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展览|再利用、再生、再循环:中国近期建筑

原创 2021-12-30




展览时间:2021年9月18日至2022年7月4日


展览地点: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1—5.展览入口及展览现场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建筑与设计部一直关注着建筑界的动向。中国建筑在改革开放后迎来的蓬勃发展,可以说是前所未见,大量异彩纷呈的新建筑在不同城市纷纷崛起,为全世界的建筑师提供了实验与实践的舞台。然而,此次展览所关注的并非那些政府投资的、地标性的全新建筑,而是对旧建筑的再利用、对旧建筑材料的回收再制、对传统建筑技术的理解与再应用,探索当代建筑如何有意义地与现存的建筑环境和已建立的社会结构相结合,牢固地扎根于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中。

 

2016年,总策展人马蒂诺·斯蒂尔利(Martino Stierli)到中国探访时,接触到了一系列中国当代建筑师的实践,深为所动,为期四年的研究就此展开。策展人每年到中国采访相关设计师并前往现场观察体验备选的建筑项目。最终通过博物馆收藏的图纸、实物模型、摄影作品和视频,展览呈现了来自7个中国建筑工作室的8个案例。

 

其中,朱锫建筑事务所主持的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馆算是展览中类型比较“传统”的建筑,在造型、结构和材料上都从烧制陶瓷的窑炉中取得灵感,并使用了窑炉中每两到三年就需要淘汰的回收砖建造了主造型拱顶。当地居民几百年以来一直将这些砖再利用于其他建造活动。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陆文宇主理的业余建筑工作室“金华瓷屋”项目是为浙江金华建筑园设计的展馆之一,砚台般的建筑形态,东西立面有孔、通风透雨,以手工制作的各釉色瓷砖为装饰,全方位重新诠释了对传统文化的当代延续。



 6—7.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馆:朱锫建筑事务所,朱锫,2016-2020



8—9.金华瓷屋:业余建筑工作室,王澍、陆文宇,2006


业余建筑工作室有两个项目入选,另一个“富阳文村”项目用富阳当地的夯土、竹子和石灰石等材料,参考当地传统庭院结构,改造了村庄的现有房屋并建造了新的住房、桥梁、亭台楼阁和一所学校。同样是对现有建筑的改造,阿卡汗奖得主张轲的标准营造事务所在北京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将一座小四合院改造成服务于社区的儿童图书馆“微胡同”。形式上保留了青砖、灰瓦、坡顶,是“围绕旧城改造、风貌保护与社区生活营造提出的一个小而丰富的实验构想”。

 


10—11.富阳文村:业余建筑工作室,王澍、陆文宇,2016



12—13.“微胡同”:标准营造事务所,张轲,2016


在旧建筑的重生方面,由袁烽负责的创盟国际在上海徐汇区西岸文化艺术街区的项目,将一个废弃的小仓库翻新成为“池社画廊”,使用回收的灰砖制作三维有孔洞的立面,传统的材料通过现代有极高精确度的数码雕刻技术焕发了新生。同样在上海徐汇区,柳亦春、陈屹峰主持的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将黄浦江畔的运煤码头改建成为“龙美术馆”,结合新旧工业遗产元素,创造现代的艺术空间。在广西桂林阳朔,直向建筑事务所的董功改造了20世纪60年代的废弃糖厂,“Alila糖舍酒店”的新增部分沿用了老建筑的秩序,展现出在商业开发的过程中,新旧材料与形态间的呼应关系、历史传统与自然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了新的可能性。



 14-15.池社画廊:创盟国际,袁烽,2016



16-17.龙美术馆:大舍建筑设计事务所,柳亦春、陈屹峰,2012-2013



18-19.Alila糖舍酒店:直向建筑事务所,董功,2013-2017


相对而言,DnA建筑事务所徐甜甜从2014年开始打造的中国乡村项目则离“传统”建筑比较远:“竹剧场”灵感来自于16世纪的中国卷轴画,通过巧妙捆绑,生长迅速的竹子围合起圆形的自然空间,通过最少的人工建造而形成一个剧场,用于当地居民的集会、祭祀等活动。这看似非常诗意的行为,与其他项目的共通之处在于其可持续发展的内核:与当地居民建立联系,开发本地资源的能量,以最小程度的干扰与介入进行社会更新,帮助那些因人口大量向城市迁移的地区重建经济。



 20-21.“竹剧场”:DnA建筑事务所,徐甜甜,2015


展览表现出中国年轻一代、独立活动的建筑师充满生机的创作状态,更表达出他们对行业基本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应该是什么样子?城市化的进程带来了文明的进步,带来了便捷的生活方式和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但极端的城市化可能会衍生出巨大的社会和生态问题。展览所呈现的案例是中国建筑师做出的一份回答,是建筑行业的一个发展方向,也是我们的社会走向未来的一种可能性。


来源:《装饰》2021年第9期介绍

原文:《再利用、再生、再循环:中国近期建筑》
作者:张明,首都博物馆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E-mail:zhuangshi689@263.net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A431   中国装饰杂志社编辑部

电话:010-62798189  010-62798878

邮编:100084

官网:http://www.izhsh.com.cn

建议邮件 书信亦可

在微信中回复“投稿”即可获得投稿须知

投稿1.5月后可致电(010-62798878)查询初审结果



《装饰》杂志欢迎您的来稿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装饰杂志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艺术博物馆 建筑设计 展示

15514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