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重大文艺创作项目“上海故事”作品汇报展在我院美术馆开幕

2021-12-09


编者按


为展示上海地域文化特色、“讲好上海故事,树立经典形象”,12月6日“上海故事—主题系列美术创作展”在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集合了18位上海美术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的艺术作品,作品类型涵盖了雕塑、油画、国画与设计,其中4件作品入选第11届上海美术大展。

展览作品以多样化的形式刻画了上海的历史事件、地域文化以及历史名人等,讲述了一段段生动的上海故事。出席展览的有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李超教授,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邱瑞敏院长、张海平执行院长,艺术研究院老专家王劼音教授、张培础教授、潘耀昌教授以及参与本次“上海故事”项目的毛冬华、潘汶滟、白璎、肖敏等美术学院中青年的骨干教师,同时举行了主题性创作学术研讨会。




为“上海故事”建言


近年来“上海故事”已经成为上海美术学院在造型艺术创作研究中的一个关键词。诸多教师形成团队之势态,持久思考,用心创作,纳入重要课题,融入学科建设,选入重要展览,列入学界话题,取得可观的进展,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局面。在今天“上海故事”创作成果展览举行的同时,我们需要审时度势,认识到“上海故事”的背后是检验学院创作科研格局与水准的标尺,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与思考。
事实上,“上海故事”不仅是一种创作题材的选择,更是艺术样式的营造。艺术样式是兼容创作技法、语言形式、文化心理、艺术境界和时代精神的综合表征,是连结内容与形式的内在环节,体现在写实、表现、象征与抽象等多种风格形态的视觉外化,以此构成特定的图像叙事系统。因此,所谓“上海故事”的图像叙事的学理和方法,作为上海美术学院“上海学派”体系研究中一个重要命题,即“都市文脉样式工程”。——此无疑值得相关学院艺术家和学者共同关注,并潜心为之探索。
 “上海故事”独具深厚历史人文底蕴,近世以来蕴藏“新兴艺术策源地”的中国故事和国际影响。为此,我们需要在“上海故事”的艺术样式层面上下功夫,其中的核心发力点,正是集中关注并提炼“上海故事”中珍贵的文脉内涵,特别是对于上海美术中的“国家记忆”梳理与解读,比如“点石斋”、“土山湾”、“决澜社”、“客海上”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经典国家记忆,呈现“新海派”艺术研究与创作的实质性深度定位。这样的深度定位,依靠的是学院在造型、理论、设计、空间等多学科资源的整体组合优势所致,这也是我们学院的艺术创作在“都市文脉样式工程”的整合与引领之下,充分掌握都市文脉的珍稀而独特的艺术资源,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呈现出从“地方赛道”转轨于“中央赛道”的转型态势,以此增加上海地区艺术家创作上的文化识别度。
文化的识别度,不是表面的标签显示,而是深层的底蕴外化。这需要我们在学术上的久久为功,需要团队持之以恒的作为。——我们面临的内功修炼之道是什么?是一种艺术样式的创新工程。此工程的学术路径,是通过图像叙事的转化,调动写实、表现、象征等语言形式,对于都市文脉中的人物、事件、景观、传播、生态等主要层面,进行艺术样式上系统研究,在专业图文信息数据库的资源配置和知识服务过程中,逐渐形成具象、意向、幻想与叠像有机组合的语言体系。——如此内功彰显学院精神,切实助力于“上海故事”同步出现的如“城市山水”、“数字雕塑”、“具象实验”、“地方重塑”等学院创作命题,在学术研究基础性、协同性、前沿性方面,促进上海美术学院艺术创作、科研产出整体水准的提高,真正形成良好的学术格局和学术生态,确保上海美术学院以“新海派”的学术导向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此举利于体现上海美术学院在国际一流学院发展中,所形成的“国际都市艺术中国坐标”国际引领效应,以及在相关专业教学和学科建设的相关国家战略的赋能作用。
为此,“上海故事”实则是引发了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学院发展规划的再度思考。希冀上海美术学院创作团队,以“国家记忆”的学术维度,潜心研究“从上海出发”的中国故事和国际影响的优质学术资源,融会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的合力精神,着力重点以进行“都市文脉样式工程”的全面思考,对于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诸学科的发展皆为重要的促进和提升。面向未来,培育“后浪”梯队人才。裨益所在正是改良学术生态的优化布局,为“深美中国”美好愿景而砥砺前行。——期待学院同仁藉此再创佳绩。


李超

2021年11月7日立冬于千蕖堂




展览作品


白璎 《四行仓库》 纸本水墨 168x142cm 2021年


贺兰山(贺戈箫) 《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纸本水墨

200x200cm 2019年


毛冬华 《观海系列-上海外滩故事 》 纸本水墨  225x190cm  2021年


倪巍 《决澜群贤图》 纸本水墨 300x200cm 2021年


周隽 《上海屋檐下》 纸本设色 150x200cm 2021年


李戈晔 《守护天使》 宣纸彩墨 150x170cm 2021年


周胤辰《建党百年——史沫特莱故居》 油画 120x100cm 2021年


朱宏 《方正》综合材料 100x100x10cm 2021年


刘昕《上海建设者》综合绘画 100x70cm 2021年


蒋进军 《左翼知识分子、革命党人李大钊瞿秋白等在上海》树脂 130x170cm 2021年


李智敏 《山河殇》 树脂 100x150cm 2021年


张海平 《血沃淞沪》 铸铜 180x200cm 2021年


徐步成《1920年蔡元培在上海成立光复社国内分部》油画 

120x90cm 2021年


高攀《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综合材料 150x200cm

2021年


肖敏 《李鸿章和江南制造局》 树脂 130x250cm 2021年


高珊《任伯年》 树脂  40x25x70cm 2021年


潘汶滟 《陆家嘴》 油画 180x195cm 2021年


李根 《吴大羽》 油画 150x220cm 2021年


美术馆展览现场


艺术研究院推进“上海故事”等主题性创作活动


冯远院长主持下召开“上海故事”项目研讨会


上海美协领导、学院领导与专家参加艺术研究院组织的主题性创作活动


曾成钢院长与教师交流创作方案


艺术研究院召开“上海故事”等主题性创作工作会议


邱瑞敏院长在上海故事项目推进会上指导创作方案


艺术研究院召开年会暨创作座谈会的合影


“上海故事”研讨会发言

(节选)


李超(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副院长):很高兴来参加我们上海故事重大项目结项,向各位专家,各位老师表示祝贺,向我们的这个会的老专家们表示敬意。我认为,围绕这个展览,我们要有一个“孵化”和培育的概念,项目主要是促进我们整体的学术、研究机构创作能力的提升,在全国的赛道上发声。上海的故事是一个非常好的题,我们上海美院的创作团队来做,要提出更高的学术要求,因为我们的目标是十四届全国美展。我们聚焦在上海,从上海出发,好好的研究艺术造型的样式。另外要有意识的请国内有导向性的这些专家来知道我们在做什么,知道我们的诉求是什么。


邱瑞敏(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上海故事经历了有一年多了。大家也很努力,呈现出这些作品也不简单,大家独特的艺术的审美理念在各自的画面上也得到了体现。上海故事每个题材都很好,但如何表达,如何使作品能够吸引人,从形式语言,人文塑造或是画面表达,要够很强烈的突显出来,这个是很关键的。在座的都是美院的创作骨干,学院的发展全靠你们,你们的责任也是很重大的。


张海平(上海大学艺术研究院执行院长):“上海故事”在学院领导的关心下,经过参与老师的努力,和我们艺术研究院的专家们的指导,使得这次展览顺利开幕。谢谢大家!上海故事的目的是讲好上海故事,彰显上海文化特色。项目2020年获批立项,共创作作品十八件,其中的四件作品入选第十一届上海美术大展。艺术研究院将继续结合上海特有的地域文化进一步推进创作工作,鼓励师生以上海地区和上海美术学院独有的文化资源为创作对象,结合上海历史,强调国家记忆,突显上海的识别度和文化,体现新海派的学术导向,为14届全国美展做好准备工作。


张培础(原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上海故事是很好的选题,现在仅仅是开始。项目可以从题材的内容,从学校层面上,或者是艺术研究院层面上,列出100幅或50幅,把重要的历史文化地域特色或者是各个方面列出来。通过若干次的做,最后变成上海美院很重要的,反映上海历史文化的专题的展览。希望我们的学院能在国内的艺术院校往前靠,希望以后这样的项目,能够多开展,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


王劼音(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创作要投入,要全身心的投入,我觉得这个很重要,要画就是要拼命去画,不然就索性不要画,要画对自己的名字要负责。我看到这个展览,我喜欢三幅画,一幅画是倪巍这幅画,我非常喜欢,这个画比较有风格,而且也动了脑筋。白璎这个我也觉得比较有风格。周隽这张我也很喜欢。还有肖敏的雕塑我也很喜欢,我就讲讲这些,我讲讲我喜欢的四五件作品。


潘耀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希望参展的作品能够成为个人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代表作。我看了这次展览,看到画家的心思所在,用心所在。上海历史故事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改造的题材:一大的故事、四行仓库,淞沪会战,这些都能提振我们国家民族的底气,能够体现共产党的初心 ,这样的作品肯定是好的题材。另外,题目很重要,要能点题,题目和你的作品内容有一种互动的关系,也起到点题,引导观众的作用,我觉得这些手段还是可以用的。一幅画我觉得就像看一篇文章,文以气为主,所以我觉得画里面除了你画的客观的对象和你表达的东西之外,还应该看到画家的气质。


白璎老师:李院长的这些话语,对我们有很多启发和反思,从自身的态度和作品处理方式上都给了很多的建议,我们未来也要反思和加强。我想这次展览是一个热身,为日后的创作打下基础。感谢各位,我会把今天的会议内容做整理,好好思考一下。


肖敏老师:说起主旋律创作,最好的作品还是老院长这一辈。为什么?老艺术家他自己的创作,和主旋律的创作是一致的,这一点非常的重要。而对当下艺术家来说,能不能拿出当年老艺术家的十年磨一剑的架式去磨一件作品,不去赶时间节点,也没有太多的限制。我觉得老一辈很多作品是这样出来的。而我们缺少的是精力,创作时间都碎片化,在这种状态下,很难出来像老一辈那样的经典作品。


潘汶艳老师: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需要面对的困难,处在这个时空总要面对这些事情。刚才听了几位老前辈专家的建议,我想还是要做一些调整和思考。


毛冬华老师:倪巍老师这件作品是在百忙之中创作出来的,我觉得倪巍老师的创作精神、拼搏的精神,很感染我,我希望这种感受带给大家。

倪巍老师:我自己进入中国画,是从西方现代主义的方向进去的。历史画创作,毕竟还要有一个客观性在里面。总归要画的像。因为平时自己的肖像创作不受客观形象限制,这次创作不同。比如说我想既要画的像,要有有造型的特征,这就要抓住精气神,然后把它刻画出来。


周胤辰老师:历史题材创作不是一个照搬照抄的过程,如何做到一种转化,包括形式和语言层面。此外如何能够把主题创作和自己的艺术语言结合在一起。这确实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贺兰山老师:非常感谢各位专家,各位领导的意见值得我们认真思考。同时我们有很多困惑,我认为我们现在创作缺乏一种热情,以前一代艺术家创作有热情,现在在创作上有很多的无奈的地方。比如艺术家如何平衡创作上的公开性与私密性,这些是需要去探索的。


研讨会最后,张海平教授总结道:“希望‘上海故事’这个项目能够作为大家长期创作的主题,也希望大家持续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能够为学院、为自己进一步提高创作质量,继续拿出好的作品。”

研讨会发言现场


撰稿|艺术研究院

编辑|牛晨光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文艺创作项目 作品展 上海故事 作品展示

2116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