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3万字数据报告:2021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下载)

2021-12-08



被疫情偷走的这两年,全国文化产业发展遭受了巨大冲击。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与任务、前所未有的危机与考验,北京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引领作用,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开创了复苏与创新并进的首都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彰显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使命担当、坚强韧性与巨大潜能。去年,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关注了《新鲜出炉!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0(全文)》,对2019年北京文化产业发展进行了大盘点。近日,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与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又联合发布了《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对2020年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基本现状、重要数据、趋势特征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客观反映了全市文化产业年度发展的总体情况。同时,结合首都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了北京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新思路。快跟随行文一起来看看白皮书全文吧!
 
后台回复【2021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获取PDF版文档。


作者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
编辑 | 郭明翰
来源 | 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

正文共30971字 | 预计阅读时间76分钟


目录


一、不平凡的一年

(一)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引发产业深刻变革

(二)应变:凝聚多方合力共克时艰

(三)求进:复苏与创新并进交出合格答卷


二、产业发展彰显韧性与潜能

(一)核心领域引领整体增长

(二)创新业态成为发展热点

(三)跨界融合拓展产业边界


三、空间格局日趋清晰和优化

(一)“一轴三带”引领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

(二)功能空间成为产业增长极

(三)区域协同创新不断走深走实


四、市场主体同心克难变中求进

(一)多元主体协同抗疫

(二)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持续深化

(三)文化科技型企业逆势增长


五、文化供给与消费互促创新升级

(一)内容生产与供给因时而变

(二)新兴文化消费异军突起


六、文化贸易与交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一)“两区”建设引领开放新格局

(二)首都文化企业海外破疫前行

(三)文化交流促进多元文明交融互鉴


七、营商环境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一)顶层谋划回应时代变局

(二)产业要素体系不断完善

(三)“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


八、形势要求与发展思路

(一)新形势与新要求

(二)发展新思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立足中华民族发展全局的高度,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新时期坚持守正创新,推动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既是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的战略举措,也是激发全民文化创造活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必然要求。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年,也是新冠肺炎疫情引发产业变革的特殊之年。“十三五”期间,北京文化产业发展质量更高,企业实力更强,发展动力更足,文化空间更美,人民文化获得感更多,为“十四五”期间产业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文化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面对严峻复杂的形势与任务、前所未有的危机与考验,北京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引领作用,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开创了复苏与创新并进的首都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彰显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使命担当、坚强韧性与巨大潜能。


《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对2020年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环境、基本现状、重要数据、趋势特征等进行了全面梳理分析,客观反映了全市文化产业年度发展的总体情况。同时,结合首都发展新形势和新要求,提出了北京文化产业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一、不平凡的一年


2020年,北京立足文化强国建设战略全局,充分发挥全国文化中心示范引领作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严峻挑战,迅速出台援企稳岗扶持政策,全力以赴做好企业服务,攻坚克难,有力促进文化产业复苏发展。在政策扶持、企业自救与社会各方支援下,文化企业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精品内容创作鼓舞人心,创新业态层出不穷,线上文化消费异军突起,抗风险能力与应变能力不断提升,北京文化产业稳步复苏,全年整体保持增长态势。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5557家,同比增长5.8%,其中,规模以上文化企业5119家,同比增长6%;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15420.8亿元,同比增长13.9%;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资产总计24947.4亿元,同比增长23.5%。

 

(一)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引发产业深刻变革

 

文化企业生存面临严峻考验。受疫情影响,从年初开始,影院、演出场所、实体书店、旅游景区等以线下集聚为主要特征的文化业态受到重创。根据市防控工作总体部署,自1月23日起,包括17个庙会在内的4300多场春节假日文化活动全部取消,260家电影院停业,5392场演出取消,近9000个文化场所、娱乐场所,以及181家封闭式管理的旅游景区关闭。此外,影视剧组停工、旅行社退团歇业、文化活动停止运营,文化企业遭受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部分文化企业存在资金链断裂风险,陷入经营困难和生存危机。据2020年2月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调查显示,在1256家受访的北京文化企业中,84.7%的企业表示生产经营状况受到了较大影响,41.6%的企业预估日均损失超过10万元,10.5%的企业日均预估损失在100万元以上。

 

文化内容供给方式更加多元。疫情爆发后,一方面,影视剧拍摄、综艺节目录制等线下聚集性的文化生产活动受限,电影放映、演出、文娱活动、展览展会、主题公园等线下文化供给也按下“暂停键”。全市全年演出6984场,同比减少69.4%。全年共放映电影146万场,同比减少59%。全年制作电视剧43部1802集,分别同比减少33.8%、34.8%。另一方面,网络视听、网络游戏、数字阅读等线上文化产品供给增加,互联网文化企业营收逆势增长。完美世界总收入达102.25亿元,同比增长27.2%;知乎总收入达13.52亿元,同比增长101.7%。传统文化机构积极开辟线上业务,“云展览”“云旅游”“云演出”等新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层出不穷,例如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等8场线上直播讲解,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推出“逛京城、游京郊——线上云游北京活动”,新编现代京剧《许云峰》举行“云首演”文化内容供给方式逐渐趋于多元化、多样化。

 

文化消费习惯与消费方式明显变迁。受严格的疫情防控措施影响,线下文化消费面临巨大冲击,文化消费场景加速向线上迁移。全年全市居民人均教育、文化和娱乐支出2766元,同比下降35.8%。全年演出观众人数185.1万人次,同比下降82.2%;票房收入约2.8亿元,同比下降83.9%。全年接待旅游总人数1.84亿人次,同比下降42.9%;旅游总收入2914亿元,同比下降53.2%。与此同时,各类互联网文化消费需求旺盛,线上消费习惯加速向全民普及。短视频平台快手日活跃用户数量突破3亿,抖音突破6亿。北京移动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894.29亿元,比2019年增加了178.6亿元,同比增长25%。线上消费极大地改变了传统文化消费的空间和形态,释放了新的消费需求。

 

国际文化贸易格局与交流方式发生显著变化。全球政治经济格局风云变幻,加上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全球贸易格局发生较大变化。一方面,文化产品外销受阻,出口规模收窄。2020年,北京市文化产品进出口总额37亿美元,同比增长6.9%,其中,文化产品出口7.68亿美元,同比减少15.6%。TikTok等一些出海的文化企业也面临更大阻力和挑战。另一方面,文化娱乐服务需求增长,出口增速较快。2020年,北京市个人、文化和娱乐服务进出口23.7亿美元,同比下降5.8%;其中,出口6.8亿美元,同比增长24.7%。此外,疫情之下,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向“云端”迁移,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第十八届北京国际图书节、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等活动采取线上线下双轨并行的方式举办,文化交流方式、交流场景更加多元灵活。

 

(二)应变:凝聚多方合力共克时艰

 

迅速出台援企稳岗扶持政策。疫情爆发后,北京市紧急出台《关于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响促进中小微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京政办发〔2020〕7号)、《进一步支持中小微企业应对疫情影响保持平稳发展若干措施》(京政办发〔2020〕15号)等系列扶持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市委宣传部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市财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市文化和旅游局等16个部门及各区有关单位,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京文领办发〔2020〕1号),即“北京文化28条”,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同时,围绕网络视听、文艺演出、广播电视、旅游等领域出台10余个专项政策,通过政策“组合拳”,逐步构建起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文化经济政策体系。各区也纷纷出台扶持政策,例如东城区出台了《东城区关于给予疫情防控期间减免中小微企业房租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资金补贴的实施办法》;海淀区发布了《海淀区支持文化企业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的若干措施》;顺义区印发了《顺义区关于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促进文化企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不同层面帮扶政策的出台与实施,有效地解决了疫情中文化企业的燃眉之急。

 

全力以赴做好企业服务。进一步完善文化领域政务服务工作机制,多措并举保障企业平稳发展。协调金融机构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通过“投贷奖”政策支持889家文化企业共计4.15亿元。通过“房租通”政策为2377家文化企业减免房租1.33亿元。提前启动电影专项资金项目申报工作,并调整2000万元给予232家影院疫情专项补贴。各区不断完善服务机制,提高服务效率,采取务实措施,全力推动文化企业有序复工复产。如朝阳区鼓励文化产业园区在疫情期间为驻园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全区73家文化产业园区共为1967家企业减免房租1.62亿元。

 

为疫情时期内容生产与文化消费保驾护航。北京市聚焦难点与痛点,扶持生产创作,修复消费生态,加强补贴力度。一方面,北京宣传文化引导基金项目申报工作提前启动,并增加特殊补贴申报,对《夺冠》《紧急救援》《姜子牙》《唐人街探案3》四部春节期间未能如期上映的京产影片给予一次性宣发补贴,对受疫情影响暂停的重点项目《冰雪长津湖》给予创作制作特殊补贴。另一方面,针对文化消费市场新形势新变化,引导市民文化消费行为,推动文化消费复苏。第八届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加强对受疫情影响较大行业领域的复苏支持,突出对新业态新模式新平台的引领扶持,以“云享文化京彩生活”为主题,共计开展近370项11277场次各类文化消费活动,吸引23.89亿人次线上线下参与,直接消费金额超79.3亿元。发放“京影券”“书香券”等专用文惠券,有针对性地帮扶影院、实体书店等加快复苏。优化文化消费品牌榜榜单设置,设立“十大文化消费地标”“十大文化艺术活动”“十大网络视听精品”“十大文化创意产品”“十大文化消费创意IP”五大主题榜单,并围绕抗疫防疫主题设置“年度特别贡献”榜单,最终评选出“北京坊”等55个具有鲜明年度特色和首都文化消费特色的品牌。

 

企业积极求变应对疫情考验。疫情之下,依赖线下生产和消费的传统文化企业开始积极尝试线上业务,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北京市演出有限责任公司原定于春节开展的线下演出全部取消,改为每日一期线上展演。北京京剧院推出“京戏云剧场”,首场演出以公益场形式在快手、抖音等九个平台线上直播,播放量共计96万人次。中国出版集团、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发行集团等出版发行单位以及新华书店、中国书店、中信书店、言几又书店等几十家北京特色书店、最美书店参与“2020北京书市·北京书店之夜”,共开启近100场线上直播,对图书和文创产品进行内容分享和宣传推介。首创郎园、懋隆文化产业创意园等园区鼓励企业化危为机,通过“云拍卖”“云课堂”“云赛事”以及直播带货等方式加快复工复产步伐,在困境中培育新业态,打开新局面。

 

社会各方积极支援。面对疫情冲击,北京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凝心聚力,为文化产业复苏提供了有力支持。北京银行发行400亿元抗疫主题小微金融债券,研发推出专属抗疫产品“京诚贷”,专注服务受疫情影响临时停业、资金周转困难的小微企业。各文化行业协会主动作为,为企业纾难解困。首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业协会、北京市广播影视协会、北京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北京文化产业商会等调研企业困难,开展防疫宣传、公益捐助等工作。北京旅游行业协会呼吁退还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并免除2万余名导游员2020年会费,建立“导游爱心互助金”。银行、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积极支援,为疫情期间的文化企业提供了有力帮助。

 

抗疫主题文艺作品鼓舞人心。2020年,内容创作领域涌现出大量抗疫主题文艺作品,再现各行各业抗疫的艰辛历程,发挥了鼓舞人心、凝聚士气的重要作用。国家大剧院、北京市文联、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演艺集团、北京京剧院、北方昆曲剧院、北京交响乐团等多家文艺传媒单位推出了以抗击疫情为主题的作品,例如北京京剧院创作的京歌《战疫情》《中国脊梁——致钟南山》等作品,点击量均超千万;北方昆曲剧院推出昆曲元素话剧《逆行者》;北京交响乐团创作交响诗《奔跑的勇士——为抗击疫情的白衣天使而作》等。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支持下,北京动漫游戏产业协会发起“抗击疫情,众志成城,为中国加油!”漫画及短视频征集活动,共征集来自全球四十余个国家的漫画作品稿件7326幅,短视频作品投稿570件。

 

(三)求进:复苏与创新并进交出合格答卷

 

产业发展抑后上扬,全年整体保持增长。面对疫情严峻考验,北京市及时推出各类扶持措施,有力促进文化产业复苏发展。从全年发展情况看,2020年初,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全市文化产业受到重创,收入同比降幅较大,随后逐渐稳步恢复,降幅不断收窄,实现止降为增,产业复苏发展态势愈加明显。根据统计年报数据,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15420.8亿元,同比实现增长13.9%。其中,海淀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7644.2亿元,同比增长24.6%,约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收入的一半。

 

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文化核心领域收入占比超过九成。2020年,文化核心领域收入占比继续提升,并实现较快增长,显示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主导作用。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中,文化核心领域收入合计13955.9亿元,同比增长16.6%,占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收入的90.5%,占比超过九成。其中,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四大行业领域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总收入的89.7%,凸显出优势行业的主导地位。文化相关领域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1464.9亿元,同比下降6.8%。

 

文化企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互联网企业发展强劲。“十三五”期末,北京上市文化企业占全国三成,新三板挂牌文化企业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文化领域独角兽企业占全国一半左右,入选“全国文化企业30强”及提名企业名单、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数量和国家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数量均居全国首位。2020年,规模以上“文化+互联网”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52.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9.9%。完美世界、光线传媒、保利文化3家企业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歌华传媒集团、北京演艺集团、四达时代、掌阅科技4家企业入选第十二届“全国文化企业30强提名”。

 

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拉动产业发展核心力量。在科技创新和变革推动下,顺应多元化、个性化消费需求的新业态与新模式蓬勃兴起,疫情时期保持强劲增长,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拉动力量。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中文化新业态特征较为明显的16个行业小类实现营业收入9160.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61.3%。此外,互联网新业态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加速增长,全年北京游戏出口总产值为419.29亿元,比2019年同比增长30%。

 

文化投融资保持活跃,上市文化企业数量创新高。2020年,全年共计新增上市文化企业14家,首发融资规模为372.6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55.6%、667.7%,创下近20年来北京市新增上市文化企业数量的新高峰。全年共发生融资事件378起,占全国的比重为21.2%,资金流入规模达616.82亿元,占全国的22.7%。文化产业私募股权融资涉及资金91.11亿元,案例数量107起,融资规模位于全国首位,其中互联网信息服务领域融资额占比最高,达32.3亿元。


二、产业发展彰显韧性与潜能


2020年,北京文化产业经受住疫情冲击与国内外严峻形势的大战大考,优势行业求新求变,数字文化产业和新兴业态强势崛起,线上线下齐头并进,文化与科技、旅游、体育等产业深度融合,产业整体发展显示出较强的韧性与潜能。

 

(一)核心领域引领整体增长

 

新闻信息服务业逆势大幅上扬。受疫情影响,市民新闻信息需求更加强烈,电视收视大幅提升,主流媒体公信力彰显。媒体融合加速,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平台化的新媒体运营成为发展重点。2020年,规模以上新闻信息服务业收入合计4231.6亿元,在九个行业领域中居于首位,同比增长26.2%,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的27.4%;资产总计7296.5亿元,同比增长43.5%,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资产总计的29.2%。主流媒体集体发力建设新媒体传播矩阵,用户规模和触达人数大幅提升。“央视频”对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建设进行全天24小时直播,最高吸引5700多万人同时在线观看;“央视新闻”抖音平台推出“战疫Vlog”系列,累计播放量超过7亿;新京报2020年在各类传播平台的传播端口约500个,覆盖人群超过2.5亿,每日阅读量超过5亿。互联网资讯平台用户规模和使用率持续增长,如今日头条全年共发布内容6.5亿条,累计获赞430亿次,同比增长377.8%。

 

创意设计服务业稳步增长。伴随企业复工复产,设计领域品牌活动相继展开,彰显首都创意设计优势,推动“国潮”走向世界。全年规模以上创意设计服务业收入合计3734.8亿元,仅次于新闻信息服务领域,同比增长7.8%,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的24.2%;资产总计3109.3亿元,同比增长10%,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资产总计的12.5%。2020年,北京国际设计周举办展览、论坛及相关活动386场,吸引现场观众超190万人次。2020北京时装周策划推出六必居折叠伞、三元梅园折扇等众多联名文创产品,助力北京老字号品牌扩大影响。

 

内容创作生产领域增长强劲。2020年,在疫情、政策和市场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文艺创作强引导、保重点、出精品,且数字内容生产成为拉动该领域增长的重要引擎。全年规模以上内容创作生产领域实现收入合计3069.9亿元,同比增长47.6%,在文化产业各行业领域中增速最快,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的19.9%;资产总计6726.8亿元,同比增长43%,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资产总计的27%。涌现出大量口碑效益双丰收的优秀作品,如电影《八佰》全年票房31.1亿,摘得2020年全球电影票房冠军。此外,数字文化内容强劲增长,为大众提供了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选择。完美世界全年游戏业务实现营收92.62亿元,同比增长35%;净利润22.85亿元,同比增长20.4%。

 

文化传播渠道领域整体略有下降。线下渠道成为受疫情影响的“重灾区”,线上平台保持较快增长,整体上文化传播渠道领域收入略有下降。全年规模以上文化传播渠道领域实现收入合计2796.9亿元,同比下降4.2%,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收入合计的18.1%;资产总计3219.6亿元,同比下降5.1%,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资产总计的12.9%。其中线下传播渠道受疫情影响较大,北京地区29条院线266家影院全年共放映电影146万场,同比减少59%,观众2117.1万人次,同比减少72.3%,票房收入10.3亿元,同比减少71.5%。互联网文娱平台收入持续增长,掌阅科技全年实现营业总收入20.61亿元,同比增长9.5%,净利润2.64亿元,同比增长64.1%;字节跳动全年实际收入2366亿元,同比增长111%;爱奇艺会员服务营收165亿元,同比增长14%。

 

其他各领域有升有降。文化投资运营、文化消费终端生产实现增长,全年规模以上文化投资运营领域实现收入合计42.5亿元,同比增长31.6%;规模以上文化消费终端生产领域收入合计691.4亿元,同比增长22.2%。文化娱乐休闲服务、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文化装备生产领域发展放缓,整体降幅较大。规模以上文化娱乐休闲服务领域收入合计80.1亿元,同比下降33.9%;规模以上文化辅助生产和中介服务领域收入合计664.6亿元,同比下降23.2%;规模以上文化装备生产领域收入合计108.9亿元,同比下降22.6%。

 

(二)创新业态成为发展热点

 

传统业态向“云端”转型发展。疫情期间,线下消费场景的受限倒逼传统文化业态向“云端”转型升级,“云看展”“云演艺”“云视听”“云旅游”等不断涌现,释放出新的发展活力。文化文物单位积极与新媒体平台、数字文化企业合作互动,运用5G、VR、A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技术开发馆藏资源,探索“互联网+展陈”新模式,如故宫博物院发布《“云游”故宫指南》,让观众在家也能逛故宫、看展览、赏文物、学历史;中国国家博物馆推出“国博邀您云看展”“国博珍藏云欣赏”等线上专栏。文化会展行业积极实施数字化转型,线上文化会展相继举办,如“云上文博会”北京展区突出VR展览特色,精选30家文化企业和机构进入VR展厅,打造“交互式、沉浸式、场景化”的全新参展体验。演艺机构加强与互联网平台合作,如北京京剧院推出传统大戏赏析栏目,将《龙凤呈祥》《四郎探母》等12台传统经典剧目推送到“云剧场”,获得较好成效。

 

电竞产业资源要素加速集聚。2020年,北京瞄准建设电竞品牌中心目标,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引领健康电竞文化,推动电竞行业资源要素在京集聚发展。推出“电竞北京2020”系列活动,打造品牌活动、系列赛事、行业交流、互动娱乐四大板块,举办北京国际电竞创新发展大会、“电竞之光”展览交易会、2020王者荣耀世界冠军杯总决赛等重点活动,全年累计开展各类赛事活动1400余场次,线上线下观看人次累计近8亿,媒体传播曝光超18亿次,形成了周期贯穿全年、全市多点联动、线上线下呼应的总体格局,“电竞北京”城市品牌初步形成。同时,各区从人才、空间等方面对电竞产业给予支持,例如朝阳区着力培育电子城新媒体创新产业园等一批网游电竞产业特色园区;海淀区出台《海淀区关于支持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电竞产业篇)》;石景山区发布《石景山区促进游戏产业发展实施办法》;顺义区在奥林匹克水上公园落地顺义电竞产业基地;怀柔区成立区级电子竞技协会,牵头制定国内首份《电子竞技场馆赛事从业人员培训规范》;经济技术开发区研究制定《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游戏产业政策》,规划建设北京智慧电竞赛事中心。

 

网络直播拓展文化消费新空间。2020年,网络直播用户迅猛增长,直播场景日益多元化。在知识直播方面,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策划的“单霁翔讲故宫故事”首场直播吸引了150万人围观;故宫博物院以“安静的故宫,春日的美好”为主题进行了两天共三场直播活动,首场直播仅在人民日报平台就有超过500万人次观看;中国画报出版社策划的“有生之年一定要看的1001本书”直播,观看人数多达132万。在直播带货方面,北京文创市集通过在线直播形式推介高质量的文创产品;“2020北京书市·北京书店之夜”直播系列活动帮助书店销售优质图书产品、加强品牌推广。北京还率先在全国举办首个非遗老字号电商购物节及主题游活动,70余家非遗老字号店铺开启“云逛街”模式,电商平台销售额近4亿元,与线下300多家门店互动,助力复工复产。

 

沉浸式体验业态不断涌现。通过提升文化空间的体验感和互动感,推动传统业态向沉浸式业态转型升级。北京风雷京剧团国粹京剧体验基地等首批16家文化旅游体验基地打造沉浸式体验空间,进一步丰富游客旅游体验。国内首个京味场景沉浸式体验空间“和平菓局”再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北京的胡同生活;北京首家沉浸式戏剧酒吧“拽马戏剧酒吧”将戏剧表演与娱乐休闲结合起来。景区景点、主题公园、文化街区、展览展会也纷纷应用虚拟现实技术、超高清技术等开展沉浸式体验项目与服务。如北京歌华文化发展集团与玉渊潭公园联合举办了北京国际光影艺术季“万物共生”户外光影艺术沉浸式体验展。

 

(三)跨界融合拓展产业边界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2020年,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政策引导、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北京市文化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互促发展。在文旅产品方面,郊区游、奥运游、工业游、运河游、非遗游、红色游、研学游等成为文旅产品新亮点,推出了100余条京城和京郊精品旅游线路、首批100个网红打卡地、12条工业旅游线路、50条非遗主题游线路。在文旅服务方面,制定完善“一键游北京”智慧文旅平台建设方案,完善北京智慧旅游地图,实现17家老年人文化旅游接待基地和228家A级景区的虚拟导游。在文旅商品方面,“北京礼物”联手天猫开启线上销售,近90个品牌集体亮相;“上新了故宫”文创店等一批新店开业,长城礼物“打开北京”等一批新品上市,助力首都文旅融合不断走深走实。

 

文化和体育创新融合。以筹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为契机,依托丰富的冰雪文化等特色资源,积极创新文化和体育融合形式。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与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合作成立冰雪文化专项基金,推进百集冬奥纪录片《2022再出发》、冬奥运动题材电影《破冰少年》等一系列影视作品,让奥运文化、奥运精神深入人心。北京冬奥组委组织第一届冬奥优秀音乐作品发布活动、以“冬奥新航程一起500天”为主题的北京冬奥会倒计时活动,并开发徽章、工艺品等多种文创产品。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举办多场文体融合活动,例如通州区举办了“骑行大运河,领略副中心”的运河沿岸骑行活动。

 

“文化+”乡村振兴激发农村发展新活力。2020年,北京大力扶持乡村发展,建设集文化传承、休闲体验、旅游住宿于一体的特色新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均消费水平比上年增长22.2%,其中,观光园人均消费增长18.1%,乡村旅游人均消费增长25.5%。积极推动乡村民宿发展,举办北京首届乡村民宿大会。特色民宿品牌矩阵效应初步形成,门头沟区形成“门头沟小院”民宿综合体品牌,怀柔区形成“清境·山里中国”“老木匠”等民宿品牌,延庆区形成“长城人家”等特色民宿品牌,密云区“大城小苑”民宿项目成功入选“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全球百个案例”。积极发展“乡创文旅”,以文创赋能乡村振兴,例如平谷区举办第三届乡创文旅云端大赛暨“平谷好物”直播带货季。


三、空间格局日趋清晰和优化

2020年,北京将文化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布局有机结合,以“一轴三带”为抓手,促进老城整体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衔接;提质发展文化产业园区,推动老旧厂房转型利用,稳步推进重大项目,推动文化资源集聚形成产业增长极;携手津冀,对话港澳,区域文化协同发展取得积极进展。

 

(一)“一轴三带”引领文化保护传承与利用

 

以中轴线申遗推动文脉复兴。以“古都之脊”中轴线申遗保护为抓手,构建壮美有序的首都空间秩序和历史文化景观,赋能城市更新和产业发展。持续推进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立法工作,《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正式印发,《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提交审议,有力促进中轴线保护管理和价值阐释。有序落实文物空间腾退、保护、利用工作,重点开展正阳门箭楼等修缮工程,高质量完成先农坛太岁殿东配殿等多处古迹修缮工作,使文化遗产环境整体提升,文化旅游发展潜力进一步释放。创新开展文化精品活动,推动中轴线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2020北京文化创意大赛首次将中轴线纳入文博创意设计赛区正式比赛项目。

 

统筹推进三条文化带保护传承利用。积极推进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保护与活化利用,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修缮工作,丰富文化资源转化与开发形式,推动文化带沿线文旅产业发展,鼓励相关主题文艺创作。文化带顶层设计不断完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建设保护规划》初稿完成,《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通州区大运河文化带保护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年—2022年)》相继发布。文化带保护与开发利用工作有序推进,“三山五园”入选首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名单;大运河通航、大运河文化旅游项目建设、大运河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等通州大运河国5A级景区重点项目稳步推进;首次在全市层面举办大运河文化节与长城文化节;推出大型纪录片《长城抢险》、大型京剧交响套曲《京城大运河》等文艺精品。

 

推动老城有机更新释放内生活力。聚焦市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统筹推进腾退开放、综合利用和周边环境整治提升,构建历史文化底蕴与现代生活美学相融合的城市空间。立足老城保护基本要求,推动“保护性更新”顶层设计,完成《北京老城整体保护规划》编制,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同意《首都功能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街区层面)(2018年—2035年)》。加大街巷环境整治提升力度,启动新一轮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行动,各区陆续制定《背街小巷环境精细化整治提升三年(2020—2022年)行动方案》。推动设计美学有机融入城市更新进程,编制完成《北京城市色彩城市设计导则》,正式印发《北京市城市设计管理办法(试行)》,举办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更新主题展览及高峰论坛、2020北京国际城市设计大会。

 

(二)功能空间成为产业增长极

 

文化产业园区提质发展。2020年,北京文化产业园区在智慧化转型、规范化管理、示范性引领、专业化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空间支撑。积极探索智慧园区新形态,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提升文化产业园区发展品质,例如北京未来设计园区应用数字孪生城市、智慧园区信息平台、无人驾驶、无人保洁、智慧灯杆等新技术,构建绿色、智慧、共享的创意空间。制定实施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办法,形成市级示范园区、示范园区(提名)、市级园区三类市级园区管理体系,对相应的园区予以政策扶持。2020年共认定10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提名)、78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798艺术区成为北京首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单位,在产业规模、品牌形象、企业孵化、人才集聚和文化消费培育等方面持续发挥示范和窗口作用。北京音乐产业园正式开园,为提升北京音乐产业竞争力、打造音乐城市提供了重要的空间载体。

 

实验区、示范区建设成果显著。加快推进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文化和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持续释放空间效能,在全市乃至全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产业集聚效能进一步凸显,规模发展水平不断提升,截至2020年12月15日,累计登记注册文化企业3.48万家、上市挂牌企业52家,累计转型升级59家文化产业园区,区域内聚集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5家文化类独角兽企业、164家文化类总部企业。东城区多组团创建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市级层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发展的若干措施》,区级层面出台了《东城区创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行动计划(2020年—2021年)》,在创新金融与文化合作机制、拓宽文化与金融合作渠道、汇聚文化与金融合作资源三方面着重发力,积极探索具有首都文化特点、引领示范全国的文化金融合作模式,为北京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提供坚实支撑。

 

老旧厂房成为产业发展重要载体。2020年,北京深入推进老旧厂房腾笼换鸟、转型升级,激发首都存量资源活力,赋能文化产业发展。积极推动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政策落地,完善政策实操细则,深入推进项目试点工作,海淀龙徽1910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兴新媒体产业基地华商创意中心升级改造两个项目率先完成区级初审会商、市级联合评审等工作。相关各区积极梳理老旧厂房资源,促进项目对接,探索建立促进老旧厂房转型升级的机制举措。朝阳区举办全国老旧厂房保护利用与城市文化发展联盟年会,揭牌成立首个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研究中心。近年来,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内容,老旧厂房转型文化产业园区成效显著,据统计,98家市级文化产业园区中由老旧厂房改造的园区占60%。

 

重大项目稳步推进。推动一批国家重大文化设施和重点文化项目落地建设,有效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以点带面助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北京环球影城项目加速推进,首个主题景区“未来水世界”完工移交,城市大道等17个建筑单体竣工验收,周边32条市政道路等配套项目全部完工。台湖演艺小镇聚焦演艺功能,发展以演艺、文创及配套服务为主的特而精产业,临时会客厅项目部分功能已投入使用。全国唯一的跨省市综合保税区——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正式设立,临空区北京部分重点围绕数字经济、国际会展、文化创意等产业领域,截至2020年12月22日,区域内市场主体已达306家,注册资本共计人民币265.07亿元。

 

(三)区域协同创新不断走深走实

 

京津冀协同发展持续深化。2020年,京津冀三地文化和旅游交流合作进一步加强,文旅产业项目精准对接,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再上新台阶。三地组织召开京津冀文旅协同发展工作会,开展了京津冀房车巡游活动。联合举办第六届京津冀非遗联展和“群星耀京华”京津冀优秀节目大汇演活动。积极推动京津冀文旅试点示范区建设,举办京津冀冬季冰雪文旅体验活动等。京津冀豫四省市联合申报“太极拳”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共同推动非遗保护与传承。

 

京港澳深化合作共建。北京利用首都文化独特优势,不断加强与港澳在文化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推动中华文化在港澳地区的传承和弘扬,也使港澳文化发展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开展京港文化交流活动,第二十三届北京·香港经济合作研讨洽谈会举办京港文化产业合作专题,加强高精尖文创项目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健全“京澳合作伙伴行动”机制,协助澳门旅游局在京举办“北京澳门周”系列推广活动,促进京澳文化旅游领域的交流与合作。香港青年中华文化传播大使培训班、中国国家画院与澳门艺术人才交流计划、[融创·未来]北京多媒体产业实习体验计划2020、2020年中国京剧艺术团赴澳门演出等11个项目入选2020年度内地与港澳文化和旅游交流重点项目,位列全国第一,彰显京港澳文旅合作的优秀成果。


四、市场主体同心克难变中求进


2020年,北京文化产业各市场主体勇于作为,敢于担当,积极应对风险挑战,深刻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国有文化企业加快改革引领,非公文化企业不断创新探索,走出一条变中求进、变中求新的发展之路。

 

(一)多元主体协同抗疫

 

国有文化企业彰显责任担当。面对疫情形势,国有文化企业结合自身优势积极助民、惠民、利民,以实际行动彰显责任担当和中流砥柱作用。北京出版集团开展线上公益课程及讲座,策划《新型冠状病毒心理咨询百问百答》等相关选题;中信出版社开展400余场线上活动,免费提供3000多种电子书及600多种有声书,并面向全国医务工作者提供全年免费的“好书快听”权益;歌华有线在原“付费频道免费看”“点播回看免费用”的基础上,疫情期间为欠费和暂停用户提供电视收视服务。疫情期间,北京出版集团、歌华传媒集团、北京演艺集团、北京文投集团、北京发行集团等5家国有文化企业共为230余户中小微企业减免租金2200余万元,减轻企业经营成本压力。

 

非公文化企业践行社会责任。2020年,虽然大量民营文化企业面临困难局面,但仍坚守社会责任,调动自身资源支援抗疫防疫工作,体现出首都文化企业的温度。为支援抗疫一线工作,快手向武汉市政府捐款1亿元;字节跳动设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字节跳动医务工作者人道救助基金”;完美世界员工公益基金倡议员工捐款合计550万元。为丰富群众宅家防疫期间的精神生活,爱奇艺推出144部限时免费影视作品,克服困难制作多部线上“云综艺”,并针对武汉地区推出了“湖北人民免费看”节目;得到设立免费专区,提供677小时的知识节目,付费栏目“每天听本书”免费开放两个月;掌阅科技为用户免费提供大量精选防疫知识图书、有声精品课程和原创网文等,防疫专题累计触达人数超过1.6亿。

 

文化企业报团取暖。疫情催化了共享经济,使各类文化企业聚合资源,携手共进,互利共赢。例如快看漫画与众多跨界企业联名合作开发国漫IP资源,进行线上线下整合营销,携手上海迪士尼乐园,以其为故事场景进行漫画内容创作;与潮玩零售店合作,开发漫画IP形象的盲盒、手办、毛绒玩具等文创产品;与服装品牌联动,推出漫画IP形象系列服饰。泡泡玛特和阿里云达成合作,借助数字化技术降本提效,为潮玩IP的进一步开发和可持续变现注入新的活力。

 

(二)国有文化企业改革持续深化

 

国有文化企业体制改革系统推进。2020年,北京国有文化企业坚持改革引领,破除相关体制障碍,推动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进一步增强文化领域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创新力。推进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机制研究,实施“双效统一”绩效考核,将市属文艺院团考核结果与财政扶持资金挂钩。调整北京广播电视台薪酬体系,完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成立市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平台,首批53家单位入驻,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制定国有文化企业年金、房屋出租管理、资产负债约束等专项制度。积极推进员工持股试点及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网络视听、网络出版等领域特殊管理股试点工作。完成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整体划转北京出版集团改革任务,整合首都出版资源。

 

国有文化资产监管效能多维强化。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中心坚持监管“长牙”,创新季度运营监管会商机制,实现单部门垂直监管向多部门协同监管转变,集中调度了一批重点难点问题。修订制定“规划管理”“房屋出租管理”“国资监管提示函、通报规则”“履职待遇业务支出”“企业年金”等制度14项。完成歌华传媒集团资产清查,对51家监管范围内的企业开展财务绩效审计。明确所出资文化企事业单位主营业务,督促所出资企业建立房屋土地资产管理机制,实现全覆盖。完成所出资企业2019年业绩考核,严格绩效激励。强化规划引领,编制“十四五”时期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和国有文化企业改革发展规划。“一企一策”指导北京发行集团、北京文投集团形成改革方案,推动歌华有线参与全国一网整合、院团改革三大重点剧院项目取得积极进展。全年压减和清理企业29户,推动企业瘦身健体、提质增效。

 

(三)文化科技型企业逆势增长

 

独角兽企业继续领跑全国。依托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和丰富的数字科技资源,北京高估值文化科技型独角兽企业继续领跑全国。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文化+科技”企业实现营业收入7725.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51.7%。2020年,北京数字文娱独角兽企业共11家,占全国近六成,既包括字节跳动、快手等大型互联网企业,也包括一下科技、知乎、乐元素、快看漫画、太合音乐、得到等细分行业代表性文化企业,其中雪球财经成为新晋数字文娱独角兽企业。快手营收587.8亿元,同比增长超50%。知乎全站问题总数超过4400万,回答总数超过2.4亿。快看漫画平均月活为4200万,蝉联手机动漫赛道第一,全网头部作品中80%以上来自快看漫画。

 

“微创新”增强企业活力。充分调动创新发展源动力,以“微创新”全方位提高用户体验,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与抗风险能力。在内容产品方面,爱奇艺创新采用“云录制”方式,推出“宅家云综”系列自制综艺,疫情时期破解节目制作难题,为群众提供优质内容。在渠道方面,泡泡玛特设立线上“微商城”等新购买渠道,同时通过抖音、B站、微博、小红书等网络社交媒体平台让品牌与消费者实现更好的触达。在技术方面,掌阅科技2020年共取得发明专利授权138项,牵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现代服务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重点专项的“移动数字阅读服务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发布的彩色墨水屏阅读器荣获2020年中国数字阅读云上大会“技术应用创新奖”。


五、文化供给与消费互促创新升级


2020年,北京积极应对疫情考验,文化供给方式因时而变,新兴文化消费拉动复苏,文艺创作、实体书店、文化品牌活动点亮疫情时期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呈现时代性、高品质等特征;文化消费数字化、圈层化、年轻化趋势进一步凸显,盲盒经济、国潮消费成为新亮点。

 

(一)内容生产与供给因时而变

 

精品创作紧扣时代脉搏。2020年,首都内容创作坚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围绕建国建党、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等热门题材,创作出一批兼具艺术价值、社会效应、观众共鸣的优秀作品。推出电影《夺冠》《我和我的家乡》《一点就到家》《姜子牙》《八佰》,其中《八佰》摘得2020年度全球电影票房桂冠,《夺冠》获得第33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京产剧《什刹海》《三叉戟》《幸福里的故事》入选国家广电总局“2020中国电视剧选集”,《枫叶红了》入选国家广电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14部京产剧上星播出。推出京剧《李大钊》《许云峰》、音乐剧《在远方》、电视纪录片《英雄》、图书《为什么是中国》《西海固笔记》、京剧交响声乐套曲《京城大运河》、民族管弦乐组曲《中轴》,用心用功用情繁荣精品创作。

 

高品质阅读空间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2020年是北京实体书店的成长之年和创新之年。北京市高度重视、大力扶持实体书店发展,市区两级财政共统筹专项资金2.4亿元支持实体书店建设,资金规模超过“十三五”前4年的总和。疫情时期,实体书店数量逆势大幅增长,截至2020年底,全市拥有特色书店200家,1000平方米以上的书城41家,实体书店数量达到1994家,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万人拥有实体书店指标任务,超过了纽约、巴黎、东京等国际都市万人拥有书店的数量,“一区一书城”建设任务全面完成,“15分钟阅读圈”初步建立。地图主题书店、全民畅读书店(郎园PARK)、钟书阁(西单老佛爷店)等入选首届北京网红打卡地推荐榜单,中信书店、三联韬奋书店等高品质阅读空间获得市民广泛认可,成为城市文化新地标。首都“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尚读氛围日趋浓厚,书香版图不断延伸,文化供给高品质空间进一步拓展。

 

文化活动开拓“云端”新场景。受疫情影响,各大文化品牌活动采用线上线下双轨运行的方式,以丰富多彩的“云端”文化内容点亮群众精神生活。“电竞北京2020”贯通线上线下渠道,王者荣耀世界冠军杯总决赛在面向资深玩家开通现场观赛的同时,开通线上直播渠道;IEM英特尔极限大师赛北京海淀站总计吸引5100万人次在线观看,非中文语言区线上观看量较去年增长328%;“百度APP&百家号杯”和平精英、绝地求生两大系列赛,累计吸引线上观众7500万人次,全网传播超16亿次。第四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举办12场5G高清直播,36家专业及民间戏曲团体合计演出180余场,线上直播点击量和视频网络播放总量超过2000万。第二十三届北京国际音乐节从传统的线下音乐节转变为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模式,官方App“BMF俱乐部”与28档线上直播栏目开播,为线上观众提供了超过240小时的精彩视听节目。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首次设置线上展映环节,爱奇艺北影节专区上线约250部影片。第二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在云端展示全球30多万种图书,线上线下活动共计700多场。2020北京时装周以“线下+云上会场”的联动形式呈现,线上直播观看总人数超过6000万,单场全网直播峰值突破800万。

 

(二)新兴文化消费异军突起

 

线上文化消费成为新常态。2020年,网络视听、网络文学、动漫游戏、数字音乐、网络直播、数字博物馆、在线教育等线上文化消费浪潮席卷全国。北京各大文化机构快速跟进,北京交响乐团推出线上“首都市民音乐厅”《艺术抗“疫”专辑》,观看人数近5000万;中国评剧院搭建全国地方戏演出中心网络平台,联合全国各地众多戏曲院团开展线上展演,二十多个剧种带来四十多台剧目,累计点击量超2000万。中轴线南端、文创聚集地751、延庆百里山水画廊等景区以“景区云游”形式推出特色旅游线路。爱奇艺、优酷、搜狐视频和西瓜视频上线“北京新视听”专区,集中展播优秀网络视听节目。各类品牌直播、扶贫助农直播、老字号直播、非遗直播、书店直播吸引大量观众在线观看,满足了大众居家时期的文化消费需求,市民群众的线上消费习惯进一步形成。

 

盲盒经济成为年轻群体消费新热点。近几年,年轻群体的个性化文化需求推动潮玩产业进一步垂直细分,盲盒经济由于其娱乐性、社交化的特点,激发了年轻群体的消费热情。2020年,盲盒市场龙头企业泡泡玛特在港股正式上市,公司估值约70亿美元;全年收益25.13亿元,同比增长49.3%;全年共卖出超过5000万只潮流玩具,累计注册会员总数740万人,同比增长236%。盲盒经济也吸引其他赛道的企业和机构纷纷入局,快看漫画联手潮玩店推出国漫IP《谷围南亭》和《再度与你》系列盲盒;故宫博物院也推出以明朝宫廷人物为内容的特色人物盲盒,获得广泛欢迎。

 

传统京味文化引领“国潮”消费新风尚。在中国制造升级与国民文化自信增强的内外合力驱动下,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国潮”产品掀起了一股消费热潮。京城非遗老字号购物节集结一得阁、瑞蚨祥、景泰蓝、内联升等20余个品牌,集中展现老字号的新产品、新设计,引发人们的热烈追捧。“北京消费季·国潮京品月”组织百余家老字号、千余家品牌餐饮企业,推广展示北京特色美食、文创产品、非遗工匠技艺和中式美学服装,让消费者体验地道京味和“国潮”风尚。文化类综艺《我在颐和园等你》通过“内容创新+衍生文创”的节目形式,推出新中式服装、趣味插画等“京味国潮”,将苏州街的传统店铺升级改造为潮力十足的文化网红体验店,用新生代创新视角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复兴。

 

六、文化贸易与交流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2020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全球疫情蔓延,北京积极应对重大风险考验,在世界各国政策收紧、人员交流与货物流通受限的情况下,破疫前行,探索对外开放新模式,扶持外向型文化企业快速成长,精心策划高水平文化交流活动,发挥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两区”建设引领开放新格局

 

“两区”首创成果彰显引领作用。2020年,北京建设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方案获批,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揭牌,“两区”建设正式拉开帷幕。北京“两区”建设聚焦科技创新、教育服务、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文旅服务等九大领域,在推动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深化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等七大方面提出110余项开放创新政策措施,其中30余项系全国首创。各区紧抓“两区”建设契机,积极谋划文化产业发展新局面,首创成果不断涌现。朝阳区大力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开展面向全球的文化艺术品(非文物)展示、拍卖、交易业务;海淀区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科技创新片区挂牌,将数字文化产业列入区内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游戏电竞、网络视频、数字音乐、网络文学等产业领域;顺义区全力推进港产城融合发展,天竺综保区依托“两区”政策叠加优势,着力打造文化外贸主通道、文物艺术品主口岸、跨境文化创意主平台,目前天竺综保区艺术品进口规模已占全国综保区艺术品进口总量的三分之一。

 

产业开放功能载体加快建设。2020年9月,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商务服务片区正式挂牌,将以数字贸易、文化贸易、商务会展等产业为重点,打造包括北京CBD、金盏国际合作服务区、城市副中心运河商务区等区域在内、总面积为48.34平方公里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发展区。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经过五年探索,形成了联动京津冀、全国性和国际性的发展机制,国际文化传播交流的枢纽功能日益凸显。石景山区大力发展5G、人工智能、VR、AR等新兴领域,以数字传媒、动漫游戏、电竞等领域为核心,加强数字内容海外输入和输出,推动北京国际电竞创新发展大会等电竞赛事会展和体验场景项目集聚,大力提升数字创意领域开放发展水平。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享有“双自贸区”优势的区域,以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为载体全力支持动漫、电竞产业发展,成功举办第二届“兴漫杯”国际动漫大赛等活动。

 

(二)首都文化企业海外破疫前行

 

首都企业引领文化“走出去”。出版、网络视听、网络游戏等核心领域首都文化企业竞相布局海外市场,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2020年“一带一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名单,北京有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数字文化内容海外传播交易平台、“数字奥林匹亚”古奥林匹亚遗址数字化推广等多个项目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的2020年度优秀海外传播作品名单中,纪录片《武汉战役纪》《星空瞰华夏》《伟大诗人杜甫》和网络视听节目《这!就是街舞》(第三季)4部来自北京的作品入选。北京动漫游戏产业总产值达1063亿元,已成为全国动漫游戏行业重要的研发中心和最大出口地,一批优秀的网络游戏公司脱颖而出。完美世界作为中国游戏行业最早“出海”的企业之一,目前用户群体已经覆盖海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字节跳动旗下TikTok在经历美国制裁风波后迅速恢复,成为全球下载量第一的APP。首都文化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在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疫情“宅经济”带动文娱服务出口增长。2020年,受“宅经济”线上需求增长、文化娱乐领域国际竞争力提升等因素影响,网络游戏、短视频、网络影视、网络直播等文化娱乐服务出口总体增长较快。2020年北京游戏出口总产值较2014年增长了近10倍,北京企业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产品覆盖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游戏市场占据重要位置。快看漫画自建渠道引领国漫出海,2020年累计输出海外作品101部,漫画产品覆盖欧美、日韩和东南亚共计11种语言数亿读者,目前已经打造了两部海外收入破百万的标杆漫画。网络文学企业海外版图持续扩大,截至2020年12月,晋江文学城作品版权输出总量已达2400余部,海外出版册数超1000万册。“中文在线”海外阅读平台全年用户增长1200万。

 

文化贸易平台持续发挥窗口和桥梁作用。在全球经贸形势严峻复杂和国际疫情持续蔓延背景下,北京立足疫情期间企业需求,搭建“云”上贸易渠道,国际文化贸易平台持续发挥窗口和桥梁作用。2020年服贸会是疫情爆发后我国举办的首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重大国际经贸活动,共有来自148个国家和地区的2.2万家企业和机构参展参会,共举办190场论坛及洽谈活动。其中,文化服务专题设立文博会主展区、媒体融合展区、新视听展区等12个展区,实现签约额768亿元;旅游服务专题展吸引来自80个国家和地区、国内12个省区市的864家参展商参展。第二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打造“云书展”,借助“互联网+云平台”,提供全天候网上推介、贸易对接、在线洽谈等服务,97个国家和地区的1400多家海内外展商云端参展,展示图书30多万种。

 

(三)文化交流促进多元文明交融互鉴

 

抗疫交流提升首都文化影响力。北京积极支持全球合作抗疫,通过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彰显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大国责任与担当。疫情爆发后,首都文化企业迅速推出一系列抗疫文化精品并出口海外,向世界各国分享中国经验,生动传播了抗疫挑战下的中国形象。中国外文局在北京“云首发”中英文抗击疫情系列图书,从政策举措、防控方法、心理疏导、国际支援等多方面分享了中国经验和抗疫故事。国内首部抗疫题材电视剧《最美逆行者》在Facebook、YouTube、美国ODC、荷兰TV2Z、北美iTalkBB等海外平台同步商业授权播出,向世界各国讲述了真实的中国抗疫故事。

 

以品牌活动为抓手传播中国文化。丰富多彩的品牌文化活动为展现中华文明,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搭建了平台。画廊周北京2020作为疫情爆发后全球首个画廊周活动,通过一系列线下线上同步呈现的个展、群展、公共艺术装置、论坛和活动,向全球展示了拥有深厚文化积淀又生气十足的中国当代艺术。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吸引了来自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名设计大师和众多头部企业参与,现场观众超过190万人次,另有国内外1.54亿人次通过网络展览、在线直播等形式关注活动。第四届中国戏曲文化周——京剧文化之旅活动成功举办,传播中国文化的独特艺术魅力。2020BIGC北京国际游戏创新大会举办,国内外80余家游戏企业参会。

 

“一带一路”沿线交流合作高质量发展。近年来,首都北京在“一带一路”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沿线国家中的影响力不断增强。2020年,第五届“炫彩世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文化展示活动”在北京举行,为30余个驻华使馆及驻华机构提供了特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展示平台。第二届“中国与非洲”短视频大赛汇集了来自中国、南非、塞内加尔三个赛区28个国家的作品,生动展现了中非人文交流的动人故事。“2020年亚洲孔子学院合作论坛”顺利开幕,亚洲各国孔子学院及中外合作方代表齐聚线上,共商亚洲孔子学院间合作发展关键议题。

 

搭建全媒体矩阵传播魅力北京。北京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通过直播、短视频、纪录片等推广渠道,打造对外传播媒体矩阵,展示北京开放、友好、繁荣、自信的发展新形象,扩大首都的国际影响力。举办“丝路大V打卡最新北京行”,目的地包括大兴国际机场、首钢园区等近年新兴的网红打卡地,向世界展示北京城市形象。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长城好汉2020——又见北京”全球营销推广活动在八达岭长城举行,面向全球粉丝推广北京入境游目的地,促进海内外文化旅游的交流和合作。由中外文化交流中心等联合主办的大型线上活动“天涯共此时——中秋赏乐”“天涯共此时——高山流水·万里明月”两场直播音乐会上线,宣传中轴线文化和中秋民俗。“爱上北京的100个理由”主题短视频和征文大赛面向海内外征集作品,共吸引来自近100个国家和地区、1000余名外籍青年朋友参与。


七、营商环境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2020年,北京市着眼国家宏观谋篇布局,立足文化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痛点难点,从优化顶层设计、完善要素市场、提升服务能力等多个方面,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助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一)顶层谋划回应时代变局

 

中长期规划引领首都文化建设。2020年,首都北京贯彻中央要求,紧跟时代发展,正式发布实施《关于新时代繁荣兴盛首都文化的意见》和《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着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为未来一段时期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确定方向,明确任务、规划和路径。《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印发实施,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明确了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等。《北京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正式发布,回答了未来三年北京市文化产业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干哪些、怎么干、谁来干”的问题。

 

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进一步健全。疫情之年,北京市着眼产业总体布局和企业实际需求,进一步提升政策响应能力、落地执行能力和企业服务能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构建良好的制度环境。针对文旅融合、演艺产业、广播电视等细分行业的管理与扶持政策相继出台。围绕促进文旅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维护旅游市场秩序,印发《北京市文化旅游体验基地认定及管理办法(试行)》(京文旅发〔2020〕407号)、《北京市旅游市场黑名单管理办法(试行)》(京文旅发〔2020〕450号)、《北京市文化和旅游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管理办法(试行)》(京文旅发〔2020〕451号)、《北京市入境旅游奖励与扶持资金管理办法》(京文旅发〔2020〕190号)等政策文件;围绕推动广播电视行业高质量发展,出台《北京市广播电视媒体融合发展扶持资金管理办法(试行)》(京广电发〔2020〕131号)、《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关于部分行政许可中注销事项办理的实施办法》(京广电发〔2020〕70号)等相关政策。围绕金融助力产业发展,印发《关于加强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措施》(京文领办发〔2020〕2号);围绕提升文创产业从业人才职业道德、专业素养和文化内涵,印发《北京市文创产业提质扩容专项培训工作实施方案》(京文旅发〔2020〕185号)。各项规划与政策的出台与实施,为首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政策引领与支持。

 

(二)产业要素体系不断完善

 

强化文化产业用地和空间支持。积极落实国家对产业用地支持和文化空间拓展的相关政策,加快培育北京市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载体优势。针对存量空间资源,落实保护利用老旧厂房拓展文化空间政策,推动试点项目办理五年过渡期使用土地等相关手续。东城区推进公交1921文创园、隆福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建设,以“城市针灸”方式推动“胡同里的创意工厂”空间拓展及升级改造。丰台区出台《促进高精尖产业发展扶持措施(试行)》,明确提出保障高精尖产业发展空间,以文化空间优势激发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平谷区对全区闲置存量空间资源进行摸底,面向市场主体进行推介,积极利用闲置工业厂房、仓储用房等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金融体系更加健全。“十三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新增人民币贷款金额和户数均超过“十二五”期间的两倍。2020年,北京文投集团进一步完善文化金融服务体系,大力支持疫情期间文化企业融资,帮助企业走出困境恢复生产。金融机构积极创新金融服务,北京农商银行发布了“影视宣发贷”特色金融产品;北京银行与担保公司、文创园区合作,与朝阳区一批市级文创园区对接推广创新产品“京彩文园贷”。此外,东城区设立总规模10亿元、首期规模4亿元的“文菁”文化+产业基金;朝阳区成立全市首个总规模1亿元的“中小微企业防疫应急转贷基金”;丰台区发布“金文四宝”四款文化金融产品;房山区主动对接北京市农商行房山支行等金融机构,推出创业保、创业贷等金融产品;大兴区开展“网上畅融工程”,搭建文化企业与金融机构融资对接平台,协助26家文化企业获得授信3.66亿,成功贷款8730万。

 

大力引进和培养高质量文化人才。在人才引进方面,北京市提出“百名文化菁英”计划,未来连续五年每年引进认定100名“文化菁英”人才,在落户创业、住房保障、医疗服务、子女教育等重点领域提供支持保障。同时,各区积极推动人才招引与培养,例如在鼓励高层次人才引进方面,丰台区启动了首批“丰泽计划”,石景山区发布了“景贤计划”;在人才培养方面,朝阳区开展了京津冀文旅项目交流对接人才培养活动,通州区开展了文创产业人才整体提升计划,昌平区举办了高级文化人才培训班。

 

(三)“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化

 

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进一步厘清政府与市场关系,加快清理影响文化市场主体经营准入的隐性壁垒,激发文化市场活力。《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培育壮大新业态新模式促进北京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要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精简行政审批,培育壮大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北京市提升新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提出要全面梳理行政审批相关环节中的各类隐性管理问题清单,分类分批清理影响市场主体准入和经营的隐性壁垒。《北京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更好服务市场主体实施方案》进一步聚焦市场主体关切,部署提出277项改革任务,推进营商环境4.0版改革。门头沟区率先试行政务服务事项“备查制”改革,首批涉及博物馆陈列展览备案、个体演员备案等2项文化领域政务服务事项;东城区试点推行政务服务事项“备查制”改革,首批涉及艺术品经营单位备案、个体演员备案、设立出版物出租企业备案等5项文化领域政务服务事项。

 

市场监管持续纵深推进。以执法办案为主线,统筹疫情防控和市场监管执法工作,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网络文化监管方面,开展北京市第16次打击网络侵权盗版专项治理行动“剑网2020”,开展视听作品、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在线教育等版权专项整治,加大重复侵权、群体侵权行为惩处力度;统筹指导抖音、快手、京东3家企业发布《网络直播和短视频营销平台自律公约》,变“他律”为“自律”,创新互联网新业态监管方式。旅游市场监管方面,持续严打以非法“一日游”为重点的黑旅游,实现上级督办的案件和线索“双清零”,总结形成文旅行业扫黑除恶专项斗争长效常治的工作机制;制定旅游市场黑名单、旅游行业信用分级分类监管、文旅行业信用修复与异议处理等管理办法,初步搭建了文旅行业信用监管体系。2020年全市针对旅游市场秩序执法检查累计出动执法人员18.3万余人次,检查导游9500余人次、旅游车辆2.2万余台次,检查旅行社2856家次、景区和购物场所5.3万余家次,全年未发生重大涉旅投诉案件,未发生涉旅游突发疫情,无重大负面舆情影响。

 

政务服务更加高效便捷。2020年,北京市加强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体系建设,为文化企业发展提供完善的服务保障。优化审批效能方面,全年受理文化和旅游类审批事项38025件,审批37950件,办结率达到99.8%,精简审批材料和时限达到60%、40%;设立网络游戏综合服务窗口,提高北京属地游戏审核效率;开通防疫抗疫类等重大题材出版、印刷绿色通道,宽延印刷许可证到期延续办理时限;最大限度压缩电影、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审批时间,对特殊项目予以加急办理。推进智慧政务建设方面,推动更多文化类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掌上办、指尖办”,针对新闻出版、文旅、文博、电影、广播电视网络视听等多个重点文化行业,开拓常态化疫情防控下“不见面”行政审批渠道,推动“不见面审批”疫后继续适用;建成“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北京市版权局)”“北京市电影局”官网、新媒体平台,将文化企业部分平台事务纳入“一网通办”清单,高标准完成电子印章应用等“一网通办”重点工作,全程网办率达到100%。

 

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不断完善。加快建设知识产权保护首善之区,营造国际一流的知识产权营商环境。创新知识产权监管与执法机制,北京版权保护中心与北京互联网法院签订“版权链天平链”战略合作协议,构建全国首个版权领域的行政司法协同治理机制;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与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签署《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备忘录》,深化知识产权监管和执法协作,加大联合执法力度。推进知识产权数字化建设,北京版权保护中心完成数字版权证书系统和数字版权证书链系统的技术验证和实验系统的搭建工作,实现了百万级数字版权登记证书生成、发放和上链试运行。完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成立北京知识产权交易中心,重点打造知识产权信息登记、专业服务、资本利用、综合金融、交易定价五大应用平台,助力知识产权交易与转化;制定《北京市中小企业知识产权集聚发展示范区认定和管理办法(试行)》(京知局〔2020〕237号),加快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集群,提升企业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水平。首创知识产权保险,142家企业参与保险试点,获得市知识产权局1900万元保费支持,总保额达16.59亿元。

 

八、形势要求与发展思路


(一)新形势与新要求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进入“十四五”时期的开启之年,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必须准确把握新形势、新变化与新要求,以首善标准不断开创首都文化建设的新局面,引领和推动我国文化产业加速繁荣发展。

 

第一,准确把握时代使命之变:迈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新征程,北京需要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在全国发挥好引领和示范作用。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并强调在“十四五”时期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为全国文化中心,首都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的地位日益凸显,发挥示范作用的任务更加繁重,需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紧紧围绕“四个文化”基本格局和“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充分发挥凝聚荟萃、辐射带动、创新引领、传播交流和服务保障的重要功能,全力做好首都文化这篇大文章,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第二,准确把握疫情影响之变:新冠肺炎疫情对首都经济社会的影响持续深化,作为受到冲击较为严重的文化产业领域,需要加强扶持与创新,不断增强产业的抗风险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新冠肺炎的高传播性需要严防严控,线下消费空间被强制隔断,电影、旅游、演出、节庆会展等空间聚集性、人员密集型的文化行业受到巨大影响与冲击,许多文化企业从“求发展”陷入了“求生存”的困境。从疫情发展趋势来看,短时期内难以消除,疫情防控在一定时间内将成为常态。疫情的冲击客观要求北京积极集成、整合文化领域既有政策,进一步创新财政补贴、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税费减免等应对政策,并加快推动落地实施,切实加强对文化企业的支持与引导,不断增强首都文化产业的发展韧性。

 

第三,准确把握科技革命之变:科技突破引发了产业发展方式的深度变革,北京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需要顺应产业发展趋势,加快首都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突破,深刻变革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数字经济、智能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型经济形态层出不穷。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需要充分利用文化和科技资源高度集聚的优势,借助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的契机,加大实施和深化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前瞻布局产业新场景、新赛道,推动文化产业全领域、全要素、全过程、全环节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变,加速培育以移动互联、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支撑的融合型新业态,打造世界级的创新产业集群,推动建设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

 

第四,准确把握市场供需之变:文化消费变迁提出文化产品供给新要求,有效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需要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随着数字网络技术的发展和“80后”“Z世代”人群成为文化消费的主力军,文化消费业态、消费模式和产品渠道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席卷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加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消费习惯。新时期北京需要借助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机遇,顺应文化消费向品质化、多元化、体验化、智能化的升级趋势,充分利用大数据、移动互联、虚拟现实等现代科技,大力提升文化供给体系对市场需求的适配性,生产出一大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文化精品,提升消费规模和质量,为全国文化消费和文化产业发展提供示范样板。

 

第五,准确把握全球格局之变:全球文化交流、交锋与碰撞日趋频繁,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和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首要窗口,需要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谋求更广泛的文化认同。当前世界正经历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变幻,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经济面临严峻考验。作为大国首都,各种思想文化在北京交流交融交锋,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应对国际环境的复杂变化,北京需要坚持文化自信,借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与世界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深刻阐发“和而不同”和“协同万邦”的传统文化精神,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向世界贡献更多的基于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中国主张、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断扩大中华文化的全球影响与认同,为增进世界文化福祉做出贡献。

 

(二)发展新思路

 

未来一段时期,北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文化强国建设目标,按照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的总体框架要求,坚持全球视野、首善标准和首都优势,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大力培育高端、高质、高附加值的文化新业态,构建主题集聚的新格局,加快建设市场竞争力强、创新驱动力足、辐射带动力广的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助力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成就,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创意城市做出更大贡献。

 

第一,坚持价值引领,做好顶层设计,构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体系。“十四五”时期是北京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关键期,也是建设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的攻坚期。“十四五”开局之年,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和《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发展引领区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等规划,在深入调研、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为方向,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编制实施“十四五”时期加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以及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同时遴选文化科技融合、新兴业态培育等重点发展领域和关键节点,编制专项规划和行动方案,形成战略规划、专项规划、行动计划与方案为一体的北京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体系,绘制好未来发展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

 

第二,统筹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构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坚持保护优先,大力促进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相统一。严格落实中轴线申遗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出台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中轴线风貌管控城市设计导则,以全球视野挖掘、审视和阐述好遗产价值。推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落地落实,降低老城旅游密度,打造文化探访旅游路线。加强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传承、保护和利用,建设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北京段),打造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推进“三山五园”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创建工作,建设琉璃河西周燕都考古遗址公园、永定河文化博物馆,办好西山永定河文化节。加强老字号传承创新,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促进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平台建设,鼓励开发出更多有特色、有品质、有市场的文创产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

 

第三,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构建“高精尖”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顺应文化产业发展与竞争的主阵地正向数字化、网络化、融合化、智能化转移的趋势,坚持以高效产出高品质内容为重点,加快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着力推进新闻信息服务、创意设计服务、内容创作生产、文化传播渠道四大核心产业转型升级,彰显科技对文化的支撑作用。大力培育以5G、AI、4K/8K超高清、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为依托,以网络视听、电子竞技和VR等新领域为主导的新型产业集群。积极促进文化与金融、科技、旅游、商业等领域在更广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的融合发展,发挥好文化产业在推动乡村振兴、区域协调、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推动文化产业更好地融入国民经济体系,不断增强首都文化产业的韧性与活力。

 

第四,持续优化空间战略布局,构建集约高效的文化产业发展空间体系。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要求和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一核一城三带两区”总体框架,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城市发展新城实现优势互补、区域联动发展。以满足创意群体和文化企业需求为导向,按照集聚性、差异性、适宜性、前瞻性的原则,推动文化人才、信息、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资源和配套服务设施向重点区域倾斜,构建涵盖文化产业功能区、文化产业园区、文创特色小镇、文创街区、文创空间的多层级、立体化的文化产业空间体系。进一步深化国家文化产业创新实验区、国家文化与金融合作示范区建设,发挥好创新引领作用。继续做好市级文化产业园区认定管理,加强智慧园区建设,打造文化产业园区综合服务平台。有效盘活老旧厂房等存量资源,培育打造一批演艺、音乐、影视、设计服务等文化产业新空间。加快推进京津冀视听走廊等项目建设,推动三地文化产业协同发展。

 

第五,促进改革创新和要素集聚,构建更具活力的文化市场体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健全国有文化资产监管制度体系,优化国有文化资本布局,推进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网络视听、网络出版等领域特殊管理股试点,积极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推动非公文化企业创新发展,培育一批文化创意、在线娱乐、文化电子商务等领域的大型头部企业,不断丰富优质文化供给,满足市场文化需求。完善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推动设立文化发展基金、文创银行,建设版权运营交易中心和艺术品交易中心,加速促进产业要素集聚。加强人才要素市场建设,加大紧缺型人才培养力度,引进全球高端人才,强化文化智库支撑。进一步完善文化消费促进机制,培育新的文化消费场景、消费热点和消费业态,发展夜间文化消费。推动文商旅体消费融合,助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

 

第六,加快健全文化产业发展生态,构建产业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按照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要求,发挥“有为的政府”和“有效的市场”的共同作用,促进各类要素资源高效配置,形成健康有序的产业发展生态。统筹推进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文化旅游领域的改革创新。提升新闻出版、版权、电影行业政务服务水平,加强行业监管,继续开展北京地区报刊出版单位社会效益评价考核专项督查。推动更多自主办结的政务服务事项纳入“一网通办”清单。促进版权区块链生态建设,提升版权登记服务效能和版权管理领域治理水平,与国内外顶级版权机构合作,拓展版权质押、涉外调解服务。推动政策创新,助力企业渡难关、增活力,优化“投贷奖”“房租通”服务,完善风险补偿金机制。

 

第七,推动与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构建国际文化交流与贸易平台体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和对外发展战略,对接国际交往中心建设,依托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和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机遇,创新推进文化贸易和国际交流,加快把北京建设成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首要窗口。大力推动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建立内容、渠道、平台、企业四位一体的对外文化贸易发展新模式。继续办好北京国际设计周、国际音乐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大会、国际游戏创新大会、国际视听大会、国际公益广告大会、世界旅游合作与发展大会等大型国际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参与各类国际性文化交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北京故事,引导国际社会更好地认识中国、认识北京。



 话题互动 
您对《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2021)》
有何看法?
欢迎在留言区发表您的观点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注!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加入「文化产业评论」,这里,是你的舞台~

喜欢这篇吗?分享、点赞、在看,都安排上~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三川汇文化科技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文化产业 白皮书 科技前沿

35861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