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CAFA观察|逆流而上:2021成都双年展因何而特殊?

原创 2021-11-12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


2021年11月7日,“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于成都天府艺术公园低调开展。作为后疫情时代规模最大、学术性最高的艺术双年展之一,此次展览共呈现来自国内外的272位/组艺术家及其创作。从其围绕主题“超融体”展开的八个维度的展览版块:“多态共生”“家园共栖”“智能共振”“时潮共燃”“生态共度”“意匠共鸣”“民族共情”“美育共线”,“未然共思”国际美术馆馆长峰会,分布于全市范围内的17个平行展,以及重量级的策展人和艺术家阵容,不难看出“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意图勾勒出的宏观视野。


👉点击回顾:(附预约通道信息)

First Look: Super Fusion—2021 Chengdu Biennale|“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来袭!


在展览总策展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先生看来,“世界格局正加速进入到一个秩序重构和体系重塑的新时期。全球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生态都在经历着阵痛和巨变,人类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相关。时代呼唤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共融,展现充满希望的文化价值观。”1在诸多重要的大型国际展览都因疫情或是延期或是取消的情况下,“超融体”的顺利开展让这次双年展被赋予特殊的历史意义。当然,这种特殊性不仅仅在于其在当下呈现的空前规模与艺术阵容,也在于其以“公园城市”理念为切入点,用双年展的模式探索城市化进程中的人文、生态与可持续性发展。同时,17个平行展立足成都本土文化场域,呈现这座包容的城市中,艺术、文化与生活方式的紧密共生。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展览现场一览

视频拍摄、制作:刘居睿 ©️ 艺讯网

音乐:Frank Schlimbach “Song of The North”

视频素材涉及:“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主展览及平行展“无尽的庭园“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展览现场


2001-2021:

成都双年展走过的二十年

回顾成都双年展的历史,首届展览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从1992年吕澎在广东筹办“中国广州·首届九十年代艺术双年展(油画部分)”打开了中国当代艺术市场的大门,广州双年展、上海双年展等在政府的扶持下陆续活跃于迈入新千年的中国。与此同时,一个由民间资本支持的双年展诞生于中国西南腹地,即是举办于2001年的首届成都双年展。而在一年之前,以“海上·上海”为主题的第三届上海双年展聚焦“上海精神”的内核,即“文化开放性、多元性、混合型和积极的创新态度”,首次邀请了中外策展人共同策划,被认为是中国第一个真正国际化的双年展。


相比于刚刚举办的上海双年展,第一届成都双年展的主题“样板·架上”似乎显得有些“局限”。然而,展览组委会成员却正是基于对2000年上海双年展的批判:“应该在提升民族文化艺术方面做些努力,不应该是西方双年展的翻版”2,以及对当下中国“是否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当代尺度”3的反思与质疑,来提出重新审视架上艺术在中国、从欧洲舶来的双年展机制在中国的现状与发展。在这些思考之中,第一届成都双年展遴选的作品都以“架上”为标准,但是在主办方强调的“开放的架上”勾勒出的空间中,仍旧呈现出了活跃而丰富的艺术面貌。


邱志杰《界面》在2001成都双年展

摄影、装置,100x80cm,1991-2001,图片来源见注释2


从首届成都双年展起,直到2011年第五届成都双年展之前,成都双年展一直处在“民办”的状态中,因此,资金来源、运作方式等现实问题也直接影响了这十年之间,成都双年展的关注议题与展览机制。第二届成都双年展“景观:世纪与天堂”以与第一届迥乎不同的路径抛弃了“精英艺术”的讨论范畴,转而关注大众文化与人文景观,呈现出与同时期上海双年展、广州双年展、北京双年展等不同的切入点。当然,由于与地产、景区等的密切关联,对这一届双年展也不乏商业化、庸俗化的批判。


紧随其后的2007年第三届成都双年展则以“重新启动”为主题,关注自传统而来的“国画”、“水墨”的当代问题,可以视为是对第一届双年展所强调的民族文化与艺术形式的回归,此外,国际学者加入策展人团队也引入了更多维度的观察视角。而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宏大叙事”在全国范围内成为无法忽视的语境与主流,因此,第四届成都双年展以“叙事中国”为主题,也显示出民族共存时代与场域之中的“共同关注”,但策展团队显然也并不想将这一届成都双年展办成另一个“全国美展”:“‘叙事中国’侧重的一定是’人民伦理的大叙事’,而非’自由伦理的个体叙事’”。4


《叙事中国——第四届成都双年展》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见注释4


2011年,在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背景下,第五届成都双年展正式由官方接手,主题为“物色·绵延”,在当代艺术展之外,还囊括了国际设计展和国际建筑展的版块。当双年展的目光再次聚焦城市,并引入纯艺术之外的多维视角,再加上政府的大力扶持,本届双年展的市民参与热情盛况空前。当然,十年之后终于由“民办”走向“官办”,似乎预示着成都双年展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运营模式中,但不可忽略的是,这种性质转变带来的制度和组织转型显然还需要更长的磨合期,在2013年的第六届成都双年展中,由政府引入的年轻策展人团队和成都双年展的老团队之间的碰撞恰恰体现了转型期间的种种挑战。


当2021成都双年展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维度延展开来时,回顾二十年来成都双年展走过的历程,不难看出其是如何一路艰难摸索而来。在历届的主题与展览机制中,也能看到彼此之间的矛盾与妥协,它们游走于“精英的”与“大众的”,“学术的”与“商业的”之间,数年间探讨的许多问题仍然是现在的热点,譬如传统水墨的当代转换,大众文化与城市景观等。它以一种循环往复的模式滚动向前,解决了一些问题,保留了一些模式,也无疑在不停地带来新的思考空间。


“物色·绵延——成都双年展”现场

图片来源见参考资料6。


切入与刺激:

西南艺术群体与成都

双年展较之其它不同的展览形式而言,特点之一在于关注“当下”,即此时此地发生的艺术文化活动以及它们对于日常生活的景观再现的影响;此外,依托于不同的城市历史和文化精神而呈现出的“在地性”,这些文化活动也可能回溯地域历史以及集体记忆的生产与架构。5 因此,在城市中持续进行的双年展往往是观察当地的艺术群体面貌,城市文明的记忆与发展的绝佳途径。


在本届成都双年展的17个平行展中,于蓝顶美术馆呈现的“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梳理了成都、重庆、贵阳、昆明的代表艺术家群体,正是直观地以个案梳理并勾勒了成都双年展地处的西南地区艺术群落的历史与现状。“重要的不是艺术聚集的形式,而在于艺术聚集的文化精神”,策展人蓝庆伟在展览序言中回溯了从“85新潮”,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再到迈入新世纪的历史流变中,艺术家群体作为艺术创作方式的诞生、瓦解与再涌现。


“都市铆钉:艺术群落在西南”展览现场

图片来源:蓝顶美术馆


与出现于新千年的北京的798艺术区与上海的M50艺术区等一样,在成都,蓝顶艺术区是极具代表性的由艺术家自发形成的以工作室为基础的艺术群落。近年来,随着区域内美术馆、公共艺术空间的开放及相关辅助设施的完善,蓝顶艺术区已经逐渐发展为一个集合创作、研究与生活的艺术社区,代表着西南艺术家群体的面貌和精神,并以一种活跃的状态嵌入成都城市文化的构建与发展之中。


而西南艺术群体的活跃与特殊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出现的“伤痕美术”现象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八五新潮”运动中已可以看到。从“伤痕美术“而来,有别于时代主流的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塑造,在这一时期的西南地区艺术家以罗中立、程丛林、何多苓、高小华等为代表,创作呈现出对生活与生命细致入微的观察与体验,侧重于普通人的命运与情感的细腻刻画和表达。而随后1985年由《新具象画展》引出的“新具象团体”代表艺术家毛旭辉、张晓刚等受到大量西方现代小说和哲学著作的影响,作品中呈现出极强的表现主义意味,刻画生命的复杂情感、人在环境与社会中的异化等主题。


1985年《新具象画展》部分作者合影

来源:http://www.art-ba-ba.com/


深处西南腹地,远离主流浪潮,地缘性的聚集让西南艺术群落得以发展自己的艺术性格,并渐渐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疆域内自成一块稳定而独特的版图。而具体到成都,作为西南艺术群落的主要活动城市之一,因其地理、气候、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等带来的城市性格与人文民俗,当地艺术家的创作一方面善于抓取生活的细节与气息,另一方面大胆而先锋性地探索也能够最大程度被这座城市和其中的居民所包容。除此之外,诗歌、文学、音乐、戏剧等更多元的文化形式也一直活跃于成都,且随着近十年来公立、民营美术馆、博物馆群、剧场等的大量兴起而走入市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如麓湖等集合了美术馆、剧场、生态公园等的综合艺术社区更是极大地促进了城市中艺术与艺术、艺术与生活之间的相互融合。


从伤痕美术、八五新潮到迈入新千年,正如成都双年展从民办走向官办的历程,在政府近年来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投入与扶持之下,成都当地的艺术精神从点状的几个艺术区逐步蔓延至市民生活之中,各类展览、文化活动、艺博会等也步入大众视野。但有趣的是,似乎是内部文化的活跃与涌动及其和日常生活的高度共鸣已经足够丰富,且形成了一套稳定的内循环,当地的艺术群落与市民反而对外来文化、艺术与思潮的探索显得并不那么热情与主动。而2021成都双年展却恰恰以一种“强势”的艺术体量与阵容切入到了这一稳定的圈层之中,正如本次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吕澎认为:“成都这座城市以及其中的人对外来文化与艺术保持着一种从容,这是这个城市特有的性格与心态。但从艺术生态来说,以此次双年展带来的国内外当代艺术家的丰富艺术面貌作为一种刺激和切入,对成都当地的艺术家、艺术与文化的活跃、开放以及进一步发展都显得十分重要。6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展览现场


超融体:

让成都拥有一些新东西

事实上,此次规模空前的成都双年展对广泛的市民公众来说同样也是一次积极地”刺激”,它带来的远不止来自其它国家与文化的艺术作品,还有观看世界、体味生活和尊重爱与生命的更多视角,这在后疫情时代的种种困境和挑战中显得尤为可贵。基于“公园城市”的发展理念,依托于天府艺术公园中的两座新馆——成都市天府美术馆及成都市当代艺术馆的落成,以及全城联动的平行展,再次重启的成都双年展呈现出一种将双年展从美术馆展览空间向城市公共空间解放的意图。当然,观众面对如此艺术盛宴应如何观看、发现与反馈,对观众自身、艺术家和策展人来说或许则是另一重挑战。


成都市天府美术馆、成都市当代艺术馆外景及模型


要大致浏览完坐落于占地面积超过3000亩的天府艺术公园中的两座美术馆,及在馆内呈现的8个主题版块展,从现场带来的反馈可知,一个下午的时间仍然显得仓促紧凑。在第一板块“多态共生”中,来自12个国家的39位知名艺术家齐聚于此,用诞生于不同文化语境下的最新创作与思想阐释着在人类命运日益紧密共联的今天,丰富的艺术样态将如何共生。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莱安德罗·埃利希(Leandro Erlich)、卡塔琳娜·格罗斯(Katharina Grosse)、徐道获(Do Ho Suh)等国际艺术家第一次走进成都的视野,全球化下的视野与议题在他们每个人强有力的艺术表现中,交织集中呈现于第一个展厅中。


如果说“多态共生”版块正是此次“超融体”主题所强调的微缩版的当代艺术文化景观,那么“时潮共燃”版块则从当代艺术与时尚、设计相互交融的理念出发,关注到了活跃于这个时代的文化艺术产业、商业艺术与大众文化。它更深入地走进了人类赖以为生的消费社会、物质文化甚至是日常生活,以艺术、设计和思想之间的交互为桥梁,呈现出当代文化景观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展览现场


从主题展“超融体”下的八个版块中,变动的世界格局、生态文明、文化关系、科技进步、艺术教育等隶属于这个时代的热点话题被悉数纳入,通过不同文化背景的艺术家的思想与创作展开讨论,正是步入成都的“世界”;与此同时,以成都的城市性格、艺术历程与文化现象为基点,平行展中更多着眼于“在地”的切入视角与案例研究,以丰富的细节和视角呈现出这座城市对剧烈变动的时代的回应,是走向世界的成都。而“超融体”的意图或许并不在于让每个观众都理解世界与时代飞速变化中产生的巨大信息量,而在于为一座城市和这座城市中的人带去一些新的思路和视角,让他们从中能各有所得。


目前,本届成都双年展的开放与观展仍需遵循严格的疫情防控政策,这让这场本该在初冬掀起热浪的艺术盛宴暂时性地蛰伏了下来。但这段开展后的“冷静期”却也恰恰给予我们了时间去回顾这座城市和诞生于其中的双年展的历史和发展,也有了一定的空间去反思在旧世纪末与新世纪初交汇时提出的那些问题在当下是否已经有了出路和答案:以双年展为一个契机,我们是否已经找到了能够支撑平等对话的当代尺度?双年展作为自西方而来的舶来品,是否已经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产生了可供借鉴的本土经验?双年展中的艺术作品以及背后的知识生产应该如何与所在城市、区域和居民发生真实的关系?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展览现场


当然,这种回溯并不意味着双年展要囿于历史和传统的局限,梳理过去发生的艺术与问题;正相反,它深刻参与并塑造了当下关注“正在发生”的双年展。无疑,从首次出现到今天的遍地开花,双年展在国内的筹办与运营已经日渐成熟,依托于不同城市文化场域,每个双年展也因地制宜地呈现出不同的策略与气质。但一个双年展要成为一座城市的名片,见证并参与城市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势必要要求一种持续性的“在场”,这种持续性一方面需要不间断的学术归纳与梳理,形成可视的城市文化文献与收藏,另一方面也需要走出精英化艺术所筑起的高墙,以更为普世的形式将艺术带入城市空间与日常生活,并不断更新策略以适应不断更新的城市文化。而成都特有的历史基因与文化性格所表现出的包容和开放正为这两方面的相互平衡提供了绝佳的实验场域,过去的二十年间成都双年展逐渐摸索出了一条自己的道路,在“超融体”带来的盛大重启之下,它未来的持续在场性同样值得期待。


据悉,“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将持续至2022年4月6日,“未然共思”国际美术馆馆长峰会将于展览期间举办。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展览现场


文/周纬萌

图、视频/刘居睿、郭曦蔓 ©️ 艺讯网,吕澎

(除特殊标注外)


注释:

1. 范迪安,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前言》,2021年。

2. 张颖川,《与邓鸿先生对话——关于2001年首届成都双年展》,《艺术·生活》,2002年。

3. 刘骁纯 ,《“从地下走向国外”的状态应该改变——上海双年展的价值》,《艺术当代》,2018。

4. 贾方舟、邹跃进,《第四届成都双年展》,《大艺术》,2010年。

5. Federica Martini and Vittoria Martini, Just Another Exhibition: Histories and Politics of Biennials, Postmedia Books, 2011.

6. 根据艺讯网采访“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学术委员会主任吕澎内容整理,2021年。


参考资料:

1.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展览资料,2021年。

2. 邓鸿,刘骁纯《样板·架上——2001年成都双年展》画册,四川美术出版社,2001年。

3. 冯博一,《关于策划第二届成都双年展的思考》,《当代艺术新闻》,2005年。

https://news.artron.net/20050914/n6373.html

4. 冯斌,沈揆一,《重新启动——第三届成都双年展》画册,河北美术出版社,2007年。

5. 《物色·绵延2011成都双年展》画册,四川美术出版社,2011年。

6. 《从地域的视角出发——吕澎访谈》,《当代美术家》,2019年。

7. 阮晶京,《成都双年展回顾》,《艺术中国》,2013年。

http://art.china.cn/huodong/2013-07/31/content_6169444.htm

8. 《成都双年展十年:正剧登场反讽消失》,《中国新闻周刊》,2009年。

http://www.artsweb.cn/newscontent.php?id=6057


展览信息

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

日期: 2021.11.06—2022.04.06

地点: 成都天府艺术公园

成都市美术馆A区(成都市天府美术馆)、成都市美术馆B区(成都市当代艺术馆)


总策展人: 范迪安 

学术委员会主任: 吕  澎 


展览学术委员会(按姓氏笔划排序):

王明贤、王春辰、王绍强、王璜生、吕品晶、刘家琨、李青稞、张子康、苏新平、吴洪亮、何桂彦、宋协伟、杨    卫、范迪安、周春芽、邱志杰、冀少峰


专题策展人:

多态共生:范迪安、吕   澎、张子康、邱志杰、杨   卫、冀少峰

家园共栖:方振宁、韩   涛

智能共振:邱志杰、邵志飞(Jeffery Shaw)

时潮共燃:纪玉洁、周   博

生态共度:王绍强、贾蕴博

意匠共鸣:何桂彦、李珂珂

民族共情:吴洪亮、薛   江

美育共线:吕   澎、王春辰


国际美术馆馆长峰会:

未然共思:张子康、高   高




最新英文国际月刊新鲜出炉

👇

免费订阅请主页对话框留言“订阅”


 CAFA ART INFO 

 英文版 


Facebook/Twitter

国际同步全部资讯

@CAFAartinfo

https://www.facebook.com/CAFAArtInfo

https://twitter.com/cafaartinfo

最新国际月刊已出

订阅请留言


版权声明:所有发表于“中央美术学院艺术资讯网CAFA ART INFO” 中英文版(http://www.cafa.com.cn) 及所属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的内容均应受到国际版权条例的保护,未经授权不得擅自转载使用。

如需申请获得合作授权和内容转载许可,可后台留言“转载”,查看细则并留言联系,或邮件联系editor@cafa.edu.cn(中文)/artinfo@cafa.edu.cn (英文)。获得授权使用的转载,并注明“来源:中央美院艺讯网/CAFA ART INFO)。未经许可不得擅自转载或摘录编改文字和图片,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Copyright notice 

© CAFA ART INFO,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of the information in the various pages of CAFA ART INFO web site and WeChat is issued by CAFA ART INFO (http://www.cafa.com.cn) for public distribution. It is protected under international conventions and under national laws on copyright. For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authorization and reproduction permission, please contact editor@cafa.edu.cn(CN)/artinfo@cafa.edu.cn(EN). Any use of information in the web site or WeChat updates should be accompanied by an acknowledgement of CAFA ART INFO as the source, citing the uniform resource locator (URL) of the article. Unlawful copying and re-using parts of our copyright protected texts and images will result in legal action. 


 ——TRAVEL WITH ART—— 

为使真正的艺术爱好者能够有机会深入了解展览、作品、艺术家及背后的故事,CAFA艺讯网启动全新项目「TRAVEL WITH ART」,联合众多著名策展人、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师、人文学者等一同为大家呈现多元的线上&线下艺术活动!


后台回复“看展”即可获取更多信息,加入艺讯友邻群。


For genuine art lovers who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exhibitions, artworks, artists as well as stories behind them, CAFA ART INFO initiates a brand new project to invite you to visit exhibitions.

CAFA ART INFO


微信公众号


CAFA ART INFO


新浪微博

中央美术学院艺讯网


专业学术角度

解读艺术发生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央美院艺讯网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作品分享 科技前沿

1756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