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观展 | 全身心,去体验——吴文化博物馆基本陈列
-
2021-12-02
观看,是展览与受众之间最为传统和主流的沟通形式。无论知识背景和价值倾向,有所“看”之后必有所“感”。当我们想要去反思和推介一场展览之时,这种“感”都是不可忽视的。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希望有一千个观展者,便有一千篇宣扬着自我独立视角的观展文章。
观展65期丨评论
展览名称
吴文化博物馆基本陈列
展览地点
吴文化博物馆
展览时间
常设展览
展览单元
考古探吴中|第一部分:吴地生民;第二部分:吴国春秋;第三部分:大邦之争
风雅颂吴中|第一部分:吴风;第二部分:吴雅;第三部分:吴颂
主编推荐语:让观众在展览当中学习,一直是博物馆们不断追求的“理想”。但是,在更多的时候博物馆的展览(尤其是常设展览)往往更爱陷入精品式的炫耀或说教式的教授,无法自拔。如何让一场展览可以在对物的追求和对观众的贴近上真正寻到最合适的尺度,让一场展览契合博物馆自身的定位和气质,本期观展关注的吴文化博物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答案。
波光浩渺的太湖之滨,世界遗产大运河畔,一座新兴的区县级博物馆,在开馆以来的一年间,迅速成为风靡长三角地区的文旅热点。同时,该馆基本陈列受到了文博领域的专业认可,一举荣获2020年度十大精品展览奖项。不论是大众口碑还是业内评价,这样的成绩对于一座新成立的中小型博物馆都可谓惊艳。吴文化博物馆,正以“风、雅、颂”的笔调,书写着江南千古风雅的当代佳话。
图 | 吴文化博物馆外景(图片源自“吴文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吴文化博物馆基本陈列围绕吴地万年文化展开叙事。展览主要包括“考古探吴中”与“风雅颂吴中”两个主题单元。基本陈列融合了时间序列与专题分类的展览形式,历时与共时的叙事逻辑互补,全方位呈现吴文化的文脉之盛。
基本陈列简介视频(视频源自“吴文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考古探吴中”展厅以时间序列串联,展览内容以原吴县地区历年考古发现为重点,突破传统展览的话语框架,结合了植物考古、动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前沿研究方向,并充分吸收历史学、地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多视角的学术成果,体现综合性博物馆的地志属性,以耳目一新的展览语言讲述旧石器时代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前吴文化及吴文化的发端。吴中地区自旧石器时代已有先民活动踪迹,实行以渔猎为主的采集经济,而远古的史前文明遗存对于观众而言,往往在视觉冲击力或心理熟悉度上不及历史时期文物展品,因此这一展厅利用丰富的图文、视频、多媒体及互动装置,由展品出发,提供多层级、复合型、强相关的信息,如为石器工具所使用的矿石标本展示岩性特质;使用放大镜观察石器,对照图版识别制作痕迹;电子互动模块识别动物化石模型内嵌芯片,帮助观众由化石外观判断动物类别;在传达花粉与植硅石所包含的古环境信息时,采用了自然教育科普常见的互动道具。
图 | 对远古人工制品及相关自然资源的多层级展示,详解旧石器时代生业经济
图 | 观众参与植物考古及动物考古内容互动,探索考古学研究不同方法论,加深观众对旧石器时代植被、动物群的理解
展览梳理吴文化发展脉络,仍围绕“考古探吴中”的题眼,呈现遗址信息及考古学家对多元文化因素的分析。《史记·吴太伯世家》记载吴国历史源自周太王古公之子太伯、仲雍“奔荆蛮”,得到当地人拥护而立国。观众往往更熟悉流传于世的文献记载,而展览侧重于体现考古学证据:追溯先吴文化,太湖平原地区的马家浜、崧泽、良渚等诸文化和当地湖熟文化交流融合,推动地缘文化发展。以宁镇地区为代表的的早期吴文化遗物特征既有来自中原的周文化因素,如铜礼器、兵器和陶鬲等,也体现浓郁的当地文化因素,如越式鼎等铜器、硬陶、原始瓷和印纹装饰风格等。之后吴国疆域扩张,及至春秋中晚期与楚、越争霸东南,多元文化因素杂糅。勾践灭吴后,吴中地区归属于越国,后又转为楚,战国时期文物明显体现楚文化的部分特征。
图 | 新石器时代吴中地区文化因素复杂,除图表展示外,多媒体屏幕上设计有若干视频辅助观众厘清相关概念
图 | 吴文化青铜器展示,侧重文化因素、使用场景等
图 | 多媒体辅助展项,利用战国宴乐水陆攻战铜壶纹饰,艺术化加工为战争示意场景
其后的“风雅颂吴中”展厅则根据当地历史调整思路,转向关注吴文化中更为灵动的文化构成,分为“吴风”“吴雅”“吴颂”三部分。“吴雅”展厅承接“考古探吴中”,展示馆藏陶瓷、铜器、玉器、杂项等吴地特色文物,挖掘吴地自先秦至明清的文化因素,以雅物见证吴地历史,阐释吴地生业经济及生活方式。“吴风”展厅展现吴地区域自然地理、风物特产、传统建筑等。“吴颂”展厅别出心裁地打造了一个小而精巧的多功能空间,以融媒体图书馆为载体,设置“展中展”及演出空间,为吴语、吴音、吴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展示场景。
图 | “吴雅”部分中对吴地铜镜制作工艺、纹饰题材、使用场景的阐释
图 | 以精细的模型展具体现对传统村落、古建筑严谨的学术研究,展厅设计蕴含江南审美
图 | “融媒体图书馆”形式的吴颂展厅,常举办小型展览
在呈现“吴音”的版块,笔者真切感受到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所具备的强大感染力:当观众触碰地图上不同位置的按钮,相应区域的居民出现在屏幕上,满脸自豪地用本地话介绍当地美食美景,欢迎观众到家乡玩耍。借助如此精心设计的多媒体内容,展览将观众的兴趣点牵引至日常,形成“馆内-馆外”的双向延伸。作为外乡人,我们或许只能通过学术文字的提示仔细辨别出吴文化区域内韵母、声调的细微差异,但却可以直白地感受到这片土地的无穷魅力,激发探索欲望。
桐庐当地居民用乡音介绍本土风物
如果翻阅社交媒体平台上观众的评价,常看到“寓教于乐”“有趣”“互动性强”的描述。如此高人气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展览的参与式及多感官设计,这个特点在“吴风”厅体现得尤为突出。在新建博物馆的浪潮中,VR场景、多媒体早已成为标配,但论之功能,往往发挥点缀效果。展览通常利用特别的光环境、展台及辅助展具,有意将展品与观众间隔开。此外,由于时间、地域及文化背景殊异,观众在参观时,常以他者的目光冷静审视展品。而吴文化博物馆则通过各式技术手段鼓励观众进入情境,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一种自觉、自主的交互,获得完全的具身体验和内心体验。展览对于交互技术的立体式应用尽显魄力,不亚于搭建了一座苏州园林,可观、可望、可居、可游,虽为人造,却蕴含丘壑意味。观众可坐卧在懒人沙发里体会270°沉浸式影院领略吴中美景。而吴风展厅40米长的展墙有个很酷的名字——“霍格沃兹墙”,在这里,的确仿佛进入到魔法世界:人变小了,观众可透过袖珍洞口窥见微缩匠人采矿做工;身边日常景观变大了,江南人民热爱的 “水八仙”亦可造景,以当地的水产植物建构出湖泽般的奇妙异想空间;触摸感知木材的致密质地,嗅闻木香,探索日常所见树木的更多维度信息。花枝摇曳、鱼翔浅底,小朋友和拥有童心的大朋友们在这里流连忘返。
图 | 在屏幕上答题正确,墙面会播放带有音乐的相应题材动画,以多感官方式放大观众在互动中产生的成就感
图 | 陌生又熟悉的“水八仙”打造展厅的奇异氛围
社会常规通用的标尺在展厅内“失效”,不仅体现在场景的营造,也延伸至观看展品的视角改变:观众可以在此重新发现以往被忽视的细节种种,也可利用在展览所生成的力量——或者说被赋予的权力,更加自由地探索馆内展品,积极参与知识的建构。文物并非只是陌生遥远的历史文化遗存,换一种思路,它们无非是当地人曾在日常或仪式所用,或许可与观众产生更多关联。在这个沉浸式的场域中,感官充分调动,时间界限模糊,一切形式与内容所设计的“机关”都服务于深入、具体感知吴文化,增进文化认同的目的。就像各类让游客难以自拔的主题公园,迪士尼所打造的童话世界或环球影城的剧情设定,它们同样希望游客带入角色,与影视IP产生共情,缔结更深的情感联系。
图 | 吴风展厅中不同版块的有机融合
图 | 使用自然教育的五感体验游戏识别树木
展览的强交互性是吴文化博物馆关注社群参与的表象之一。作为一所扎根于吴中区域的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首先服务的是当地社区民众,又由于吴文化的重要意义,向外辐射受众圈层,在国内甚于国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度。在吴文化博物馆主页中,我们可以看到这座博物馆的宗旨与理念:“博物馆以‘高水平’‘有特色’为目标,通过专业而丰富的展览、教育、宣传,阐释吴地万年文化,打造文化综合体”。既然意图打造“文化综合体”,那么提供给观众的文化产品不能只局限于展览、讲座等常规形式。博物馆面向不同年龄、兴趣的观众群体,提供差异化服务,推出读书沙龙、音乐及绘画跨界活动、定格动画工作坊、演绎创作、博物馆之夜等活动,打造参与者自我探索、社交体验的平台。
图 | 文化综合体的多面向服务(图片源自“吴文化博物馆”微信公众号)
以上由理念至展览、活动而产生的光环效应非常明显,以至于虽然参观博物馆时也发现了若干小缺陷(如临时展览的部分光照不够宜人,少数说明文字表达重点与展品信息的不匹配),但当笔者在回顾观展体验时,仍认为瑕不掩瑜。吴文化博物馆曾在官方平台发布观众留言指南,详细提供多种反馈渠道,希望观众提出改进建议和意见。这样开放的态度和服务的意识,在很多中小型博物馆尚未充分体现。
或许,吴文化博物馆可以在博物馆快速兴建的当下,为各地中小型博物馆提供运营与发展层面的借鉴,展现区域别具特色的文化基因:更丰富机构理念和宗旨,更深入挖掘在地文化符号和生民故事,更多元尝试展览叙事角度,更主动融入社群生活日常,更强化公共服务意识……中小型博物馆诚然囿于经费、人员等因素的客观限制,但吴文化博物馆从建设落成到蓬勃发展的经验也真实证明:属地级别不是衡量一座博物馆的标准,即使是区县级别的博物馆,同样能够达到一流的水平。
作者 | 商晨雯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员
未标注来源图片,均为作者所摄
- END -
工作组希望这一栏目能吸纳各类独具自我视角的展览评介,故而不限于专业和权威,只要您热爱看展、热爱思考,只要有那么一个展览深深地刺激过您,请告诉我们!
观展投稿信箱:
yuanliuguanzhan@163.com
微信名:源流运动 | |
❷ 我们将分享那些永不过时的美好,探寻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设计,让传统美重归日常。 ❸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我们 |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展联盟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