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文旅融合】新疆:非遗活起来,旅游火起来
-
2021-11-04
【广振按】非遗与旅游“联姻”,让南北疆多个非遗传承基地成了新的旅游热点,非遗艺术被更多人看见,非遗之美被更多人欣赏。
新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区,非遗资源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曲艺术、体育杂技等多个门类。“非遗+旅游”日渐成为我区各地文旅发展的新方式,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不仅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同时也为非遗“活”起来开辟了新路径。
"活态传承"添活力
为让游客深度体验新疆风情,2018年,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新增大巴扎步行街非遗项目区,开设民族乐器、地毯、土陶、服饰等近40家各民族传统工艺体验店,琳琅满目的非遗文创产品吸引着众多游客。
“非遗为旅游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增强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我们打造非遗街区,就是为了让非遗‘活’起来,吸引各地游客全面了解新疆丰富的文化资源。”新疆国际大巴扎景区管委会主任于山江·玉素甫说。
与新疆国际大巴扎隔路相望的乌鲁木齐二道桥大巴扎也是个体验非遗的好去处。非遗文化馆可让游客零距离接触、亲身体验、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
“游客们不仅可以和非遗传承人面对面交流,看他们现场制作非遗产品,还可以跟着他们学做非遗产品。”新疆二道桥文化旅游集团工作人员崔秀红介绍,该馆一期建筑面积超过600平方米,引进毛皮画、皮雕、宝石画、剪纸、面塑、糖塑等十余个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项目,通过文旅融合将非遗“活态”传承下去。
“把祖先的手艺传下去”,是每一位非遗传承人的心声。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代表性传承人王革花大量的时间普及、推广剪纸技艺。“希望更多人能感受到非遗之美,共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王革说。
“零距离”体验成热点
鄯善县木卡姆民俗街,分12区段,对应木卡姆12套曲。29米宽的街面,融商业、旅游、娱乐休闲于一体。木卡姆犹如天籁之音,从历史深处传来,吸引不少游客驻足欣赏。
“每年,我们都会开展木卡姆数字艺术">艺术表演、印花布织染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活动,推动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吐鲁番市文化体育和旅游局副局长沙塔尔·色提尼亚孜说,吐鲁番丰富的非遗资源为旅游业增添了优质内容,同时提升文化认同、促进文化交流。
新疆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各族人民的智慧。在我区一些景区,以传统手工技艺等为代表的非遗项目,将非遗的体验性、文化内涵与旅游体验产生了密切联系,不仅让古老非遗大放异彩,也让旅游有了温度和深度。
入夏以来,喀什古城游客越来越多,人们在感受喀什独特风景、品味喀什美食的同时,也感受着喀什古城蕴藏的文化魅力。在喀什古城木器巴扎一条街上,吐尔逊·肉斯坦木正坐在店内专注地制作土陶,四周摆放着造型各异的土陶制品,墙上挂着各种获奖证书。作为喀什土陶第七代传人,吐尔逊从17岁开始制作土陶,至今已有半个世纪了,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和吐尔逊的土陶店一路之隔,他的徒弟祖里皮卡尔·阿巴拜克力也开了家土陶店。45岁的祖里皮卡尔在传承师傅技艺的基础上进行了创新,在土陶制品上设计了十二木卡姆乐器、民居、花纹等图案,让这一古老技艺更具艺术性。这个只有28平方米的土陶坊看似不起眼,每天却吸引了不少游客。
“随着旅游旺季的到来,很多游客走进我和师傅的店里,看我们做原生态土陶制品,有的也会自己体验制作土陶的乐趣,走时会买走几百元甚至上千元的土陶制品。”祖里皮卡尔说。
非遗进景区、建设非遗主题场馆、打造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如今,越来越多的非遗产品和旅游紧密结合,与当地农牧民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成为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之一。
旅游让非遗更具活力
随着欢快的音乐响起,在阿瓦提县刀郎部落景区大门口,身穿民族服饰的舞蹈演员跳起了热情奔放的刀郎舞,来自哈密的游客杨建萍也情不自禁跟着跳了起来,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非遗与旅游“联姻”,让南北疆多个非遗传承基地成了新的旅游热点,非遗艺术被更多人看见,非遗之美被更多人欣赏。“刀郎部落景区作为新疆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歌舞和民俗展示80%都是非遗内容,其中刀郎木卡姆、刀郎麦西热甫、刀郎热瓦甫艺术、穆塞莱斯酿造工艺等列入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刀郎部落景区经理彭静说,景区打造的刀郎民俗体验馆,让越来越多的游客直观了解和感受刀郎文化。
目前,在全疆各地,“非遗+旅游”已成为常态。吐鲁番葡萄沟景区有了新疆首个非遗集市,“新疆喀什民俗非遗主题游”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阿瓦提刀郎部落、新和县龟兹文化乐器展示中心等非遗产业初具规模……
“非遗传承基地为新疆旅游增加了文化内涵,旅游也助力新疆非遗的传承与推广。”自治区文旅厅非遗处处长王洁表示,在去年吐鲁番打造非遗集市的基础上,要再打造一批非遗集市,使之产生聚集效应,通过非遗传承人、非遗项目进景区,让越来越多的游客在旅游中了解非遗文化、学习非遗技艺,不仅让旅游变得更具魅力,也让“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传承保护更具活力。
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自治区文博院党组书记侯汉敏对话
Q
新疆非遗保护成就、特点有哪些?
侯汉敏:“十三五”时期,新疆非遗保护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秉承“见人、见物、见生活”工作理念,以“科学保护,提高能力,弘扬价值,发展振兴”为主要任务,着力保护非遗,传承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着力推动非遗和旅游融合发展,努力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充分发挥非遗在凝聚人心、增进五个认同、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统一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我们着力完善自治区非遗政策体系,根据非遗法,制定自治区非遗保护条例和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以及传统工艺振兴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
截至目前,全疆各级政府公布了4640项非遗代表性项目;现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94项,认定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81个,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12人;17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列入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麦西热甫、玛纳斯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大批印证中华文化历史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Q
如何推动新疆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侯汉敏:在推动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我们是通过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深入开展非遗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促进传统工艺在现代生活中得到新的广泛应用。
加大对以传承人为主体的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对自治区级非遗保护传承基地、传统工艺传承基地、传统工艺振兴项目给以政策扶持,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借鉴,增强各族群众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参与感、认同感和获得感。
2016年文化部在哈密建立了我国第一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哈密传统工艺工作站,将维吾尔族民间刺绣传统与现代化文创设计相结合,创立了本土民族刺绣的新品牌“密作”,研发了800多款非遗文创产品,探索出一套振兴传统工艺的宝贵经验,拓宽了传统工艺产品展销渠道,提高了传统工艺从业者收入,带动当地刺绣传承人增收。
比如说,新疆墨玉、阿克陶、和田、库车等地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建设,有效带动和促进了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成为带动群众增收、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案例。
文章 | 人民网、天山网
来源 | 网络
编辑 | 小白
■
往期回顾
5.【文化旅游】“动漫IP+旅游”,这样的文旅项目吸引你吗?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广振智库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