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学科动态 ‖ 建筑学三年级理论课《当代建筑作品解析》结课辩论纪要

2021-12-28



2021年12月21日,由周钰老师讲授的建筑学三年级理论课《当代建筑作品解析》课程在建规学院南四楼112教室开展了火热的结课辩论。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了白晓霞老师、雷晶晶老师与董哲老师担任评委共同点评。


周钰老师开场白

于启发同学们批判思考、鼓励自由表达的目的,该课程首次采用辩论作为结课形式。综合考虑对课程的响应、表达效果、时间控制等情况,结课辩论规则参考英国议会制辩论并进行部分改动。八位同学作为一个辩题的正反双方,按照正方一辩,反方一辩,正方二辩,反方二辩……的顺序依次发言,以PPT辅助讲述。在前一位辩手的发言中和发言结束后,后一位辩手可以对前一位辩手进行简要的质询。辩题由老师与同学们提前共同拟定,在众多的备选辩题中投票选出得票最高、大家最关注的七个问题进行辩论。

01

辩论过程纪要

辩题1:建筑设计应该首要考虑功能实用

正方用“杯子用于喝水”的形象比喻开场,对实用、建筑设计等做出定义,并指出将实用放在首要位置正是对以人为本的考量。反方引用悉尼歌剧院等以概念为首选的建筑反驳并指出首选功能会在时间维度落伍。


评委点评:两方出发点不同,分别从空间与时间角度出发展开论述。正方引用的《建筑十书》中维特鲁威所说的“实用”其实并不是辩题中的“功能实用”,而是“适用”。而对于反方,“应该”的反面应为“不一定”,反方不需要把自己的论述限制在“不应该”上。

 

辩题2:一座建筑的“内”与“外”是否能当成两件作品去设计

正方举出专业性强的architecture与含义广泛的building的区别,对辩题中“建筑”做出切割,将一些新奇的building切出讨论范畴,并从可行性、需求及价值三个方面对建筑的“内”与“外”可以当成两个作品去设计展开论述。而反方认为,建筑是一个统一体,内外相互关联不可分割,并举出案例加以佐证。在辩论过程中,反方接受了正方二三四辩辩手的质询,并做出了回应。


评委点评:评委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一位评委认为本场辩题涉及对“内”与“外”的定义之争,战场有些混乱,正方各位辩手之间的逻辑并不顺畅,且正方对于building的切割,是否对本方有利,是有些存疑的。另一位评委则认为辩题本身对反方更有利,但这场辩论中,正方通过切割、质询等,表现优异,扭转了战局,使辩论活动本身也渐入佳境。第三位评委则提出本场辩论未能提到文丘里的“母亲住宅”及其关于“内”“外”的相关理论是一个遗憾。


辩题3:资本决定建筑的未来

正方对资本与建筑的未来做出界定,并认为资本作为权力的计量手段,决定着未来建筑的设计与建造。资本给予人们投资、研发与试错的成本,使得新技术、新结构、新材料得以实现。而反方认为,尽管建筑的确需要资本的支持,但它并不能决定建筑的未来,社会需求、技术发展、资本等都会影响建筑的未来,并对此分别展开论述。


评委点评:资本并不等于权力。讨论点应放在资本在权力版图上所占据的范围。并对正反方的论述分别展开驳斥与修正。


辩题4:建筑应当与环境相协调

正方从实用美观、经济适用、环保性及在地性对持方展开论证。而反方认为,建筑不一定要与环境相协调。其一,环境因素只是影响建筑生成的一个因素;其二,建筑与自然环境的不协调促进了建筑学科的发展;其三,建筑所处建成的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在质询环节,反方做出了精彩的接质。

 

评委点评:乍一看觉得反方优势不大,但从最终结果来看,双方势均力敌。同时反方在二三四辩对关键词做出了清晰的解读。另一位评委认为双方的PPT做的认真、统一,为辩论锦上添花。


辩题5:形式追随任何事物(Form follows anything)

正方通过列举案例,论证不同建筑的形式所追随的不同事物。反方前期通过列举案例进行论证,之后表示形式追随任何事物本身并非绝对概念,并表示这更像一种设计规律,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意识,正方所论证的大部分事物只能作为建筑形式的影响因素,而非追随对象。


评委点评:“任何”二字包含甚广,论证义务较大,应予以界定。反方选择论述形式追随有限事物,不利于本方论述,相对较好的界定是对形式追随什么提炼出几项,并分别展开论述。同时,两位评委认为正反双方都未能对“形式”本身进行深入的追问,默认为“形式”需要“追随”某个事物,未能涉及“形式自主性”的讨论,可能对于“形式主义”的理论脉络较为陌生,可在高年级进一步了解。


辩题6:在未来,虚拟的建筑空间将取代实体的建筑空间

正方对取代的定义为,宏观上新事物占据主体,并从虚拟空间的节能环保、空间多变和永恒性展开论述。正方提出元宇宙等概念,构想了未来虚拟空间应用的蓝图,并认为未来的虚拟空间可以仿真模拟现实。反方认为保障基本需求的实体空间无法被取代,并从实体空间在环境(光影变化)、空间本身(材料质感)、人(流线)等不同层面的特点展开论述。同时反方认为虚拟空间并不能完全还原实体空间。反方认为,在未来,实体空间也将大大发展,出现智能化,但也会保留一定传统性,在未来机器遍布的时代,人们更需要这样一种美丽的真情。


评委点评:赞同正方对取代做出的定义,并认为正方对取代做出的界定对他们非常有利,但在后面的战局中,正方没有利用这一优势展开论述。同时,正方若能够进一步将虚拟空间本身的独特优势凸显出来将会更有说服力。虽然正反双方都提及两者共存的愿景,但双方的论述过于集中在虚拟空间和实体空间各自的优点,未能从共存的情况下谁占据主导性的视角进行论述。


辩题7:建筑应该服务于人民大众

正方认为,建筑将在使用功能、审美效应、技术含量与文化内涵等方面服务于人民大众,并强调建筑的人文精神与终极关怀,认为建筑聚焦于人的生活,才会让生活变得有温度。反方认为建筑是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拓展,它具有引领人民大众对建筑的认知向前发展的属性,而不是听从于人民大众基于现有的、比较局限的建筑认知所提出的意见去生成建筑,就如乔布斯所说的:“人们根本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在他们面前。”


评委点评:评委认为要明晰人、人民大众与人本主义等不同概念的区别,同时要抓住“应该”一词,从伦理问题的角度进行辩驳。另一位评委认为反方能够提出“引领”人民大众值得赞赏。


02

小结

本次课程首次采用辩论形式考核,从辩论规则的指定与修改、时间的调整到辩题的选择等都咨询了同学们的意见。通过辩题对同学们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考核,让同学们更深地理解了建筑学中的种种观点,也从辩证的角度打破了一些固有朴素的认知,在碰撞中发展进步,初步试验已小有成效。此外,评委老师也从同学们的辩论中更深入地了解了学生对建筑学的认知,小有收获的同时也针对各位辩手给出了建议。


由于是一种崭新的考核形式,且第一次和该门课程结合,难免在某些方面有所不足,因此课程也设置了反馈环节,向同学们广泛征集意见。如有疑问与建议,也欢迎在推文下方留言。


相信通过不断的改进,辩论会更好地作为一种兼具启发思考、激发学习兴趣的结课形式,融入《当代建筑作品解析》这门课程,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03

结课感想

邵佳钰:课程从多角度、多维度讨论了建筑的外在影响因素(历史文脉、场地环境),以及内在影响因素(形式、结构、空间序列),最后加以总结和回顾。我认为课程的准备十分精心,每节课对内容的梳理和提要都让我更容易地构建内部逻辑。其次,课程是基于老师真实的体验,其场地的实拍令人身临其境,也犀利地指出了大师建筑一些非亲临无法发现的“现实问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结课相应地采用了“辩论”的形式,很新颖、很有趣,为平常的生活中添了一抹亮色。最后,课程对思维深度的挖掘令人惊喜。“形式追随一切”、“功能和形式是一个整体”这些观点,也许在老师看来寻常的观点,但在学生听来,确实十分新颖亦有启发性。最后很感谢老师的精心准备,希望以后自己也能成为有经过打磨的独立观点的建筑生。


曹宇童:建筑是客观的,但对建筑的理解是主观的。该门课程通过援引案例与大师观念态度,抛出疑问,同时老师也会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对我来说,或是一种赞同的启发,又或是一种不赞同引发的进一步思考,让我学会站在更独特的角度来分析看待建筑。令人惊喜的是,很多案例都是老师自己亲身前去体验拍摄的,比起网上单纯的百科让我们更有参与感。结课采用了辩论的方式,非常新颖,我们尝试以深入的方式探究一些自己之前只浅浅思考过的问题,在与对方碰撞的时候产生更多的化学反应,不仅是同学与同学,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也加强了,虽然由于首次采用这种形式结课,很多步骤尚不成熟,但仍旧让人受益匪浅。


蒋雨宏:建筑是多维度的实体,不同的观者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体验与感受。《当代建筑作品解析》这门课程不仅在课堂上通过辩证思维解析一个个当代杰出建筑,也将此思想沿用到结课方式——即辩论。很喜欢这样思维火花的碰撞,针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角度,两方进行从浅入深的解析、发表鞭辟入里的独到见解,是一场难得的思维盛宴。而我作为“在未来,虚拟建筑无法取代实体建筑”的持方,不仅立足当代社会建筑,也对未来建筑进行了畅想。如此有趣开放的结课方式,其带给我们的不仅是快乐与知识,也给我们植入了建筑师的辩证思维与多视角开展工作的素养,希望能够在今后再次参与类似课程!


徐逸璠:总的结论是,这门课拓宽了我的眼界;周老师以众多案例为媒介,向我们展示了建筑设计的多样性,直面建筑中的矛盾,这对处于设计学习初期的我来说是知识的冲击,也是反思自我的机会。上课前我对于建筑设计的定义是狭隘的,认为一定要有非黑即白的存在,但这门课彻底地改变了这一观点,推动我去思考什么才是“建筑”;不过课上大量信息的输入让我略有一段迷茫的时间,这种迷茫也是另一层面的收获吧。对于结课方式辩论,我认为它是一个锻炼同学思维逻辑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的较好方式,它潜在地要求我们每一个人对建筑进行深刻的思考,因为只有这样,随后才能形成有理有据的观点,在赛场上进行输出。


(感谢白晓霞老师、雷晶晶老师与董哲老师对辩论活动的大力支持)


撰文:邵佳钰,曹宇童

审稿:周钰

编辑:袁徐帆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建筑作品 结业辩论 情节展示

2213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