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王子耕:建筑是对世界的提问
-
2021-11-26
“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奖教师:王子耕
编者按:在第三届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奖教师作品展现场,建筑学院教师王子耕呈现了其近年来极为丰富的艺术实践成果,包含建筑设计、展厅设计、展览项目、装置影像、电影历史顾问、主题性创作等维度。
作为同时在多个领域都十分活跃的建筑设计师与艺术家,王子耕在艺术创作中以建筑思维关心体系与逻辑的特点为方法论,关注空间元素的丰富生长过程与路径。在其近期综合装置作品《1994年》中,从一段童年与父亲共同生活的记忆和场景入手,以精妙地跨学科、多元素设计重构了这段记忆,为观众营造了走入这场记忆叙事的真实空间。而多年来,其以展陈空间设计师、艺术家、策展人等身份参与不同展览的经历也让他自身从不同的身份上去思考建筑领域在参与展览、介入美术馆与公共空间等的可能性。
面对青年教师的身份,王子耕在教学和实践中一直注重反思建筑学科在综合类院校和艺术类院校的不同特点与发展路径。在他看来,“学术型建筑师”和“实践型建筑师”是建筑学科中不可分割的两部分,而面对如今对“学术型建筑师”的关注仍不充分的现状,其认为在教学中应该更多尝试对“学术”和“实践”两方面的共同引导。在本次采访中,王子耕将结合此次获奖教师作品展呈现作品,从自我的创作与设计经历、建筑师身份以及对建筑学科的反思等方面进行分享。

王子耕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师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建筑系副系主任。雪城大学建筑学院客座教授。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学硕士。同济大学建筑学博士候选人。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会员。
曾任北京电影学院讲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客座导师。研究领域包括环境技术史、建筑策展与展览设计、建筑媒介与叙事。曾获得2019港深建筑双年展学术委员会大奖、普林斯顿大学全额入学奖学金、FAIRYTALES 2015国际建筑竞赛一等奖、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专业方案设计一等奖,建筑专业方案设计一等奖等。曾担任姜文电影《邪不压正》导演组建筑历史顾问。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彩车设计组成员。2022年冬奥会开幕式设计组成员。
作品参展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华盛顿国家建筑博物馆“建筑叙事”展、全国美展、港深建筑双年展、中国当代建筑装置影像展等国内外重要展览。作品被坪山美术馆、山中天艺术中心等机构收藏。策展包括中国国家博物馆“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成就展”深圳展区装置、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首钢100周年特展。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建筑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组成员、学校自主科研重点项目“当代建筑展览与建筑策展研究”负责人。
受访人丨王子耕
采访 | 艺讯网
王老师您好,恭喜您获得本年度“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首先能否简单为我们介绍一下此次展览呈现的作品?
王子耕:在这次展览中我特意选取了不同类型的作品,包括建筑设计、展厅展陈设计、展览项目、装置影像作品、主题性创作等。建筑设计方面的作品我选择了运城五谷食肆餐厅的设计方案进行呈现,这个项目目前正在落地施工中。城市设计层面我们选取的是去年完成的深圳创新创意学院国际竞赛方案。

运城五谷食肆餐厅设计,2020,822平方米

深圳创新创意学院国际竞赛,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与PILLS工作室联合体,2020,30万平方米
展陈设计方面,我们为邬建安老师在央美美术馆廊坊馆的最新个展“是海,是沙丘”做的展览空间展陈设计,我们为艺术家的装置作品营造了一个沉浸式沙漠空间场景。同时也可以看到我们以建筑设计师的身份参与到去年坪山美术馆的《九层塔》展览的第一个项目之中,与艺术家政纯办和平面设计师刘治治共同探讨对集体主义的思考。同样是展陈项目的还有我们在2018年为威尼斯首钢百年成就展做的策展及展陈空间设计,我们将展览定位在从个体和家庭叙事层面呈现首钢工业区的历史、当下与未来,从微观具象的切口窥探以首钢为代表的中国近代化转型之路。



邬建安个展展厅设计,2021,1122平方米



威尼斯建筑双年展首钢百年特展策展及展陈空间设计(局部),2018,120平方米
另外一面墙上展示的是我为姜文导演的电影《邪不压正》的制作片段,作为导演组建筑顾问,我参与到影片前期筹备、历史建筑及民俗调研,CG复原北平城、建造指导和预览组指导等工作。另外,我还在此次展览中以模型、设计图和影片的形式呈现了我今年完成的一件大型综合装置项目《1994年》,是我对童年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的一段记忆的追溯。
另外还有一些项目和作品是关于我们一直以来的研究,包括我在普林斯顿大学读书期间的两个作品《苦塔》和《渔村童话》,都是关注到全球化背景下的离岸生产和空间隐喻。另外还有我作为央美团队的一份子,参与的国庆70周年群众游行彩车设计、2022年冬奥会运动员出入口和闭幕式舞台设计等。

苦塔,2014,手绘,1700x700mm


渔村童话(FAIRYTALES国际建筑竞赛一等奖),2017,综合材料,180x66x40cm

舞台设计,2021,15x4x0.6m
在您刚刚提到的《1994年》这件作品中,您通过对记忆中空间的回忆与营造,讨论的是时间、个体记忆与亲缘关系等话题,具有很强的情感共鸣。以此作品为例,您会如何归纳建筑师对空间的思考与把控带给您艺术语言和表达上的影响?
王子耕:这件作品基于一个“命题作文”,策展人希望艺术家能通过一件装置作品回顾小时候的一个印象深刻的空间体验。这个作品讲的是我和我的父亲在1994年共度的一段时光。当时为了方便我上学,我的父亲在他办公室的货架后搭了一个单人床,透过货架观察父亲办公室的记忆成为了这个作品的起始点。两个端头的单人剧场通过联动机械交互开合,透过窗口,观众可以看到自己的虚像置身在1994年的父与子不同的梦境里。彼此的像会偶然性地出现在同一个空间内,一晃而过却无法交流。
作品通过机械、影像、交互、置景等手段的共同作用,将记忆的片段再现,并通过光学反射原理将不同的虚像并置在场景空间中,形成与现实空间关联却又独立的叙事空间,并在其中创造偶然性带来的叙事层次。这件作品起始于父子回忆,同时也希望探讨亲缘关系中的依赖、对立、和解和遗憾的轮回。
《1994年》纪录片预告,2021



1994年,王子耕,13.5×4×3m,2021年
“1994年”本质上是一台视觉机器,一对单人剧场。它由我儿时的场景记忆所生发,也被技术的逻辑和理性所明确。观众可以通过控制摇轮实现主光源的控制和对面影像的输出,光学成像原理进一步明确了构件的尺寸、距离、角度和位置。装置制作历时两年,经历了三个版本的调整,包含了机械、建筑、电子控制、多媒体、电影置景等十三个组的协同工作。
在这张成像分析图中,其实可以很直观地看到这件作品的一个发展演进过程。从最开始的一个典型的空间原型,到最后这件装置是什么形态,完全取决于叙事原理的需要。当然这个过程中有许多其它学科的融合,但其核心仍旧是一个空间叙事。建筑学的本质一方面是关注建造本体,包括空间营造、材料构造等,另一方面则是关心逻辑和体系,因此这是一个一层一层体系叠加的状态,这可能是和艺术家的创作思维和知识体系不太一样的地方。

1994年,成像分析图,2021,13.5x4x3m

1994年,单人剧场内部,2021,13.5x4x3m

1994年,装置局部,2021,木,钢材等,13.5x4x3m

展览现场
您日前以建筑师的身份参与到坪山美术馆的《九层塔》项目中,从这个由艺术家、建筑师和平面设计师共同呈现的展览模式谈起,近年来关注建筑师与建筑设计的展览也有不少案例,您如何看待建筑师进入美术馆展览空间和艺术展览中?
王子耕:可能是因为社交媒介的发展,现在似乎有一种新的趋势,就是作品的主体性可能没有那么被强调了,反而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感在被加强,因此空间在其中就起到了比以往更为重要的作用。从《九层塔》这个展览,以及我参与的几个和UCCA合作的项目,都可以反映出在馆方、策划团队的考虑中,他们对空间的想象力和需求都在变大,很多机构也意识到了空间领域在传播中的重要性。我想这可能是建筑师在这一领域的机会,我认为也应该是美院教育中重视起来的部分。当然这也涉及到不同展览中的不同角色和定位,我们作为展陈设计师、策展人、艺术家等不同身份参与到不同的展览之中。不同的角色应该服务于不同的部分,如何去恰当地拿捏不同限制条件当中的不同尺度可能是最大的挑战。



“九层塔”政纯办展览空间设计,2020,300平方米

ARCFOX-UCCALab汽车临时展厅改造设计,2021,杜邦纸,镜面钢化玻璃等,140平方米
您在此前的采访中提到了“学术型建筑师”的概念,能否聊聊您对“学术型建筑师”的理解,以及对建筑项目和展览项目的态度?
王子耕: “学术型建筑师”和以建造为目的的“实践型建筑师”在目的和成果上是有区别的。“学术型建筑师”更多还是以展陈、独立出版、学术活动和文化批评等形式为主战场,提供智识型的文化生产成果。也正是由于最终产出形式的不同,所以这两种类型的建筑师在面对建筑这门学科时的预判、价值观等也就不尽相同。西方在60年代有一次明显的学科边界重建,建筑作为一种计划,一种议程,一种批判,从一种以建造为核心的议题,又容纳进了一种去身体性与物质性的智识活动并指向未来更多元的实践。一些新的议题和媒介被纳入建筑学的范畴,例如影像、寓言写作和装置等,共同形成了新的建筑学科边界,智识型的建筑逐渐成为了建筑学的传统。而建筑展览作为一种建筑研究和批评的外化形式,它提供了建筑学发展的谱系和历史痕迹,使我们能够重建该领域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政治、机制和学科图景。展览作为一种自问自答的模式,为建筑学提出新的议题和挑战,调整建筑学的边界。学术型和实践型是建筑学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一个是思想,一个是双手。我认为学校教育应该尽力去做到两者并重,但目前从国内整体情况来看,我们对学术型建筑师的关注还不够充分。




展览现场
在作为建筑师、艺术家的身份外,您同时还是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一名青年教师,您如何看待艺术类院校中的建筑学院与相关专业方向?它与综合类院校中的建筑学科相比有何不同?您在日常教学中又是如何处理这种独特性和建筑学科专业性的?
王子耕:在我们国家的语境中,综合类大学中的建筑系一般都开设在工科下面,这有一系列复杂的历史沿革,创造了工学优势的背景下也有不少制度性的遗憾。我认为在艺术类院校中的建筑教育中,应该有不一样的探索,譬如我刚刚谈到了对学术型和实践型两个方面的探索与并重。另外,以展览为核心的学科建设也可以贯穿整体的美术设计教育领域。展览围绕了艺术品、策展、评论、艺术管理、平面设计、空间设计等几大领域。展览和策展不仅仅是一种事件性实践和视觉呈现,更是借由机构研究和档案梳理,对当代建筑话语的引领和塑造。尤其在艺术院校,借由展览和策展研究,可以串联起学科历史、评论、展示技术、叙事方式、媒体出版、美术馆运营等多学科的协同发展。当代建筑展览与建筑策展研究不仅有利于借助艺术院校优势建立建筑学科的话语,同时亦可探讨美术院校建筑教育体系的优势、策略和独特性。




展览现场

采访现场
采编 | 艺讯网
展览、采访现场|李迪
相关图文资料由主办方及艺术家提供
|相关阅读|

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 | 何君: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表达

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马佳伟:绘画是存在痕迹的一种显现

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 | 石韵媛:以“书写”探索疗愈的可能性

第三届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奖教师作品展开幕

最新英文国际月刊新鲜出炉
👇
免费订阅请主页对话框留言“订阅”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版权声明:所有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中英文版(http://www.cafa.com.cn) 及所属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的内容均应受到国际版权条例的保护,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如需申请获得合作授权和内容转载许可,可后台留言“转载”,查看细则并留言联系,或邮件联系editor@cafa.edu.cn(中文)/artinfo@cafa.edu.cn (英文)。获得授权使用的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CAFA ART INFO)。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摘录编改文字和图片,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notice
© CAFA ART INFO,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ges of CAFA ART INFO web site and WeChat is issued by CAFA ART INFO (http://www.cafa.com.cn) for public distribution. It is prote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under national laws on copyright. For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uth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editor@cafa.edu.cn(CN)/artinfo@cafa.edu.cn(EN). Any use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site or WeChat updat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cknowledgement of CAFA ART INFO as the source, citing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of the article. Unlawful copying and re-using parts of our copyright protected texts and images will result in legal action.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