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热搜都吵翻天了!设计圈内公认的好设计,却被1.5亿网友狂喷:丑还不让人说了?

2021-11-05


今年FIRST青年电影展的主视觉,让人眼前一亮。

摆脱了国产电影节海报的“三无”状态:无美感、无立意、无创新。


主视觉形象的操刀设计师:刘治治

中央美术学院的老师,也是设计工作室「立入禁止」的创始人。


去年,他为北京电影节设计的海报,曾被骂上热搜,评论两极分化。

设计圈内的同仁一致好评,认为打破了某一种界限,甚至能代表平面设计的未来。

网友和影迷却是清一色的差评,觉得不像一张真正的海报,十分业余。


刘治治说这一段经历像是参与了一场社会学实验。

但下回再有机会,他还是要这样做,去挑战一些常规,去尝试一些新方法。



01
没想到会被骂惨

刘治治有个外号“Mean-Man
(刻薄男人)”。

“处女座、暴力倾向、挤兑、刻薄…”是他给自己贴上的标签,因为自己忍受不了愚蠢、强权的甲方,难免会有些过激。

▲FIRST电影展

但北京电影节的经历,却让他“身份互换”,体验了一次被别人刻薄、挤兑的滋味。

被骂后,刘治治仍旧执拗地认为:海报没有犯任何平面设计上的错误。

在他看来,问题不是出在甲方,也不是自己的设计失误,归根结底是两种设计语言的不对位。

▲最初版方案

不知何时起,电影节海报受到电影海报的桎梏,形成了一样的特定范式。

虽然电影海报是平面设计的一个分支,但它们却是两种设计语言,前者重叙事,后者重设计。

在大众的固定认知里,电影海拔首先要有具体的图像,能解读出故事情节;其次要有炫技感,能看出技术含量。


要做出符合大众预期的电影节海报,对刘治治来说自然不难,但他想要挑战一下。

没有规定要求电影节海报的固定范式,为什么不能试着去突破?

▲2020年柏林电影节70周年海报

所以他放弃了电影海报里常见的书法体、金属感文字…而是选择了Helvetica字体。

一个被网友们指责没有设计含量的黑体,却是当下平面设计的流行,没有花俏的效果,让一切回归自然。


甚至埋下了一个小心机:在天坛的宝顶处做了叠压。

这种「叠压」的巧思,本是为了探索视觉的可能性,却反倒成为“不专业的证明”。


虽然有些失望,但他认为在范式之外,产生一些新变化,这样做是值得的。

接到提案的时候,正值北京电影节10周年,因此,整个海报的概念主打「十」字。

在动态视觉里,「十」字会幻化成一个旋转的风车(电影节的原Logo)。当风车快速旋转时,就会形成一个圆,代表着镜片。


10个圆形“镜片”构成天坛的形态,代表电影节的主奖项「天坛奖」,堆叠的镜头也暗指摄影机的镜头。

整个设计的寓意是:在天坛展望中国电影的未来。

海报里黑白到彩色的转换,则象征着电影从黑白到彩色的技术变化。


提到网上关于海报的争论,刘治治显得异常的冷静,像一名局外人。

他说作为一名设计师,他只需要面对甲方,解决了他们所有的需求,自然问心无愧。

▲衍生品效果图

显然,刘治治不太乐于去讨好大众。

在他看来,设计的乐趣是给我们惯常的、庸常的生活,制造一些新的可能性。

设计师应该保持独立的思考,拥有自我分辨的能力,才能为整体的设计环境,带来一定的审美突破。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2
不能停留在美

在刘治治看来,诸如“设计服务于功能”、“功能优先”…的概念,已经过时。

当下设计的出发点,不只是服务于“刚需”,而应该做些尝试,满足一些其他需求:比如审美需求…

▲abc艺术书展

他时常思考“如今设计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最后的结果仅仅是美,是否过于单一?

毕竟审美是一件非常个人的事情,作为一名好的设计师,或许要学会不知足,去创造一种新的可能。

▲大地艺术季

北京电影节后,时隔一年,刘治治再度给FIRST青年电影展设计主视觉海报。

即使上回被骂惨了,刘治治仍然在项目里保留了「概念试验」的部分。

整个主视觉的设计依旧舍弃电影元素,「砖」作为主打。

像FIRST被称为“板砖电影节”一样,这块“砖”既是青年电影人的敲门砖,也是电影的奠基石。


以「冲破、重构」为理念,块构筑一座墙体,光线从缝隙中投射进来,汇聚成数字「15」。

如同成语「凿壁偷光」意图是:“试图凿开身后的墙壁, 顺光回看起点。”

借由这张海报,刘治治希望FIRST能在主流电影节的保守审美里撕开一个裂缝,打破固有秩序的高墙。


刘治治常说,好的设计师像一名优秀的翻译,用自己的手法和思考把作者的想法,翻译成好的视觉语言。

给坂本龙一展览设计的动态海报,其灵感就是源自坂本咽喉癌康复后的首张专辑。

采用与专辑封面图像处理手法相似的视觉体验,将海报的字符重复、重叠、“异步”的浮动且无限拉长。

借以表达:一切都会重现,一切都会被重新塑造…生命就是一种来源于奇迹的奇迹…

▲视频为另一动态版

在他看来,设计不能过于在乎风格,否则会被风格固化

设计上的任何元素,应该与本身的主题有所关联,而不只是为了表现一种所谓的流行符号。

因此某种程度上,他特别讨厌刻意地使用某种元素,尤其是“中国元素”。


比如主题为“中国”的时候,设计上往往出现很多水墨元素,但其实未必都适合。

美其名曰是种“风格”,但换过来思考,会不会是一种懒惰?

难道国际主义风格就不能表达中国或者东方意境?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比如给《摩登中国·如山如河》时尚艺术季设计的主视觉形象。

就以“波浪”去解读「如山如河」,既代表了中文的“山”字,也代表着浪花的形状。

有时候,好的设计其实是恰切的设计,恰当、切实。



03
别学我“拧巴”

2015年,刘治治重组工作室,取名为「立入禁止」。

意思是“关系者禁止入”,似乎是在明示客户:希望先了解我们,再找上门来。


这一条非常个性的规则,几乎成了刘治治设计生涯的传统。

早在2002年,刚成立工作室的时候,家当少得可怜,只有3台电脑和1台饮水机。

即使如此,刘治治也给工作室定下规矩钱多无趣的不做,无法理性思考的不做…


或许因为规矩太多,早期几乎没活可接,现在回想起来,他说都是一点点熬出来的。

毕竟,你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接受自己的“个性”。

▲刘治治创办的买手店「拂一个山坡」(For Example的谐音)

因为不怕失去也不太有“势在必得”的欲望,所以刘治治能保持“拧巴”的个性。

因此,他常劝别人不要学自己,别把“拧巴”当个性。

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道路,按照自己的步伐去走、去发光,而不是沦为“跟风者”。


刘治治一直有个清醒的认知:自己的设计只能符合一部分人的审美品味。

他觉得自己比较幸运,遇上了成熟的市场,能包容像他这样非常规的“拧巴”设计师。

“因为市场成熟,所以可以包容我一直不成熟。”


- END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普象工业设计小站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作品分享 科技前沿

14533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