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演讲 | 文旅演艺的实践之路 “演艺+”的探索之行(下篇)
-
原创 2017-12-08
下篇之“演艺+”的探索之行
“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全党告诫的这一段话,让林树森由此联想到我们的行业,想到了文创产业的未来之路。
在他的分析下,我们所处的大环境正经历着三大“在变”——其一是大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在变”;二是产品的样式、组合、种类“在变”;三是市场的需求“在变”。面对这些“在变”,文化演艺从业者们必须“要变”。
“演艺+”就在这样的观念下破土而出,并逐渐生根散叶。在他看来,“演艺+”正是变革的需要,是经济形势的需要,更是市场的需要。这是他和团队在文化演艺的探索之道上脚踏实地趟出来的一条路。
总体而言,“演艺+”概念是互联网思维下的产物,“延展、融合、跨界”是其核心思维模式。这一体系以文化为核心确立主题,外延主题,变化手段,强化主题的思维逻辑,由此衍生出多元的产品(文化+演艺+博物馆+互动+装置+……)。最终产生的效应是强文化,树品牌,聚游客,增效益。
而在“演艺+”的理念下,演艺与商业综合体、城市、小镇等等都可产生化学反应,不再限制我们对于传统演艺形式的想象力。
1故事与城市
“一个有故事的城市,才会有昨天的城市记忆和明天的发展空间”,从杭州G20晚会的切身体悟谈到演艺于城市的意义,“世界给了杭州一个机会,杭州抓住了这个机会,还给世界一个惊喜;G20给了艺术家一个平台,艺术家们利用这个平台,还给G20和世界一个惊艳。最终这是一个属于杭州属于这座城市的精彩故事。” 这台带给世界“惊喜”与“惊艳”的演出让林树森从另一角度看到了文化演艺的故事塑造能力,看到了它逐步向城市新名片转变,和城市的关系愈发密切的未来前景。
他意识到,目前中国城市在进入高速发展时期,越来越多的城市呈现同质状态,城市的差异正在缩小。我们所缺少的恰恰是城市的个性,是城市独特的文化密码和城市灵魂。城市的规划建设是他的“骨架”,而文化与故事才是一个城市的“灵魂”。
而演艺与城市的对接融合,则是将演艺作为城市故事的演绎者,作为构建文化品牌的载体。具有“城市记忆”的故事就是城市的文化品牌。
在保持文化演艺的相对独立性与专业性的基础上,去强调城市整体文化氛围,强调地域文化品牌的概念,强调更广角的市场潜力与辐射力。
将演艺作为城市故事的演绎者,那文化演艺者就是那个“编故事的人”。作为地域文化的翻译者,打造城市灵魂的工程师,就是他们的文化使命。而通往这一理想目的地的路径是要接地气、顺天时、合人脉、拓市场。
不论是主题公园的演艺,还是文化演艺的产品,甚至是未来的文化产业,我们要想办法改变的是思维,要让社会需要我们,让城市需要我们,让人们的生活需要我们。这才是文化演艺与城市对接的涵义所在——他们的需求就是我们的追求,就是未来我们的市场。让需求代表城市的文化品牌,彰显文化的魅力。
2知识与趋势
诺基亚在智能手机的时代消匿了,新华书店没能抵抗住亚马逊的冲击,录音带和胶卷随着芯片的出现一夜成为历史……身处在瞬息变化的环境中,“很多时候行业的衰落不是你的无能与懒惰,而仅是你的“基因”不在历史的趋势里。”
而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潮涨潮落更是常态。“全域旅游”、“城镇化”、“文化大湾区”、“美丽乡村”等概念正一个个抛出来,映射的是社会趋势的更迭、生活形态的转变,市场需求的转化。站立潮头,我们需要认清形势,跟上行业变化的趋势,进而调整改变我们的“企业基因”。
在林树森看来,身为文化演艺从业者,也需要思考如何找准行业与社会趋势的对接,找到演艺产品的精准定位,率先提出“经济大湾区下的文化大湾区的建立与思考。”在时下“文化大湾区”的浪潮中,去寻找大湾区下的“文化演艺+”路径,谋划文化大湾区的蓝图,树立我们的“文化自信”。
3“演艺+”与“旅游+”
“演艺+”小镇模式
林树森重点分享了“演艺+”与城镇化融合下所研发新生的主题小镇开发路径与实验。
这一特色小镇的打造思路,是结合华侨城提出的“文化+旅游+城镇化”战略,植入“演艺+”思维模式,在突显专业优势的基础上,把演艺主题和小镇经营之间衔接,同时思考城镇化概念如何在规划层面与经济、社会、城市发展对接。
在他看来,这样的小镇打造模式应该具有强烈的唯一性、可复制性与不可替代性。它不同于以建筑规划先行的传统范式,所坚持的是以策划、创意先行,追求全盘的“策”动与“活”化。在不断的实践中,便愈发感受到特色小镇的生命力,始于策划,终于产业链。“规划永远不能代替策划,那种在小镇中建一个剧场,做一台晚会的想法是不可取的。”
“演艺+”下的主题小镇,是对小镇概念的重新定义——是“产业概念”下的“文化现象”,是一个有收益、有效益而没有院墙的主题公园。最终目的在于以“文化”去联动产业的发展,促成“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体,构成满足“生命”需求的产业链条。
产业概念:即小镇打造的基础前提是需要思考国家的需求、城市的需求、人民生活的需求。以运营先行,打造符合生活需求的产品,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统一,就有了生命力。“文化现象”,指的是文化是特色小镇建设的核心,是立镇之本,是小镇灵魂的注入,是“千镇千面”的又一有效路径。
在这一定义下,经由主题的确立、文脉的搭建、主题的外化三大步骤,萃炼而形成以演艺产品为核心,具有体验性、娱乐性、多元消费结构的小镇产业链条。具体手段为:
“演艺+”小镇的模样
“演艺+”小镇模式在不同的小镇项目长成了不一样的模样。甘孜海螺沟的米拉小镇以“朝圣”为精神内核,打造了一条拾级而上、情感递进的“心路”,成为贯穿小镇的灵魂;宜宾酒樟小镇是以酒文化为核心载体,烘托而出一个以“现代的骨架,民族的味道,地域的产业,未来旅游的中心”为定位的酒文化产城综合体;资中农业旅游小镇则意在将美丽田园的景色以山水说画的创新形式、浪漫的思维变作整个醒目的引爆点,以田园综合度假目的地为坐标向阳而生……
“演艺+”从文化层面上树起的是一个品牌,从故事线上变成一个可以传说的事件或者传奇,从经营上会带来大量客流量。由此,小镇的产业化就具备了。有了产业,也就有了文化。文化和产业是小镇的两大要素。“演艺+”这一发展路径的前景和空间仍然很大,也正是在迎合整个市场需求下的大势所趋。
从文旅演艺的实践之路到“演艺+”的探索之行,林树森认为文化演艺的远行没有捷径,“以文化为灵魂,创意为核心,市场为导向,精品为载体,效益为根本”是寻求长远发展的核心要义。
在依托城市的基础上,跟上社会的步伐,研究资本运作的可能性,重视互联网思维,关注宏观经济的发展态势,以“延展、融合、跨界”的理念去突破局限,在多方融合的基础上做出勇敢的跨界,也许是文化演艺从业者需要长期秉持的观念。(全篇完)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华侨城文化演艺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