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载誉而来 | 市级创新团队(三)——国际一流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与实践团队
-
原创 2022-01-04
培养创新人才
实现多管齐下
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
编者按:在上海市教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的支持下,上海音乐学院自2018年起,组建并获批了9个市级高水平创新团队。
短短三年多时间,创新团队共产出各类成果2873项,其中新增各类课程98门次、获奖789人次、著作与专辑出版168种、高水平音乐会与作品首演等939场次,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创新团队在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跨专业相互交叉融合、协同作业等方面实现对“双一流”与高水平地方大学建设的有力支撑。同时,创新团队展现出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对人才培养的保障、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内外合作交流的贡献。
由此,学校将连续介绍各创新团队的建设成果与经验,以期“十四五”高质量开新局。
出人才:在团队教师辛勤耕耘之下,相关专业学生在国内外各项比赛中取得29个特等奖(最高大奖)、215个一等奖(金奖、第一名)、118个二等奖(银奖、第二名)、71个三等奖(铜奖、第三名)。
出作品:共339人次参加各类国际音乐节和重要音乐会;133人次参加国内外重大比赛评审和论坛发言;135人次开展讲座及大师班,连续举办“未来音乐家”系列音乐会。即使受新冠疫情影响,团队仍积极参与线上线下各类国际教学和艺术实践,好评如潮。
出标准:举办世界音乐界瞩目的“上海音乐学院国际艺术节系列”,如:国际小提琴大师班、国际大提琴艺术节、国际打击乐节、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国际管风琴艺术周、国际管风琴比赛等重大活动。其中,由上音和世界14所顶尖院校联合发起,并由上音作为主席单位的国际打击乐教育协会(简称“IPEA”)正式加入国际音乐理事会(简称“IMC”)。
出思想:科研水平持续提升,完成《感知、认知与演绎整合下的中提琴表演艺术教学新探》、乐谱《电子管风琴名曲集二VOL.18 - 25》、原创作品《拂云鸣钟——为管风琴、人声、打击乐队而作》总谱、上海音乐学院国际大提琴艺术节系列——大提琴重奏作品集(1)等科研项目。团队共发表论文24篇,出版物72种。
国际一流音乐表演
人才培养与实践团队
团队秉承学校“办一流音乐教育,创国际先进水平”的办学定位,首席教授由著名小提琴家俞丽拿领衔,管弦系、钢琴系、现打系等紧密配合,打造“联合大作业”工作模式,旨在培养具有爱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一流演奏水准、具有获奖能力的国际一流音乐演奏人才。
坚决贯彻落实“新时代,新使命,新要求”下的团队建设。师资团队由老中青三代构成,6位骨干教授、7位青年教师,4位校外柔性专家和4位行政秘书,构建立体化、纵深化、国际化、有梯度的团队。骨干教授由各学科带头人担纲;青年教师为教学实践“中坚力量”。三代教师注重教学传承、紧密配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开辟了人才培养的新格局。
教师团队:
首席教授:俞丽拿
骨干教授:何弦、盛利、杨茹文、朱磊、江晨、唐哲
青年教师:王之炅、黄蒙拉、张洋、孙颖迪、王洁、张琦、刘宪绩
校外专家:潘依琼、庄宇、王丹迪、贾然
创新机制
提升人才培养格局
创新团队之创新,主要体现在培养国际一流音乐演奏人才的实践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的五个“具有”,即具有爱国情怀、具有国际视野、具有一流水准、具有演奏经验、具有获奖能力。从高等艺术教育的原理机制上,探寻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打造全新的具有国际视野的综合性教育体系中心。
首席教授俞丽拿作为学科带头人,统筹团队各项事务,指导青年教师小提琴专业教学。老中青三代合力,构建立体化的团队队伍。而三代教师的紧密配合,也让教学可以深入每一位专业相关学生的专业学习中,教育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得到首席教授与骨干教授的指导,有利于人才培养可持续化发展。经过三年发展,团队在保持国内领先的前提下,迈向国际一流。管弦(弦乐部分)、钢琴、现打(部分)三系紧密配合,在各自领域中占据主导话语权,发出掷地有声的“上音声音”。
团队培养学生成功冲击国内外大赛,通过各类音乐会为学生积累舞台经验。三年来共获得29个特等奖(最高大奖),215个一等奖(金奖,第一名),118个二等奖(银奖,第二名),71个三等奖(铜奖,第三名)。在学生收获颇丰的同时,其指导老师们也备受国际认可。
整体获奖呈现罕见特等奖与一等奖居多的“倒金字塔”型,足见团队人才培养质量的重大优势及国际认可度,也从侧面印证了创新团队通过机制创新,主动求变,克服疫情所带来的影响,再创辉煌。
上音中心
探索世界音乐新格局
创新团队在艺术实践上坚持高水平、国际化。骨干教授及青年教师们与国际顶级演奏家的互访交流不断加强,通过音乐会、大师班、讲座等多样形式推动学科发展。同时,借助顶尖国际专家、学者来访交流,建立长期有效机制,兼顾一流表演人才和合奏人才的培养,依托上音优势平台,吸引优质国际生源。
俞丽拿教授一直活跃在世界级、国家级比赛评审第一线,并受邀至诸多国际音乐节,如奥地利Zell am See音乐节等,与当今世界著名的音乐家、艺术家们共同授课。
骨干教授盛利被聘为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美国柯蒂斯音乐学院驻校艺术家(教授)、英国皇家音乐学院(RCM)客座教授,并于英国出版中提琴教材《中提琴左手演奏技术概述》 The Training Course on Left Hand Techniques of Viola,在西方音乐领域奏出属于中国中提琴教学的强音。
“上海音乐学院国际艺术节系列”受到世界音乐界瞩目,如国际小提琴大师班、国际大提琴艺术节、国际打击乐节、IPEA国际打击乐比赛、国际管风琴艺术周、国际管风琴比赛等,与国际一流音乐学院建立密切学术关系,成为国际高度关注和积极参与的一流国际艺术节系列活动。
由上音和世界14所顶尖院校联合发起并由上音作为主席单位的国际打击乐教育协会(IPEA)2021年正式加入国际音乐理事会(IMC),成为国际音乐理事会中第一个将总部设在中国的国际音乐学术组织。
此外,柔性引进与校外专家聘用并举,推动高层次人才真正落实在学校。四位专家分别是:德国莱茵国家交响乐团首席潘依琼博士(小提琴)、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首席庄宇(小提琴)、浙江音乐学院讲师王丹迪(大提琴)、意大利科莫湖国际钢琴大师班研究艺术家贾然博士(钢琴)。其中两位专家克服距离上的困难,通过网络在德国为国内学生教授专家课,示范效果极佳,学生受益匪浅。
从活动中来,到教学中去
科研水平持续提升
在延续过去学科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加强各专业基础教材的编著,理论译著以及演奏专业理论化整理、总结和研究工作。
《独奏(小提琴演奏)》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独奏(中提琴演奏艺术)》获评2020年度上海市高校本科重点课程;现打系手风琴演奏艺术、管风琴演奏艺术获批上海音乐学院重点改革课程项目;现打系打击乐重奏课、爵士乐合奏课、古典吉他独奏可分别获批上海音乐学院重点课程项目;现打系手风琴演奏课获批上海音乐学院课程思政扩大试点项目示范课程。
团队教师也积极出版各类作品,理论类书籍、乐谱、音像制品等,提升国内外影响力。发表论文24篇,出版物72种。同时,团队成员作为活跃在舞台一线的国际演奏家,录制了诸多高质量、高水准的唱片并发行。
盛利教授的《中提琴左手演奏技术概述》 The Training Course on Left Hand Techniques of Viola,由英国出版社CULGRID Publishing House,UK于2020年12月海外出版,标志着上音中提琴教学水品迈向国际一流水准,受到世界认可。
由李继武教授负责,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出版的《上海音乐学院国际大提琴艺术节系列——大提琴重奏作品集(1)》,来源于上海音乐学院国际大提琴艺术节重大活动,真正做到“从活动中来,到教学中去”。
DVD及黑胶碟片专辑《拂云鸣钟——张旭儒管风琴作品集》2018年10月由中国唱片集团有限公司出版;《拂云鸣钟——张旭儒管风琴作品集》入选“中国格莱美”第三届唱工委音乐奖提名名单。
团队教师们积极参与各类学术交流活动,参加大量比赛评委评审、大师课、专家授课以及与兄弟院校或国外院校的远程授课等。尤其在疫情期间,团队引领全校进行了线上专业授课、云上演奏会以及考试的改革探索。
上海音乐学院创新团队系列
持续更新
创新,带来无限可能
来源:国际一流音乐表演人才培养与实践团队、管弦系、钢琴系、现打系、人事处、发规处
供稿:海上音讯社
文案:韩宝怡
设计:leisurelyzs
编辑:彭畅
小音征稿啦
下一个登上
官微、官博、官方B站、官方抖音的
可能就是你!
快来投稿吧~
征稿类型
人物|身边的优秀师生榜样或校友故事
图片|记录上音两校区的摄影设计
视频|师生才艺展示及编曲创作
创意 | 适合新媒体传播的作品
投稿方式
发邮件:shcmxcb@shcmusic.edu.cn
标题:投稿-类型-姓名-年级-学院
投稿要求
作品确为作者本人原创成果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上海音乐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