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人间清醒」80后程序员川哥

2022-01-07

 本文首发于码客人生,Unity 经授权转载 



共4745个字

阅读约需5分钟


一个生于1985年的人,从出生那一刻起,就经常踩到最剧烈的社会变迁与技术发展的节点:

1985年初,改革开放已经到了第8个年头,国家一直在调控纠偏,有时加把油,有时踩刹车,这个时代下的人们也是蓬勃又不安于现状的。

当他小学时,中国大部分城市刚接入互联网,这张网很新奇,从大街小巷都能蔓延出强烈的文化冲击。

初中的时候,学校大字报都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梦想着能考上大学,去到远离家乡的一线城市,好像那才是真正的成年礼。

到了大学时代,虽短短四年,却天翻地覆,他购物学会了逛淘宝,沟通学会了上网聊——消费理念、社会结构、商业产值,全都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在这个点上百花齐放,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这批人。

可是这个时代的人,从小在流水线长大,下了流水线之后,突然有天把方向盘交给他,前方等待他的无疑是一个个未知的路口和弯道。择业、跳槽、学区划片、鸡娃、晋级、职称、内卷、35岁魔咒……这些常规意义上的人生大事,都是一道道必须去做的选择题,仿佛稍有不慎,人就会变成日夜奔腾的大机器,压力就会像齿轮旋转,焦虑碾磨出更多焦虑。

主人公高川就是这个时代下的产物。

不过高川的活法是80后一种不常见答案,所有的成年人的生存焦虑,都没能困住他,他反倒以开放的心态、松弛有度的方式,找准内心的平衡点。就这样,他竟然可以真的不迷茫、很自由

在中国游戏开发行业打拼多年的高川,现在是Unity大中华区高级技术经理,通常大家尊称他为“川哥”,他用16年的漫长岁月,见证了中国手游产业从“0到1”的兴起,见证了一个个游戏小作坊长成大型游戏工作室,见证了游戏圈适者生存。而高川自己,也从程序员,到培训师,还跨界做了主播,他喜欢挑战自我,因为每一次挑战,就相当于一次蓄力

流水不争先,争的是绵绵不绝。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社会群体,于是产生了比较。对于大多数身处社会的人来说,他们本没什么区别,同样在体会着生活的美好与不易,同样被岁月治愈,同样负重前行,却也从未放弃过努力。


把爱好变成事业,才是正经事


和许多80后的童年一样,小高川的童年也有超级玛丽的陪伴,每到寒暑假作业写完,小霸王黄卡一插,吃蘑菇打怪,拯救公主,快乐竟然可以这么简单。可那时的他怎么都没有想到,现实世界中的人生是更大一场游戏。


小学四年级有了计算机课,那是小高川第一次接触电脑,一台苹果II,没有桌面,没有鼠标,开机进去只有编程应用,绿色的屏幕,只能敲BASIC语言。小高川觉得这个东西挺神奇,学着学着,猛地发现这一幕似曾相识,这不就是游戏界面!



为了明目张胆地玩游戏,小高川开始捣鼓家里的学习机(裕兴牌),准确的说那是那个时代独有的电脑。他好奇地翻着里面一本很长的教程,发现教程可以用来做游戏,于是就自己写(编程)了一个很简单的超级玛丽小游戏,游戏里跳跃、爬梯子、和敌人交互,该有的功能全都有,小高川很开心地举着作品给爸妈看。后来他才知道,那本教程,其实就是天下最流行的编程语言之一QBASIC。


高川清晰地记得,自那以后,家里突然有了第一台真正的电脑。那个年代的计算机书很贵,动辄一百多,但是他家里就有很多正版计算机书,“他们给我买书从来不看价格,只要需要就买,看了书有收获就OK。”他开心的不得了,因为终于可以如愿以偿继续自己的爱好。直到某天他不小心得知,那台电脑,是爸妈花了全部积蓄攒来的,那个年代的父母不善表达,虽然家庭条件不好,但父母倾尽所有给他最好。


后来的后来,自小就会敲代码的高川顺理成章在北京科技大学读计算机系,一份爱好启动了一门专业。临近毕业,周遭的同学都开始迷茫,他也同样遇到了人生第一道槛——就业


让人意外的是,高川第一份工作来的比想象中顺利,他给我说是自己“运气好”。但人生哪有什么好运常在,不过都是努力而来。


原来曾经在大学时,宿舍几个人痴迷GBA和PSP,玩着玩着大家说要不也搞一下,男生都有这种心理,虽然大学图书馆关于游戏的东西特别少,几个人就凑在一起泡吧搜资料,就算再晚,大家都不觉得困,最开心就是拿着自己的掌机写一些小游戏,然后几个哥们相互炫技。高川说:“大学四年最大的收获是学会了怎么去学习和解决问题”。那段时间的高川,是自由的,却也是自律的,虽然经常逃课,但逃完课就去泡图书馆。因为老师教的是基础课,他早在初中就自学过,这也无形之中练就了高川的人生技能——当你遇到问题,一要下定决心有目标,二要真的动起来


闲不住的高川还没等毕业,大三就跑去Gameloft公司实习了,那会儿北京没什么有名气的游戏公司,Gameloft算是最大旗舰店,如果择业是一道人生重大选择题,那他从小到大都坚定不移地选择自己的爱好——游戏。在Gameloft实习做测试的时候,好脾气好性格的他,很快与所有部门的人熟络起来,某天,高川试探性问带他的“测试工程师”:“我要是毕业了来这边做开发,做得了吗?”老师傅给了他一个安心的表情:“你应该没问题”。


毕业后,他果然就拿着大学写的东西去Gameloft面试了,是一个简单的青蛙过河游戏程序,却顺利的被录用了。


面对择业,高川的心理活动是,毕业只是起点,而把爱好钻研成事业才是要紧事,他相信那才是他真正想要的——只要在正确的路上坚定走着,哪怕慢一点,总会走到春天。


高川说:“我做游戏这行挺快乐。” 


进入“空气稀薄地带”


高川告诉我,从事程序员工作,通常入职是第一道槛,两三年后到达平台期,五年左右到第二个迷茫期,而他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人生第二道槛——跳槽

 

在Gameloft工作了5年之后,他又很自然地入职了当年全球数一数二的游戏开发公司GLU,又一次用实力诠释了什么叫“不做计划就是最好的计划”。但此时的高川有了改变,他早已不再是那个懵懂的新人,不再到处找人问一些“蠢问题”,不再要有人替他操心上升路径,那些帮助过他的人,都成了他口中的“贵人”,聊起他们时,他怀着感恩之心一个个准确念出名字——因为多年以后,他已经把这些贵人变成了私交的好友。


无论在哪个公司,高川不变的是,一直坚定的在职业道路上放平心态学习,然后他真的进入一个非常适合学习的地方,一个“给你发工资的大学”——Unity公司。


我们都听过陪朋友去面试结果自己被选中的故事,而高川入职Unity就经历了同样阴差阳错的一幕。那年,高川被外派参加Unity的年度活动,因为Unity与GLU是非常好的合作伙伴,每逢年度活动,GLU都会派人去参加。


活动当天,公司HR告诉高川,在展台填个调查表就能拿件T恤,他就填了表。次日,同事也让他帮着填表拿T恤,他又填了第二张表。回北京后GLU中国区停止运营,而就在公司倒闭关门的那天,高川刚好接到一通电话:“您好我是Unity的HR,我们现在招聘你要不要来试一试?”高川当下反应是骗子,因为他一没投过简历,二不知道Unity在中国有公司。后来的他才得知,是那两份调查表,让他比别人选中的概率高50%。


如果人生有时间轴,那么从2006年实习,高川算得上是见证了中国手游产业的整个发展历程,而Unity引擎则是真正改变整个手游行业的一个产品。那天下午的那通电话,冥冥之中,命运似乎是一个轮回,故事似乎始终有然后


 

Unity不仅对外输出产品,还一直持续对外开课,很多开发者因此受益而对它顶礼膜拜。与这些开发者一样,高川也是怀着朝圣的心来到Unity。我问他“为什么Unity那么热衷于开课?”他说“Unity是一家技术过盛的公司”,所以才要通过各种课程传递价值。在Unity,有一个概念叫“民主化开发”,有兴趣就可以学,哪怕是没有任何基础的小白。说到这里,高川手舞足蹈,两眼放光,让我一个文科生都跃跃欲试。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在技术领域也同理,永远学无止境。尤其像程序员的工作,到了一定程度,高川称之为“空气稀薄地带”。稀薄到什么地步呢,可能上网查不到资料,自己投的帖子只有自己去顶,所以才更要坚定不移地学习。在高川的理念里,工作过程也相当于一个上学的过程,每做一个项目,每一次晋升,每到一个岗位,都是学习的机会。


到了Unity之后,平台资源丰富了起来,很容易就迷失自我。但高川深知,真正让人变强大的是自身的知识积累。这里遍布世界各地伟大的计算机科学家和程序员,他最开心的就是不停地“撩”大神们交流问题,更开心的是大神同事们都很nice愿意给他讲。让高川印象深刻的一次是,Unity每年都会在丹麦开展工程师活动,任何工程师都能参加,就在那里编程,编什么都行,想做什么都可以,没有任何主题。高川在那里,再一次领略了Unity的开放文化氛围,有次他非常谦虚地跑去问一个神级同事问题,结果对方把知识掰开了揉碎了给他细讲,让他受益匪浅。高川说,在Unity,人人可以是学生,人人可以是老师,彼此尊重,传递价值。


“一个企业能做强大,或者说一个人能变强大,和你有一个开放的心态去包容接纳很多,其实是有很大直接关系的。”高川说。


客服头子、相声演员与产品经理


在高川身上,你能看到三个鲜明的特点:像客服一样善于倾听有耐心、像相声演员一样有着强大的思辨能力、像最优秀的产品经理一样懂得创新和学习。这些恰好也是他的不同“身份”。这三个优势,保证当他进入任何一个领域时,总能很快适应环境,游刃有余地生存。


每到周五12点30,高川就会准时坐在Unity官方B站直播间,开始和广大技术爱好者聊天,从今年8月份开始,从来没有间断过。


高川给他的栏目取了个名字《打开饭盒聊技术》,在周五轻松的氛围下,边吃边播,简直是天然的IP。高川风趣幽默的性格,很快让直播间的人气从最开始的1000飙升到后来的1.5万,十多倍的增长,也收获了一批吃货、技术爱好者、与高川一样有趣的粉丝。


我问他节目定位是什么?他说,不做计划就是最好的计划。高川不想用条条框框禁锢住思想,所以《打开饭盒聊技术》没有具体目标,主题就是AMA(Ask Me Anything),问什么都行,聊什么都可,就让大家在开放的环境下,欢乐地学习技术知识。没想到,直播间的网友反而求知欲更强,有时候问题多了,高川就把直播间加了个频道叫做“Unity路透社”,定期分享一些经典问题的答案、新的技术、对技术有帮助的文章,让更多人受益。


从工程师,到主播,外人看到高川的身份切换自如仿佛天生就擅长,但他自己觉得,他还是他,只是形式变了,内容没变。他的使命从来都是“帮助别人去解决他们解决不了的问题”,而且教学相长,他也能从中收获很多。这也让高川多了一个“客服头子”的外号。


不过,当从开发者到讲师的切换,就不容易了。此时的高川,遇到了人生第三道槛——换赛道



当高川刚开始做讲师,去给社区、客户、网友做培训的时候,他发现过程不再像以往那么顺利——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错位”现象:一头,高川以为这个知识点大家应该会;另一头,大家问出的问题,高川总是习惯性往难处想,脑子发散出很多高深答案,但其实,大家往往想要的却是那个最简单基础的答案。


这让高川很挫败,因为他回答完后,并没有看到听众脸上露出“我听懂了”的微表情。由此他得出结论,有时候高阶程序员自以为很多基础知识理论知识是理所当然的,但大多数普通观众想知道的恰恰就是基础理论知识,培训培训,金字塔初级培训者是最多的——在碎片化信息爆棚的今天,大家快速地汲取只言片语,只相当于打了一支兴奋剂,无法形成自身有效的战斗力,而「知识付费呼吁完整的系统性基础知识」!


但是高川并没有因此放弃,他告诉自己,应该调整方向。于是他在前期备课的时候,尝试把零碎的「典型知识」变成网状的「系统性知识」,从基础打起,让大家形成一条有效的知识链。他举例说,比如把C++等基础语言学透,其他编程语言就会万变不离其宗。


明白了这点,高川由衷地在自己的社交平台写下这样一条状态:“勿在浮沙筑高台。”这在人生不可避免的教育、职场、晋升等任何一个阶段都受用。


我问他“多重身份的成就感来自哪里?”他说,把当下每件事做好,不要去纠结未来。无论是哪种身份,关键就在这得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无论是他开发的游戏,让玩家享受了游戏的乐趣;还是他授课,让听众享受了学习知识的乐趣,都会给他带来很大满足。


- “这个破游戏,昨晚熬了一宿愣是没把它关上。”

- “这游戏是我的命,我特别喜欢,你们终于把它做到Xbox上了。”

- “大佬这课讲的好!”


“这就是成就感。”高川说。


END


作者|周雅

配图|Shafin Protic

本文来自码客人生,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高川问答实录
之“游戏与人生”


彩            蛋

你实习之后很顺利到Gameloft,第一个开发的项目还记得吗?

我记得。我们当时做一个海盗主题的项目,正巧《加勒比海盗》第一部刚上映,我们想蹭热度和加勒比谈合作,但IP没谈下来。所以游戏名本来叫“Pirates of the Caribbean(加勒比海盗)”,因为没谈成合作就改叫《Pirates King of the Seven Seas(七海海盗王)》,就碰一下瓷。

前段时间做直播,我还请来了带我第一个项目的主程,他现在也在北京也还是做游戏,我们一起回忆了下当时,我说“你是不是当时觉得我特别笨”。


为什么特别笨?

新人,多多少少会问一些所谓的蠢问题。


任何事情都是从蠢问题开始的,问题很重要。

是的。


最后有没有总结,没谈成项目的原因是什么?

不知道,应该是公司层面问题,当时做手游不多,可能大家对手游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概念。我记得Gameloft公司其中一张海报,叫“the next generation mobile(下一代移动设备)”,定位很明确,我觉得Gameloft是很有远见的一家公司。


那是哪个年代?

2007年。


2007年,正好是乔布斯推出第一代iPhone的时候。

对,iPhone推出之后,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智能手机的变革,Gameloft在这一点上就很前卫。但它有一点落后的是,在智能手机时代它的业务模式依然保持了传统的付费下载。

我相当于经历了整个时代。最早全都是付费下载,比如3美元下一个包到手机里面,可以畅玩;直到国内有些小厂已经开始意识到问题了,比如移动当时推出过一些游戏,下载免费或者很便宜,但在游戏过程中设置各种关卡付费,比如花钱原地复活,这是最早的IP雏形。

可惜的是,这种商业模式没有被Gameloft认可。后来我去了GLU,当时是非常早转型做“免费游戏模式”的一家公司,整个业务理念是非常先进的。

这种免费模式最大一个好处是,它漏斗可以非常大,因为下载是免费的,没有任何成本,没有任何心理压力,很多人都会下载,下载之后它有一套完整的心理设计体系,里面会设计计费点(IP),比如弹出来新手大礼包,这个东西什么时候弹出来,里面包含多少东西,它的折扣是什么,它画面上怎么设计,全都有科学道理在里面的


是通过什么样的算法算出来的吗?

有几种不同方法。低级一点是写死的;高级一点会做用户画像。里面门道很多,非常可怕,所以我现在几乎不玩手游了,我不想被大数据画得太清楚。背后很多潜规则明白了之后,就会对它产生一个念头“我知道你想干什么”。


不过你一直以来兴趣在这里,爱好也在这里,不玩的话怎么办?

我只是不玩这种「快消型手游」。现在咱们的游戏其实分两种,一种叫做「游戏」,一种叫做「电子消费品」。后者比如腾讯曾经很多东西属于电子消费品,设计一些所谓的「数值策划」。比如你玩到第三关忽然过不去了,这时候你心里特别难受,是最容易一冲动把那个钱花掉的,而第一笔钱通常不会让你花很多,我们管这个过程叫「破冰」,背后有一个「数值墙」在计算。50%用户会撞到这面墙上,这50%用户里面可能有40%人会被破冰,之后就会越花越多。

你知道最早一批的数值策划实际是Facebook那边做出来的,而Facebook那帮人最早是做电子商务那些人。


会做社交的也会做手游。

对,实际是一批人。后来从Facebook衍生之后,才有了所谓的「强社交化手游」出现,人们越来越强调手游的社交属性。但这些我们更多定义为「电子消费品」,你从中获得的乐趣并不来自于游戏设计本身。

而另外一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戏」,是玩家和游戏开发者之间的一个互动,比如最早的超级玛丽,所有关卡是设计师给玩家设置的一系列挑战,玩家的乐趣就在于“我要打败游戏设计师”,看看你是否能读懂游戏设计师的想法,找到它的漏洞然后去消灭它,这是纯游戏的乐趣,比如现在很多3A大作,更多也是偏向于这种。


你自己玩的是哪一部分?

我玩的还是属于挑战设计师的游戏,《荒野大镖客》、《缺氧(Oxygen Not Included)》之类的,后者是一个特别硬核的理工学游戏,比如你去挖金属,挖完之后需要把金属熔化,需要想办法造一个建筑去给它添柴火升温


挺复杂的游戏。但是很奇怪,有时候越简单的游戏越容易让人上瘾,比如消消乐,人们时不时就想玩一下。

不,越复杂的游戏越容易上瘾。游戏一般分成两种,一种叫轻度游戏,一种叫重度游戏。轻度游戏进来快出去也快,沉默成本非常低,因为你几乎不需要学习,不需要付出很多的精力,拿起来就玩,玩两下就关上了。但是我玩这种属于硬核游戏,可能需要花一个月时间才能学会它的所有基本操作,才能体会到里面一点点乐趣,但一旦不玩了,就会觉得那段日子白费了,不舍得。


你之前从Gameloft到GLU,中间无缝过渡了吗?

我离开Gameloft前大概半年到一年,去腾讯游戏部面试过,当时的腾讯是非常原始的一个“作坊”,我问面试官一个最大问题:“你们有没有成熟的引擎流水线或是生产流水线?”对方说“没有,我们这全是靠程序员硬编码写出来的”,你知道在同时期的Gameloft已经有一套非常完整的工业流水线,思路非常明确。


现在有点讽刺了,腾讯是最大的那个。

对。不过腾讯自己那套东西依然没有做出来,只是收购了很多成熟的工作室,这些工作室的理念非常先进。


那你怎么看中国的游戏产业?因为你的第一份工作,中国手游可能刚刚兴起。

游戏就像“戴着镣铐跳舞”。是要在一个规则下去玩出花,比如你总想往里面加内容,但游戏的容量永远是有限的;你总想去宣传更炫酷的效果,但硬件的机能是有限的;你总想做一些出格的东西吧,但是文化的包容性是有限的,尤其中国在这方面更严苛一些。

而中国游戏产业分两档。咱们先说偏商业性游戏,整体氛围挺好,已经不是网易、腾讯“一言堂”了,像米哈游、莉莉丝、鹰角也都很不错。而且出现了很多成功的作品,比如《原神》,有很强的创造力在里面;还有我最近沉迷的《戴森球计划》,来自重庆5个人小团队,在国内外叫好又叫座,中国游戏界已经逐渐出现了类似于百花齐放的感觉了。



我一直觉得中国可以把古典文化融入游戏里。

结果咱们做出来就只有梦幻西游。

中国可以做的东西还有很多,二战美国一个诺曼底登陆,被多少个游戏反复做,通过各种视角去描述诺曼底登陆多么伟大,多么壮烈,多么让人感动。我们中国抗美援朝,抗日战争不比诺曼底登陆宏大的场面多的是。


所以现在谍战片多了起来。

没错,影视业已经开始出现,游戏也完全可以做。我们中国狙击手张桃芳那就是一个传奇,他的故事做成游戏,一定会有很多年轻人喜欢,而且它是中国人自己的故事。我们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难道不能写吗。

游戏应该成为我们的一种文化产品和文化标签,因为国外接受中国人传统的说教会很困难,但是游戏接受起来是非常容易的,国外的游戏氛围比国内浓厚很多。

比如之前的《鬼谷八荒》,老外也觉得好玩,就是中国传统的修仙,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也是向对方反向输出,所以我希望中国游戏行业不要一家独大,那样会造成整个游戏业变成真的“电子毒品”。


因此现在大众对游戏产业的认知可能是氪金、骗钱、防沉迷,没有什么文化题材,就是因为一言堂?

对!但我认为这是发展过程中一个必然积累的过程,就和任何社会都要经历一个血腥的资本积累阶段,工业化阶段,然后会有很多人付出牺牲,是一样的。

我们国家在最早的工业化阶段,像我的父辈,就是付出了很大的牺牲,把中国的工业化基底做好,我们现在才能飞速发展。游戏也一样,经过了一些所谓“血的洗礼”之后,才会逐渐走上一个从“野蛮生长”变成“有序发展”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无法避免的,但我希望它尽快过去。乐观的一点是,我们已经看到隧道尽头的那道光了。越来越多中国游戏人,包括中国的游戏资本,开始意识到这件事情了,然后越来越多投向带有文化内核的、回归游戏本身文化属性的项目。现在STEAM上经常能看到很多“国产之光”,过去几年出一个,现在几个月有一道光,光越来越多,这是让我近几年来特别自豪的一件事,因为我确实参与到了这个过程中。其中有些团队真就是和我们有密切关系,不光是因为使用Unity引擎,还有我们去支持过拜访过的。

Unity在国内通过Made with Unity平台、黑马计划、晨星计划等等,去扶植一些优秀的中小企业,从文化和个人角度来讲,只有优秀作品多了,才能纠正人们对游戏的偏见,不要一谈到游戏就觉得它是洪水猛兽,游戏是可以传递文化的,游戏是可以学到东西的。

我儿子现在跟我一起玩《缺氧》,就学到很多物理知识。我带他去军博,他会指坦克说:“爸爸这是我玩那个坦克”,他会很开心去了解坦克的历史。

游戏应该是“第九艺术”,变成一个真正的艺术品,这是我认为游戏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


听说你很喜欢打拳,有那么多运动,为什么喜欢打拳?

因为它是一个强对抗性运动。


就像玩游戏?

对,是有点像的。我最喜欢干的一件事是修bug,别人可能会很愁,但我很享受。我还有一个爱好是喜欢看侦探小说,找bug的过程其实是和看侦探小说一样,就是通过各种线索,去和这个bug对抗。

所以,拳击很大程度上也是这样一个强对抗性的运动,它不光要有体力,也要有很清醒的头脑,在一瞬间做出判断,指挥身体做出动作。一个看起来越是激情澎湃的运动,参与运动的人往往需要越冷静,比如F1赛车、拳击。

这和我的工作其实很像,很多情况下,当遇到问题,首先要冷静下来、别慌,然后尽量多地去收集信息、尽量多地去分析,在很短的时间内做出正确的判断,再去行动。这可能也是一种习惯性的自我训练。


最后咱再聊聊年龄。35+是被诟病的一个程序员的门槛,你是否同意“年龄大了就不适合做开发”这种看法?

从两个角度来说。一是公司的角度,它有自己的战略,像Unity从来不看年龄,我们也有50多岁在岗程序员,大胡子,秃头,一堆堆的。过去我们说35岁,实际是因为我们有足够多的人,但未来不会,未来需要的人才越来越多。

另外一点,从个人的角度,35岁其实并不重要,重要在于你在35岁的时候是不是还干着20岁的活。35岁有35岁的岗位,我今年已经36了,但我有自己的定位,比如我不会再去和小年轻团队们拼体力,但是我可以拼经验,包括职场管理上的、情绪管理上的经验。

所以,岁月会带走你一些东西,同样它也会带给你一些东西。我不觉得年龄会造成一个多大负担,浪费时间、虚度年龄才会造成负担。






人物简介:高川,Unity大中华区高级技术经理,在游戏开发行业工作十五年,曾在Gameloft,Glu等公司任开发负责人,涉猎从手机到游戏主机等多种开发平台。在Unity,曾负责开发UPR,Shader Analysis Suit,AssetBundle原生加密等项目。目前主要负责中国区社区技术支持,在线下负责客户提供引擎定制方案和Unity培训的相关工作,在线上通过Unity官网的直播节目《打开饭盒聊技术》与广大开发者分享Unity技术。


长按关注

Unity 官方微信

第一时间了解Unity引擎动向,学习最新开发技巧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Unity官方平台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作品分享 科技前沿

1533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