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2021级研究生建筑设计一 | 灵谷·无梁殿:建筑研究与保护设计课程答辩回顾
-
原创 2021-12-29
课程题目:
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建筑研究与保护设计
指导教师:
郭华瑜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孙 政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李国华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答辩教师:
淳 庆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胡占芳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孙 璨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张晨驰 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参与学生:
建筑设计一专题组
课程历时:
2021年9月—12月
2021年12月24日上午9点,由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郭华瑜教授、孙政副教授、李国华老师主持的研究生课程答辩会在学院立业厅举行。本次答辩会邀请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淳庆教授,建筑学院孙璨、胡占芳老师,南京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张晨驰老师作为答辩专家对学生的课题成果进行点评。
课题背景:
本次课程以“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建筑研究与保护设计”为题。灵谷寺无梁殿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钟山风景名胜区灵谷公园内,是中国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砖砌拱券结构殿宇,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无梁殿建筑年久失修,本体及周边环境受到如:青砖墙面局部开裂,室内拱券局部裂纹,渗水问题,屋面瓦件局部破损等严重的病害侵蚀。
课题研究:
本次课程共有14名研究生参加,分为四个主题小组,深入研究了无梁殿的文献资料、修缮演变、现存病害等方面,在郭老师的指导下,探讨无梁殿类型建筑的历史发展及现存建筑保护与加固方案,并提出灵谷寺无梁殿周边环境的整治方案。
答辩现场
第一组:
基于灵谷寺无梁殿历史变迁视角的研究及修缮设计
小组成员:
孙琳珊、夏昱、孙祥望
本组同学以灵谷寺无梁殿的历史变迁为研究主题,追寻历史足迹,从历史文献及建筑现状入手,以其建筑形制、建造年代、历史上遭遇的几次毁坏及修缮情况等几个方面,探究灵谷寺无梁殿建筑的历史意义,结合现场调研所得出的结论,提出砖石拱券类建筑修缮的措施及灵谷寺无梁殿的后期利用方式。
基于灵谷寺无梁殿历史变迁视角的研究及修缮设计
第二组:
基于灵谷寺无梁殿前世今生视角的研究及修缮设计
小组成员:
刘泽敏、王靖绪、徐沙沙
本组同学通过对历史文献和照片中关于灵谷寺无梁殿的记载,从建筑屋顶形式、门窗形式、斗栱形制、砖墙及拱券砌筑方式及内部陈设等方面,对明代灵谷寺无梁殿,作为佛堂使用的形制进行复原,并结合现存的无梁殿,作为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祭堂,展现的双重历史价值为切入点,综合现存无梁殿的病害情况,提出对灵谷寺无梁殿建筑的修缮设计方案。
基于灵谷寺无梁殿前世今生视角的研究及修缮设计
第三组:
基于灵谷寺无梁殿结构独特性视角的研究及修缮设计
小组成员:
陈甜甜、伏金亮、董诚、王利青
本组同学以灵谷寺无梁殿的独特的砖石拱券结构形式为导向,通过现场调研以及点云模型,查找出现存建筑病害以及分布位置,并着重对拱券及墙体砖砌体部分开裂、变形、墙体歪闪等病害及成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对砖砌拱券类建筑的修缮措施,考虑到建筑所处环境,对灵谷寺无梁殿进行了防潮防火的专项设计。
基于灵谷寺无梁殿结构独特性视角的研究及修缮设计
第四组:
基于灵谷寺无梁殿价值认知视角的研究及修缮设计
小组成员:
朱阁珲、董颖、曹芮源、刘立畅
本组同学通过对无梁殿这一类型建筑的分析,与灵谷寺无梁殿进行对比,并结合所收集其历史沿革的资料,得出灵谷寺无梁殿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以对灵谷寺无梁殿价值的判断,和现状病害的调查分析,得出了关于砖石拱券类建筑的修缮设计方案。
基于灵谷寺无梁殿价值认知视角的研究及修缮设计
答辩评图:
各组同学分别进行了课题汇报,根据无梁殿的历史沿革及价值评估提出了相应的修缮方案。在答辩环节,同学们就老师们针对设计方案提出的疑问进行了回答,老师们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各组同学的汇报进行了精彩点评,并与课题组老师共同交流探讨。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淳庆教授肯定了同学们在本次建筑遗产保护设计中对建筑的历史研究、价值评估、病害分析、修缮设计等几个方面研究成果,对每组同学汇报给出了专业而扎实的点评,并且淳庆老师也从历史研究的真实性以及修缮设计的策略性等角度提出了完善建议。郭华瑜老师也对同学们的汇报成果给予了肯定,面对如此规模和技术复杂的新课题,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出建筑保护方案是令人满意的。孙璨老师就明代灵谷寺无梁殿建筑复原的依据不足之处,以及复原作为佛教殿堂使用时期的建筑形制给予解答。同时,张晨驰老师对文本中修缮设计的逻辑性以及用词专业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淳庆教授现场点评
郭华瑜教授主持答辩会
为期十五周的建筑设计课程告一段落,在课程题目的挑战性、教学过程的连续性、四组学生作业的多样性、学生作业表达的完成度等方面表明,这是一次成功的设计教学实践。通过本次南京灵谷寺无梁殿建筑研究及保护设计的课题研究,同学们积极探索无梁殿的建筑形制与历史价值,学习了建筑遗产保护的设计过程及文本的编制方法。同时,也充分认识了建筑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为今后在遗产保护方面的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王靖绪
摄影:王靖绪
审核:方 遥
平台围绕服务师生,聚焦学院发展动态
记录学院成长轨迹,积极推介院内外即时资讯
进行活动预告及活动报道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