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CAFA专稿|城市、艺术与世界:2021成都双年展系列学术活动回顾

原创 2022-01-04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

系列学术活动


自2021年11月7日开展后,“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的发展与公众参与情况一直被持续关注。近日,随着一系列学术活动的召开,2021成都双年展在岁末年初之际迎来了一波新的观展高潮。对于很多预约前来观展的观众来说,对此次双年展的第一印象可能是其体量之大,艺术作品之多,探讨议题之广,但究竟如何解读“超融体”,如何认识这些第一次来到成都的国内外艺术家及其作品背后的奥秘,如何进入八个主题版块分别阐述的语境,以及如何理解承载展览的美术馆对这座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意义,似乎仍旧过于陌生和遥远。


安尼施·卡普尔,随机三角镜,不锈钢,树脂,180×180cm,2013

丹尼尔·布伦,被弯曲的蓝色,蓝色胶粘剂乙烯基,尺寸可变,2013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你正发生的,已经发生,即将发生,卤素灯、色效过滤玻璃(黄、绿、蓝)、铝、变压器,尺寸可变,2020


2021年12月19日及21日,“未然共思:美术馆馆长峰会”“艺术创新与城市创新——2021成都双年展学术交流会”陆续举办,主办方团队、策展人团队及与会的专家、学者、相关领导等对“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的主题、架构及内容作出了详尽的解读与释义,也为公众真正进入2021成都双年展提供了更切实而丰富的视角。与此同时,两场学术活动还在本次成都双年展的框架之外,将话题延展至双年展与城市,双年展与今天的艺术现场,后疫情时代美术馆面对馆藏、展览与公众的策略与做法,全球语境中跨学科的艺术创作等维度。


 “未然共思:美术馆馆长峰会”现场

 “艺术创新与城市创新——2021成都双年展学术交流会”现场


在21日的学术交流会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2021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在发言中谈到,在当下这个时刻,“我们更值得一起探讨,一个展览、一个艺术展览、一个被称之为双年展的艺术展览对一个城市的价值和作用。”从展览的总体策划思路和实施过程的感受中,范迪安院长提出了三个维度的思考,即“双年展与举办的城市也就是它与地域方位的关系”双年展与本土艺术也就是与中国艺术新的发展特征及发展趋势的关系”以及“双年展作为一种国际的艺术盛会,与全球艺术的多重联系”。以此三个维度为切入点,或可以为此次双年展系列学术活动的回顾提供一些思路。


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2021成都双年展总策展人范迪安致辞

中共成都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田蓉致辞

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家、成都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吕澎致辞


01

双年展与城市

关键词:文化保护与城市更新,双年展经济,规划与发展,公共艺术,艺术的生态转向……


作为国际性的艺术活动,每一个双年展都和其所处的城市密不可分,城市的历史土壤与精神气质往往影响着双年展的主题、框架和参与者;而一个双年展长期、稳定、有质量地举办,也必将为城市面貌的改观、城市影响力的传播以及城市经济效益的提高带来积极影响,甚至能使一些小城市逐步发展为世界艺术与文化的聚焦点。作为“美育共线”版块的策展人之一,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从世界上的几个最为著名的双年展——威尼斯国际双年展、圣保罗双年展、卡塞尔双年展及其所在城市的历史切入,讨论双年展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王春辰发言


在国内,引入双年展同样涉及到如何与本土文化及每个城市的人文和性格相适应的问题。当然,从上世纪90年代起国内兴起双年展举办的热潮起,到如今也有了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供分析借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一线大型城市在双年展的举办上由来以久,如上海双年展、深圳双年展等,一些小的乡镇、古镇也在近年来开始重视双年展的重要意义,如近在成都周边的“安仁双年展”,在所谓“双年展经济”的带动与刺激下,城市形象、文旅产业等的发展都得到了良性促进。由此,双年展和城市的振兴就成为城市未来战略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


 独立策展人、艺术家方振宁线上发言


“家园共栖”作为此次双年展直接介入城市规划与创新的版块,在主题议定、策展思路和作品遴选方面都充分考虑了成都这座城市在在历史与高速发展的当下所呈现出来的独特性。在策展人方振宁的发言中,其谈到成都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指面向公众交通的开发,以公众交通为基础,以不依赖汽车的社会为目标的城市发展,其倡导创建以高质量火车系统为中心的紧凑、适合步行且以人为导向的多功能社区)的城市战略居中国城市之首,且在此设有专门的TOD展览馆。成都自2017年以来,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的格局恰与TOD所倡导的建造一个充满活力、宜居而可持续性的社区的趋势完全符合,并呈现出极其可观的远景。基于对成都TOD、功能性建筑与设施等的在地研究及方振宁20年来对东京、横滨等城市的持续性调研,“家园共栖”版块以城市规划、建筑与艺术相结合的形式,为观众呈现出了成都这座城市在高速发展进程中的一个切面;同时,借助国际案例的横向对比和展示,也将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战略置于世界变动的格局中去审视。


方振宁 视觉TOD500 2021年

成都轨道城市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成都天府新站一体化设计

陈文骥 一周对(七联画)布上油画 2019年


在建筑与城市规划之外,如果谈艺术创作与城市的关联,那么公共艺术一定是艺术进入城市公共空间的一种最为直接的途径与力量。在此次学术研讨会中,不少嘉宾的发言内容都或多或少涉及到了“公共艺术”,其中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的发言正是以《与城市共生的公共艺术》为题,直接讨论了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共生关系。在发言中,冀少峰以“@武汉”与本届成都双年展等为例,探讨了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共生关系。同时,其谈到了“艺术的生态转向”在当下艺术创作与城市更新中的重要意义,即人、自然与城市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受到关注,艺术创作也开始更多探讨与重思人类与环境的和合共生,以及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种种困境。


湖北美术馆馆长冀少峰发言

 苏新平,行走的人,青铜,500×585×158cm×3,2021


正如范迪安院长在谈到城市更新时所强调的:“一方面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留住城市的传统营建肌理和⽂化风貌特色这份乡愁,是城市更新要秉持的理念;另⼀⽅面,让艺术介入城市,融⼊城市,用美的形式语言装点城市景观,构筑城市新貌,是城市的⽂化氛围、文化气息与时俱进,也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如何处理特有的历史记忆与发展规划之间的关系,艺术与文化版块的介入又能在其中起到怎样的作用,是每个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都将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历史中的成都平原孕育着古蜀之国,发展至今留下了如金沙遗址、三星堆遗址等清晰的古来文脉与厚重的文化积淀。寻着这条文脉走到今天,在成都建设公园城市的时代背景下,这座城市活跃的人文思想与包容的城市性格都为其未来的发展与建设创造了无限的可能性。


02

双年展与今天的艺术

关键词:无法回避的传统创新,“今天”的机构、馆藏与展览……


以双年展为媒,让艺术融入城市,作用于城市更新,另一个离不开的语境是对中国当下正活跃生长的艺术进行分析与展示。应当说,此次“超融体”主题下的八个展览版块:“多态共生”“家园共栖”“智能共振”“时潮共燃”“生态共度”“意匠共鸣”“民族共情”“美育共线”,以及日前召开的“未然共思”美术馆馆长峰会中,对今天艺术生态所呈现出的多元态势作出了全面而清晰的阐释。


在今天,从当下的语境中回望和重思历史与传统,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与文化领域内,也并非只有某个民族在进行着相关思考与实践。作为“意匠共鸣”版块的策展人之一,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在题为《传统活化与城市记忆》的主题发言中,指出“从全球视野的角度中,传统文化的创造和创新已经成为了我们今天无法回避的主题”,直接引出了“意匠共鸣”版块存在于成都双年展,存在于今天的艺术生态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何桂彦发言


在构思展览时,何桂彦提出了几个关键问题,即面对传统时,我们究竟应该站在本土的立场,还是以全球化和国际化的立场去面对?这个呈现立场的选择体现着策展人团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何桂彦进而引出了第二个问题,即所谓“传统”到底构成于什么时候?如果在中国历史的维度中展开审视,我们会得到几个时期的断代,因此,对“传统”的定义不可避免的存在狭义和广义的区分,它们应当在构成展览的语境中兼而有之。在此单元中,艺术家对“传统”的创新或是体现在材料角度,或从材料背后的观念转化入手,有的则将目光着眼于景观、审美趣味等,当然还有来自国外的艺术家、旅居国外的中国艺术家在不同的经验和文化语境中,对中国传统的当代理解。不论何种转化途径与创作方法论,在何桂彦看来,“更好的一种当代艺术的传统转化在于作品背后的文化意识和生命意识”,因此在这一版块中,策展人试图“将当代意识、历史文化和民间技艺融会贯通于当代社会生存状态的语境之中”。


梁绍基,寂然而动,亚克力板、丝、金属框架、树脂仿石材,480×480×430cm,2013-2014

凯瑟琳·冯·瑞星博(Kathrin von Rechenberg),莨·鞣,悬浮丝绸雕塑,3×3×3m³,2021

林延,希望重生·天枢,墨、宣纸、线、灯,2017年


当探讨到文化记忆与城市的关系时,何桂彦同时提到,如果将城市记忆放置于大的历史进程中,有赖于自20世纪以来,世界范围内整个现代美术馆、博物馆的有力构建,我们当下所处的阶段或许是城市与艺术结合的最紧密的阶段。因此,谈到“今天”的艺术,美术馆不仅仅作为容纳与展示它们的重要场域,更值得注意的是,机构本身已经逐渐发展为当代艺术与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未然共思:美术馆馆长峰会”海报


过去的十余年是中国民营美术馆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政府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的同时,全国各个城市中,民营美术馆也如雨后春笋般相继涌现。在蓬勃的博物馆、美术馆浪潮中,我们也难以忽略疫情带给世界范围内艺术机构的沉重打击,但如何在困境中化挑战于机遇,则是不同背景、性质的艺术机构都在积极思考的议题。在19日举办的“未然共思:美术馆馆长峰会”中,近30家美术馆及艺术机构负责人以线上、线下双重模式,就“馆藏”“展览”“公众”三个元素,探讨挑战与机遇共存的时代中,美术馆的“中国做法”。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张子康题为《美术馆建设与城市形象塑造》的发言中,从“美术馆作为公共文化与城市的连接”“美术馆作为城市智识创新的驱动力”以及“美术馆带动城市产业的升级”三个方面探讨了在今天的社会中,美术馆的发展与建设对城市本身以及身处其中的公众之间密不可分的关联。这也回溯并延续了其在馆长峰会时的发言:“在困境中生存、维持并保有活力的美术馆,一方面需积极地应对本就初见端倪的问题,另一方面则要对美术馆在未来的角色展开更为广阔的思辨与实验。这就要求我们在重新审视美术馆基本职能的同时,还应顺应社会需求、跨越学科隔阂,并拓宽美术馆场域的边界。”无疑,美术馆作为收藏、展示与研究“今天”的艺术的重要场域,不仅承担了知识生产与文化传承的责任,在与观众和城市日益紧密的共联关系中,公共艺术机构需要积极重思其在当代社会中的职能。在后疫情时代,在面对面的艺术交流与国际对话受到阻碍时,美术馆应该如何整合与运用自身资源,在疆域更为辽阔的线上空间来展示当代艺术、传递学术思想以及促进文化交流?


在峰会的主题发言中,公共艺术机构可作这样一些性质上的区分:如公立美术馆(如主办方成都画院、成都市美术馆,中国美术馆等),大学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四川大学美术馆等),区域综合性美术馆(银川当代美术馆、昆明当代美术馆、西海美术馆)等。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高高发言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高高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资源的整合与应用》的主题发言中谈到了疫情带来了美术馆工作“内循环”,大家开始思考如何以自身优势、身边资源的梳理和应用为切入点,以使美术馆建设工作进入更系统化、更深度的阶段。作为大学美术馆的代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自上世纪50年代起积累了深厚的学术资源,让美术馆形成了围绕研究而展开的系列工作。馆藏的研究助力于展览、出版以及智识纪录片等线下学术活动的推进,与此同时也带动了线上推广和进一步的藏品扩藏。近年来,央美美术馆在出版于2018年的《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品精品大系》的研究基础上持续开展后续工作,一方面推进展览藏品扩藏,另一方面也致力于专题研究展览,深化大系各专题的进一步研究。


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发言


同属于大学美术馆性质的四川大学美术馆则依托于综合大学的优势,致力于研究型美术馆的建设。在四川大学美术馆馆长熊宇的介绍中,美术馆的研究分为三个方向,即对传统艺术形式内在逻辑发展的研究,学科融合下的艺术发展的可能,以及观念下的问题关注。在综合类院校丰富而专业的学科背景(如华西医院等)支持下,跨学科的艺术项目在这里得以被推进,包括艺术与医学、生物学、视知觉及计算机美术、博物馆学等方向。同时,熊宇强调,理工科的学科介入也让在美术馆发生的跨学科合作与推进更注重实验与探索,强调过程与项目的逻辑而非将实现一个完整的成果作为最终追求。


银川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王雪川发言


与此同时,区域性的美术馆则注重调动自身的收藏特色以及与城市与地域的密切关联,譬如银川当代美术馆极有特色的中国早期洋风画和历史典藏地图。银川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王雪川在谈到该馆的收藏定位与意义时,引用银川当代美术馆艺术总监吕澎提到的:“不断重写历史,不断拷问历史,是历史对于我们的要求。”通过特色馆藏回顾中西方艺术早期交流、舶来品等的历史,以及不同文化间的审视与被审视,银川当代美术馆邀请国内外多名学者围绕美术馆的两大收藏体系行研讨,真正立足于银川本土,展开了数场关于“文明的维度”的国际对话。


今天的美术馆在展示什么?研究什么?事实上,进入美术馆收藏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段历史的选择与凝固,其通过展览、学术活动等形式不断在新的语境中与公众见面。与此同时,美术馆的展览也着眼于正在持续生长和变动的当代艺术现场,历史、馆藏的再激活连同丰富多元的当代艺术共同构成了我们今天所见的艺术生态。


卡斯滕·霍勒,十进制时钟(鲑鱼红和诺维亚金),霓虹灯、铝制结构、电线,100×446 ø cm,2021

徐道获,枢纽,聚酯纤维织物、不锈钢,313.7×1022.4×151.1cm,2017

徐冰,背后的故事:泼彩夏山,干枯植物,垃圾,玻璃,宣纸,802×60×300cm,2021


当然,此次成都双年展呈现和探讨的“今天”的艺术远不止此,在活化传统,再论绘画本体等议题外,科技艺术、生态艺术、大众文化、潮流艺术等热点话题均是当代艺术现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更为重要的是,这些前沿的、跨学科的、根植于人们所处的时代与社会场域之中的新鲜艺术及其背后的问题与因果,并不局限于中国或者某一个民族,而是前所未有的在世界范围内产生着共振。正如范迪安院长在发言中所提示的:“成都双年展的策展理念是否能够来反映国际艺术的总体趋势,或者一些重要特征呢?如果只是提出来一个在地的理念可能是不够的……我认为当代中国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是与国际艺术语言及趋势同步的。”


03

全球语境中的艺术与问题

关键词:科技艺术、生态与可持续性,时尚设计与当代艺术、

对“观众”的再理解


当视野从本土转向国际,近几年国际上的展览、艺术创作与思考在关心着怎样的问题?须得承认的是,疫情的骤然而至让许多潜藏于社会高速发展间隙中的矛盾与危机都暴露、剖析开来,物理空间和距离的隔阂反而让人们开始更加主动地依赖与关注线上资讯地传播与发展。因此,变动的国际关系、尖锐的民族矛盾、人类与科技、自然关系的重思等议题都受到全人类空前的共同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都双年展在立足本土之外,同样致力于探索如何通过一场双年展来反映国际艺术发展的趋势。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发言


2021年,科技与艺术的融合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人工智能、NFT、元宇宙等概念的出现,为艺术创作及相关文化产业与科技发展的互动提供了更广阔的视野与可能性。科技艺术是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创新力的重要指标,它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抓手。作为此次成都双年展“智能共振”版块的策展人,在学术研讨会中,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院长邱志杰围绕科技艺术的定义、发展趋势与文化特征,结合此次展览中呈现的具体作品,以及中央美术学院通过系列平台和学科建设在科技艺术教育和创造领域内作出的努力等方面展开发言。什么是科技艺术?其作为一种艺术门类,需要优先使用最新的科技手段来进行艺术创作,其次它应该思考科技发展所塑造的崭新的人类生活进化与人类情感生活,并设法用人文和艺术的手段,去消化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利亚姆·杨,行星城市,电影装置,16mins,2021

吉姆·坎贝尔,第26版(云南之塔),低像素影像装置:特制电子配件、384个LED灯、特制有机玻璃,39×58×7cm,2018

迈克尔·弗雷&马里奥·冯·里肯巴赫,布偶,交互、布偶、投影,尺寸可变,2018

龙星如&周天歌,眠室,声音装置实时程序,2021


在艺术门类之外,邱志杰强调,科技艺术还是一种视野,一种看事情的眼光。我们今天称之为“非遗”的技术与器物,譬如漆器、陶瓷等,甚至是如今人们赖以为生的互联网,在它们诞生的时代也是前沿而先锋的。因此,在邱志杰看来,每一个时代其实都有它的科技艺术,艺术史要跟技术史重新深度的交融起来。今天科技艺术的发展趋势,首先须得谈到人工智能、生命工程等新技术发展性,太空艺术、深海探索等也是一大趋势;而生态艺术在最近成为科技艺术社会化的重要表现,其可被视为科技艺术社会化和社会艺术的科学化的交汇,人类不再一味谈论科技发展,而开始反思科技发展带来的问题。


中央美术学院展览策划与视觉传播博士贾蕴博发言


延续邱志杰的发言,中央美术学院展览策划与视觉传播博士贾蕴博在研讨会中以《生态艺术与城市可持续》为主题,着重为观众介绍了“生态艺术”及双年展中“生态共度”这一版块。生态艺术是基于生态理念进行的一种艺术创作实践,以达到改善生存环境,修复生态功能,宣传环保理念等目的,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种跨学科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具有典型的跨领域的融合特点。生态艺术一方面关注气候、环境、地理等与生态圈广泛联系的自然科学,另一方面则又涉及与人类社会密切关联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科学。


东信 花树研究所AMKK,水陆造景系列之塔奇科(Paludarium Tachiko),不锈钢,208.6×84×90cm,2019

赵仁辉,界限二,UV打印灯箱,100×150×12cm,2021

刘勃麟,冰岛系列 No.1-4,摄影,180×120cm,2017

童文敏,树根,行为、单频录像,尺寸可变,2019


在今天,科技艺术为生态艺术在信息和理念及技术上提供了新的支持,而发展的社会则为生态艺术的实践提供了问题意识及应用情景。在贾蕴博的介绍中,生态艺术用科技的手段解决生态问题的同时,也强烈的呼唤社会的参与,通过艺术来实现生态的理想。其继而介绍了生态艺术与可持续发展的四个维度,即改善城市的公共空间、提升双方的生活质量、打造公共文化事件、城市生态美育的新模式,并通过具体生态艺术项目案例详细阐述了这四个维度。


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 7000棵橡树 1982 

一升阳光(LITTER OF LIGHT)是一个全球性的民间运动,起源于菲律宾。他们使用廉价、现成的一公升可乐瓶,为无法用电的棚户区居民提供高质量、可持续的太阳能照明。 

艾格尼斯·丹尼斯(Agnes Denes) 麦田-对抗 (Wheatfield—a Confrontation) 1982 


当然,和广大公众更为密切的无疑是将艺术创作与种种问题意识运用于文化产业的积极尝试。时尚设计、潮流艺术与大众文化,正以一种灵活多变又颇为“亲民”的态势,潜移默化地生长于当下时代与人们的生活之中。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总监纪玉洁在研讨会中以《当代艺术与时尚设计的交互》为主题,结合成都这座“新一线”城市与其中的年轻人的特点,以及参与展览的具体作品案例,详细解读了“时潮共燃”版块。在这一版块中,一种当代艺术与时尚设计交融共生的关系被深入讨论,其中包含的诸多话题,如消费主义、大众文化、潮流艺术等,都和当下的年轻人切身相关。成都作为“新一线”和消费型城市,工作、生活在这里的年轻人对前卫、观念、实验性的设计与艺术饱有兴趣、积极接纳;而成都的艺术生态也展示出对年轻艺术家、新兴艺术现象的支持与保护。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设计总监纪玉洁发言


纪玉洁进一步谈到,作为一个学术命题,“时潮共燃”的提出还离不开对当代艺术发展的主要趋势判断及社会文化关切的主题考虑两个维度。从历史的角度回溯,艺术家和商业艺术与大众文化展开的互动在上个世纪就已出现,时尚、设计理念在当代艺术中的生命力也日益深化。当新消费时代到来,IP产业日趋成熟,连接商业消费与时尚设计之间的跨界合作越来越频繁,其正以一种强劲的潮流席卷而来。这种趋势也通过美国艺术家、设计师考斯(Kaws),中国艺术家曹斐等的作品与观念在成都双年展中生动体现。当然,在那些与生活细节息息相关的作品中,我们能够发现,策展团队对当下人们”寄居”手机等现象的批判,以及对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反思也并未被回避。在这个版块中,无论在色彩或是形态上,策展人希望营造一种能表现当代艺术与时尚潮流、设计的交融、互动的共然状态,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并热爱充满生机且与每个人都关联紧密的艺术与生活。


考斯(Kaws) ,无题(Untitled),布面丙烯,尺寸:182.9×132.1cm,2016

曹斐,人类几乎(Code Human),六频高清影像装置,尺寸可变,2019-2021

田晓磊,后人类博物馆,视频,综合材料,尺寸可变,2020-2021


从不同展厅营造的氛围和场域抽身出来,我们得以再度审视承载此次双年展的空间——坐落于天府艺术公园的成都市天府美术馆及成都市当代艺术馆。作为城市公共艺术与文化活动发生的新兴场所,美术馆和城市及其居民应是一种怎样的关系?不论是策展团队对2021成都双年展的从主题到各版块的深入解读,或是近三十位艺术机构负责人对当下美术馆职能和工作方式的再讨论,“观众”/“公众”已不再作为美术馆知识生产与传播的被动接受方而被忽略;恰恰相反,从文化政策制定,到机构负责人、展览策展人,无一不在重新审视着“观众”对机构和文化活动的塑造与影响。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观展现场


在2018年伦敦弗里兹艺术博览会(Frieze London Art Fair)上,大英博物馆馆长哈特维希·费舍尔(Hartwig Fischer)曾谈到博物馆的当代职能要求博物馆及其它类型的公共艺术机构重新考虑日益多样化的观众,以策划能为当代观众负责的新型艺术活动。【1】同时,在策展学的背景中,博物馆、美术馆及更广泛意义上的公共文化机构都在积极探索与适应其内部的“教育转向“(Educational Turnning)。如爱尔兰策展人保罗·奥尼尔(Paul O’Neil)在《策展的文化》(The Cultures of Curating)中强调的,当代策展不再仅仅强调其生产和展示【2】,在新博物馆学的实践中,长久以来被视作展览辅助的讲座、放映、艺术工作坊等“公共教育”(Public Education)活动,已经在今天逐渐被展览、艺术项目策划时主动提及的“公众参与”(Public Engagement)所取代。


在这样的国际趋势下,不论是本次成都双年的美术馆馆长峰会将“观众”作为重点讨论的话题之一,还是“超融体”主题下的各个版块对城市和居民的密切关注,或是在全城联动并与成都本土艺术生态息息相关的17个平行展的构成,公众的见证与参与已经成为了这场艺术盛会难以忽略的重要部分。


成都市天府美术馆内景


当然,来到成双现场的观众构成是复杂的,在这当中具有专业艺术背景的无疑只是少数,这和许多艺术机构在分析今天它们所面对的观众群体时的现象如出一辙。这也是馆长峰会时,不同性质的美术馆往往会依据自身情况和来到美术馆的观众分析,采取不同的展览与学术活动策略。


如前文所提及的大学美术馆的代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及四川大学美术馆,其观众一部分为校内的师生,另一部分则是校外公众,这种观众背景的双重性让大学美术馆往往要一方面调动校内教学资源与文化传统,强调专业性、学术性与研究性,同时也要在活动策划考虑与没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普通观众的交流和互动。而成都本地民营美术馆代表麓湖·A4美术馆则充分利用其与麓湖社区及居民的密切关系,在近年来的美术馆实践中,从公共教育的方向将美术馆视作激发公众的一个场域。在馆长孙莉的介绍中,美术馆关注公众来到美术馆的期待,其策划的“iSTART儿童艺术节”已经连续七年举办,在项目发展过程中,儿童作为美术馆长期关注的观众对象,逐步实现了从参与到共创的积极转变;与此同时,A4美术馆也在试图通过公众参与赋能,来构建一个连接更多元社群的网络,在城市的不同社区、不同职业间展开对话。


麓湖·A4美术馆馆长孙莉发言


当简略地回顾了2021成都双年展的系列学术活动后,对此次主题“超融体”的理解或许能更为深切和真实。何为“超融体”?在总策展人范迪安先生的考虑中,“融”之一词在中国古来有之,其含有光明、热烈、繁盛之意,也强调一种融汇而成的整体氛围;同时,“融”并不仅存在于中国的传统和美学中,在全球语境中,跨学科、跨文化的趋势也要求着人们能“共同认识不同艺术观念、形态媒介及语言之间的融合,艺术创新与城市文脉之间的融通,认识艺术现场与公众参与的融洽”。其中,对“融”这一主题的认可与共鸣,在成功邀请众多国际艺术家参展的过程中得以直观体现,从中也体现着不同文化背景中的艺术家对中国文化的丰富认知。


在新的一年中,“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仍然在继续迈步向前,它将最丰富的世界声音,最前沿而先锋的艺术现场带到一座充满生机的城市,它同时也期待着这座城市以及其中更丰富的观众群体能参与进来,带来各自的评价、问题与反思。


据悉,此次展览将持续至2022年4月6日。


文|周纬萌

图片来源于主办方

(“成都市美术馆”及“成都画院 成都市美术馆”微信公众号)


注释:

【1】此次对谈于 2018 年 10 月 2 日在伦敦皇家学院举行,是 2018 年伦敦弗里兹艺术博览会的活动之一。对谈嘉宾包括洛杉矶郡立艺术博物馆 LACMA 馆长 Michael Govan、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馆长 Sabine Haag 和大英博物馆馆长 Hartwig Fischer。对谈可以通过 BBC 电台访问:https://www.bbc.co.uk/radio/play/m0000knp

2022年 1 月 3 日访问。

【2】保罗·奥尼尔(Paul O’Neil),《策展的文化》(The Cultures of Curating),2012年。

参考资料:

【1】“未然共思:美术馆馆长峰会”及“艺术创新与城市创新——2021成都双年展学术交流会”现场速记,“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


相关阅读

专题:#成都双年展|Chengdu Biennale


展览信息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

日期: 2021.11.06—2022.04.06

地点: 成都天府艺术公园

成都市美术馆A区(成都市天府美术馆)、成都市美术馆B区(成都市当代艺术馆)


总策展人: 范迪安 

学术委员会主任: 吕  澎 


展览学术委员会(按姓氏笔划排序):

王明贤、王春辰、王绍强、王璜生、吕品晶、刘家琨、李青稞、张子康、苏新平、吴洪亮、何桂彦、宋协伟、杨    卫、范迪安、周春芽、邱志杰、冀少峰


专题策展人:

多态共生:范迪安、吕   澎、张子康、邱志杰、杨   卫、冀少峰

家园共栖:方振宁、韩   涛

智能共振:邱志杰、邵志飞(Jeffery Shaw)

时潮共燃:纪玉洁、周   博

生态共度:王绍强、贾蕴博

意匠共鸣:何桂彦、李珂珂

民族共情:吴洪亮、薛   江

美育共线:吕   澎、王春辰


国际美术馆馆长峰会:

未然共思:张子康、高   高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版权声明:所有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中英文版(http://www.cafa.com.cn) 及所属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的内容均应受到国际版权条例的保护,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如需申请获得合作授权和内容转载许可,可后台留言“转载”,查看细则并留言联系,或邮件联系editor@cafa.edu.cn(中文)/artinfo@cafa.edu.cn (英文)。获得授权使用的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CAFA ART INFO)。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摘录编改文字和图片,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notice 

© CAFA ART INFO,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ges of CAFA ART INFO web site and WeChat is issued by CAFA ART INFO (http://www.cafa.com.cn) for public distribution. It is prote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under national laws on copyright. For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uth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editor@cafa.edu.cn(CN)/artinfo@cafa.edu.cn(EN). Any use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site or WeChat updat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cknowledgement of CAFA ART INFO as the source, citing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of the article. Unlawful copying and re-using parts of our copyright protected texts and images will result in legal action.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艺术与世界 双年展 活动回顾

1859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