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马泉:沙漠是我的平行宇宙

原创 2021-12-14



  

 


11 月21日,艺术家马泉的个展“马泉作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这是继2019年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叠加态——马泉作品展”后,他再一次将近十年来的沙漠系列作品综合性地展示给广大公众。展览不仅全方位展示了沙漠的面貌(马泉不同时期的媒介探索抵达了这一点,水墨、装置、绘画、声音还有影像等),还将沙漠置于更弥散的语境下进行讨论(比如使用了类型学的方式展示了不同沙粒的个体),从而揭示这一场域的内在构造。



“马泉作品展”影像作品展览现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2021


整场展览以文献的形式将作品悉数呈现,体量饱和,但没有过于累赘的文本。脉络的起点,被延伸至艺术家与沙漠这一特殊地质形态的相识:从2006年开始,马泉驾驶越野车频繁翻越中国北部与蒙古边境的戈壁沙漠,至今未曾间断。虽然艺术家是在2012年左右开始创作,但其中一件展厅仍然展示了艺术家在初识沙漠时带有沙龙性质的摄影图片。不同于其他文献展览的呈现方式,展览中常用的概念基本无法套入当代艺术界常常涉及的风景、地景、地缘、疆域等议题,呼应着艺术家所言的“我离当代艺术远一点”。而这样特殊展览的面貌,也与艺术家非典型的成长经历不无关系。


“马泉作品展”文献展览现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2021


马泉在非范式教育下成长起来,如今作为清华美院视觉传达系教授的他,有着迥异于同时代艺术家的成长路径。马泉的左脑是设计的,承袭自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前身)83级的传统教育,当时系内的两个方向是书籍装帧设计和商业美术设计,他在上学时画了大量的绘本,设计了许多彼时流行的书籍与磁带;而他的右脑则装着当代艺术,这也与中央工艺83级的教育息息相关——与同时代对当代艺术的凿壁偷光不同,早在1984年,大二的马泉就接触了首次来中国的劳申伯格在学校内的讲座,这种前卫与实用并轨而行的教育对他影响至今。


“马泉作品展”铜板作品《时间雕刻》展览现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2021


过去几十年来,马泉长期致力于空间叙事与设计跨界的可能,他的工作都围绕着城市展开,而沙漠的场域唤醒了他对现代化的厌倦与城市的祛魅。这种创作动机,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回乡村创作的英国艺术家或是上世纪法国的“重返大地”运动——将城市文明边缘化,从而获得一种超验的体验。在沙漠中,马泉依赖越野车前行,并非完全地对自然暴露,也不是穷尽身体极限的创作,他常常面对设备的失灵,或者沙漠里风划过汽车构造而发出的声响(这启发了马泉的声音作品),这体现了一种与城市文明若即若离的关系,艺术家在沙漠中的生命体悟某种程度上更具有公路性。


“马泉作品展”作品《瓷沙编码》展览现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2021


与这种隐匿与显现相对应的,是艺术家两种工作显现出极端的外在环境形态:文明造物的城市与人迹罕至的沙漠,而他的创作更像是在两种极端的中间进行,这一点,在作品《综合材料》中体现的最为明显。《综合材料》是一批介于架上绘画和雕塑的作品,它的材质来自南方海边的树木,在运往北京的工作室后,因空气干燥而产生了裂痕,这让马泉开始在南方树木的起伏和皲裂上,开始绘制抽象意义的沙漠体悟。地理上的移动,媒介上的对抗与融合,以及艺术家在其中用画笔西西弗斯式的调节作用,都在这件作品中得到了呈现。不过展览并没有突出呈现这些艺术家灵光闪烁的时刻,这可能是过于全景式的展览相对遗憾的地方。


马泉作品”作品综合材料》展览现场,清华大学术学院美术馆,2021


 

马泉说自己对媒介的运用,常常经历陌生-交流-熟悉-穷尽,再到寻找下一种媒介的过程。他自己更习惯用物理和逻辑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对媒介的实验像是一个寻证的过程。如果将艺术家对新媒介的运用笃定为一种创作的螺旋上升姿态,马泉已经经历了很多阶段,更多的经验可能不是科学所喜欢的,因为它往往意味着更大的未知,但对创作来说,更多的可能性,才意味着刚刚开始。

 

 

artnet新闻

×

马泉

 


艺术家马泉


 

Q:你与同辈的艺术家们有着相对不同的成长路径,既是设计师也是艺术家,从最初接受的两种并轨而行的教育到后来从事教育与介入城市的工作,这些历程如何影响了你今天的创作呢?

 

A:无论是探究身份,还是创作作品的渊源,这一切都与最底层的认知相关。而认知是对客观事物经过大脑过滤之后的一种叙事,自然也包括创作。我在学生时代接受的两种无缝的教育产生了某种化学反应,后来我的教师身份和探索设计语言传达特性的实践混合出了这样的认知。



“马泉作品展”作品《综合材料》展览现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2021


 

Q:这种认知是如何启发你并让你开始在沙漠创作?沙漠作为一种与城市反差最极端的自然环境,它启发你是否与你常年专注于城市的研究与工作有关系?

 

A:人类社会的环境是后天的再造,只有你回到真实的自然场域后,可能某些远古的基因才会被缓慢唤醒。很多年我一直都想创作自己对世界的看法,沙漠场域激活了这样的想法。它会强迫你思考一些宏大的命题,比如人与自然、时间的过去与现在,星空、地外与地面等等。实际上在沙漠第6年之后,我才开始创作,因为还没有从一个客观的沙漠语境中抽离出来,成为一种主观的对沙漠的认识。

 

Q:你创作的水墨的形式算一种主观的再造吗?

 

A:水墨的创作经历了很久,但我认为这不是我要的,我很清楚的,我在做的是对从宏大场域到微小个体之间的人类命运,一个媒介难以承载不了的,水墨只承载了一部分。



马泉作品”水墨作品展览现场,清华大学术学院美术馆,2021


 

Q:《综合材料》里,你用画笔在树木制成的画板上进行工作,这样的形式是否对沙漠的描绘更间接了?

 

A:树木存在着一种信息,作为地球运动的整体的生命,是生态里面的一环,正因为沙漠、森林、海洋等不同生态上亿万年的运动,互相妥协,互相磨合,才构成了这一切。我们对自然的看法,不能以人的维度去看,更不能以人为本来讨论自然,以生态为本,以自然为本,你才能换来人类的永续。



马泉作品”作品综合材料》展览现场,清华大学术学院美术馆,2021


 

Q:那你如何看待媒介呢?你在创作里使用了很多不同种类的媒介去表现一个主题。

 

A:媒介,毫无疑问是容易被归类的,但这是一种自然的选择。比如,我需要声音,因为在沙漠里听到了各种沙漠低沉的声音,无论是风声,还是在车里的声音。我找了好多音乐,别人做的,太具象,并不是我要的“非叙事的叙事感”,听完之后可能唤醒了一种别的经验,但跟我的经验没什么关系,所以还需要自己完成,现在媒介对我来讲仅仅是个结构,每接触一种新的媒介都有试错的过程,如果不能成为自洽的东西就无法成立。

 

Q:对你来说,对媒介怎样的认识算自洽?

 

A:要看对它从创作是否能从一个点能带到一个面出来,然后蔓延出来整个叙事结构。



马泉作品展”影像作品展览现场,清华大学术学院美术馆,2021


 

Q:在后来的创作上,你对沙漠已经从感官体验升维到认知层面,并采用了生态学、人类学等别的方式去介入。沙漠对你来说是否已经是一个精神空间了?

 

A:在沙漠的感受仍然是具体的,皮肤对风沙的感知,就像一种对沙漠对呼吸,通过感受可以慢慢去提高跟沙漠之间的交流能力。重要的在里面的时候,一点方向都没有,一点参照物都没有,瞬间你在人类社会的所有经验都被瞬间格式化。

 

精神空间是相对从物理空间角度而言的。人类总是自信满满的进入沙漠,但人类的文明设备总是一进去整个就懵了。沙漠让你重新回到人类最早出发的地方,也让你有能力跟它对话,这个时候你才能找到你慢慢要找的东西。沙漠的旅程并不影响我的正常工作,反而会反补到我。在城市与沙漠中往返,就像两种不同的世界,所以我把它叫作平行宇宙。


*据悉,原定于11月21至12月5日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的“马泉作品展”将延期至12月17日。


文丨Gerald Li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作品分享 科技前沿

18339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