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凤凰艺术 | 尚在Still On,让存在不只是显示自身

原创 2022-01-05



 

“尚在 Still On”特别邀请展





“尚在 Still On”作为“2021成都双年展”特别邀请展之一,通过十余位艺术家的百余件作品,窥视每一位艺术家对存在的追问、反思以及游走在材料、媒介和技术中的不同尝试和表达,投射并呈现出创作者作为个体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过程;以形态迥异的表现形式和创作风格,表达对存在的认知。以下是“凤凰艺术”特邀撰稿人于奇赫为您带来的现场报道。





摄影技术诞生于1839年,随后很快成为艺术家收集创作材料的工具,久而久之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形式。摄影不仅通过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构建这个世界,还令艺术家在摄影工具和技术中找到了灵感。当下,摄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结合更加广泛,它不仅将将眼睛不能感知或者接纳的物体变得可见,还通过其独特的语言诘问环境与洞见未来。


▲ “尚在Still On”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成都域上和美艺术馆正在展出的以摄影为主题的展览“尚在Still On”,由蒋冰女士担任策展人,她在展览的前言中写道:


“诞生近两个世纪之后,摄影在发展自己的语汇与风格的同时,从本质上改变了美术史的惯性思维方式,大大促进和推动了艺术的转向和转型,并通过与艺术的结合、分流,尤其是摄影的‘实验性’在现代艺术领域中的不断地探索、延展和扩张,完成了从“语言”到“视觉”的转化以及从“空间”到“视觉”的转化,建立起了自身的语言属性,成为一种体系完整的艺术形式,与绘画、雕塑、装置并驾齐驱,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表达手段。”


▲ 策展人蒋冰接受“凤凰艺术”专访 图片来源:肖戈女士

▲ “尚在Still On”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尚在”表现出一种对于某种事物或是状态的确认,特别是在后疫情时代这种确认会对人产生了复杂的心理变化。中国人对于重要的东西往往会问“在不在”,例如“人在不在家”;而绝不会说“坏人在不在”,因此“在”反映出一种对于重要事物的确认。当然,这个词语会让人联想到海德格尔最基本的概念“此在”,以及回溯哲学史找到的巴门尼德提出的概念“存在”。但是相比西方哲学概念的烧脑,“尚在”展现出一种持续的状态,是对于人类反思自身生存发展问题的一种中国式的关怀


▲ “尚在Still On”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尚在Still On”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展览的入口处,是出生于德国图林根的艺术家米卡(MICA)的巨幅作品《千丝万缕》。观者在此次参展中可以看到艺术家制作的堆叠拥挤的躯干、整齐连绵的瓦片,用虚拟的真实引发人们对于已知事物的审视。展览中的作品《凤凰二》,是米卡在某汽车报废厂所拍摄的汽车残骸局部。艺术家在这种废弃的人工制品中找到了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具有一种“向死再生”的意味。在观看米卡的作品时,观众往往不会纠结于作品制作的技术,而是会直接被作品的构成形式所吸引。也就是说,米卡对于视觉的认知顺序进行了一种干扰,但这种浑然一体的感觉不会引起真假的分辨,而是直接进入了一种对于美学表达的思考之中。


▲ 米卡《凤凰二》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米卡《关于线条和云》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米卡《交响乐》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只需要简单的辨识,观众就能从罗隶的作品中找到身体的特征。罗隶所制作的一系列电子图像实际所要提出的问题,就是虚拟信息技术和电子显示设备对于身体认知的影响。因为在虚拟世界中,屏幕后面的人完全可以使用变声器、修图软件和网络图片塑造一个新的身份与性别。所以罗隶的作品中表现的是一种不确定的身体动态和颇为暧昧的色调。高远是这样评价罗隶的作品的:


“其创作中的媒介反思实际上就是要把身体当作武器,反抗种种异化身体的行为,而不应把身体当作被改造的对象。”


▲ 罗隶《温度系列作品 (89)》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罗隶《温度系列作品 (18)》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罗隶《温度系列作品 (79)》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孟煌此次的参展作品《走》是一个行为的记录,观众可以看到艺术家在三年内发生的巨大外貌变化。孟煌在2009年的时候选择开始记录自己,因为他在德国呆了几年之后还是会感觉到一种文化的不适应感。孟煌通过将镜头对向自己,抗拒跨文化产生的焦虑和孤独。摄影作为一个同时间对抗的力量,终究只是记录了某个时间的某个点,但是时间终究会改变现实,而目前人类却找不到任何方法来改变时间。孟煌说:


“三年这个漫长的时间,对我来说是相当具有挑战性的,所以我要用一个作品来自渡。” 


▲ 孟煌《走》现场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麸子认为艺术就位于它原本的位置不曾变动,因此艺术家一生所作的事情就是寻找。麸子通过各种渠道购买了很多宝丽来的废片,然后用细小的画笔加上特殊的颜料,在相纸的保护膜上进行绘画。因此,他的作品叠加了绘画与影像的双重属性是对于过往时间的二次利用。麸子用这种创作方式去挖掘时间,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


“顺势而为,我以为就是借已有的‘像’而发现呈现新的‘像’。


因此,麸子的作品是具有诗意的,他在一种被他者定义为错误的基础上继续创作,在一种模糊的图像中寻找新的可能。麸子还将这些小作品扫描后输出为大幅版画,让时间的力量获得了极大的增幅。


▲ 麸子《NO.288》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麸子《NO.1068》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麸子《NO.2225》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施少平花了两年的时间,用镜头记录了安徽黄山10个村庄824户人家的日常生活。与游客镜头下的田野风光与牲畜农具不同,他所关注的是房屋的大门,还有朴实的村民;但是他也会拍摄一些空镜头,对于农村人口的流失现象进行记录。当然,不仅仅还是人口的流失,很多房屋在施少平拍完照片之后就被拆掉了。施少平的镜头具有浓郁的人类学与社会学意味,关注到了一个正在缓慢消失的乡村。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乡村的意义正在变成一个城里人休闲的地方,很少会有人关注这里的记忆。



▲ 施少平《永不逝去的乡愁》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施少平《永不逝去的乡愁》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施少平作品现场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于鹏波《山阿》与《今非》两个系列的参展作品,位于展览中一面墙的两面。这种对读可以让观众思考两个“时间的废墟”背后的意义,讨论什么是真正的“存在”。《山阿》系列取材于崂山第四季冰期的巨石,上面布满了人们采石后的破坏痕迹;《今非》系列十九世纪二十年代的纺织工厂,曾经庞大的钢铁巨物已经变得锈蚀斑斑并最终消失不见。所以,人类文明最终会留下什么,于鹏波用富有文学性的镜头给出了他的思考。在于鹏波看来,一个好的摄影艺术作品应该是一张好的照片,需要更自由的表达个体的主观体验和精神诉求,具有一定质疑和批判的能力


▲ 于鹏波《今非》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于鹏波《山阿》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于鹏波《山阿》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袁德强此次的参展作品《Altitude 0m @6721.7m》,不仅在内容上勾连故乡和工作地点,还从形式上铺满墙面并且蔓延到地面。袁德强的家乡青岛是中国海拔0m基准点所在,6721.7m是西藏阿里冈仁波齐海拔,这就是题目的含义。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摄影作品中,可以看到一种明显的构成关系,形式意味十分浓郁。观众有的时候需要在他的作品中寻找到一个参照物,才能感受到那种自然的震撼与召唤。袁德强镜头下的风景不仅是自然风景,而是他的“心灵风景”。中国古代文学有一种“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而袁德强则是在自然之中提炼多种情绪,寻找精神的自然与现实自然的交点之外,更多地偏向于自我


▲ 艺术家袁德强(前排右侧)、四川大学中文系古代文学教研室副研究员康书雅(前排左侧)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与媒体艺术系学生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袁德强《Altitude 0m @6721.7m》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袁德强《Altitude 0m @6721.7m》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马建刚的作品为观众带来了一种新的观看方式,他的摄影作品由两部分组成:一个弯折过的双面黑白摄影作品,一端贴在一个与影像尺寸等大的镜子上。这样,观众就可以看到正面娇艳欲滴的花朵,与背面破败腐烂的景象。马建刚在作品中很在乎对于情绪的表达,他说:


“各类情绪的尸体叠拓堆积再凝结才有了某类不可名状的情感,做作品这事儿,很难割裂情感与情绪之间的关系。”


马建刚的作品孕育着一种物极必反的道理,也有一种满足与失落并存的惋惜。一体两面的构成也让线性的时间扭曲为环形,让人们陷入了对于事物“存在”的思考


▲ 马建刚《对方的身体》两面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马建刚《没有一个神父为他送葬》两面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马建刚《再也不能这样下去了》现场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暗室-显影时间》是艺术家沈凌昊结合摄影、空间与新材料创作的场域特定装置作品。艺术家希望在这件作品中讨论摄影在时间中的形态与雕塑性。在黑暗的空间中,一台工程投影仪匀速循环投射艺术家拍摄于2011-2021的胶片摄影作品。投影仪发出的光会根据投射面墙体的结构,形成一个具有空间感的感光区域,艺术家在十年间所拍摄的图像将会在感光区域中显影曝光,并留下痕迹,不同的图像在空间中被显影、叠加、消失。在这件作品中艺术家将传统摄影在暗房曝光的过程“明室”化,并通过光与图像在空间中的叠加形态,显影时间的流动。


▲ 沈凌昊《暗室-显影时间》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沈凌昊《暗室-显影时间》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沈凌昊《暗室-显影时间》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武波的作品《重复Repetition》源自于他童年在河边玩耍时的一个游戏,当双脚踩在被河水漫过的沙滩上时,松软的沙土会让身体下陷。这是艺术家第二件与黄河有关的作品,视频上的数字是黄河的一个坐标,具有文化意味。由于影像是在夜晚拍摄的,所以具有夜视的效果;而画面又被有意地处理为一种信号干扰的效果,让这种行为指向一种危险境地和一种机械性的警告意味。武波所呈现的“重复”是一种身体的条件反射,是一种不加思考的重复。而这种重复在当下的日常中频频出现,需要引起人们的警惕,避免感知能力被规训。


▲ 武波《重复Repetition》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武波《重复Repetition》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艺术家武波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与媒体艺术系学生介绍自己的作品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梁戈逻是既是中国舞蹈界新锐的评论家,又是从事剧场艺术的创作者。他此次创作的作品《卡冈图雅》取自电影《星际穿越》中黑洞名字,使用了舞台上的风动装置将印有照片的丝绸飘舞在半空中。丝绸上所印的照片是梁戈逻旅行、工作的记录,也是一种记忆的标识。梁戈逻是以“演出”为理念创作的这件装置作品,对于时间和空间的关系展开思考。在丝绸的“表演”中,时间和空间进行了新的组合,把艺术家的回忆、情感、思考重构成为一个全新的形态,制造出了一种联结各种未知的可能性


▲ 梁戈逻《卡冈图雅》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梁戈逻《卡冈图雅》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梁戈逻《卡冈图雅》    视频来源:蒋冰女士


北屿的实践由文本所延伸出的纪实类影像形成了散文电影 (Essay Film),并延伸出了装置等混合媒介的作品项目。他在伦敦与东京的居住空间的变换中,在上海的成长记忆总是如影随形。因此,他在作品中设置了两个彼此通信的人,一位是艺术家自己所扮演的摄影师,另一位是艺术家的无面人朋友(Samuel)。北屿的实验影像可以被解读为一种诗意与浪漫的城市徘徊实践。作为一位研究型艺术家,他通过不同视角和立场下的虚构角色,将国族记忆在特定的都市环境下进行假设、记录与异化。


▲ 北屿《你必须要趟过愤怒的河》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北屿《你必须要趟过愤怒的河》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北屿作品现场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税璨的作品乍一看很像是国外的复古海报,但是仔细观察却饶有趣味。造型奇怪的人物进行着一种奇观化的叙事,指向一种关于身份认同与生活意义的讨论。伯明翰学派代表人物迪克•赫伯迪格曾借用艾柯的术语,把“拼贴”描述为一种形象化的“符号的游击战”(semiotic guerillawarfare)。从这一生动的形容即可察觉到,税璨作品中的“拼贴”属性暗含着强烈的“抵抗性”和挑战意味,其目的是通过对既有文化元素的挪用和占用,制造出一种新的对立的意义。税璨通过对于已有图像的持续性收集、创造性使用和积极性建构, 将人们引入了另一种思考的维度


▲ 税璨作品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税璨《高温 低温》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 税璨作品现场 图片来源:蒋冰女士


蒋冰策划的展览“尚在Still On”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摄影展,参展艺术家更多地是以影像作为一种媒介思考周遭环境,不仅向他者打招呼,还将目光投向自我。当下事物的价值正在被信息替换,这些艺术家的行动却在为人类的自由寻找一个可以被确认的空间。摄影应该成为一种当代的、发明性的美学,而好的作品更应该是拒绝庸俗化的。在展览中,笔者感受到了无数的图像穿透我的身体,它们劈分了时间,指向了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 “尚在Still On”的相关展览活动

▲  2021年12月31日跨年特别活动“尚在尚爱”




展览信息


展览:《尚在 Still On》

策展人:蒋冰

参展艺术家:米卡(德)、罗隶、孟煌、麸子、于鹏波、袁德强、马建刚、施少平、沈凌昊、武波、梁戈逻、北屿、税璨

展览时间:2021年11月6日—2022年2月28日

展览地点:成都市锦江区二环路东五段299号附6号东湖公园域上和美艺术馆




(凤凰艺术 成都报道 责编/乐言)

凤凰艺术

最具影响力的全球艺术对话平台


艺术|展览|对话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凤凰艺术



版权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凤凰艺术”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如需获得合作授权,请联系:xiaog@phoenixtv.com.cn。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凤凰艺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凤凰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摄影技术 艺术创作 展览

1965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