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马佳伟:绘画是存在痕迹的一种显现
-
原创 2021-11-23
编者按:作为本年度中央美术学院“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获奖教师之一,油画系教师马佳伟在此次获奖教师作品展中呈现了主题性创作及个人艺术语言探索两方面的作品。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到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毕业,再逐渐成长为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绘画这种艺术语言始终伴随着马佳伟。从对画面结构秩序的坚持,以及对材料本身带来的软性灵动情绪的探索,在多年以来的创作实践与研究中,马佳伟一直“较劲”地试图在画面的理性与感性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走出画室,外出的写生经历则带给了马佳伟一种全新的体验,并引导她在画面中尊重自然和“现场”带来的真实痕迹。在马佳伟看来,复杂且无法预期的现实状况能够通过画面和笔触实现单纯而直接的展现,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媒介十分发达的时代中,她以绘画真诚地感知着世界和自我的存在。
而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马佳伟强调课堂中的交流与分享,并鼓励学生在艺术门类之外的学科广泛涉猎,由此,她希望学生们能够理解绘画和这个社会的真实关联。在本次采访中,马佳伟将从此次展览的参展作品出发,从绘画语言、创作思维、教学经验等方面进行分享。
马佳伟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学博士,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研究员。
2019年被评为中宣部青年思想宣传文化英才。作品曾获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2020、2021年获中央美术学院“祖国庆典 央美贡献”、“百年华诞 央美贡献”表彰及中央美术学院第二届“徐悲鸿奖”。博士论文《透视法与平面绘画的深度空间研究》获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毕业优秀论文奖。
2019年文旅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唱响明天:打造千年雄安》入选《伟大历程 壮美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美术作品展》;2021年《信念:献给西路军女战士》入选《不忘初心 继续前进: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2021年中宣部、文旅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高度:5G 雄安》入选《伟大征程 时代画卷: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美术作品展》;2021年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央美院舞台多媒体视觉创制。
个展:2008年《在场》、2014年《本色》、2017年《远方》、2018年《有窗户的单子》;参展:《生生不息:叙事的黄河》、《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历史的温度:中央美术学院与中国具象绘画展》、《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第五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第四届全国青年美术作品展》、《第五届拉丁美洲双年展》等。
受访人丨马佳伟
采访 | 艺讯网
马老师您好,恭喜您获得本年度“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首先能否简单为我们介绍一下此次展览呈现的作品?
马佳伟:在这次展览中,我呈现的作品主要分为写生和创作两部分:其中写生部分的两件作品是我分别去到新疆达坂城和青海黄南藏族自治州两个地方采风写生之作;而创作部分在这次展览中,又可以看到主题性创作和我个人艺术语言探索两方面的呈现。
我选取了2015年创作的《夜话:静默》,这是我博士毕业后留校第一年创作的作品,主要表现了我在那个阶段对色彩的持续关注与研究。而2018年在伦敦驻留考察时创作的“encounter”系列作品则呈现了我对绘画语言材料方面的探索。
《夜话:静默》展览现场
《夜话:等待》 200x200cm 布面油画 2018年
《Encounter 系列》 2018年 综合材料 46x35cmx20
《Encounter 系列》展览现场
而主题性创作方面,我选择呈现了2015年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时学校组织主题写生创作展时完成的《卢沟桥·1937》,2016年“艺术再长征”主题写生创作活动中在遵义土城的写生,2019至2021年参加文旅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完成的两件表现雄安新区建设的作品,以及2021年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组织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型美术创作工程完成的《信念:献给西路军女战士》,和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中央美院舞台多媒体视觉创制,完成的表现土地革命时期的瑞金的三幅作品等。
《卢沟桥·1937》360x180cm 2015年 布面油画
《她:长征路上的女红军》(局部)100x100cmx42幅,综合材料 2016年
《唱响明天:打造千年雄安》230x360cm 2019年 布面油画
《高度:5G雄安》230x340cm 2021年 布面油画
《信念:献给西路军女战士》 300cmx600cm 2021年 综合材料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文艺演出《伟大征程》视觉创制400x100cmx3 2021年 布面油画
不论是主题性创作,还是在您个人艺术语言的探索实践中,不难看到您对画面构图、尺幅的理性与考究,而同时您画面中的笔触又是丰富而有情感的。请您谈谈在创作中,您对画面布局和笔触的思考,它们如何与您的创作思想相互作用?
马佳伟:可能由于性格的原因,我很在意画面的结构秩序。最早是本科二年级的静物课,我第一次尝试着用测量的方法构图,用尺子帮助我寻找画面内在结构的关联和稳定性。随后在博士论文阶段,我也选择“透视法”作为研究方向,包括后来做的城市系列的方形和圆形的创作也都延续了这种关注。在结构秩序方面的控制,好像是自己的偏执,其也能够与我内心深处的某些东西产生共鸣。我回想这种探索在一开始是一种希望主动去摆脱由眼睛看到的、随意性的描摹,而随着实践积累和研究兴趣日益深入,我对这种画面结构的意识越来越强。
《港珠澳大桥》 200cmx420cm 2018年 布面油画
另一方面,我又总是期待着一种不可控的东西,这也是我对媒介带来的效果,也可以说是笔触或肌理令我很着迷的原因。偶然得来的笔触以及它们所形成的画面肌理,是一些特别感性的元素,相对于均衡而平稳的画面结构,肌理和笔触是一种软性而灵动的情绪,是生命力的体现。我期待在画面的理性构成和材料带来的丰富可能性之间,有一种弹性的空间,对这个空间的探索也一直支撑着我对这种画面中“软性”的一面持续关注。我记得在创作《卢沟桥·1937》时,我跟笔触特别较劲。画到最近的那块儿石板时,我用了最厚的一块儿颜色,那一笔反复了很多遍。我希望那一笔是直接的,不拖泥带水的。可是一笔上去了,气不对,刮了;再上去了气对了,厚度又不够了,再刮了;再上去厚度够了,颜色又不对了……来回来去弄了很多遍,直到它方方面面都达到了心里想要的那一下。
《卢沟桥·1937》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而有趣的是,近年来写生的经历也带给我了一些新的体验。在面对大尺幅的写生作品时,外界自然环境可能带来各种各样的变数,其往往体现为一种在“现场”的自然痕迹,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生动,甚至会影响绘画的每一笔。那些仓促中出现在画面上的颜色可能不那么完美,但是却更为真实,这是我之前在画室中不曾有过的体验。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我开始尊重“现场”带给我的真实体验,这种转变可能也体现在我画面之中——我对笔触的较劲发生了变化,我开始较劲它一定是自然的现场的痕迹。
《藏族古村青稞场》 80x20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达坂城》80x150cm 布面油画 2019年
《祈福:洛多杰智合寺》60x120cm 布面油画 2020年
您曾经谈到,从附中、本科、研究生到博士阶段,您对绘画的体验是“不断地回到原点”,但不意味着一种单纯的重复,而是如走盘山路一样的体验。如今我们处在一种各种信息、媒介都十分发达的时代中,绘画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达也在日益受到新媒体、新观念的挑战。在当下,您又是如何理解并体会“绘画”的呢?
马佳伟:确实绘画在今天这样一个各种信息、媒介都十分发达的时代,显得非常“传统”,但是我也不认为各种艺术表达方式之间是一种零和博弈的关系,它们应有各自的视角和方式去认识和感知这个世界。从可考的原始洞穴壁画中的手印开始,我们就可以看到绘画作为人的存在的重要意义,其形式的直接性和单纯性同时隐藏生命本身巨大的复杂性,在今天这个多元的世界中,我认为这种绘画独有的特点更应该被注意到。
我记得上学时,一直觉得油画写生是一种练习手段。随着近些年外出写生越来越多,我意识到它的意义不止于此,现实永远出乎意料的复杂,现场会遭遇各种无法预期的可能,这些经历逐渐把我原初的计划转变为一种切实的体验,现场所有的感知都成为画面的一部分,这时写生或者说绘画也成了一段时间和行为的痕迹,绘画就是我感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展览现场
在作为一名艺术家外,您还有一个重要的身份是中央美术学院的青年教师。能否聊聊您在艺术教学实践中的一些方法和理念?您是如何平衡教学与创作这两个方面的?
马佳伟: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希望尽可能地把我自己在创作中的体会分享给学生们。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除了油画学科本身的技术层面的教学之外,我也希望学生能够在相关的历史和哲学层面展开兴趣,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尽可能“通”。在今天的环境中,学生其实可以通过网络获取大量的信息,因此我更多在课堂中强调一种交流和分享。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发挥学生最大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但这种主动性是在一个课题的明确要求下展开的,我们会围绕着一个明确的课题,师生共同进行讨论和研究,边画边读书讨论是我课堂的常态,我希望学生们能够通过对多元学科的涉猎来理解绘画和这个社会的关联,这也是我自己日常研究、教学和创作的方式。
展览现场
以此次青年教师创作奖和展览为节点,您对日后的创作和教学有何构想和期待?
马佳伟:非常荣幸能够获得这一届靳尚谊青年教师创作奖,也非常感谢靳先生和学校为青年教师的成长给予的关心和支持。我会在艺术语言的探索之路上继续深入,突破创新,踏踏实实的出作品。另一方面将自己的教学创作与时代发展有机结合,培养新时代的美术创作人才。
采访现场
采编 | 艺讯网
展览、采访现场|李迪
图片资料致谢主办方
最新英文国际月刊新鲜出炉
👇
免费订阅请主页对话框留言“订阅”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版权声明:所有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中英文版(http://www.cafa.com.cn) 及所属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的内容均应受到国际版权条例的保护,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如需申请获得合作授权和内容转载许可,可后台留言“转载”,查看细则并留言联系,或邮件联系editor@cafa.edu.cn(中文)/artinfo@cafa.edu.cn (英文)。获得授权使用的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CAFA ART INFO)。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摘录编改文字和图片,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notice
© CAFA ART INFO,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ges of CAFA ART INFO web site and WeChat is issued by CAFA ART INFO (http://www.cafa.com.cn) for public distribution. It is prote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under national laws on copyright. For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uth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editor@cafa.edu.cn(CN)/artinfo@cafa.edu.cn(EN). Any use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site or WeChat updat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cknowledgement of CAFA ART INFO as the source, citing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of the article. Unlawful copying and re-using parts of our copyright protected texts and images will result in legal action.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