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北京年前最酷炫的展览,你不来看吗?
-
原创 2022-01-12
多个制造商《古董玩具机器人》,1956-1969年,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银翼杀手》中的瑞秋(Rachael)曾一度满足了人们对机器人的最高幻想:墨发红唇、单手执烟。烟雾中,她的眼神脆弱易碎。此时,瑞秋脑海中思索的应是伤感孤独的童年,而这些记忆是被人为植入的。在这座繁华冷漠的反乌托邦城市里,她拥有不合时宜的情感和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人类“特性”:灵魂。
《银翼杀手》,瑞秋,1982年
比人类更像人类,兼天使与杀手于一身。人类作为“造物者”,想象机器人的至高点,便是这么一个无限接近于自己的机器。正如通过了上百道移情测试的瑞秋,与人类几近无差,那么她是不是人类?在二者逐渐模糊的边界中,人类何以定义机器人?
或者更直白些——你遇见过机器人吗?
标语“你遇见过机器人吗?”,展览现场,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这也是展览“你好,机器人”向观者提出的首要疑问。除电影《银翼杀手》中的瑞秋、《攻壳机动队》里的草薙素子外,机器人或许在人们脑海中有着类似阿童木、钢铁侠的模样。实际上,它们并非仅是这些具有“人形”的高科技装置,也可以是一台能够自主完成任务的机器。如此看来,我们生活里实则充斥着其身影:手机里的Siri、家中的扫地机器人、腕上佩戴的Apple Watch……是否都是机器人?
展览现场,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答案是肯定的。是的,在无声无息中,我们被机器人包围了。就此为题,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在四个单元中有次序地引导观众“由远至近”地走进机器人技术。而在此之前,导览手册中的14个问题便是你探秘的线索。
导览手册中的14个问题,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步入Room 1,灯光昏暗、金属展墙漆黑,似乎一切皆隐喻着初始阶段人类对于机器人不甚明朗的想象与使用。其中,艺术一直是人类幻想的最前沿——电子音乐、科幻电影、漫画、书籍封面,种种艺术形式已在上世纪为机器人领域添置了想象样本。而深入该单元,机器人也从“好奇柜”中走出,逐步显露出了自己的“真身”。
Room 1:科学与想象(Science and Fiction),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简·德·科斯特《罗宾》,铝、有机玻璃、热空气管和3D打印零件,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若说上一秒还停留在新奇中,从此处开始,人们对于机器人的担忧便接踵而至。百年来,机器人在科技迭代中一步步踏碎人类想象的边际。因此,我们亦如本能地惧怕自然一般畏惧着这些由我们亲手创造出的更理性、无血肉的机器。
《2001太空漫游》,哈尔,1968年
就像每每思至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的机器人哈尔(Hal)杀伐果断、缺少道德、以利弊为抉择手段的形象,你不禁为其胆战。邻居、朋友、同事,还是敌人、无情者、刽子手?
我们能信任机器人吗?
02
Room 1:科学与想象(Science and Fiction),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因此,矛盾亦是此展览的核心。Room 1深处,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向观者展示了有关无人机的技术。一侧是《21世纪无人机声学研究》唱片,戴上耳机、操纵按钮,你便能听闻这种战争地区频频出现的嗡鸣声。是“扫描鹰”,是“捕食者MQI”、“苍鹭”,种种无人机的声音象征着被监察、被控制,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如何得知?
而在展览未收录的唱片B面中,艺术家将以无人机飞行声为原声有感而创的配乐刻录于上,听者恍若身至一方充斥着愤怒与悲痛的能量场,令人对该技术顿生消极之感。
Room 1:科学与想象(Science and Fiction),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对于未来的推论必须是思辨的,对待无人机的普及亦是。对照《21世纪无人机声学研究》,展区另一侧的《礼物》便充满善意。2015年,叙利亚男孩艾兰·库尔迪与家人试图穿越地中海前往欧洲时溺水身亡,其尸体后被发现于海滩。以《礼物》为名,艺术家号召人们向移民离岸援助站(MOAS)进行捐款,以方便相关人员利用无人机在地中海搜寻遇险的移民船只,并派出救援。
一件机器,便由此交织起人类的喜悲与善恶。是机器人拥有了自己的智性吗?为此,人类甚至几度忧心忡忡。但究其根源,这恐惧的部分是源于机器自身的特点,还是它恰好折射出人性中不言而喻的残酷?
Room 1:科学与想象(Science and Fiction),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至少到现在,操控机器的仍是人类。走入Room 2,灯亮起,视线开阔。进入新时代,一系列复杂的机械发明涌入生活。3D打印、代替人类工作的机械臂、智能家电,一幅自动化的当代图景徐徐展开。人类对于机械的运用此刻已轻车熟路、如火如荼。解放双手后的我们做起了机器人的老师,工作方式也由此天翻地覆。
那么你的工作,可以由机器人来做吗?
爱德华·伯汀斯基《中国,厦门,灿坤工厂,制造#10ab》,彩色合剂冲印,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Clouds建筑事务所/SEArch《火星冰屋》,3D打印树脂、白色可丽耐,2015年,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我们能体悟到此单元里的人们幻想高涨,生活更是火热且乐观的状况。而再进一步,机器人从工作助手变为保姆、朋友,正式入驻生活。人类的由生至死、机器人的创作与消亡贯穿第三单元始终。在展览一侧,我们能看到艺术家陈丹创作的《临终关怀机》与《火葬机器人》;另一侧育儿机器《培养机器原住民》则手握奶瓶为婴儿喂食;展区中部亦有为痴呆症患者提供关怀与安慰的机器人“Paro”。
Room 3:朋友和助手(Friend and Helper),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斯蒂芬·博格纳、菲利普·施密特、乔纳斯·沃伊格特《培养机器原住民》,2016年,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她》,西奥多,2013年
由对机器人严酷理性的畏惧到逐渐感性地接受它的存在,再到其融入至生活的缝隙里——甚至在你感受到当代生活之冰冷孤独时,他们仍恪尽职守地陪伴。就如电影《她》中的声音机器人“萨曼莎”。
机器人有感情吗?你会像西奥多一样对机器人产生爱吗?
03
希腊神话中,泰坦神明普罗米修斯盗火,将技术带入人间。人类从此食熟肉,长夜有光。技术在人类的迷思中,长期与神性相伴。而同时,得到技术的人类也受到了神的惩罚——潘多拉魔盒里装有神送给人类的第一个女人,她集结所有的邪恶:贪婪、虚伪、嫉妒、痛苦……
维普·雷希特(Anouk Wipprecht)《蜘蛛裙2.0》,各种材料、3D打印,采用英特尔爱迪生微控制器,2015年,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步入Room 4,灯光由暖再次变暗。科技至此已达到我们能够得知的巅峰阶段,人类与机器人合而为一:机器人外骨骼、植入艺术家后脑的摄像头、手部皮下芯片……我们逐渐与《攻壳机动队》中的草薙素子没有差别。此时,从“造物者”变为“造己者”,人类当如何自居?
标语“你想成为你自己的造物者吗?”,展览现场,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而乐观来看,展览也将技术的积极面呈现观众眼前。由自身肉体再到建筑与城市,回应上世纪60年代建筑团体“电讯派”之思想精华,《行走城市》将曾经仅仅存于纸上的类人机械城市几近实现。从此,我们面对不可控的天灾与被巨构建筑侵蚀的土地时不再无处可逃。似乎人类就此搬入其中,游牧地球已在可见的未来。
建筑电讯派成员朗·赫伦(Ron Herron)设计的“行走的城市”,1964年
无论是期待还是畏惧,自然与技术已愈发二元对立。潮流的方向无法阻挡人类在使用机器人,甚至居于机器人的道路上持续向前。若能以技术为用、合理操控,机器人展现的便是人类最高级的艺术与智慧。
而在此领域中,人类怎样在情感上寻求平衡,如何谋求且坚信“以人为本”为前提的进步,并何以用崭新的视野多角度地观看这项技术,现代汽车文化中心已给出了答案。
展览现场,图源: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走出展厅,仿佛一个轮回般又回到了展览的开始部分。在韩国机器人“跆拳V”身侧放置着一台老式电视。这台电视正播放着1939年的电影《米德尔顿一家在纽约世界博览会上》,影片首次展现了机器人Elektro,它能走、会说,甚至抽烟。
倏忽近百年,幻想照进现实。此时,机器人已走入美术馆,正静置于展厅中。或喜或悲,更或者百感交集,不可否认的都是:它们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 正在展出 ▲▲▲
展览:你好,机器人-人类、机器与设计
时间:2021年12月17日-2022年3月20日
地址:现代汽车文化中心
编辑、文 于明祎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时尚芭莎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