标准现在已经变模糊了。虽然在学院里面,但学院看的是社会层面的东西,大量庞杂的信息接踵而至,整个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在这个时代,我们再谈标准化,其实更多是我们这代人的一种理想和美好的愿望。现实就是现实,很多东西在改变。


2013年6月工作室介绍


Q

所以您能教的也就是让学生从古人的精华里面去吸收,能接纳多少、达到怎样的高度,也是看个人的机缘。再有就是输出个人的经验,可能您比较少,但我觉得大部分实践类的艺术家,在教学时还是不可避免会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

武艺:有一些实践类的艺术项目在进行视觉化呈现的时候,当然是需要必要的文字阐述的,但是就绘画来说,有的时候艺术家阐述过多可能会影响观众的观赏思维,或让他们陷入一种局限。我跟学生在绘画上的交流,其实除了技术层面,比如对古人绘画的体验以外,更多是在聊生活状态、当下的心态,或者对某一个事的看法。包括我的工作室第一年成立,学生们问我的工作室能玩吗?我说可以玩,我的工作室主张身心健康。


远眺 60cm×50cm 布面油画 2021

植物与女人 50cm×40cm 布面油画 2021


Q

所以很多学生都很喜欢您,跟您在一块很放松。

武艺:我发现我绘画谈得少了,生活、心理层面谈得多了以后,学生们绘画的另一个层面就爆发了。


Q

你在这个过程中会如何与他们交流?

武艺:具体层面上的意见我从来不提,靠他们自己寻找,我只是和他们进行大感觉上的交流。我们的学生毕业创作写上指导教师,我觉得指导教师这四个字不妥,艺术没法教,也没法学。学生能够进入到中央美术学院这个层面,他们基础的造型能力完全够用了,如果我们在入学以后再解决这些方面的问题,反而会把学生的感受力磨掉,最后造成感受力消失。当然各个工作室的老师会有具体要求,我的感受是,学生是有很多能量的,老师如何能把这些潜藏的能力调动出来?甚至有时候学生不需要老师,到一定阶段自己就深挖出来了。


Q

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武艺:随着年龄增长,我发现有很多东西解释不了。原来总想追寻一个答案,活到快退休的年纪,突然发现答案毫无意义,重在一个过程,不管在生活中,还是在绘画上。


CAFFE PERLEI  31cm×22cm  布面油画 2013

准备起飞 60cm×50cm 布面油画 2020


04 

天分之于艺术家

Q

美院人常常在表达对一个画家的欣赏时会很简单三个字“画得好”,这其实是非常高的赞誉。现在我们总说“画得好”的人越来越少了,您怎么看?您觉得“画得好”有标准吗?

武艺:有标准,但是很苛刻。这三个字不会随便用,又回到了我们讨论的核心,画得好还是很重要。这里面很复杂,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里,大家对好坏似乎不太在意了,艺术家的东西只要进到画廊、美术馆好像就没有好坏之分。但在人的心目中,最起码架上绘画还是有很苛刻的标准。


 “布拉格——武艺” 松美术馆展览现场 2021


Q

这个标准是什么?

武艺:我认为这个标准有两方面因素:一个是来自于中、西方的传统;一个是现实的感受力。我画中的东西可能每个人都见过,街景、日常之物,它们在每个人身边,人人可能都有这种现实感受力,也就是你眼睛看到了,头脑感受到了,但是你如何用你的手转换到白纸上、画布上?这个需要天分,这种转换能力是核心。


Q

转换到画布上,除了技术层面,是不是也体现在对很多关系的把控?

武艺:但这种转换能力不是教育出来的,也不是培养出来的,肯定是天生的。


Q

那是否也有一些后天的影响将其激发出来?

武艺:当然,但最核心你必须有天分。我现在越发感受到了天分的重要性,它和每个人之前的积累一样不可或缺。天分这里面包含格调,不是我们直白的字面理解。


艺 45cm×38cm 布面油画 2021

阳台之一 60cm×50cm 布面油画 2020


Q

“天分”一词听着特别神秘主义。

武艺:这当中包含一些神秘,但也涉及一个人的品位。


Q

那品位和格调是否可以通过后天的阅读与积累来提高?

武艺:不绝对。读书很重要,我也认可这一点,但是文本中的文字与视觉图像之间的转换存在着一种错位。不是说我博览群书,将古代画论都背得很透,绘画和笔墨我就明白了,这是两个概念。古人所说的“书画同源”这四个字也不可表面地去理解。天分肯定在好的艺术家身上占很大比重,但如你所说,天分需要后天很多东西来滋养和挖掘。一个好的艺术家的存在和这些后天的滋养好像有关,但却又不尽然……如果能解释得通,艺术就不是艺术了。


阳台之二 60cm×50cm 布面油画 2020

阳台之三 60cm×50cm 布面油画 2020


Q

是,如果能解释得通,有一个所谓的成功秘籍,也就没有艺术的存在了。“天分”这两个字其实有不可琢磨的一些成分在。

武艺:就是一个人的造化。


Q

是一种体悟,接近于哲学,或者接近于道。

武艺:其实刚刚几次谈到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八个字,并非我们很流畅地背出来我们就都能做到。有很多天才其实不知道这八个字,但他们的东西能呈现出这种境界。


相关图片资料致谢艺术家




2022英文国际月刊改版上线,新鲜出炉!

👇

免费订阅请主页对话框留言“订阅”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版权声明:所有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中英文版(http://www.cafa.com.cn) 及所属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的内容均应受到国际版权条例的保护,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如需申请获得合作授权和内容转载许可,可后台留言“转载”,查看细则并留言联系,或邮件联系editor@cafa.edu.cn(中文)/artinfo@cafa.edu.cn (英文)。获得授权使用的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CAFA ART INFO)。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摘录编改文字和图片,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notice 

© CAFA ART INFO,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ges of CAFA ART INFO web site and WeChat is issued by CAFA ART INFO (http://www.cafa.com.cn) for public distribution. It is prote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under national laws on copyright. For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uth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editor@cafa.edu.cn(CN)/artinfo@cafa.edu.cn(EN). Any use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site or WeChat updat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cknowledgement of CAFA ART INFO as the source, citing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of the article. Unlawful copying and re-using parts of our copyright protected texts and images will result in legal action.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614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