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三体已来,元宇宙火爆,科幻为什么总能吸引我们的眼球?

原创 2021-11-05

第3351期文化产业评论

点上方蓝字「文化产业评论」关注并星标

国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代表作《三体》改编的同名电视剧113日发布了首支预告片迅速引发了大众关注实际上这并不是《三体》第一次被改编,回顾这部科幻巨著的改编历程,可以看出中国近年来科幻发展的趋势。发展科幻产业是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科幻是更能够体现当今时代的独特题材,科幻与商业具有天然亲和性,具有天然的产业化潜能。


作者 | 范圆圆、斯琴(文化产业评论作者团;三川汇文旅体研究院研究员)
编辑 | 邓达佳
来源 | 文化产业评论
 
正文共计4580字 | 预计阅读时间14分钟


《三体》终于要来了!
‍‍‍‍‍‍‍‍‍‍‍‍‍‍‍‍‍‍‍‍‍‍‍‍‍‍‍
在11月3日的2022腾讯在线视频V视界大会上,由杨磊导演,改编自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同名作品的《三体》电视剧发布了全球首支预告片。

△《三体》预告片海报

预告片中,主角物理学家汪淼、警官史强等主要人物纷纷露面,同时也出现了原著中“幽灵倒计时”“古筝行动”“红岸计划”等关键内容。据目前公开的信息可知,电视剧版《三体》共24集,主要讲述纳米材料学家汪淼与刑警史强如何揭开地外文明“三体”的神秘面纱,其中汪淼由演员张鲁一饰演,史强由演员于和伟饰演,其他主演包括陈瑾、王子文、林永健和李小冉。


预告片一出,就引发了科幻迷们的广泛关注,大家就预告片进行的讨论一时间不绝于耳,使得还未开播的《三体》立时登顶豆瓣实时热搜榜。

其实,这不是科幻作品《三体》的改编首秀,除了腾讯版电视剧《三体》之外,还有Netflix预期在2021年11月开拍的同名电视剧、广播剧《三体》、动画《我的三体》系列等等,以及由张番番、田晓鹏两位导演分别拍摄的两部《三体》真人版电影(皆未面世)。

人们好奇,《三体》究竟有什么魔力,能让科幻产业市场如此青眼有加?

《三体》改编,映照的是中国科幻产业的发展


《三体》是科幻作家刘慈欣创作的系列长篇小说,最初于2006年5月在《科幻世界》杂志上连载,后在2008年1月出版了第一部的单行本,第二部《三体2:黑暗森林》,第三部《三体3:死神永生》分别在2008年5月和2010年11月出版。


△《三体》第一部书影

小说主要讲述了人类地球文明是如何与三体文明接触的,以及在与三体文明接触后,在不同纪元与之进行的博弈及兴衰状况。因为其宇宙观的庞大与新颖,以及令人称道的文学创意、具有相当深度对人性、生存等问题的哲学思考等特色,《三体》在科幻届颇受好评,早在2007年,第一部《三体》就获得了中国科幻文学届重要的奖项——银河奖。

但是真正让《三体》广为人知的,还是2015年《三体》获得国际科幻文学大奖——雨果奖。

△刘慈欣获“雨果奖”

这打破了这一奖项从未有中国人,甚至是亚洲人获奖的记录,不仅让更多人知道了刘慈欣这个作家,也让更多人了解了科幻文学这一原本小众的领域。有学者认为,《三体》小说的成功是中国科幻史上的一座丰碑。在《三体》全集逐渐面世的过程中,对小说的改编从未停歇,涌现了同人作品、舞台剧、广播剧等多种形式的改编作品。

2014年游族影业公布了《三体》的电影项目,开启了《三体》小说的影视化之路,但拍摄完毕之后,却一直没有公布上映时间,直至今日,该电影也没能出现在观众眼前。

2015年,作为《三体》小说的忠实粉丝,青年导演王壬根据《三体2:黑暗森林》中的情节,改编制作出科幻短片《水滴》,该短片受到了观众与刘慈欣本人的一致好评,并获得了2016全球华语科幻电影星云奖最佳短片奖。

△科幻短片:《水滴》


同年还有神游八方制作的方块人动画《我的三体》系列,该系列动画豆瓣评分均达到了9分以上,接近满分。

△《我的三体》动画


2016与2019年,由《三体》系列第一部与第二部小说改编的舞台剧依次问世,但观众对《三体》改编的舞台剧褒贬不一。2019年,喜马拉雅推出了由《三体》小说改编的广播剧,播放量突破了六百万。2021年,B站,三体宇宙和艺画开天联合出品的动画《三体》登陆B站,表现不俗。以上只是《三体》小说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改编形式。



由表格可以看出,《三体》小说最初的载体是传统纸媒,所面向的也是科幻文学爱好者这一相对小众的群体,但随着时间的发展,《三体》俨然成为了一个IP,在动画、广播剧、电影等方面大展身手,除了《三体》自身无限的潜力,中国科幻产业在近些年的发展,也是《三体》能够进行多样化改编的重要原因。

据《2021中国科幻产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21上半年我国科幻产业总产值已超过360亿元,总产值有望超过去年,科幻阅读产业产值14亿元,同比增长12%,今年上半年的科幻游戏产业产值接近300亿元,同比增长25%。今年虽受新冠疫情的影响,但科幻产业表现仍然不俗。近年来,中国在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完善产业模式等方面,都给予了科幻产业相当大的支持,让中国科幻产业得以可持续发展。

在政策扶持上,2021年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将“科幻发展”纳入“十四五”阶段的重点实施的5项重点工程“科普信息化提升工程”之中,计划开展搭建高水平科幻创作交流平台和产品开发共享平台、建立科幻电影科学顾问库等一系列措施,以保障科幻产业的发展。


在人才培养上,近年来中国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科幻创作人才,如陈楸帆、飞氘等等,陈楸帆的作品曾多次获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金奖等国内外奖项,飞氘的短篇科幻小说《一个末世的故事》被翻译成意大利文,收录在世界科幻奇幻年选集《ALIA》之中。这些优秀的创作人才,能够保障科幻产业拥有优质的内容。同时,国内各大高校近些年来也相应的设置了相关的研究机构,以完善科幻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

在产业模式的完善方面,近些年来科幻行业与科技、文学、影视、游戏各个方面交叉,相关衍生品品类不断丰富,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如今不仅有线下科幻空间——赛凡科幻空间的诞生,各类科幻作品衍生的文创产品也售卖得如火如荼。

△塞凡科幻空间一角


《三体》小说改编的多样化,让市场看见了中国科幻发展的潜力。那么,科幻这一原本小众的门类,为何能够受到这么多人的欢迎呢?
 

发展科幻产业是必然趋势

 
《三体》从小说到改编作品的发展,从侧面体现出近年来我国科幻发展越来越好了,科幻从曾经流行在一小圈青年的中的幻想类读物,发展成为今天日益成熟完善的产业。除了大众的需求、国家的支持以外,最重要的是发展科幻顺应了时代发展、科幻由于其与时代的亲和力更具有发展成产业的潜力。

科幻是对科技的反思与期待


文学艺术作品都承载着人们对社会与时代的反思与期待、体现着不同时代人们特有的自我认同方式。科幻作品承载的正是人们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反思与期待,有学者称“科幻文学是科技时代的文学。”

科幻小说在诞生之初就带着对于科技的反思与期待。1818年玛丽·雪莱的《科学怪人》讲述了一个“人造人”的故事,引发人们对科技带来的伦理问题的思考。故事中,天才科学家弗兰肯斯坦使用不同尸体的不同部分创造出一个“人”。到了21世纪的今天,“人工智能”早就成为各行各业的热门议题,关于未来更加先进的“人工智能”的各种想象早就深入人心,而《科学怪人》中提出的“人造人”伦理问题依然没有解决。或者说,正是这样涉及科技发展想象与人类生活世界伦理的科作品们开始更深刻地思考,究竟什么是“人”?


除了对于科技本身带来的伦理问题的反思,科幻作品也能借助对未来的想象,反思当下社会问题。在刘慈欣的《赡养人类》中,他想象出一个比人类文明更先进的“哥哥文明”。哥哥文明经历过人类文明的每一个阶段,而当哥哥文明发展到最后,整个星球的所有财富集中在了一个人手上,这个人被称为“终产者”。在这个世界,法律被高科技人工智能严格执行,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私有财产不容侵犯”,可是在这个世界,所有生活资料都是私有的,包括新鲜空气。人们的房屋带有循环系统,能够将自身资源重新循环。除了终产者,所有人只能呼吸自己房屋内被不断循环的空气,如需出门则需要自带氧气。

△有一天,所有人的循环系统都崩溃了,人们只好侵犯法律,走出屋子,呼吸属于终产者的空气。终产者接待了他们,给他们赞助了飞行设备,依法将他们赶出星球。


故事中,作者其实是借想象世界对当下社会生活议题进行批判。对未来世界的想象让当下社会问题表现得更极端,这一处理方式让批判更有张力,而对未来世界相应的科技水平设定与描写才能在故事中合理化极端境况。

除了批判与反思,科幻作品也体现着人们对科技与未来的期待。科幻作品让人振奋的就是人们对于远近未来的想象,科技的力量体现的是人的力量,因此人们天然地在对于未来科技的想象中感到振奋,并且期望未来可能出现更先进的科技,能够解决当下的生活问题。比如在晚清的科幻小说《电世界》中,作者就对电气寄以解决当下生活问题的期待。

△《电世界》插图,用电气养出比人还大的猪

 
日常生活科幻化

晚清科幻小说由于时代背景,对电气的遐想在今天人们眼中或许是有些可笑的,这是因为曾经被当作“神力”的科技电气在当今社会已经几乎被普及到家家户户,电气在人们心中失去了神秘感。而这正能说明随着科技越来越快速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已经逐渐“科幻化”。曾经在科幻作品中出现的场景开始逐渐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无论是元宇宙的火爆还是虚拟偶像热,都说明了这个倾向。


回顾曾经的科幻作品,我们会发现曾经的幻想已成为现实。儒勒·凡尔纳曾在《海底两万里》中想象出鹦鹉螺号,而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今有了潜水艇;《从地球到月球》对于登月的想象,也仿佛是阿波罗登月的预演……诚如儒勒·凡尔纳所说:“一个人能够想象出来的东西,另一个人都能把它变成现实。”


‍‍‍‍‍‍‍‍‍‍‍‍‍‍‍‍‍‍‍‍如果说这些曾经的科幻遐想对于当今生活已经不够“科幻”,那么稍近一些的科技事件也能让我们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科幻感”。比如2018年中国南方科技大学的团队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对一对婴儿胚胎细胞的CCR5基因进行改造,这种事情曾经只属于科幻作品中的遐想,如今已在现实中看到可能。此外,更有“硬核”科幻作者,将自己的创作变成现实。张文武就通过自己的作品《未来星球2049》,构想出了“近光速粒子发动机”,反哺出了3项授权专利。
 
科幻与商业的亲和性

科幻由于其题材的特殊性,让它对于影视化有天然的亲和力,尤其随着视觉技术的提高,这一点越来越明显。对于视觉作品来说,技术本身就是能够带来美感的一方面。科幻这一题材,既能作为小说生产,让人们享受想象力带来的快感,又能在视觉作品中呈现出让人惊喜的“视觉盛宴”。随着视觉技术的发展,视觉制作技术所能呈现的特殊、盛大效果也成为人们欣赏视觉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

从1988年的《霹雳贝贝》、2008年的《长江7号》、2019年的《疯狂的外星人》三部电影中的外星人形象,就可以看出我们经历过的视觉技术变革,以及给人们带来持续的新鲜感。科幻作品在影视剧中给人们带来双重的技术快感——第一重是作品中想象科技水平带来的技术快感,第二重则是银幕上实际生活所能呈现的技术水平带来的技术快感。


另一方面,想象力内容所要求的技术、人员投入反过来推动了电影工业流程建设,满足文化消费与经济消费的功能。此外,科幻不仅与影视亲和,更是能够在科技、文学、影视、游戏各个方面交叉,并能够生产各种形式的衍生品。这些都无不说明科幻在产业发展上的潜能。 

结语

在科技发展越来越迅速的今天,我们越来越需要科幻作品。中国科幻发展受西方影响,但是中国科幻发展与西方拥有不同的路径与土壤,在这几年也越来越体现出自身的独特性。发展科幻是必然趋势,而这其中更重要的就是发展具有我们特色的中国科幻。比如,纵观我国科幻发展,我们可以发现自晚清以来,我国早期的科幻作品都对社会管理、国际政治进行畅想,通过文艺作品对民族自强展开探索,这一点在《三体》中仍能看见影子。

希望《三体》的改编者们不负观众的期望,让改编作品也能拥有原作的精彩。

 参考文献:

1. 斯坦尼斯刘夫斯基《中国科幻小说史:晚清》回到2049
2. 梁梦宇、韩嘉政《赠书丨近年大热的中国科幻,其实已有百年历史》中图网
3. 陈旭光,薛精华.论中国科幻电影的想象力与“想象力消费”[J].电影艺术,2021(05):54-60.
4. 张悦,耿挺. “科幻文学是科技时代的文学”[N]. 上海科技报,2021-09-15(001).


 订阅关注 
行业窗口与顶尖新媒体【文化产业评论】已运维3000多期(持续8年有余,跨越3000多天),推送文化、旅游、体育领域专业优质文章7000多篇。【文化产业评论】始终秉承权威、专业、准确、及时、实用的特点,聚焦文化、旅游、体育等行业前沿动态、发展思考,直面新时代行业发展重大问题,融汇行业内外精英的观察和理解,得到了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公务员、企事业单位负责人、精英从业者的高度关注与大力支持,亦架设起沟通各方的畅通渠道,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文化和旅游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电影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文物局、国家体育总局等有关部门,各地市政府,以及全国各文化、旅游、体育企业的重要助手。欢迎订阅关

交流/咨询/合作
请加主编微信号:7759813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三川汇文化科技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作品分享 科技前沿

1367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