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吴观真“恍惚”:于粼粼水光间,探寻记忆的本真
-
原创 2022-01-05
岁 末年初,工作生活于厦门的艺术家吴观真正在以一组特别的创作回应着他对当下的思考——这既是与过去创作的连接,也是向前迈进的一步:展览中的作品系列名为“那水”,了解吴观真的人会知道,艺术家早前便有“那山”系列,于创作思维上是一种不言自明的承继;而与以往的各种美术馆和艺术空间不同,这一次,展览发生在一个艺术家期许已久的公共空间——位于毗邻厦门五缘湾的七尚酒店中。
01
漆与苎麻的当代诠释
如果翻开吴观真的简历,最特别的一条是他拥有一项专利——《一种轻盈可透光的漆画艺术制作工艺》。对于大多数使用既有技术和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来说,这种深耕材料革新的工作方式并不算多见,而它实际上与艺术家的成长过程十分自然地关联在一起。
1984年,吴观真出生于福建南平武夷山。闽地原本就有着悠久的用漆传统,吴观真回忆自己幼年时,家中茶田里就种植有漆树,而生漆若粘连到身体上会致人发肿,这是大多数人对于漆最早的印象,吴观真亦如是。幼年在启蒙老师家中便能看到大量漆质物件,乡村中也频繁可见各种饰漆的生活用品,漆早已融入到吴观真的生活之中。
吴观真工作室内景
在传统艺术中,漆主要依存于器物之上,更多时候突出装饰特性,吴观真对此产生思考——大漆是否一定只能存在于版上?他眼中大漆的透明质地极美,是否能找到能突出漆本身特性的表达方式?他从透光的叶脉中得到启迪:“树叶在光线下一照,两边就都很通透,那么能不能把漆也变成这样轻盈且两面通透的样子?”于是开始进行漫长的材料试验,从宣纸、绢布到金银丝,失败不计其数:“我专门去过云南迪庆,就为了试金银丝的效果,但不太好,阳光下很扎眼;缂丝也不行,和绢布有点像,时间长了织物会脆裂……”最终,他寻找到了苎麻——这种同样来自天然的材料纤维细长且强韧,可通过抽经取纬适度掌控布面疏密效果并较好地承载大漆,同时又相对轻盈,能实现吴观真对于通透质地的种种设想。实际上,南方特色的脱胎漆工艺中也有类似步骤,不过脱胎漆更将苎麻作为一种转换载体,而吴观真的创作中,苎麻与漆则成为了艺术语言本身。
在吴观真位于厦门的工作室中,天然大漆散发出的特殊味道是空间内最气质鲜明的注脚,这里有许多展览中未呈现的作品,是艺术家常年与漆和苎麻“共同生活”的痕迹:“那山”系列与展览中的“那水”直接相关,贯穿的是他记忆中的风景;一件来自“敦煌长卷”系列的大尺幅作品陈列于二层墙面,缓慢变化释放的颜色让人联想到敦煌壁画中的矿物颜料;而“记忆碎片”系列更为抽象,多层上漆营造出厚涂的强烈肌理感,对材料特质的强调带来更纯粹的审美体验……在这里,吴观真喜欢带领观众离他的作品更近一些,“我甚至不太介意大家触摸作品,首先是因为大漆本身不怕碰,我有些作品就是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能给它带来更多变的效果;其次,我也不希望自己的作品只能被人远远观看,既然材料有这样的特点,所以它也自然成为了可亲近的艺术。”
02
记忆与时空的双重“恍惚”
不过,如果仅仅从材料角度出发来看吴观真的创作,那必然会得到游离且割裂的结果——如果换一个不关心材料的人,同样可以通过画面本身达成审美体验。材料固然是吴观真创作中最具特色的方面,但这并非艺术家全部的关注点,从观念层面来审视,他仍然是一个具有当代艺术思维的创作者,而贯穿其创作始终的,是对于记忆的提取和再造。
吴观真,《那水-乐竹图》,大漆、苎麻、金属箔,2021
吴观真认为,少有人的记忆是完整的,更多时候是以切片或者碎片的形式留存于脑中。在本次于七尚酒店进行的展览中,“那水”系列错落分布在酒店户外空间的水池、长廊和室内大堂。吴观真的童年记忆里,水中捞鱼是最有趣味的活动之一,手伸入水下,河水流动产生的晃动加上光在水中折射产生的视觉错位,让鱼儿仿佛闪来闪去,不确定在哪里,让人很难抓住——展陈上,本次展览最具特点的形式是将作品直接浸入水中,不论是户外水池中心的巨型作品,还是水池两岸对称陈列的两组屏风,下半部分都与水亲密接触;另有一组长达六十米的单幅画作与水形成更亲密的共生关系,它穿插于水面间时沉时浮,作品中的自然与现实生活中的自然达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交融。
每每在海风拂过水面时漾起粼粼波光,三维空间里画作固定的视觉效果更加增添了难以捉摸的动态,又暗合起展览“恍惚”的标题:吴观真从《道德经》第二十一章中的“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一句中提取出“恍惚”二字,这是他认为对“物与象”关系比较精到的描述,恍惚中发现象,便是在各种不确定中寻找确定、在抽象中抓住些具象、在记忆中寻得对当下的参照:“我也是通过沉溺于记忆之中来激发我对现时存在的感知能力。我试图在创作当中去呈现我记忆里山、石头,亦或是其他世间万物的样子,一种对通透的记忆和认知。”
03
从自然出发 构建新的自然
实际上,对于这次在公共空间中的展览,吴观真已经在内心规划多年,从近年来的多场次美术馆展览到本次七尚酒店的日常空间,他相信作品应该在时间中成长、改变。在此过程中,人们对美学的定义也不断产生新的理解。
吴观真,《那水-行远图》,大漆、苎麻、金属箔,2021
而之所以落地七尚酒店,也可看作是一次在地文化的联袂:在厦门,七尚酒店以具有闽地丰富人文特性的整体环境而著称,酒店陈列中不乏荔枝树、木雕、龟粿等元素,吴观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与真正的福建在地文化一起融汇出新的生机,“整个合作基本也筹备了近一年的时间,酒店户外环境非常巧妙,他们对创作者也有高度尊重,给予了足够的自由度来允许我们发挥,我们也得以就这个特定环境对作品进行更丰富的诠释。”由此,“那水”系列已经具备了场域特定艺术的一些基本特质——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说,艺术要脱离作品本身的关系,“使之跟空间、光和观众的视域发生关系”,而在七尚酒店的环境中,吴观真的作品虽静默不语,但在周边郁郁葱葱的亚热带植被和来往住客的品评中更加延展了其阅读空间,在解域化(de-territorialized)的同时从自然出发,又构建起新的自然。
另一重“彩蛋式体验”要在夜晚酒店灯光亮起后才会徐徐展开:如果说白天的“那水”系列能让人走到近处细细体味苎麻上藤蔓逐渐向上生长的动势和大漆本身的肌理质地,那么入夜后则更适合以远观之态感受其光影——光也是吴观真另一个难以割舍的情结:“小时候,山里玩耍的记忆总是与各种各样忽明忽暗的光相关联。那时没有手表也没有手机,对时间的计算就是靠光,光线的变化意味着时间的流动,提醒我回家的时间。山音回荡,光线流转。别人对山的印象是高远滞重,可在我看来,山是轻薄通透的,可能就来源于这种童年记忆。”因大漆铺陈厚薄不一,灯光映照下,“那水”呈现出各异的吸光和反光效果,更使其增添灵动的视觉观感。
在漆与麻的材质中,吴观真探寻着“虚实”和“有无”之间的关系。坚持如他,在材料探寻的漫漫长路中耗费多年时间亦甘之如饴;固守大漆材料,始终不用化学漆,只为“用手工的东西留住一些情感”;审慎选择与商业机构和品牌的合作,因为更看重的是“彼此之间的理解和充分尊重”,在当下的艺术生态中,吴观真并非一个积极入世的创作者,却如同其名字一般,始终在观照真实。
文丨Yutong Yu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