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政策解读丨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怎么建?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来啦

2021-11-05

据新华社报道,按照中办、国办《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要求,近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一、规划内容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充分考虑各时代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地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景观游览价值、保存完整性和规模丰度以及开放利用程度等要素,按照“核心点段支撑、线性廊道牵引、区域连片整合、形象整体展示”的原则,以明长城为主线,串联沿线各类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点,营造差异化的特色主题,全面展示长城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态价值,围绕“万里长城”形象标识,形成“1带、18段、26区、多点”的总体空间格局

大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具有2500多年历史,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8个省(市)。《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立足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明确了六项重点任务和五类重点工程。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的思路,围绕大运河沿线8省(市),优化形成一条主轴凸显文化引领、四类分区构筑空间形态、六大高地彰显特色底蕴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功能布局。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聚焦六大关键建设领域,明确了长征沿线15个省(区、市)的重点项目。在建设范围方面,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建设范围原则上包括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的地区,涉及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区、市),共计72个市(州)381个县(市、区)。在空间布局方面,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根据红军长征历程和行军线路,以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为轴,以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路线和三军会师路线为四线,构建了“一轴四线十四篇章”的整体空间框架和叙事体系。

二、专家解读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集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科学绘制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蓝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答记者问

问:请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主要背景和重大意义。

答:2019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嘉峪关时强调,“当今世界,人们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长城、长江、黄河等都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象征,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标志。我们一定要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保护好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长城凝聚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要做好长城文化价值发掘和文物遗产传承保护工作,弘扬民族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起磅礴力量。”

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掘好、利用好丰富文物和文化资源,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对于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革命文化强大感召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具有重要意义。

长城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在中华文明史和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与地位。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具有总体规模大、价值高、时间跨度长、分布范围广、景观组合好、展示利用潜力大等特点,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我国首批世界遗产。长城沿线分布有种类丰富、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革命文化资源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在长城保护传承利用方面,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积极有效措施,使长城遗产突出普遍价值得到了妥善保护,为巨型线性文化遗产和系列遗产保护贡献了卓有成效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2021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长城被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为世界遗产保护管理示范案例。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决策部署,扎实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按照《建设方案》要求,编制本《规划》。

《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长城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生动呈现长城作为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和价值理念,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做大做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探索新时代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新路。

《规划》提出了三个阶段建设保护目标:


一是到2021年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管理机制初步建立,规划明确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项目初步落实,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二是到2023年底,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任务基本完成,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管理模式初具雏形,形成一批可复制推广的成果经验,为全面推进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三是到2035年,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全面建成,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长城保护传承利用体系全面建立。

问:请简要介绍《规划》的内容特点。

答:《规划》严格按照《建设方案》要求,明确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规划背景、总体要求、总体空间格局,并分别就重点建设的四类主体功能区和五个关键领域基础工程,全面进行了规划部署,形成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格局。《规划》还从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相关法规、完善政策制度、加强规划衔接、鼓励社会参与、强化督促落实等方面,明确了各级各有关部门职责要求,确保《规划》有力推进、有效落实。

在总体空间格局方面,《规划》充分考虑各时代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地域的空间分布特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景观游览价值、保存完整性和规模丰度以及开放利用程度等要素,按照“核心点段支撑、线性廊道牵引、区域连片整合、形象整体展示”的原则,以明长城为主线,串联沿线各类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自然生态、历史文化资源点,营造差异化的特色主题,全面展示长城的文化景观和文化生态价值,围绕“万里长城”形象标识,形成“1带、18段、26区、多点”的总体空间格局

在编制过程方面,坚持开门编《规划》,组建由党史、文化、文物、旅游、规划等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编制团队,注重征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沿线省(区、市)意见,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建议,坚持国家站位、突出国家标准,充分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

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四类主体功能区建设有哪些具体安排?

答:《规划》根据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周边人居环境、自然条件、配套设施等情况,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就四类主体功能区作了以下具体安排。

  • 管控保护区,明确由长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世界文化遗产区及新发现发掘文物遗存临时保护区组成。

    长城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按照国家《长城保护总体规划》和各省(区、市)政府公布的长城保护规划规定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执行。长城文物保护单位属世界文化遗产范围的长城点段,其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应与世界文化遗产的遗产区、缓冲区相衔接。新发现发掘文物遗存临时保护区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区根据各地长城保护相关规定确定。管控保护区设定要充分考虑长城点段文物本体安全性和文化景观完整性,对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对濒危文物实施封闭管理,建设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样板区。

  • 主题展示区,明确包括三种形态。

    一是核心展示园,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选取,且参观游览条件较好、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相对便利,是参观游览和文化体验的主体区。二是集中展示带,以核心展示园为基点,以相应的省、市、县级文物资源为分支,汇集形成文化载体密集地带,进行整体保护利用和系统开发提升,建设集遗产保护、环境美化、文化传承、产业发展等为一体的复合型长城文化遗产廊道。三是特色展示点,区位相对较为独立,布局较为分散,可满足分众化游览体验,距核心展示园与集中展示带距离较远但具有特殊文化意义和体验价值。

  • 文旅融合区,明确以主题展示区为基础,以利用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的外溢效应为重点,通过文化和旅游融合,延长产业链,扩展产业面,建立文旅深度融合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集聚区,充分释放文物和文化资源的价值,实现与其周边就近就便和可看可览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旅优质资源联动开发利用。

    要立足主题展示区的规划建设,妥善处理长城国家文化公园与沿线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空间规划边界,明确保护范围,面向公众文化需求,重点推进建设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

  • 传统利用区,明确在长城沿线城镇中,选择一批具有浓郁长城特色、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民居建筑、历史文化街区、重要关堡城镇及长城村落等传统生活区域。要处理好文化传承和保护开发的关系,逐步疏导不符合建设规划要求的设施、项目等,发掘活化长城非物质文化遗产,适度发展文化旅游和特色生态产业,适当控制生产经营活动,促进长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区传承。

问:聚焦关键领域五大工程有哪些重要举措?

答: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关键是集中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规划》提出,要聚焦关键领域,推进实施五大工程。

  • (一)保护传承工程:

一是有序推进长城文物考古工作,开展重要点段考古研究,加强长城考古科技支撑,强化长城考古成果发布展示。二是加强长城文物资源保护,实施长城重大修缮保护项目,加强长城文物预防性主动性保护,完善集中连片长城保护措施,严防不恰当开发和过度商业化,加强已开放参观游览区及非参观游览区的管理。三是提高长城文化传承活力,丰富完善长城文化的展示体系,举办系列文化节庆活动,创作长城文化艺术精品。

  • (二)研究发掘工程:

一是加强长城文化系统研究,重点深化对长城精神、爱国主义精神、抗战精神的理解和认识,深化对长城文化价值、遗产价值、景观价值的整理和挖掘。二是构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加大国家社科基金等支持力度,重点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范围界定、内涵定义、功能定位、空间布局、资源保护、管理体制、运营机制、法律保障等方面开展基础研究。三是深入研究阐发长城精神价值,加强长城精神和长城所承载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阐释,推动长城文化与时代元素相结合,为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四是整理发掘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所荷载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拍摄电视专题片“长城之歌”,鼓励创作推出一批长城主题的优秀文艺作品。

  • (三)环境配套工程:

一是维护长城沿线人文自然风貌,实行严格保护措施,合理控制长城周边开发建设强度,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村落的整体保护提升,保持建筑风格和整体风貌的地域环境特色。二是完善提升各类设施和服务体系,结合主题展示区和文旅融合区建设,完善相关公共设施、应急设施和公益设施,推进必要商业设施建设。三是推动建设长城复合廊道体系,改善旅游交通条件,按照“主题化、网络状、快旅与慢游结合”原则,打造融交通、文化、体验、游憩于一体的复合廊道。四是健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服务标准体系,促进实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统一化、规范化、系统化的规划建设和管理运营。

  • (四)文旅融合工程:

一是打造一批中华文明标识性长城参观游览区,以历代长城中能集中体现长城精神和历史文化价值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为载体,丰富文化业态和提高展陈水平。二是有序开放一批长城参观游览区,结合各地实际需求,在前期做好安全专项评估、进行必要保护修缮、完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基础上,适时开放新的长城参观游览区。三是规划建设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推动建设长城+历史文化文旅融合区、长城+生态文旅融合区、长城+现代文旅融合区等。四是开发长城文化创意商品,设计系列充分体现长城文化特色的纪念品、手工艺品、创意美食等产品。五是培育一批特色文化和旅游企业,聚焦转型升级,整合周边资源,完善产业链条。六是打造长城塞上生态文化和旅游产品,开发长城文化研学旅游产品,借势发展长城体育运动旅游,大力推进长城山地草原避暑康养旅游,探索推进长城沙漠戈壁户外探险等专项旅游。七是推出长城游览联程联运经典线路,以主题展示区为依托,突出长城文化遗产空间连续性、文化关联性、地域主题差异性,串联和展示长城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八是打造“万里长城”文化品牌,组建长城文旅联盟,统筹长城文化和旅游产品开发,推进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整体品牌塑造和营销推介。

  • (五)数字再现工程:

一是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实现主题展示区无线网络和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全覆盖。二是搭建官方网站和数字云平台,对长城文物和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展示,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空间。三是维护提升长城资源数字化管理平台,对接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推动长城遗产信息资源数据共享、合理利用。

问:在组织保障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是国家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规划》从六个方面提出保障措施。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格局,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统一指导下,做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组织协调,强化顶层设计、跨区域统筹协调,发挥部门职能优势、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二是健全相关法规,深化对长城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法律问题研究和立法建议论证,推动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理念入法入规。三是完善政策制度,统筹利用各部门资源,强化政策支持的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可持续性,发挥宏观政策综合效应。四是加强规划衔接,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结合国土空间规划及相关规划,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筑牢生态安全底线,依法依规,有序推进。五是鼓励社会参与,完善长城保护员和长城保护志愿者服务制度,鼓励社会组织和社区参与。六是强化督促落实,健全监督检查工作机制,定期开展自查,加强工作督导,对重大事项和重点工程进行跟踪评估,及时反映重大进展、重大问题和意见建议。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02坚持保护优先增强文化自信高质量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答记者问

问:《规划》出台的背景是什么?

答: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是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标识、凝聚中国力量的共同精神家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文化体验空间。编制出台《规划》主要基于两方面考虑。

(一)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并要求把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同生态环境保护提升、沿线名城名镇保护修复、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运河航运转型提升统一起来,为高位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指明了方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传承发展大运河文化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确了指导思想、方针原则、目标任务。中办、国办印发《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为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生态带、旅游带明确了总体思路和步骤路径。中办、国办印发的《建设方案》,为进一步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大运河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提出了具体要求。今年3月公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是“十四五”时期重点任务。

(二)加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系统性全方位建设保护。大运河作为流动的文化遗产,地理空间跨度大,延续使用时间长,文化遗产资源多,经济社会发展基础好,是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活态遗产,是中华民族繁荣兴盛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基因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优质载体。然而,长期以来,大运河系统性、全方位的遗产保护和文化展示不足,保护、挖掘和阐释大运河所承载的丰厚优秀传统文化不够,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有限,围绕大运河实体的空间管控、环境保护、产业发展、城乡建设、体制机制等工作有待完善,以文化为引领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任务仍然艰巨。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深入阐释和生动展现大运河在推动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发展演进中的重要作用,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总体部署和具体要求,为更好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加快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中华文化重要标志,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久影响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强大生命力,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编制形成了本《规划》。

问:为《规划》实施,已经开展了哪些工作?

答:根据《规划纲要》《建设方案》有关工作安排,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和大运河沿线省(市),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建立健全协调机制,促进工作高效运转。中宣部牵头成立了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国家发展改革委报请国务院同意牵头成立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省部际联席会议工作机制,负责具体统筹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沿线8省(市)均成立了由党委、政府负责同志担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有关部门和地方建立了通水通航、空间管控、生态环境问题整治等专项工作机制,共同研究解决重大专项问题。

(二)加快完善顶层设计,规划引领作用增强。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了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展示、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4个专项规划,指导沿线8省(市)编制出台了8个分省实施规划,形成“四梁八柱”的规划体系,并牵头编制出台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十四五”实施方案》。 

(三)加大项目支持力度,稳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通过组织实施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纳入支持范围。近两年,共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超过10亿元,支持了23个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今年6月16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已建成投用。

(四)加强部门分工协作,推进专项任务落实。通水通航实现突破,6月26日北运河北京通州段、河北廊坊段实现全线旅游通航。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更加有力,浙江等启动了大运河文物监测预警平台提升和省段试点,江苏、山东等出台了大运河遗产保护法律法规。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深入推进,生态环境部下达水污染防治资金60亿元支持大运河沿线8省(市)的水污染防治工作。大运河专题文艺创作百花齐放,沿线各省(市)已完成作品318件、正在创作232件、计划创作142件,在2021年“五一”假期专门开展了“魅力大运河”主题宣传活动,2021年度“行走大运河”全民健身健步走活动线上、线下参与者已超过百万人次。

问:加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答:大运河全长近3200公里,具有2500多年历史,涉及北京、天津、河北、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河南8个省(市),为加强系统性、全方位的遗产保护和文化展示,推动大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必须加强统筹谋划和顶层设计,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志。

  • (一)准确把握指导思想。

《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大运河文化的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为宗旨,以大运河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基础,深入挖掘大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生动呈现大运河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全面打造管控保护、主题展示、文旅融合、传统利用等四大功能分区,扎实推进保护传承、研究发掘、环境配套、文旅融合、数字再现等五项重点基础工程,做大做强大运河这一中华文化重要标志,延续壮美运河的千年神韵,将大运河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使之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 (二)全面阐释五项工作原则。

按照上述思路,《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五项基本原则。

一是文化引领、彰显特色。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精神内涵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要义,全面阐释大运河文化当代价值。


二是保护优先、强化传承。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严格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推进真实性、完整性保护。


三是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顶层设计,彰显地方特色,注重跨地区跨部门协调,形成上下联动、整体推进的工作合力,推进分类施策、分步实施,严防大拆大建、千篇一律。


四是明确权责、持续发展。有效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格局,拓展投融资渠道,完善多元投入机制,确保公园建设、管理和运营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是积极稳妥、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的新路,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避免过度开发、贪大求全。 

  • (三)分阶段明确发展目标。

围绕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成为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标志”总体定位,《规划》提出了三个阶段建设保护目标。

一是到2021年底,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机制全面建立,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项目顺利启动,江苏省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点建设区建设任务基本完成。


二是到2023年底,大运河沿线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管理模式初具雏形,一批重大标志性项目基本建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任务基本完成。


三是到2025年,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管理机制全面建立,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管理模式基本建成,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项目得到有效落实,各类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实现全覆盖,文化和旅游与相关产业深度融合,标志性项目取得明显效益,“千年运河”统一品牌基本形成。

问:《规划》部署了哪些重点任务?

答: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更好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加快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规划》立足新形势新阶段新任务新要求,明确了六项重点任务和五类重点工程。

  • (一)着力推动六大重点任务落实。

一是优化总体功能布局。按照“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的思路,围绕大运河沿线8省(市),优化形成一条主轴凸显文化引领、四类分区构筑空间形态、六大高地彰显特色底蕴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总体功能布局。

二是阐释文化价值内涵。着力将大运河打造成为彰显千年历史的文化印记、滋润美好生活的文化力量、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精髓,大力弘扬大运河所蕴藏的民族团结追求统一、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时代精神。

三是加大管控保护力度。从明确管控保护要求、全面强化保护措施、显著提高保护水平等方面,提出建设管控保护区的主要考虑,明确重点管控保护对象。

四是加强主题展示功能。从构建多维展示格局、健全综合展示体系、丰富展示体验方式等方面,细化建设主题展示区的相关任务,明确提出34个核心展示园、19个集中展示带及特色展示点。

五是促进文旅融合带动。从加强优质产品开发、提升文旅发展质量、深化相关产业融合等方面,明确建设文旅融合区的具体举措,并用专栏提出文旅融合平台建设重点。

六是提升传统利用水平。从保存传统文化生态、推动发展绿色产业、规范生产经营活动等方面,构建推动传统利用区发展的策略路径。

  • (二)全面加快五大重点工程实施。

一是保护传承工程。重点推动建设一批重要遗址遗迹保护利用设施、一批大运河系列主题博物馆和特色专题文博场馆、一批特色古镇古村、一批红色纪念设施,并推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

二是研究发掘工程。重点打造高水平大运河研究平台,出版一批展现大运河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的代表性出版物和重点文艺作品

三是环境配套工程。重点推动建设一批以文化生态要素为核心的文化生态公园,打造融交通、文化、体验、游憩于一体的复合廊道,打造滨河生态屏障,并全面实施水环境监测治理。

四是文旅融合工程。着力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打造省域及跨省大运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办好大运河特色主题活动。五是数字再现工程。重点提升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主题展示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官方网站、数字云平台、数据管理平台等。

问:对《规划》实施,下一步有何考虑?

答:下一步,国家发展改革委将继续会同有关部门和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同推进《规划》实施,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努力完善保障举措,有序推进重点任务重点项目落实,为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一)建立健全体制机制。一是完善管理制度。进一步健全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管理制度,发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省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作用,加强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顶层设计,统筹协调推进大运河重大困难、重大问题、重点任务和重点工程。二是完善运营机制。鼓励对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运营体制、机制保障等进行探索创新,推动国家文化公园在创新中运营、在运营中发展,引导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4个主体功能区根据功能类型匹配差异化的运营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部门、文博机构、文旅企业、社会组织和公众参与保护开发的长效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提供服务、捐赠物资等方式参与建设运营。三是深化交流机制。以大运河高水平研究、保护、开发为载体,积极推动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加强中外智库合作,加大与其他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交流合作。加强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合作,强化与世界其他主要运河相关管理机构和平台的交流,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与新媒体创新表达方式,建立国际化大运河传播平台。

(二)加强规划实施保障。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履行主体责任,认真做好重大任务、重大工程、重大措施的组织实施。二是加强规划引领。各地各部门要按照既定目标要求,对重点工作进行细化分解,明确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并制定出台分省建设保护规划、相关专项规划或实施方案。三是完善政策措施。中央财政统筹利用现有资金渠道支持大运河重大任务、重点项目建设,各有关部门按照职能分工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扶持政策和举措,地方各级财政综合运用相关资金渠道完善支持保障政策。四是强化宣传推广。建立大运河各类文化遗产统一宣传推广平台,引导社会各界提高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意识,主动参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五是强化考核监督。各地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工作纳入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加强《规划》实施情况跟踪监测和阶段性评估。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


03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科学绘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蓝图——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答记者问 

问:请介绍一下《规划》出台的主要背景和重大意义。

答: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等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重大举措,是“十四五”时期国家深入推进的重大文化工程。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是20世纪最能影响世界前途的重要事件之一,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地球上的红飘带”。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穿越时空的强大感召力。每每提到“两万五千里长征”,都能使人油然而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光荣感,激扬起为祖国富强、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强大力量。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明确要求谋划建设长征等国家文化公园。总书记还先后到贵州遵义、宁夏西吉、江西于都、湖南汝城、广西全州等长征沿线重要点段考察,对做好历史文化和革命文化遗址遗存保护、传承,以及革命精神弘扬工作做出重要指示。

目前,长征沿线存留了数量庞大、类型丰富的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它们见证长征历史、展现长征文化、承载长征精神,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鲜活载体。通过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整合长征沿线具有突出意义、重要影响、重大主题的文物和文化资源,对于充分用好红色资源,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讲好伟大长征故事、弘扬伟大长征精神,扎实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按照《建设方案》任务要求,编制本《规划》。

问:《规划》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等重要讲话精神,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以弘扬长征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为核心,以长征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生动呈现长征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进一步彰显革命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做大做强中华文化的重要标志。

《规划》以保护好长征文物、讲好长征故事、传承好长征精神、利用好长征资源、带动好长征沿线发展为总体建设目标,分三个阶段完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保护工作:

一是到2021年,建设保护管理机制初步建立,规划部署的重点任务、重大工程、重要项目全面推进,启动一批建党百年标志性项目。


二是到2023年,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愈加同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同人们生产生活相协调,统筹协调推进局面初步形成,权责明确、运营高效、监督规范的管理模式初具雏形,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功能更完备、形象更鲜明、品牌更知名。


三是到2035年,全面形成体现国家意志、反映国家水准、代表国家形象、享有国际美誉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保护展示传承体系,成为新时代文物和文化资源保护传承利用中国方案的典范,强力助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问:请简要介绍《规划》的内容特点。

答:《规划》严格按照《建设方案》有关要求,明确了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的总体要求、总体定位、总体布局,并分别就重点建设的四类主体功能区和六个关键领域基础工程,全面进行规划部署,形成层次清晰、重点突出的建设保护体系。

  • 在建设范围方面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主体建设范围原则上包括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长征途经的地区,涉及福建、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15个省(区、市),共计72个市(州)381个县(市、区)。相关省(区、市)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可根据本地与长征密切相关的其他红色资源分布情况,在主体建设范围外适当延伸拓展。

  • 在空间布局方面

《规划》根据红军长征历程和行军线路,以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为轴,以红二十五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长征路线和三军会师路线为四线,构建了“一轴四线十四篇章”的整体空间框架和叙事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五省区段各显特色、四类主体功能区塑造空间、万里红路串千村带动振兴的总体布局要求。

根据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要求,在编制过程中,组建了由党史、军史、文化、文物、旅游、规划、交通、生态、传播等不同领域专家组成的编制团队,注重征求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沿线省(区、市)意见,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建议,坚持国家站位、突出国家标准,充分体现全球视野、历史高度和时代眼光。

问: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四类主体功能区建设有哪些具体安排?

答:《规划》综合考虑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整体布局、禀赋差异及保护管理需求等情况,就四类主体功能区建设作了以下具体安排。

管控保护区

明确由长征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新发现发掘长征文物遗存临时保护区组成。在管控保护区内,按照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要求,对长征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对濒危长征文物实施封闭管理,建成保护第一、传承优先的样板区,形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资源保护基础空间。

主题展示区

包括重点展示园、集中展示带和特色展示点三种形态。重点展示园依托历史意义重大、主题鲜明且交通便利、开放条件较好的国家级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及其周边区域形成,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参观游览和文化体验的主体区;集中展示带以重点展示园为基点,汇集形成文化载体密集地带;特色展示点主要依托布局相对分散,但具有特殊历史价值、文化意义或体验价值的长征文物或文化资源进行建设,满足分众化的参观游览体验。《规划》明确了一批重点展示园和集中展示带,在此基础上,各省(区、市)可结合实际情况确定省级层面的展示园、展示带。

文旅融合区

由主题展示区及其周边就近就便和可游可览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旅优质资源组成,原则上以县(市、区)为基本单元划定,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设施优化提升提供空间保障,形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价值延展示范空间。《规划》明确了若干县(市、区)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首批“文旅融合示范区”创建单位。各省(区、市)可结合实际,分批优选符合条件的县(市、区)推进文旅融合区建设。

传统利用区

由长征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组成。重点依托与长征史实关联紧密、基础条件较好的村落、镇和街区,推进红军长征村、长征主题红色小镇、红军街的建设,形成传统利用与红色记忆延续、红色文化活态传承相结合的典范区域。

问:聚焦关键领域基础工程有哪些重要举措?

答:《规划》聚焦以下六大关键建设领域,并明确了长征沿线15个省(区、市)的重点项目。

(一)保护传承工程。

一是完善并公布长征文物名录,持续加强长征遗址遗迹补充调查、价值评估和定级等工作,进一步夯实保护传承基础。二是实施长征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工程,建立并推行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重大修缮保护清单,加强长征文物的分类保护,建立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周边环境风貌保护管控清单,严防不当建设,加强对沿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以及纪念设施的保护管理等。三是强化长征文物集中连片保护,推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县创建。四是提升传承展示及利用水平,创建一批长征主题革命文物保护展示示范基地,建立国防教育示范基地、烈士纪念设施等展陈提升和改造清单等。五是建设完善线性展馆群,按程序推进相关场馆的新建、改扩建工作,实施一系列展陈提升工程等。六是推进长征历史步道和红军长征村保护建设,大力推动“重走长征路”,创造全程沉浸式的革命文化体验。

(二)研究发掘工程。

一是推动成立中国长征学会,推进长征精神系统性研究,深入阐发长征精神与遵义会议精神,以及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重要革命精神在沿线区域的传承发展。二是进一步加强对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所承载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重头故事的挖掘,加强口述史的抢救性收集,推出一系列思想艺术水准高的精品出版物,以及组织编纂系列图录图集等。三是组织长征主题文艺创作,拍摄《长征之歌》,推进长征全线航拍等。四是推出“重走长征路”系列文化活动,策划各类特色体育赛事、实景演出、主题展演等。五是就长征文物保护利用、红色教育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和运营模式等内容开展重大课题委托研究,形成研究成果。

(三)环境配套工程。

一是构建长征绿色生态廊道,加强沿线自然空间的保护和生态修复。二是推进长征沿线规划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码头等的建设,形成综合立体交通快进网络。三是提高主要展示节点通达能力,织补末端交通、打破交通瓶颈。四是提升旅游交通运输服务品质,促推沿线长征铁路专列、长征公路客运专线规划运行等。五是提升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水平,实施重点展示园“七有”工程等。六是建设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线上线下统一使用国家文化公园形象标志,强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整体性和辨识度。

(四)文旅融合工程。

一是推动长征主题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提升,推动创建一批长征主题旅游景区、军事旅游示范基地和体育公园等。二是打造全程贯通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鼓励跨省、跨区域协同联动发展。三是推出一系列契合长征主题特色的复合型文化旅游产品,重点开发长征研学旅游、长征乡村旅游、长征体育旅游、长征自驾和徒步探险游等。四是创建标准化服务体系,加强相关的培训、评选、监管等工作,推动旅游服务品质化、便利化、人性化。五是支持组建长征文旅联盟,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文化和旅游企业,推动整体品牌塑造和营销推介等。

(五)数字再现工程。

一是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提升主要展示区域的无线网络和5G网络覆盖度。二是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官网,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展示空间。三是建设长征数字云平台,加强对长征文物和文化资源的数字信息采集等。四是推动长征文物和各类展示场馆实施数字展示工程,加强长征主题智慧博物馆和智慧景区建设。五是持续推进“互联网+长征”系列项目,强化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传播推广等。

(六)教育培训工程。

一是依托长征沿线各级党校、行政学院等资源,建设形成长征主题教育培训体系,同时推动开发一批高水准教学资源。二是推动青少年长征精神教育长效化实施,将长征精神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日常教学活动中。三是加强高素质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根据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管理工作特点,加强对管理人才综合能力的培养。四是制定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强化对讲解员、导游员、红色教育相关教师等专业人才的精准培养。五是发展稳定的志愿者队伍,建立完善社区参与机制等。 

问:在管理机制和组织保障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

答:为建设好运营好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规划》在体制机制建设方面提出了如下要求:一是要完善管理体制,构建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分级管理、分段负责的工作格局,加强跨地区跨部门的统筹协调,形成强大工作合力。二是完善政策保障体系,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规划体系建设,保证重要目标、指标、要求、任务等有效传导、相互耦合。三是加强投融资机制创新,形成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四是要深化交流机制,进一步加强工作交流、学术交流、国际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让世界通过长征壮举读懂中国。五是要健全标准体系,突出国家标准,推动各地结合实际补短板、强弱项,避免参差不齐甚至出现明显差距。

同时,《规划》就组织领导、督促检查、宣传引导等做了规定,为下一步深入推进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

博雅相关案例

国家文化公园是我国形象特征和文化传统的标志体现,涵盖了中国的历史起源、民族精神与国家价值的渗透,彰显文化自信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持久影响力。博雅方略在《山西·娘子关景区总体规划(2020-2030年)》、《山西得胜堡(长城)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2020-2035年)》等经典案例中,以长城保护为基础,深度挖掘长城文化内涵,为长城文化的弘扬与保护利用开发提供了范本,是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深刻实践。

《山西·娘子关景区总体规划(2020-2030年)》


博雅方略项目组在山西娘子关景区规划中,立足“万里长城第九关”千年底蕴,集关隘长城文化、红色文化、民俗非遗文化于一体,将艺术元素、时尚元素、科技元素、创意元素充分运用在文化表达的各个方面,打造全国知名长城文化旅游目的地、国家长城文化公园(山西段)的先行先试区。

《山西得胜堡(长城)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2020-2035年)》

在得胜堡文旅总体规划中,博雅方略以得胜堡的历史文化脉络为基底,以戍边文化、商贸文化、特色乡村产业为依托,建设集遗迹观光、军事体验、研学旅行、主题户外游乐、乡村体验为一体的新荣区得胜文旅特色小镇、得胜文旅休闲度假综合体、长城古堡群研学基地、文旅带动乡村振兴示范点,实现了长城保护事业与公园产业的良性互动。


注:内容来源新华社、央广网、澎湃新闻等。

排  版|博小二

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博展联盟观点或立场。本文仅用作交流学习使用,图文版权皆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文章发表后的30日内与博展联盟联系。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展联盟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作品分享 科技前沿

28537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