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专访马泉:淙淙潺潺,深泉之下一洞天

原创 2021-11-22

11月21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视觉传达设计系马泉教授的“马泉作品展”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展览持续到12月5日。
“马泉作品展”展览海报

这是继2019年应邀在深圳关山月美术馆举办“叠加态——马泉作品展”后,他再一次将近十年来的沙漠系列作品综合性地展示给广大公众。本次展览结合新的空间特点,设计了更具体验感的布局,并将考察和创作过程以文献形式悉数呈现。


“马泉作品展”展览现场


清华美院学生记者团记者在近6个月内跟进了马泉的教学、设计和艺术创作,在这样一位格外“酷”的教授周围,不断地展开着很多个有趣的故事,一个真实而亲切、深沉而纯粹的马泉。





马泉对“沙漠穿越”行动的不断演绎,是由单一到综合,由美学感受到哲学思考行动的升华。

—      苏丹    




认知的跃迁:在多重身份之间


马泉的工作室位于北京郊区,外面是一大片麦田。今年4月,我们首次到工作室拜访,房间里摆满了马泉的水墨、油画和版画作品,还有他的钢琴、版画制作和印刷设备、一罐罐的沙子……。他把工作室拾掇得很好,阳台露天,近侧便是高大的梧桐树,清冽的风不假思索地吹过,人与自然的距离很近。马泉花大把的时间待在工作室,常常是不舍昼夜,废寝忘食,创作时的痛苦、破茧、超越,在这里不断地发生,以达到“认知的跃迁”——这正是他在教学、设计以及艺术探索过程中,秉持的核心理念之一。

2021年春,马泉在他的工作室阳台

“用艺术的方式提出问题,用设计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是马泉对自己过去十年沙漠系列创作的一句总结。“追问,追问,追问”——他反复提到这一动词,自1983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1987年留校任教以来,他在30多年的工作和生活中总是以这样一种追问的姿态,不断捶揲生命之厚度。“汲泉烹茗多甘味”,马泉其人,相处愈久愈能感受到他的纯粹。或者说,马泉在深沉与天真之间伸展了一种张力。

马泉在创作

展览的学术主持张敢这样评价马泉身份的多重性:“他是一位著名的平面设计师,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授,一位沙漠极限运动的痴迷者,一位执著的艺术创作者。浩瀚的沙漠带给他的震撼是他创作出一系列作品的最蓬勃的原动力,跨界的体验让他有了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思考。唯有从整体去把握马泉作品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其作品的力量。”
马泉在沙漠腹地考察
在最近的一次聊天中,马泉又兴致盎然地谈到电影《沙丘》。小说作者赫伯特在面向未来的幻想中实际上回应的仍然是人与社会的永恒问题。从20世纪的经典科幻小说到21世纪的流行电影,沙丘这一意象构建出的宏大想象,引导几代人思索自身的起源、宗教的运行机制、生态的危机等哲学问题,人与环境、人与神、人与机器/物的关系问题既充满古老的积淀,又充满未来的无限可能。正如马泉在沙漠探险的旅途中,仍然是从“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这一本质问题出发的,远离城市,绵延沙漠启示着他关于城市、技术与纷繁视觉世界的反思。而当作品再在城市的美术馆内展示,其所带有的纯净质感无疑再次超越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地理分隔,将人的问题和自然的问题融入了生命议题这一终极旨归。

马泉,《时间雕刻》(Sculpting in time Etchings), No.1-No.100,2019年。30cm×30cm每幅,凹版画。

这系列版画借助光学显微三维扫描成像技术制作,提供了肉眼不能达到的视觉体验。
马泉,《时间雕刻》(Sculpting in time Etchings), No.33,2019年。30cm×30cm,凹版画。
王羲之的“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正是这一重意境。马泉投入个体生命的力量去体会世界、描绘世界, 面对沙漠与沙,他是在大量的观察和体验基础上,突然灵光一现从宏观转向微观的:“每一颗沙粒,都带着各自的时间痕迹和物质信息特征和各自的故事,甚至还有来自宇宙繁星的信使,在风的作用下,侥幸的、偶然的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宏大的场域。”后来在他眼中,微观和宏观已然是随时互相转换,显微镜下的沙尘有多瑰丽雄奇,沙漠中的人就有多渺不足道。他在不断的追问中求得认知的跃迁、媒介的更迭以及艺术境界的层层递推。



学者型的设计师:从媒介到叙事


媒介与叙事这一对概念,则是马泉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在自己的设计中一贯坚持这一方向,借由媒介译介各样新鲜潮流,而叙事则是要实现复合的表达模式,其终极动力仍要追溯到解释世界的冲动。

为更美世界、更好生活而设计,在学者与设计师的双重身份下,马泉积极地履行社会责任。他的博士论文就是《城市视觉重构》,基于对中国城市视觉状况的考察和对部分外国城市的案例分析,他较早地从国家形象高度展现出对城市视觉规划的远见。而在城市越来越被“媒介化”的当下,马泉对于城市视觉系统的思考一直在深入。他参与创办了清华大学国家形象传播研究中心,并树立了“跟着问题走”的学术理念。高质量的城市化进程离不开高质量的视觉系统,马泉这样的学者给规划者和政府部门提供了科学的设计方法论指引,而城市整体视觉规划的观念在近些年也越来越深入人心。

历史在时间中演变,是多元的,也是叠加的。马泉用简单的几句话概括了城市视觉设计须要遵守的一条重要前提。3月,他受邀参加“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主题沙龙,为大栅栏老城保护更新项目建言献策。他讲到要为老城区做减法而非加法,使其回归朴素本质,这实际上为设计师们的改造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21年3月,大栅栏,马泉在沙龙上分享城市视觉境塑造的案例

马泉觉得,“城市的形象不应是被刻意打造出来的”,设计师亦应在对前沿趋势保持敏感的同时,坚守设计自身的节奏和规律。不论是内在功能与外在形式,“体验”总是关键——这与他的育人理念也是相通的。



人生导师:马泉与学生


人生行至当下,他虽早已拥有练达的智识,却仍保持着理想主义者的简单干脆——学生们都说,马泉是那种始终保持年轻的老师。

采访间歇,他讲起他一位学生的故事:本硕均就读于视传系的石给给自2021年1月起和好朋友李嗯嗯选择离开北京,到张家界的深山里生活,一手是砍柴烧火、土坡矮屋,一手则仍是电脑屏、触控板,做着设计师的本职工作。两个人用短视频记录“隐居”生活的窘迫与诗意,展现了沉浸式推介地方文化的新姿态。

石给给在校时的创业尝试就颇受益于导师马泉的指导;现在的他若偶尔回北京,也一定要到马泉的工作室坐坐。马泉乐见这些发生在学生们身上的神奇故事,以及他们追逐理想人生的无限可能。

马泉和陈磊为学生辅导毕业设计

马泉在讲授专业课时,常常引用自己的各类经历,这使得课堂更加妙趣横生,引人入胜。个人体验的延伸拓宽着师者对专业的理解,马泉认为这是教学中的一大关键,是“言传”之上的“身教”,是“授业解惑”之外的“传道”,也集中地体现了师者的个体特性与特殊价值。
“你们告诉我,你们想到哪里去”,他常对研究生们这样说。他以合作式、伙伴般的模式与他们相处,在“精神上亲密、关系中自由”的导学关系中,他愿做资源的提供者,但从不给学生设限。就如同他对自身事业的要求一样,他希望能帮助学生不断地开发创造力,做设计常常是逆水行舟,须得艰险中寻美景,“认知跃迁”就有如历险,对自由灵魂的追求无止境。

2021年4月,马泉为本科生讲授《广告设计》课程

硕士三年级的俎琬滢对导师的描述则是:“有一针见血和火力全开,也有十足的耐心和含蓄的温柔。”俎琬滢2015年进入视觉传达系学习,2019年进入马泉门下修读研究生,她觉得,导师马泉总是乐于了解这个世界他不了解的其他立面,像孩子一样好奇地观察,正是这一点使他的创作始终饱含强劲的生命力。

马泉和研究生们在一起



学习与新知:在不确定性中从容出发


认知的跃迁呼唤媒介的突破,马泉觉得“学习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始”。创作的内生激情不断地催促他引入新的工具和技术,用更丰富的机能赋予作品更丰满的肌理。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他在在音乐中开辟的新境界。他从零开始学弹钢琴——他就是那种学起新东西来心无旁骛的人——用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反复练习,自学乐理,并掌握了作曲方法。

马泉的即兴弹奏

基于浩瀚沙漠的作曲《永恒的一刻》(Eternity in an Hour)变化万千,气象雄浑,让人联想到渺小个体在宏大自然、战争乃至灾难面前的顽强身影,它既像是在沙漠发生的,又像是在银河某处发生的。但是持续呼啸的风声与箫声又提醒着我们,或许生命的常态就是寂寞的,人和自然都是向着终点无声地奋斗,喧哗的尽头就是平静,瞬间的集合就是永恒。
艺术史论系的王小茉副教授也曾谈到,水墨创作、弹奏作曲、科学摄影、陶瓷烧造,无论这些工具技能对马泉是熟悉还是陌生,他对它们的运用都经历了由破到立的过程。马泉跨越多重的媒介,而且关键在于实现一种的综合。

影像作品《沙漠之子》

今年5月,马泉应邀参加由清华大学艺教中心等部门主办的艺术与科学系列对谈沙龙——“音符、数字和沙粒的微小与宏大”,与国际顶级钢琴大师郎朗、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茂松展开了对谈。他的发言深刻而动人,从视觉语言的角度出发通向音乐语言与机器语言,阐释了艺术与科学在本质上的相通。
马泉在对谈现场,新清华学堂
马泉通过音乐短片回顾了“叠加态”系列创作的灵感来源与演变过程,介绍了近年来的作曲实践。屏幕上沙粒的微观的切面被放大无数倍,剧院上空,音声环绕,音乐性与绘画性的精妙互动将对谈推向高潮。马泉的发言深刻而动人,他谈到自己在多元媒介的尝试中,愈来愈深刻地体会到了音乐与美术中“调性”的一致性,色彩的明度与音调的高低,在互相平衡之间达到画面或旋律的和谐,而科学的数理逻辑就蕴含在其中。
马泉向郎朗赠送《时间雕刻NO.70》铜版画

“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跨越与探索的过程总是充满未知,而马泉觉得,人只能计划好一部分人生,然后去拥抱剩余部分的不确定性。



结 语


一年一年,生命的厚度积淀,而马泉常常想把这浑厚复杂的生命,打磨地更加透明闪光。解释世界的工作似乎是无尽的,而他所积累的成果俨然已蔚为大观。他说自己正是那种“停不下来”的人,支撑一个人一直往前走的还须是理想。
接下来,马泉仍然会继续挖掘沙漠与沙的可能性,他将经验融入到专业层面,将创作和工作融入个人生活,乃至个体生命,沉浸于不确定之美……马泉既是一位深受原中央工艺美院老先生们非范式教育和心智启迪的传承者,又是清华美院艺术与科学学科建设和人才教育的探索者。一代代人目光流转中,马泉总是在努力带来更加新锐的思考,发现更加灿烂的风景。

2021年10月,马泉在沙漠腹地考察时拍摄的自己与银河




撰文孟彤

整理/ 叶宗予亮

视频彭昊鹏

摄影摄像李奕博 彭昊鹏


马泉与清华美院学生记者团成员的合影


参考文献:

[1]马泉.“叠加态”的叙事生成认知、探究、实验、呈现[J].艺术与设计,2019,1(12):130-133.

[2]张敢.一沙一世界[N]. 中国美术报,2019-12-16(019).

[3]王小茉.迷沙·叙事——马泉的跨媒介设计研究[J].装饰,2019(11):64-70.




资料来源 | 清美学生记者团

图文编辑 | 罗雪辉 汪茗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视觉设计 美术馆展览设计 人物介绍

1682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