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CAFA采访丨31位青年教师,诠释央美“新动力”

原创 2022-01-06


中央美术学院历来重视人才队伍建设,致力于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创新能力、为祖国文艺事业做出贡献的艺术家、艺术教育家队伍。作为美术学院发展的新生力量,青年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为给青年教师搭建发展平台,2021年12月31日,由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人事处)、教师发展中心主办的第二回“新动力”新入职教师作品展、青年教师邀请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邀请31名新入职和在职青年教师,集中展示最能代表其学术水平和风格特点的近作,呈现出美院青年教师的整体面貌。


这群青年教师对于教师身份有何认知与体会,在这个展览上展出了什么样的作品,他们对于“新动力”一词有何理解,又如何看待此次展览的意义?为构成一次整体观察,艺讯网采访了31位参展教师。


采访丨杨钟慧、周纬萌

编辑丨杨钟慧

图片拍摄丨李迪

采访形式丨书面采访

采访时间丨2021年12月31日


   新动力
新入职教师

韩建文/HAN JIANWEN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我是中国画学院的韩建文,本、硕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毕业后来央美任教。


我认为教师意味着责任、担当和奉献,所以教师在我心中是神圣的,是像蜡烛一样,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大学之大,不在于大厦,而在于大师,中央美院就是这样一所大师辈出的学校。在这样的学校任教,我感觉自己有一定压力,同时也有动力。在未来的教育道路上,我会向更多有经验的师长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教学水平,为美院的辉煌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展出的作品是今年的新作《秋韵》,作品以大的尺幅展现一种宏大气象。秋荷虽然不似夏荷“接天莲叶无穷碧”,但却别有一种“我言秋日胜春朝”感觉,那是时间沉淀后的生命力,有一种不屈和静美。我最近思考的问题更多是如何将中国古老的传统笔墨向现代形式转化,如何用传统艺术形式讲好中国故事,让民族艺术瑰宝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今天展出这幅作品,希望能和各位专家、同道有更多的交流和切磋。


秋韵 韩建文 144x367cm 纸本墨色 2021


靳骐沣/JIN QIFENG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我是靳骐沣,2007年来美院读本科,随后硕士和博士阶段的学习也在美院。现为中国画学院人物画系专业教师。


在美院近十年的学习让我深刻感受到美院教师、先生们的深厚学养和风范,百年以来美院在峥嵘岁月时期的蓄力发展与当下的风华正茂,都与这些先生们的付出息息相关,他们在专业创作、学术研究、人格魅力等方面都令人景仰。如何教书育人、如何运用传统笔墨描绘当下时代新貌、如何发扬先生们铸就出的美院精神等等,都是需要不断思考和努力的方向。教师常常被比作灯塔或者火种,形象地表明了这一身份对于学生引导和启发的作用,作为美院教师需要具备宽广的学术视野、深厚的道德修养和扎实的创作实践能力,才能更好地做美院学生们的引路人。


城市的发展使人们生活更加便捷,日常带有惯性的循环中却难觅内心向往的纯粹之地。我展出的这组“清凉”系列作品尝试表现都市人的一种精神状态,人们走进自然,享受自然景色带来精神的释放,也自然而然倒映出人的精神世界。


展览的意义在于留存此时此刻的坐标,为“新动力”们提供向前迈步的参照点,向着新的方向不断前行。


清凉系列 靳骐沣 69x68x3 纸本水墨 2017


韩亭亭/HAN TINGTING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我现在是一名国画教师,在央美附中任教,同时也担任学校素描速写等课程的教师。我从15岁考取中央美院附中,后在这里读本、硕、博,一直都是在美院度过的。


入职央美后让我对“教师”更增加了一份责任感和使命感。一位教师的思想眼界层次对学生的影响可以是一生的,做学生时体会最深的是我会学习导师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和看问题的角度以及治学态度,学生会模仿老师的一切。那么作为教师就不仅仅是本专业的授课内容,尤其对正在形成人生观价值观阶段的青年学生而言,教师是他们学习的第一块模板。除了授课,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言行,育人甚至更重于教书,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点都不为过。所以这不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对人类发展起重要作用的环节。教师要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有清晰的认识,才会对这个工作产生敬畏感,进而在教学中倾囊相授,在思想上引领指导,在生活中关爱温暖。


同时,现在的青年学生也有很多值得教师学习的地方,教师的另一个能力应该是整合各种学习点成为体系后再反过来传授学生,所谓教学相长。对“师”这一理解,古人韩愈早已说透,其中有几句话是最认可与影响我最深的:


“师者 ,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


我这次展出的作品是2013年创作的一组山水画,叫《梦里人家》,是获奖留校的作品。“梦里人家”也是我一直创作的主题,相关创作从大学本科时便开始了,一直延续至今。这组画一共五幅,每幅宽40厘米,高两米,这次由于场地有限只展出了其中四幅。可以说它们是我脑海中对生活家园和精神家园的投射。画面中具体的房屋和山石是平时写生中积累的素材,在创作时,将现实的景物进行组合与再创造,形成新的画面,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造出一个理想的家园场景。技法上重传统,同时也不忘出新。在色彩上舍弃了青绿山水与浅降山水的传统色相,会有一些较为写实的颜色,但在具体色相的使用中却并不拘于现实。此次展出这组作品既是对学生时代做一个总结,也是对教师生涯的开端。希望做到不忘传统,不拘传统,重传承懂创新,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也是教学的方向。


对我来讲,这次展览是一个仪式,仪式感是很重要的:这是一个郑重通知我成为教师的仪式,此后要以优秀教师的准则来要求自己,“立德树人铸魂培根”;是一个永久成为美院人的仪式,以前的20年在这里学习,以后的一生在这里奋斗,“爱校爱岗爱人爱己;是一个为国家教育事业添砖加瓦的颁奖仪式,这是一份肯定,更是一份重担和考验,“肩负使命砥砺前行”。最后,希望我成为受学生认可爱戴的教师,真正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


“梦里人家”系列 韩亭亭 200x40cmx4 纸本水墨 2013


徐乙宁/XU YINING

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基础部


我是徐乙宁,本科、硕士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现任中央美术学院造型学科基础部专业教师。


美院八年的学习生活,老师们的言传身教给我很大的影响,如今身份的转换,让我认识到作为美院教师的责任与担当的重要。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离开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文艺是铸造灵魂的工程,基础部面对造型学科大一学生,作为新教师的我应当教学长相,与学生共同夯实基础,在专业教学的同时,更要以身作则“立德树人”,给大一学生埋下一粒正能量的种子。


我此次展出的作品《花衣裳1 》拟表达人与外界对象的超功利关系,审美关系是内在的,精神的,实质的美,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仅是形式,是个体在空间的状态,是“自我”的时代适应。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紧跟时代步伐,从时代的脉搏中感悟艺术的脉动”。面对“新动力”展览,作为一名新入职的青年教师,将谨记艺术紧随生活,与时代脉搏同频共振,扬帆起航!


花衣裳1(整体及局部) 徐乙宁 115x6x115cm 木板布面油画 2017


白冰洋/BAI BINGYANG

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我是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的青年教师白冰洋,研究方向是油画实践创作和艺术学理论研究。我本科毕业于中央美院油画系一画室,硕士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毕业于中央美院,毕业后继续在美院从事艺术学理论的博士后工作。今年博士后出站后留校任教。


我来自于一个教育世家,教师一词对我来说是一种工作,一份责任,一项使命,更是一种传承与热爱,是“立德树人,行为世范,德艺双馨,笃行实干”。


我此次的参展作品《盛夏》,断断续续用时两年完成,是一幅偏主题创作的油画作品。画面表现的是盛夏时节熙攘的北京街头,我吸收了印象派和纳比派的色彩形式语言,将现实的、理想的和象征的等多种元素融汇在画面中,通过反复的形色叠压覆盖来寻求内化的精神语言。


这次展览是新入职教师的首次集体亮相,也是我们对母校的一次成果汇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希望自己能够做好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做好教学本职工作,挖掘艺术精神,教学相长,守正创新,为美术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盛夏(整体及局部) 白冰洋 180x240x10cm 布面油画 2020


郑琹语/ZHENG QINYU

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


我是郑琹语,本科、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纽约视觉艺术学院插画系艺术硕士。目前是版画系第六工作室的教师,主要教学方向是连环画创作课程。


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责任,特别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年轻教师跟学生年龄最接近,更容易沟通,要做好为人师表的表率。通过言传身教引导刚刚步入大学的同学们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艺术观,引导他们感受时代变迁和体认中国文化传统,提高文化自信。自己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与学生一起成长。


“今月古人—人物的故事”系列作品旨在表达文物背后的故事,如唐代仕女俑,是一位年轻女子的传神写照。俑的衣裙以丝绸制作,其质感与色彩,将我带回她的时代。我讲述了一个关于她的故事,借助她的眼睛,看遍长安的一花一木,借助她的手,触碰一下彼时的妆奁、胡笳……后来,我试着将一个个故事慢慢讲下去,画出来。


“新动力”展览作为新入职教师作品在学校的第一次亮相,是非常难得的展览机会。正如展览的标题,此次展览也给予了每一位青年教师不竭的动力,去迎接全新的教学环境,与同学们一同进步,为他们在美院的时光中书写难忘的篇章。在这个辞旧迎新的季节,各位新入职教师也即将完成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并展望新一年的研究与创作,也希望每一位参展的老师们,都能带着这份动力继续前行。


今月古人—人物的故事(整体及局部) 郑琹语 70x46cm 综合材料 2021


连映红/LIAN YINGHONG

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


我是目前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修复学院的专业教师连映红。目前研究方向偏向于墓室壁画。我本科在天津美术学院学习壁画方向,并与法国土伦美术学院交换攻读艺术专业。硕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传统壁画修复专业。


从学生跨越到教师,需要我在短时间内明确自己的方向和规划。“教师”需要有全面的综合素质的,专业技能要过硬,要对学生负责,热爱自己的身份,坚守住作为教师该有的原则和底线,这才算得上是称职。但要想把这个身份做好,需要投入很多精力和心力,一心一意,不能有丝毫怠慢,对人、对物,对自己的专业,都以从一而终的坚持。这就像是一次漫长的马拉松。你得时刻修正自己的行为,要能够发现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作品或他这个人有一定的敏感度,你才能采用适当的方式合理应对。作为老师,要对自己严格,恪尽职守,一丝不苟。叶圣陶先生曾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我还需要大量的时间去体会这三个短句的内容,但我想它将会是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所遵从的法则。


《别石塔》写:石塔来别居士,居士云:“经过草草,恨不一见石塔。”塔起立云:“遮个是砖浮图耶?”居士云:“有缝。”塔云:“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坡首肯之。世间完美的事物只是一种愿望,而不完美却是真实存在的。没有缝隙的石塔,不能让那些蝼蚁在其中生存,看似完美,实则有缺憾。人世间的事情大多如此罢。一般世俗之见,砖塔不如石塔浑然一体、坚久耐用。而在长老看来,砖塔更为可贵,因为有缝,才给蝼蚁以生存空间,否则,蝼蚁将何处安身?佛家的“普渡众生”与儒家的“兼济天下”在这里找到了共同点。


我想,“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是一种处世哲学的方式、态度。我们自身又何尝不是一座塔,在世间百种“缝”中生存。反向来说,我们的心是否对世间的客观存在,予人予物留的空隙又有多少呢?无论身处何处何位,于己于人,虚己待世。


此次展览是一次好的开始。某种意义上来讲,是一个标记来提醒自己现在已经选择成为一名教师,在中央美院这样一个大家庭,我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同时也时刻提醒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还有时间去创造去提升学习。


无缝何以容世间蝼蚁 连映红 173x280cm

矿物质颜料、箔、木板 2021

邙山盈庄村北五代墓室壁画局部 38x50cm 

矿物质颜料、敦煌土、石灰、视频 2021


邱思遥/QIU SIYAO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我是邱思遥,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任职于实验艺术学院科技艺术工作室,担任助教一职。


成为教师对我来说,既是角色的转换,也伴随着身份的认同。我曾经认为教师是一项非常残酷的职业,总是在迎来送往。比起家庭和社会对学生的影响,一名教师带来的影响或许是微不足道的。但当我回想起我的学生时代,我对那些给予我足够尊重与信任的老师一直心存感激。也许只是某一句不经意之间的话语,就能激发出学生内在的能量,在其心灵中留下痕迹。而这个痕迹,就是我成为教师之后,不断精进自己的最大驱动力。


《蜂群迷航》这件作品,从前期的调研到最后的呈现,经时半年。它是基于一个科幻想象所延展出来的三屏录像。而这个科幻想象中的每个元素又都是当下正在发生的,是我们无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如蜂群的消失、农用无人机的普及、有关加强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的讨论等。我做的工作是在散落的技术现实之上,想象了一个并不遥远的未来。表面上大家可能在作品中看到的是人和技术的关系,但同时它也暗含着人和大自然中其他物种之间的关系。驯养蜜蜂本身是人类的一种技术,当技术在迭代的时候,人性自身也在变迁。不同技术的迭代之间,人们也在不断反复地调整自己和大自然的关系,其实也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


在我看来,“新动力”一词是一种鞭策。我们正处在一个全新的时代,世界格局也正在发生变化。这些崭新的局面对于新入职的教育工作者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而如何在此过程中平衡好教学者、创作者、研究者等多重身份,也是我们在日后的工作学习中需要时刻应对的话题。此次展览对于我们这些新入职的教师来说,既提供了一个展示学院新鲜力量的平台,同时又是学院对我们的殷殷期待。


邱思遥 三屏录像《蜂群迷航》片段节选 2021

邱思遥 三屏录像《蜂群迷航》展览现场


张愉/ZHANG YU

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


我叫张愉,201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专业,获博士学位,现为实验艺术学院专业教师,教授纸艺术、造型原本、传统语言转换等课程。


教师作为专业知识和文化的传承者,意味着责任和担当,就要求我们自律和自觉,要更加努力,成为一个踏踏实实的文化探索者,敬畏道德文化,成为师德师风的表率和榜样。


这次参展的作品为《立春》《芒种》《秋分》《小寒》四件组画,以素描的形式,记录了一年中几个梦境里的有关联的场景。


“新动力”是个新的起点,我们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角色的转换。同时也以一个群体的力量,为美院优异深厚的传统根基注入鲜活的新动力。


立春/芒种/秋分/小寒(四联)(整体及局部) 张愉 

58x78cmx4 铅笔、纸 2017


薛天宠/XUE TIANCHONG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薛天宠,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展览策划与视觉传播方向,现担任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设计策展与空间叙事”方向召集人、设计学院展览部负责人。


我的研究和教学是基于当代艺术与设计发展流变,对策展模式进行探讨,对空间叙事和视觉设计进行在地性实验。结合理论研究与策展实践形成方法,教授给学生并转化到实践中,以中央美术学院为平台,建立设计策展与展览设计的教学体系,推动中国语境下设计策展领域的发展。


此次展览展示的是我近几年参与主导的一些项目,其中包括展览策划、展览视觉设计、展览空间设计和国家重大项目等,对自己的研究与实践进行梳理,为以后研究内容标明方向。


在担任本次展览设计的过程中,我认识到“新动力”中的“新”和“动力”分别有两层含义,一方面作为美院的新教师、新血液,要时刻激发新思想、洞察新动向。另一方面承载美院的历史与荣誉,作为自己不断向前的动力,传承美院的基因,同时秉承着开创与革新的动力,保持开阔视野。希望在十年后、二十年后,仍像今天一样充满热情,不忘初心、肩负传承。


展览项目-策划、策展、设计 薛天宠 2017-2021


侯若祎/HOU RUOYI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我是侯若祎,本科就读于伦敦艺术大学,研究生就读于伦敦苏富比艺术学院。现在在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工作,研究方向是时尚创新。


教师担负着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教育者首先受教育,作为老师,一定要树立远大的理想,陶冶自己高尚的品格,刻苦钻研知识,以仁爱之心认真履职。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这次展览对我来说是一个身份的转变,也意味着自己要承担更大的责任。


无题 侯若祎 70x55cm  2019


沈采/SHEN CAI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我是沈采,本科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硕士毕业于美国帕森斯设计学院艺术/媒体与科技专业,现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是艺术中的人机共生关系。


成为“教师”,意味着接受并承担了一份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我很幸运能作为一个专业老师加入到中央美术学院,在工作的过程中,我对这份责任有切身的体会。每一次上课不仅要传授给学生专业知识,也要认真倾听学生们的反馈,在课后对课程内容及时调整。这也有助自己专业知识和学术能力的提升。正所谓“教学相长”,老师和学生共同成长,这样的课堂也更具有生命力。


我这次的展出作品《YOUR LIFE MATTERS》是一个公共交互装置,曾在帕森斯设计学院展出过,也在SOHO的公共空间展示过。当人们经过作品时,挂在高处的打印机便会自动感应并扫描/打印出口罩,可供人使用。作品创作于2020年上半年,在疫情爆发后,一切都失控了,在失控中,社会又在进化。戴着口罩的人甚至成为了一个新物种,新的存在。新的社会秩序在构建,人们也在寻求新的安慰剂去保护人性。物理的口罩似乎已经不能满足这样的需求,人们还需要一个心灵上的口罩,一个被赐予的口罩。这个口罩不是工厂生产的,它们不属于工业社会,它们来自一个无法被追踪的源头。这个源头不仅赐予人们口罩,也在一遍又一遍的诉说着:“YOUR LIFE MATTERS.”可是,人们追求的终究是虚幻,它们不过是打印机赐予的印有序列号的纸质口罩罢了。


“新动力”这三个字是我们新入职教师的一个真实写照。曾经我们是学生,动力是以优秀的成绩完成学业,作为艺术家,对创作保持敏锐以及激情是长久的动力源泉。而现在作为一名教师,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帮助学生解决专业和生活上的困难,在自己的专业上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与研究,为这个专业做出自己的贡献,是我们的新动力。这次展览标志着一次角色的转变,同时也为我们新添了一份动力。


YOUR LIFE MATTERS 沈采 交互装置 2020

展览现场


吴晓涵/WU XIAOHAN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我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新入职的教师吴晓涵。我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毕业于哈佛大学设计学院建筑学城市设计方向,现在在建筑学院任专业课教师并进行可持续城市设计与绿色建筑研究。


我刚度过了作为教师的第一个学期,这四个月让我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重大。教师不仅要成为善良正直的人格榜样,身为世范,更要为学生启智增慧,当好引路人。作为一个初来美院的新老师,我也体会到美院的历史积淀之深厚,认识到我们需要全局认识央美历史、走进美院历史深处,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自身定位的重要性。


此次我的参展作品主要围绕混合、先锋、未来这几个关键词展开。随着虚拟现实、云计算、元宇宙等技术概念的发展,未来空间将是混杂的、互动的、高能的,一方面被想象成由机器统治的巨构,另一方面被描绘成田园牧歌式的精神求索之处。万物互联的同时,人们的视野正在被局限;世界高度秩序化的同时,新的无序正在生成;自然被征服的同时,又在给人类以残酷的局限和神圣的启迪。回溯路易斯·魏尔斯(Louis Wirth, 1897-1952)对于城市的理解——城市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每一个对未来空间、构筑物的设想都是对新生活方式的构建。在“摩天飞行枢纽”中,办公空间与交通空间的界限变得模糊;在“乡村、未来”展览中,乡村是资本主义田园牧歌式的外衣,也是通往更高精神世界的途径;在“麦德林巨蛋”中,低密度的新城市试图通过内化原有秩序和移除冗余,来构建独具特性的群岛;在“回响”中,数据被高度可视化、具象化,再循环到物理世界中。该系列展品试图透过不同情境下的建筑空间与构筑物的可能性,瞥见一个混合、先锋、未来的物理世界。


“新动力”首先是美院领导老师们对于新生力量的肯定和期待,一代代美院的老艺术教育家为青年教师铺垫了坚实的基础,并将美育的重要使命传承给新生力量。提高审美素养,陶冶艺术情操,塑造美好心灵,激发创新创造,这是作为新动力的青年教师需要用未来职业生涯去探索的美育目标。“新动力”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在中国共产党迈向第二个百年征程之际,刚刚入职的我们需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在中国的历史性变革中思考如何有所作为,力争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混合·先锋·未来 吴晓涵 2019/2020/2016/2015 建筑设计 展览项目


刘爽/LIU SHUANG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我是人文学院的刘爽,本硕博均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于今年8月留校工作,并担任世界美术史(古代)的教学工作,近期研究以西方美术史、跨文化美术史研究为主,以此展现东西方海上交流的种种艺术现象。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同时是一位指引者。“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美术史的学习过程,亦是世界观的塑造过程,因为每一幅画作背后,都潜藏着知识的启蒙、社会的脉动,以此来看,教师只是一位引路人,为学生开启一个更为广袤的历史时空。


此次参展的作品来自于近年来、有幸得到出版的研究,如以罗马“七丘”图像为中心的跨文化美术史研究,以葡萄牙的东方航路为线索,揭示出东西方港口城市形象的历史共性,而展览策划的经历和成果,也在努力实现“从学术到艺术、从研究到应用”的重要转换。


“新动力”是对于新入职教师工作的期待,也是对于学院未来的展望,借助此次展览,我们不仅能够对于此前的培训工作作出总结,更能够开启一段新的征程,为未来积蓄源源不断的“动力”,为学院培养前后相继的人才。


展览现场


陈哩尔/CHEN LIER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我是陈哩尔,来自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博士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现代中西方美术教育比较研究、高等美术教育。


很荣幸能够作为央美的新入职教师参与到本次展览中。本次参展的作品基于过往学术背景,多为博士学习阶段撰写的期刊论文与意大利语学术译著,既是对过往学涯的回顾总结,也期从各方家的指正批评中得到激励,面向新的学术未来。


对我而言,成为一名教师不仅意味着身份的转化,也是崭新的起点,更有至重的责任,先成人,后成才,教师自身更应该期于必达,勿稍怠荒,恰合本次展览之名“新动力”,新入职教师站在新的时代坐标中展望未来,正如李大钊先生所说,“今是生活,今是动力,今是行为,今是创作。”需得以饱满之精神抓住现在,别创一生面,以努力于将来。


展览现场


袁宏松/YUAN HONGSONG

中央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美育研究院)教师,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称号获得者。2011年入职高校,教龄10年,一直担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


作为一名新入职的老教师,对教师这个身份的认知和体会,每逢提及仍然感慨良多。在诸多工作中,能够以“人民”冠之的职业并不多,而“教师”算作一个。从入职之日起,我们接受了无限高尚之荣,也便接受了无限责任之重。“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不自满、不自大、不自足的心理,理应作为我们终身对待专业和事业、对待学生和学校的一种内在品质和人格。


“新动力”展览活动对新入职教师意义很大,是一次新教师间加深认识的机会,是一次向前辈们汇报、亮相和讨教的机会,是一次思想碰撞、激活学术增长点的机会。身为下里巴人,能登大雅之堂,深感荣幸。


展览现场


杨国龙/YANG GUOLONG

中央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我是杨国龙,马克思主义学院新入职教师。本科就读于内蒙古大学,硕博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哲学博士,美学方向。主要关注点在中国近现代美学史、美育史。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个标准在今天仍然适用。教师既要学术水平过硬,更要提到思想道德修养,言传身教以能完成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要在这两个方面时时鞭策自己、严格要求自己,真正地能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引和服务。


这次展览我提交了三篇论文。《现代中国美学发生问题考略》从三个方面树立了现代中国美学的生成历史,对一些存疑的史料进行了考证;《蔡元培美育方法的“实验美学”因素探析》则从实验美学的视角解读蔡元培提出的美育实施方法,以期从中寻到对当下美育工作的启示;《徐悲鸿和华林》是一篇史料文章,发掘整理了徐悲鸿先生和华林先生的一些往事。


“新动力”代表了我们新入职教师要在近几年内承担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作为新人,我要发挥新人的干劲和闯劲,体现出充满活力的一面,同时要快速地融入央美,进而将这种活力转化成为央美的一砖一瓦,将个人的成长与央美紧密联系在一起。这次展览对新入职教师的意义之一,就是让我在展示自己的过程中,有一份归属感,成为了央美的一分子,同时也加深对新入职教师之间的了解。


展览现场


黄睿羽/HUANG RUIYU

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我是黄睿羽毛,1994年生于长沙,成长于深圳。2010年留学法国,2013年入读波尔多第三大学人文学院艺术史与考古学本科(Université Bordeaux III - Montaigne ),2017年入读巴黎高等文化艺术管理学院艺术史,获艺术市场学士 (Institut d’Études Supérieures des Arts IESA) ,2020年入读巴黎第八大学当代艺术传媒硕士 ( Université Paris VIII - Saint Denis)。在法十余年期间,工作于多家画廊、艺术品拍卖行、法国国家艺术机构,同时从事独立策展工作。2021年回国,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从我的祖辈开始,家里就有不少教师,到我的父母仍都是教师。诚实地说,我从没想过自己也会当教师。成为教师之前的我,一直是个学生,遇到了很多不同的老师,他们每个人大概都代表了一个对教师的定义吧。作为学生,我可以畅所欲言地评价他们每一位。现在,教师是我选择的职业,我视它为一份工作,也视它为一份事业、更视它为一份使命。我有信心不让自己成为当初学生时所讨厌的教师模样。理想鞭策着我,“教师”是我输出观念的一种手段,我会不忘自己来时的路,实现自由、平等与爱的传递。


展览现场


吴戈/WU GE

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


我是吴戈,本科就读于北京大学外国语言与外国历史专业波斯语方向,期间由国家公派至伊朗伊玛目霍梅尼国际大学交换;硕士由国家公派至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学习伊斯兰艺术史;回国后在邵大箴先生的指导下写作博士论文《伊朗当代艺术中的当代性与民族性问题研究》,并获上海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学位。我目前在中央美术学院中法艺术与设计管理学院担任讲师,主要研究领域是伊斯兰艺术史和中东当代艺术。


我认为教师需要和学生共同成长。一方面我们把自己知道的东西传授给学生——知识,以及看待世界的方式等等;另一方面在校园环境里和年轻人在一起也有助于我们保持开放、灵活的学术心态,从而做到教学相长、教育和科研相长。


此次参展的作品主要是我之前发表的一些学术论文,它们展示了我学术兴趣和学术研究的一些发展脉络。


关于“新动力”一词,我想这一方面指我们是央美的新动力。尽管作为新入职的教师尚有各种不成熟之处,但对央美来说我们也是新鲜的血液。另一方面反之亦然,成为央美的一份子也是我们职业、学术、乃至生活的新阶段,是我们的“新动力”。这次展览使我们有机会让学校更具体地了解我们,也让我们有机会更多地了解未来会共建央美的同事们。


展览现场



   新动力 

青年教师

邸超/DI CHAO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我是邸超,本科、研究生都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现在是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是水墨人物画研究。


作为教师,本职工作就是传道授业解惑。美院历辈老先生已经给我们做出了表率。在中国画这个相对传统的专业里,教员德行品质的垂范和笔墨技法的讲授同等重要。中央美院是全国艺术领域最前沿的学术阵地,是双一流的创研平台。从在这个院子里念书到参加工作、教书育人,美院就是我们的家,这里丰富深厚的学术传统和清朗自由的学术氛围让我们青年教师受益良多。新入职的优秀同事们就是美院的新动力,扎根于美院的沃土,能骋无穷之路,饮不竭之源。


这次展出的作品是去年完成的创作《叼羊图》,表现的是新疆少数民族同胞传统体育活动叼羊的热烈场面。在造型和笔墨上力求气韵生动,以表现出他们豪迈劲健的气概。


我很荣幸有机会和诸位新老同事参加这个展览,感谢学校领导和主办部门的老师们提供这个学习交流的机会。也希望我们能一道努力,继续坚持学术上的高标准严要求,踏踏实实搞好教学工作,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注重学术,深入生活,关注新时代日新月异的变化,真正扛起作为美院“新动力”的责任和担当。


叼羊图(整体及局部) 邸超 200x400cm 纸本水墨 2020


夏理斌/XIA LIBIN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


我是夏理斌,从1996年上附中,一直到本科、硕士、博士都是在中央美术学院度过的。毕业后留校任教,目前进行的是油画语言研究和坦培拉绘画语言研究。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教授。


我这次参展的作品《城视·地铁》表现的是都市地铁站内、地铁上乘客的状态:不同职业、身份、状态的乘客或思考、或观察、或休息、或紧张、或无聊……人们在观看他人的同时也在被他人观看;人们在融入城市生活的同时也在审视生活本身;地铁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穿梭,成为城市生活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作品运用综合材料语言将客观对象解构,形成现实真实与绘画状态的重组。观众在观看作品的同时也在被画中作为城市生活缩影的地铁乘客观看,与此同时深切感受都市生活的勃勃生机。


城视·地铁(整体及局部)  夏理斌 180x150cm 综合材料 2019


李罗/LI LUO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


我是李罗,中央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本科和研究生毕业,15年留校任教于附中,现为讲师,同时在职就读本院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方向博士,主要从事重大题材(主题性)油画的创作和研究,多次参与国家重大美术创作工程。新近完成的大型主题油画《出征》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美术作品展览”展出并被该馆收藏。


作为一名教师,我积极以总书记给美院回信标准要求自己,既努力搞好教学,又努力搞好创作。


我这次展出的油画作品《民族歌剧木兰诗篇-享誉世界》是受文旅部和中国美术馆委托,为2017年启动的“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而创作的,在2019年完成绘制并通过工程验收评选。此幅油画对应表现的是该创作工程中第86号选题《中外文化交流互鉴·文化之旅——产生重大影响的文艺经典世界巡演》,画面描绘的是有中国原创民族歌剧《木兰诗篇》在世界歌剧圣地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及在世界多地巡演的盛况。


“新动力”的表述含义非常丰富,它既是表达对青年教师的鼓励,希望大家努力成长为美院的新动力。同时又可以理解为美院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搭建平台,策划展览,为大家的发展注入新动力。


民族歌剧木兰诗篇-享誉世界(整体及局部) 李罗 136x430cm 布面油画 2019


王一/WANG YI

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


我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到大学一路走来,人生重要的学习成长经历都是在美院度过的,油画系毕业后留校任教,现任附属实验学校校长助理,研究方向是当代绘画造型艺术教学、研究和创作。


工作以来,我深刻的感受到作为一名教师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要从党和国家与时代发展需要出发,对教学和创作进行深入的实践和研究,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创新教学方式和内容。在教学中关心学生成长,因材施教的将他们的潜质最大可能的激发出来,努力创造出展现新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我这次展出的“生长”系列作品是研究图像造型语言由具体到抽离转化过程中的多元可能,以纯化的几何符号与现实视觉进行连接,展现了图像造型的两个方面。研究视觉信息在不同承载关系中的法则和逻辑,连接引发的振动对现实和虚拟视觉信息进行分解,振动在有序和无序的运动中形成新的视觉生成方式。运动与静止、时间与空间、存在与精神的探讨以不同的秩序结构融入其中,持续性的叠压与碰撞为造型语言的生长提供了多维的场域和可能。


“新动力”一词承载着作为美院青年教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它蕴含着对优秀教育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在新时代征程中凝聚着新生力量的精神与智慧,为美院发展持续注入着新鲜的动能。此次展览为我们青年教师搭建了跨专业领域的艺术交融平台,梳理了个人教学成长经历,为未来工作中更好的履行职责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是大家在新动力的引领下团结共进、努力奋斗的新起点。


生长(整体及局部) 王一 300x200cm 布面丙烯 2017


李展/LI ZHAN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我从附中一直到博士毕业都在中央美院学习,现在是雕塑系第一工作室的教师,研究方向是雕塑造型语言研究。我从2017年入职到现在已经有四年时间,教师这一身份对我来讲主要意味着一种职责,一种对学生正向的引导和影响,这是跟一个独立的艺术家所不同的地方。作为艺术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教授你已经会了的那些东西,还要通过自身不断的创作实践更新自己对艺术的认知,为教学带来新鲜的内容,给教学注入一定的活力。


这次参展的作品是最近两年的新作,是用铁丝和石膏等材料直接塑造成型的,我最近几年在工作室开设了一门课程就叫“直接材料造型”,这些作品跟这个课程的实践有一定关系。在作品中我希望能够呈现更加丰富的空间关系,能够消解一定的实体性,让空气在雕塑的内部和外部流动起来,以此凸显雕塑作为空间艺术的特征,而不仅仅是呈现形象的一种手段。


“新动力”不言而喻,具有为我们学校注入全新血液,提供新动能的内涵,寓意新入职教师为学校带来的新鲜活力,也代表了所有年轻教师应该为学校所提供的一种能量。这个展览是一种展示,也是一种激励,阶段性的为年轻教师举办联展,能够为我们提供更多交流平台,也督促我们更加投入去创作新的作品。


马头-空间研究1#/2#(整体及局部) 50x43x107cm/70x60x96cm

石膏纱布、石膏、铁丝 2019/2020


耿雪/GENG XUE

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我是2015年入职的,现在雕塑系教课。我先后就读于央美附中、雕塑系与版画系,很多老师都是我的老师。当我当老师之后,更加了解“课比天大”这句话,这也是我一直在所任课中努力去做的,希望能用自己的教学贡献来回馈母校。


这次展览我拿的是今年的新作《长白山》系列,作品为多件组合,包括长卷绘画,多件陶瓷雕塑,多张小幅绘画。主题为长白山,以我童年在家乡长白山的生活为灵感所做创作。长卷绘画《浑江雪人国》展现了混合童年记忆与梦境的心理空间,开篇从长白山到小城浑江火车站,继而按南山、北山与浑江的地理位置展开我的童年足迹。全画无人迹,在其中生活的皆是雪人,故名雪人国。雕塑的内容皆来源于《浑江雪人国》,其造型受近年对器物造型和材料研究的影响。小幅绘画部分更像是一些练习,尝试去表现自然物像与艺术形式的交融,用色彩和对称的形式来表达一种心理空间、神圣感和仪式感。


此次展览对我以及各位同事们都很有意义。学院一面举办百年先贤的大展,一面为我们青年教师办展,用心良苦。希望我们日后一同努力,传承央美的优秀学术传统,我们的进步和成长都是学校看重的、鼓励的,青年教师是美院的未来,我们有责任既要把教学搞好,也要把自己的学术发展好。


长白山系列之绘画(局部) 2021 浑江雪人国 耿雪 

700x35cm 纸本水墨长卷

展览现场


于雨田/YU YUTIAN

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


我是于雨田,2017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第五工作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壁画材料与新媒体研究。


从2017年留校任教至今过去了四年,从“学”到“教”的过程转变,使我体会到的是维度的不同,教师需要在更高维度思考对学生个体的培养,所以持续的自我学习和进步与对他人的持续输出是要一直同步进行的,这是对高校教师挑战与基本要求。    


我的作品是基于传统坦培拉技法做底的综合材料作品,有平面绘画和雕塑感相结合的面貌呈现,主题为自我想象的表现,我希望通过自我世界的构建,表达童真的、理想的世界。


此次的新入职教师展是疫情状态下青年教师的良好交流契机,就美术学院来讲,个人作品的展现是能极大影响教学与科研创作的,青年一代的交流能极大地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学术壁垒的打破。


寂寞世界之一、二、三  于雨田 120x30x8cm

综合材料 2013、2014、2015

于雨田《寂寞世界之一》综合材料 120×30cm 2013年


周子书/ZHOU ZISHU

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


我是周子书(周舒),目前就职于设计学院,研究方向主要是社会设计。早年先后毕业于南京艺术学院陶艺本科,中央美院视觉传达设计硕士,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叙事空间设计硕士。


坦率说,做“教师”和做“设计师”是完全不一样的。做“教师”更难,因为你所面对的不是遥远的、抽象的、有目的的“设计甲方”,而是一个个鲜活的、充满未知的,甚至是迷茫的“希望”,以及其背后多元家庭的期待。“教师”也不是只教“专业”,教“做事”,而更重要的是要在教“做事”的过程中教“做人”,这需要言传身教,从“教师”自身做起。我最新的感悟是:教学需要给学生“制造曲折的过程”,在过程中去建构生命的意义。而不是一味教学生如何去提高效率,走捷径,最终成为系统的工具。


此次参展的作品,其实是一次偶然的创作,并没有经过精心筹划。三年前,我受设计学院委派,前往新疆墨玉县助力当地的脱贫攻坚。我和同学们偶然路过南疆一个沙漠边的小村庄,3亿年前,这里是浩瀚的古特提斯海。当地的村民和孩子们只能通过大喇叭的广播来聆听外面的世界。于是,我们在广播站播放了一段在青岛录制的大海声音,与当地的孩子们坐在沙丘上一起听海,聊聊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声音,和他们一起畅想外面精彩的世界。


“新动力”这个词很好,让我想到了我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强调我们学习和创作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是为了一份工作?还是为了出人头地?还是为了“思考自己存在在这个时代的价值?”这是一个开放的问题,每个人在人生不同的时间都会有不同的答案。作为一位已经工作五年多的中青年教师来说,这对我依然是一次适时的心灵之旅。


听海 周子书 影像 2019

展览现场


吴卓阳/WU ZHUOYANG

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


我本硕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产品设计专业,师从江黎先生。毕业后正赶上城市设计学院扩招家居产品设计专业,便有幸参与到该专业教学与建设工作中。城院是一个年轻的学院,也是充满活力的学院,她给了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很多实现想法与抱负的机会。现在主要担任本科三年级及毕业班的课程,并担任“趋势化设计研究”工作室负责人的工作。


教师的工作,一方面对我个人的专业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将自身所掌握的知识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前,必须要做到更为丰富的知识储备,清晰的思路与逻辑的整理。另一方面,作为一名青年教师,与学生更容易建立起朋友关系。因此,在专业教学的同时,与学生做好心理沟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解答他们的疑惑排解其负面情绪,是作为一名教师的基本职责。


此次参展的作品名为《椅·十六》,即个人创作的第16个系列的椅子作品。该系列以中国传统家具中的代表款式“交椅”为创作原型,交椅由胡床即马扎演变而来,与圈椅及官帽椅有着相同的文化地位。其产生、演变及发展适应了人们生活方式的不断改变。从文化角度看“交椅”,在中国传统礼制中也具有独特的意义,人们常说的“头把交椅”便说明了产品与使用者的特殊地位。“椅·十六”的创作基于造型、结构及现代生活方式等多角度进行设计创新考量,旨在将经典再次还原于当下的生活场景中。


作为青年教师的我受邀参加此次展览,感触良多:从新入职的教师的作品上,能感受到强烈的生命力与冲击力。而与我同期入职的几位同事的作品,能够感受到大家近几年来的思考与沉淀。正如展览主题“新动力”,在这个时间节点我们应该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身与环境并确立新的目标与动力源。同时,展览的时间定在2022年开端之时,希望能借助这股“新动力”甩开疫情的阴霾,为美院新的五年计划进程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椅·十六 吴卓阳 640x480x860cm 黑胡桃、牛皮 2021  


雷大海/LEI DAHAI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


我是在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之后留校任教的,2015年入职后在建筑设计研究院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是乡村建设及城市更新的理论及其实践,同时也负责了我校驻浙江东阳传统工艺工作站事务,在中国传统营造技艺研究及保护方面做一些工作。在研究院期间参与了一些乡村建设项目,其中就包括此次参展的河北承德兴隆县的项目。2020年后,研究院并入建筑学院,我又回到了课堂,更多的参与到教学工作。


我在入职之前,有过不少建筑相关行业的从业经历,因此将自身经历、经验及感受与学生分享,为他们提供助力,是“教师”这个职业与以往职业最为本质的不同。同时建筑相关行业的综合性很强,与社会关联度很高,因此建筑师本人的成熟度与经验积累在教学中也是尤为重要的。所以能以自身人生历练为学生成长筑路搭梯,我感到与有荣焉。


此次参展作品是一个完全建成的乡村建设项目。建筑作品建成不易,其最终成品往往是协调与妥协的产物,这一点与其他艺术形式很不同。因此,建筑作品建成后虽总有遗憾,但它也会更为真实地反映出当时当地的社会状况。同时,作为建筑师亦要在这诸多限制中,仍保有某些追求理想主义的成分,希望将环境、空间与感受加以提升。安子岭乡双炉台综合体就是这样的一个项目,它立足于解决当地的实际问题,协调各方诉求,同时亦尽量不放弃某些专业及艺术上的追求。


青年教师是一个学校的未来,为青年教师提供这样一个展示的舞台,有助于凝聚这股力量,加强同事间的交流,并为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指向。


安子岭双炉台综合体 雷大海 2017竣工


吴雪杉/WU XUE SHAN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我本科、硕士、博士均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2003年至2015年在中央民族大学工作,2016年调入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是中国美术史,近年多致力于视觉文化研究。


受邀参加“新动力”青年教师作品展,提交的展品是2016年回到中央美术学院之后完成的研究成果。有一本专著《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还有在《美术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文艺研究》《美术学报》《文艺理论与批评》《世界美术》等杂志发表的大约30篇论文。


学校为近几年入职的青年教师举办展览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一方面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另一方面也让大家对青年教师的能力有更多了解,毕竟一个学校的水平,取决于这个学校老师。学校用各种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展览)来推动青年老师的成长,是很有远见的。


《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书影,吴雪杉著

展览现场


冯雪/FENG XUE

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


我本科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硕、博士研究生时期于央美攻读艺术管理专业方向,2017年留校,于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任教,主要从事美术博物馆研究、展览策划与研究、博物馆规划等相关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


读本科的时候,学校校训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意指“教师”要追求的是学识和品行都为世人之典范。从小到大,特别是在美院读研的时候,我切实感受到老师带给我治学为人的深远影响,以至于现在自己也被别人叫做老师,对这个称呼还是有些惶恐的,也在继续向前辈和同事们学习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就我自己来说,对教师这个身份珍而重之,要从一言一行做起。我希望自己在课堂上讲的每句话,都是有出处的、经得起推敲的,或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同时,大学的课堂又不仅仅是完成知识的搬运,更是塑造优秀品格,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地方,特别当这个课堂设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时候。


这是一次“教师作品展”,所以主要从教学、科研、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几个方面,总结和展示留校以来的重点工作。就像范迪安院长在开幕式上谈到的,展览凝聚着学校对人才的关怀与期望。非常感谢学院和人事处、美术馆以及参与组织展览的领导、老师们,为青年教师创造了这次难得的机会,针对身为“教师”的自己做阶段性的思考、总结与展示,并与教龄相仿的同事们以成果做交流。展览的形态本身即是一种“新动力”,它为青年教师架设了学校和学科的整体语境,帮助从中考察自己的位置,和与整体共振的新动能。


展览现场



展览信息


第二回“新动力”新入职教师作品展、青年教师邀请展开幕


展览时间:2021年12月31日—2022年1月9日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二层A展厅


新入职教师

韩建文   靳骐沣   韩亭亭    徐乙宁    白冰洋

郑琹语   连映红   邱思遥    张愉    薛天宠

侯若祎    沈采    吴晓涵    刘爽    陈哩尔

袁宏松   杨国龙   黄睿羽    吴戈


青年教师

邸超     夏理斌    于雨田    耿雪    吴雪杉

冯雪     李展    雷大海    吴卓阳    周舒

李罗    王一


| 温馨提示 |

因校园疫情防控要求,美术馆暂停对外开放,期间校内师生可正常参观。我们将通过作品推送、线上展厅等形式与公众分享交流,请您持续关注。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版权声明:所有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中英文版(http://www.cafa.com.cn) 及所属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的内容均应受到国际版权条例的保护,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如需申请获得合作授权和内容转载许可,可后台留言“转载”,查看细则并留言联系,或邮件联系editor@cafa.edu.cn(中文)/artinfo@cafa.edu.cn (英文)。获得授权使用的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CAFA ART INFO)。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摘录编改文字和图片,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notice 

© CAFA ART INFO,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ges of CAFA ART INFO web site and WeChat is issued by CAFA ART INFO (http://www.cafa.com.cn) for public distribution. It is prote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under national laws on copyright. For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uth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editor@cafa.edu.cn(CN)/artinfo@cafa.edu.cn(EN). Any use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site or WeChat updat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cknowledgement of CAFA ART INFO as the source, citing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of the article. Unlawful copying and re-using parts of our copyright protected texts and images will result in legal action.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参展作品 民族艺术 展览

2777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