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台湖舞美国际论坛2 ——数字化时代的表演整体设计
-
原创 2021-10-27
☝点击上方蓝字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右上角“...”→“设为星标”
9月28日,2021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开幕。本届论坛为期2天,以“数字化与舞台艺术”为主题,由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国家大剧院、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共同主办。
9月29日,由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伊天夫担任主持,北京锋尚世纪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沙晓岚,著名服装及化妆造型设计师李锐丁,上海音乐学院数字媒体艺术学院院长尤继一,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视觉艺术家韩立勋,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舞台美术系书记、副主任胡佐,上海戏剧学院副教授、舞台美术系副主任、灯光教研室主任沈倩,通过现场对谈的方式,在论坛上进行了题为《数字化时代的表演整体设计》的讨论发言。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以大量生动详实的具体剧目为案例,讲述了它们在数字化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为在场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对谈环节
伊天夫:我们今日论坛的主题是“数字化时代的表演整体设计”,对于这个主题,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心中都会有很多的想法和看法,这种想法和看法会产生极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也正表明了思想的多元,或者对这样一个问题思考的多样性。今天我们通过各位专家在此共同发表对数字化时代下舞台艺术发展的畅想,可以给我们提供一种思考的内容,让我们看到当代的艺术家们是怎样在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践行着自己的艺术理想。他们所有的观点都代表他们个人的看法,正如论坛的宗旨一样,有论有谈,把思想的丰富性展现出来。
首先,我们有请韩立勋老师来谈一谈数字化时代对舞台艺术的一些认识、看法和观点。
韩立勋:各位老师,各位同仁,同学们,上午好!今天坐在观众席一直在听两位老师讲数字时代和我们对未来的畅想。对我个人来讲,对数字时代这种新名词还是保持我个人的看法。我接触数字领域比较早,90年代初就开始使用电脑,当时处理图形,后来做建模,在这上面花了不少时间。作为艺术家来讲,我个人认为艺术家是比较狭隘的,不带有很强烈的包容心,因为他看世界的角度非常自我,他不希望他看到的角度是别人看到过的。
如果说数字时代像一个很High的词冲击到我们创作过程,以至于牵制了我们的创作思路,我个人是持保留意见的,因为我创作的时候从来不去玩什么电脑,考虑什么设备、方式,用什么样的技术。我在做创作时候先去画画,进到画室以后闭上眼睛想象我的空间,怎样体会那种语境和情绪进行创作。如果碰到了什么需要去解决的问题,可能是物质解决不了的东西,弄点虚拟影像、虚拟现实,也不反对,但是这种东西我用起来比较小心。
前面其他老师也谈到自己的创作经历,创作有时候是很固执的。其实就是线和面的东西,一张图形用几根线,都是数字的呈现方式而已。数字和虚拟的东西,那不是心灵的东西,艺术家创作是心灵的创作。科学家是思考物质和物质之间的关系,这个物质和那个物质混搭在一起产生什么新的东西,艺术家考虑的和科学家截然相反,他考虑的是心的东西,我为什么爱你,我为什么要死亡,我死亡以后会变成什么样,艺术家考虑这种东西,自己无法去肯定的,只是想换一个角度去观察、去思考的一个状态。
所以刚才谈到数字时代,听起来很长知识,也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但是学习有两点,学习可以用,学习也可以唾弃,学会了以后觉得对我没用可以扔了它,有意义的东西可能学下来当养分吸收了,也可能还放在我的创作当中。所以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谢谢!
伊天夫:感谢韩立勋老师带给我们的分享。我在韩立勋分享他观点的时候,非常清楚地听到,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使用电脑了,但是后来他一直作为艺术家,认为要从心灵的角度去面对这个世界,而且以非常个人化的眼光去解释或者认识这个世界。他更希望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是以个人化的方式,表达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看法,我觉得这是一种观点,我们特别认同。当代社会中有大量这样的观点,对科技这种冷冰冰的东西好像是拒斥的。我想说的是,科学和技术是充满人性的,而人性使科学和技术得到更大的高扬,这也是一种观点。
下面有请沙晓岚老师给我们分享一下他的观点和看法。
沙晓岚:韩老师是很有个性的艺术家,他这个观点我非常欣赏。今天国家大剧院舞美基地确实把我震住了,感觉在一个大好形势下,我们整个舞美界在迅速发展迭代。数字化舞台,我个人觉得它是未来发展的方向,最近大家也从网络上看到很多的元宇宙的概念,元宇宙是虚拟式的沉浸世界,是通过AR、VR等3D技术和互联网组成的,就是数字化的未来。这跟我们舞美人要干的事很接近,并且已经深入到我们每一个舞美人的生活当中。大家知道,沉浸式、数字化、AR、VR一系列技术迅速革新,包括很多互联网公司都已经进军此类行业,这些都是未来数字化舞台扩大发展的启示,我们舞美人应当面对这个现实,我们更要去研究它,可以说元宇宙就是未来。
拿我们周围所经历事情来看,我觉得它已经进入到我们演出当中,不论是通俗的演唱会,还是戏剧、歌剧,或其他艺术剧种,共情是很重要的,我们需要的就是要引起共鸣让观众共情,在同一平台实现同频共振,以上这些手段就是我们与观众实现共情的巧妙媒介。
大家知道鸟巢里面要想演戏剧是非常难的,巨大的演出空间,让我们很难进行点对点的情感传递。数字化技术手段,就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在建党一百周年情景史诗《伟大征程》时有几段戏剧描写建党初期时候的动人场面,演员们在广场表演,通过即时摄影技术,大屏幕把演员的表演细节放大了,情绪也放大了。同时它集合了5G传输、电影化的拍摄手段,在大屏上呈现出电影画面的质感,实时地走到人物周围,带来跟平日在电视机前收看此类演艺活动时完全不同的体验。在我们演出里,既有舞台宏大的场面,又有细节戏剧的小点。这也是一个数字化应用到我们戏剧领域里的实例,效果也显而易见。
数字化舞台美术,确实是我们的未来,比如我们可以在外滩打造一台视觉公共艺术,我们可以通过AR技术,将上海中心变成一个参天大树,也可以重回我们神往的时代与周璇、张爱玲等传奇人物邂逅擦肩……我相信从视觉概念来讲,数字化是我们所有舞美人需要思考的。
我们用科技与创意,让梦境成真。我个人认为数字化舞美设计一定是我们将来舞台艺术的一个发展方向。我们在明年将推出我们自主IP的音乐剧,我们将在表演里面运用虚拟技术,让观众沉浸进去,有穿越感。相信它所产生的艺术感,产生的沉浸感,一定会让观众共情。相信数字化舞台一定是我们的未来。
伊天夫:感谢沙老师给我们的分享,在他的观点中,给我最为深刻的印象就是共情。在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服务于他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核心就是共情,而共情恰好是人类最需要的善和爱的本真情感,当然在沙老师的作品中,我们也能感受到另外一些东西,我能看到沙老师对他未来大型演出所做的预言,这些预言本身就是数字化在沙老师身上最精彩的体现。
当然,沙老师稍微谦虚了一点,他认为数字艺术更像未来的预言,其实在沙老师身上我个人认为体现了数字艺术发展最前端的水平。
下面有请李锐丁老师给我们做一下分享。
李锐丁:谢谢大家!首先,我要感谢国家大剧院,还有中国舞台美术学会举办的这一次数字技术与舞台艺术主题研讨会,让我来出席这个会,我非常开心,也有一点紧张,因为我不是研究智能数字技术的专家,本来日程上的问题差点来不了,可我又觉得这对我来说也是一次很难得学习机会,幸好还是来了。
开幕式第一天我虽然没有赶到,但我通过网上听了一些专家的演讲,对我是有一些启发的。北京邮电学院的吕廷杰老师,中央戏剧学院的宋震老师,等等,还有刚才伊天夫老师的演讲,我觉得都非常不错。我仅仅从我个人的角度对数字与艺术,舞台艺术方面给大家做一些探讨。
我是1988年到日本留学的,当时是读了武藏野美术大学,学的空间演出设计。其实日本在这个方面已经走得比较前沿了,电脑、游戏、舞台,包括演出,特别是一年一度的像中国春晚一样的“红白歌星会战”就已经运用现在说的数字化的舞台技术了,当时我就觉得非常好。九几年时有一段“红白歌星会战”节目,是索尼公司的创意,使用虚拟人像和人物同台演出,让人分不清真假,我感到非常惊奇与震撼。
日本大学出来后,去了东京的一家公司,这个公司就是我们2008年奥运会的服装设计师石岗瑛子工作过的地方,叫日本西武集团(PARCO株式会社)公司觉得我是一个搞设计的,1995年时就让我去学电脑设计。去了以后教电脑的老师觉得我用电脑绘画做得不错,但我当时还是感觉我不喜欢电脑,虽然别人觉得我不错。后来我把我手绘的画给他们一看——“你画这么好,你不用电脑更棒”,我也觉得我可能用手绘更好。我记得他讲过,现在电脑设计中就是缺少又会画画、又会电脑的人才。那时候九几年,中国电脑绘画刚起步,其实我在日本就已经接触到了。我是搞设计的,电脑制样裁剪服装那个时候就学过。
虽然我接触比较早,但是我扔得也比较快。什么原因?就像刚才韩立勋老师讲到的,如果我是一个艺术家的话,作为一个人,我的肌肉能力的训练,我自我思维的提高,可能比我掌握电脑技术更厉害,因为那个有专家去做,我本身不是搞理工科,也不是搞科学的,作为艺术家来讲,我用自己的手去做事更适合我。
今天这个主题讲的是舞台艺术,但是舞台艺术和个人的纯艺术状态还不同,因为它是一个公用艺术,就是刚才讲的整体设计,所以数字的介入是必须的,而且是要强化它的,也要去发展它的,但是作为设计师个人怎么做?我觉得需要探讨。
现在有一个现象,包括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我发现很多同学用电脑做设计都是不错的,但是让他们做手绘的话往往不像我们刚开始进入上海戏剧学院、中央戏剧学院时候的水平了。我今天看到高广健老师展览的作品都是手绘,反而觉得很奇特,因为现在好多设计都是P的图,突然我就发现,这个更加珍贵,因为人自己创作的所有东西,哪怕随便画的东西都是有价值的,而电脑无非是做一个超级拷贝。所以,它永远成不了艺术品,他可以作为一种游戏作品,或者观赏作品、公用场景作品,艺术作品一定还是人创作的。
8年前当宣布2020年奥运会在东京举办的时候,日本设计了一个LOGO,金黑红三个颜色的,设计出来后,投资方提供很多资金赞助,也做大肆宣传,结果发现那个是拷贝的,损失较大。从这以后日本提出他们在专业教学,特别是在大学基础教学中,认识到一个很重要的理念就是要做硬实力的教学。什么是硬实力?我当时理解硬实力是高科技的实力,其实专家讲的是人自身的实力,就是刚才我说的广健老师手绘的实力。
现在我们国家提倡高科技、数字化建设、数字化强化的同时,还得注意我们学生教育硬实力的培养。因为艺术,包括科技,都是为人服务的,科技总是让生活更美好、更精彩,但最终是为人服务。我们一直在说,小鸟本来在天上飞得很好,用飞机装起来帮它送到要去的地方,这完全是没有必要的。如果科技就是让人的生活更美好,如果科技是让人如虎添翼的话,那么首先,我们是不是应该让自己成为“虎”呢?我是因为被上戏聘任到学校教学,在中戏也是作为研究生导师,在这个过程中我觉得,从学生角度来讲,把学生培养成“虎”还得从硬实力出发,科技当然不错,但是一定要为我们人服务,最终科技使得我们人的生命拓展得更宽,让出更多时间让我们做自己的创作。
大家有剩余精力的时候搞艺术,利用科技把我们的生命拓得更宽,我们可以做更多的事,为何不做我们人自己的创作呢。科学的部分,科学家做也可以,我们用科学也可以,但是我认为这不矛盾,像沙晓岚老师刚才讲到的,他是统筹的人,他和我不一样,和韩立勋老师也不一样,我们比较个体一点。做企划的人一定要考虑这个东西怎么做,个人来讲,培养学生要分得细一点了,学生学习期间可以利用智能电脑作为一种工具,但我认为最好的工具还是造物者赋予我们的这双手,这才是最好的工具。我基本是这个态度。
伊天夫:感谢李锐丁老师,在李锐丁老师的分享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基本功特别重要,而且这种基本功对于艺术家本身特别重要。一个人通过自身掌握的某种术,然后运用自己思想进行思考,再通过自己的手,把自己的心象表现出来,我认同这种观点。但是,时代在发展,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李锐丁老师在日本上学期间,老师请他去做电脑绘画,他突然发现电脑绘画是不对的,他本身手绘能力很强,那其他人会让他继续发挥他手绘的力量。
沙晓岚:艺术家最讲究创造想象力,在数字世界的想象力是无穷的,让大家知道数字世界的想象力是一个现实的增强,而不是一个现实的再现。
伊天夫:我同意沙老师的观点,这个数字化不是具体到每一个人都要去数字化,数字化是我们整个时代的表征,就像工业化亦是我们时代的特征一样。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数字时代,数字化是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时代,借助数字技术提供给我们方方面面的便利,让人在更深层次上把人的属性、个性表达出来,我很认同沙老师的观点。
韩立勋:我认为数字时代最大的一个特征就是复制、拷贝、粘贴,这是关键词,作为艺术家关键词是“不确定”,他永远在不确定当中寻找自己的方向。所以,这是有本质区别的,数字时代更多的是应用,应用领域当中我觉得有很大的拓展性。
沙晓岚:数字不是用来绘画或者拷贝,而是用想像创作。
韩立勋:我比较认同你刚才那个观点,我们现在很High,看什么剧,看什么演出,只要进到那个空间当中,只要有秀的因素存在,媒体影像、LED投影、甚至AI等等,一大堆全都过来了。我觉得这个东西其实是时代的潮流,是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什么呢?要看到他对我们的伤害,我很关注这个问题。伤害在哪里,我们看到很多很多个性的丧失,为什么大家雷同,千篇一律,这个好像在那儿见过,这个头贴在那个人身上,那个人身上贴了个头,这个水用在那个花上,那个花用在那个蝴蝶上了……其实这个对我们是很大的伤害,因为它快,快餐对身体是有害的,就是这个意思,我认为它太快了,造成我们根本没有时间停顿思考,这也是一种伤害。
伊天夫:我接着韩立勋老师的话说一句,韩立勋老师是把数字理解为拷贝、粘贴等等吗?
韩立勋:不是,这是关键词,应用更多的是键,电脑上有很多键,但是拷贝复制粘贴那个键是用的最多的。
伊天夫:好,这也是一种观点,一会儿我们展开讨论。下面我们请尤继一老师给我们分享他的观点。
尤继一:谢谢国家大剧院和中国舞台美术学会请我来,我很忐忑,沙晓岚老师不光是同学们的偶像,也是我的偶像。我们上音是一所音乐院校,2008年开始我来筹办的数字媒体艺术学院。在教学过程中,在整个教学评估中,伊天夫老师也给了我们很多的指导,我们在舞美行当里面是最年轻的,所以我脑子里条款的约束也不太重,因为我是音乐学院里的数字媒体艺术学院,从开始就一直注重音乐、艺术科技的融合。
先说一下大概的案例。我是从2008年开始做的,2009年推出,2012年拿了文化部第四届科技创新奖的交响京剧《白娘子·爱情四季》,这个之后每年推出一部音乐剧场。音乐剧场本身的概念就是有音乐,有戏剧,有舞台科技,有多种艺术,但他不以哪种艺术为主,而且也不一定以戏剧的情形脉络推下来。我当初挑白娘子,是因为我觉得《白蛇传》这个戏人人都熟悉,春夏秋冬,春就是白娘子和许仙的邂逅,夏就是他们结婚、洞房,秋就是想要水漫金山,冬就是用了断桥,我和龚孝雄编剧,我是艺术和制作总监,2009年我用了很多数字技术,像压力传感、红外传感、音源传感。我的观点就是,京剧一定就是非常原汁原味的,但是要很新颖,在京剧服装上面,比如花旦衣服上的花是很大的,我把它压的很小,但是它的制式没变,腰会稍微收一点,这个戏大家也知道,许仙是小生,我把他改成老生,但是扮相是俊扮,因为我想的就是,把京剧的几种声音出来,有净的,有老生的声音,有花旦的声音。京剧所有剧的法海都是不勾脸的,我这个戏去请教了(尚老师),给法海也勾了脸,勾了半边金面,就代表他是半人半仙。在音乐设计上面,音乐首要动机就是Mi La Sol(3 6 5)。我这个戏第一句就是“最向往人间西湖”,提前吊了威亚录了一段演员身着戏服从天外飞来的镜头,用了舞台数字灯,导板唱完,利用DL.3数字灯的移动特性,将白娘子小青从剧场顶部飞落至舞台中的整个过程用影像来表现,随着舞台中的烟雾散尽,白娘子亮相在舞台中。在春的一幕中,我在剧场台口上方吊挂了一台投影机,随着白娘子小青双人戏水的动作,实时互动投影各种鱼儿戏水和水波纹的影像效果,最后一句“别有风情”几个字一出,马上就Mi La Sol(3 6 5)的音乐动机就出来了,配合白蛇在台上俯身挥水袖,预制好的湖水鱼儿的画面由演员手上的压力传感器控制,现场十分逼真。
京剧演员有时候会唱得快一点,有时候会唱得慢一点,容易卡不准,因此我用音频(当时想用红外,但是红外还不太成熟),只要出现这个动机鱼就出来,正好配合演员戏水,观众都能看到台上的鱼,这个更加丰富和美化了舞台,包括我后面每一幕都有不同的音乐动机,包括后面的水漫金山,那个水的出现也是靠音乐主要动机来控制。通过一系列的项目,给我的感受是,首先要很好的继承好传统,传统的东西必须很传统,你要很京剧,你要很交响,传统功底非常好的情况下,技术可以拓展你的空间,可以拓展你的表现能力。
伊天夫:谢谢尤老师。下面我们有请胡佐老师分享一下他的看法。
胡佐: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前几天我在网上看到一个信息,介绍马斯克创办的脑机接口公司,发布了一个3分28秒的新视频,视频里面是一只脑袋里嵌入了芯片的猴子,正在玩一个电子乒乓球的游戏,猴子没有做任何动作,只是用它的意念在驱动这个游戏,我当时看完之后特别有感触。再结合今天我们的主题,我感到得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有这么多科学发明、科学技术经常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科学的脚步不可阻挡,数字化时代已经来临,我们没有必要惧怕它、对抗它,而应该去积极地迎接它,拥抱它。
从论坛开始到现在我认真听了大家的演讲,听下来之后,我觉得对数字化和舞台艺术的讨论,其实就是对我们当代舞台美术的一种态势和展望的思考。我认为当代舞台美术的特点实质上就是六个字:“开放、多样、融合”。
首先,从“开放”的层面上讲,当代舞台美术它早已走出了剧场,超越了舞台,走到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它已经非常地开放。而数字艺术为舞台美术提供、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原本已经很开放的舞台美术更加开放,使我们超越和打破了原来的物理空间,为我们建构了一个虚拟的空间。刚才沙老师讲到互联网信息传输的发达,也正是由于这个技术,使得原本用于视频会议的系统被搬上舞台,实现了本地和异地演员的同台演出,因此戏剧可以在任何地点发生。这些都使得戏剧艺术连同舞台美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其次,是“多样”的层面。当代舞台美术是极其的多样化,从种类看就有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中国戏曲等,同时各种类因为表演艺术手段和表现形式不一样,又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式。而数字艺术和舞台美术的结合,又为我们提供了多样性和可能性,因为数字艺术本身已经形成了一种范式,这种新的范式必然会使舞台美术发生巨大的变化。因为舞台美术有一个特点,它就像海绵吸水一样,可以随时随地地吸收我们目前正在进行当中的所有的科学技术的成果,所以,数字艺术为舞台美术带来了新的维度。比如说斯沃博达当年就是运用投影建立了他的“光和活动”的戏剧,为四维空间的拓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但是,今天的数字技术又发生质的变化,不仅仅是投影,各种各样的AR、VR,包括激光影像、3D打印等最新科技全部应用在舞台当中,所以必然会造成极大的多样。
第三,是“融合”层面。当代舞台美术受后现代主义多元文化的影响,呈现出多元、多样、融合的态势。现在的很多演出,没有一种单一的固定的样式,也看不到哪一种风格能够独领风骚、独尊一家。反之,我们往往能在一个艺术作品当中看到很多其他风格和形式的影子,所以,它是融合的。那么数字艺术进入到舞台美术,一定也是高度融合在一起,一定会为我们舞台美术创造更多的艺术表现力。
以上三点,是数字技术给舞台美术带来的机遇,这是它的优点。但数字的运用也不是万能的,对它应该要有所警示。针对这些,我有两点思考。
第一点,不能盲目地被技术左右,应该主动或者巧妙地让技术优雅地为艺术服务,这是我的第一个观点。前几天我在上海看了刘杏林老师的《红楼梦》,这个戏一开场的时候,叠在地上的几块白板,慢慢升起打开变成了一个白的盒子,这么一个技术构成的动作变化就是刘杏林老师设计思想的展示。“眼见他起朱楼”,设计者正是凭借对这句话的理解,把《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或者封建势力的象征,顷刻之间化为乌有的状态展现地淋漓尽致。另外,正展示在国家大剧院里面的苏剧《国鼎魂》的设计方案,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当时我在构思时,因为舞台空间有无数个场景,所以也使用了数字控制的机械来创造了一个可变的空间。而用这个技术的目的,也是想达到我对剧本和人物的理解,主人公坚守信念,一生守护宝鼎,这个封闭的空间不断打开合拢,在一开一合之间就展示了主人公的坚定信念。
第二点思考,要让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从物理的整合化为化学的融合。要像盐溶于水,潜移默化地起到作用,而不是看上去在炫耀技术,而是让技术悄悄地融入到这个戏剧,融入到舞台美术当中来。
由此,我想起一位跨界导演罗伯特·勒帕吉,他执导的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的《尼伯龙根的指环》和太阳马戏团的《KA》秀大家都很熟悉。他在很多演出中都使用了数字技术,但是,他的技术里面却渗透了他深刻的思想和内涵。
我借用他的一个观点作为我的总结吧,他说,戏剧悄悄地融入到技术里去了,技术里就有了诗歌。虽然他的很多演出都使用了技术,但是他不想让观众看见这些复杂的技术,他希望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非常干净、简约的舞台,如果真正能做到这一点,舞台上的诗意就诞生了,技术就让位于艺术,魔法就发挥了作用。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谢谢!
伊天夫:感谢胡佐老师。下面请沈倩老师分享一下她的思考。
沈倩:各位老师好,今天我分享一下我们现在正在做的一件事,上海戏剧学院正在和上海理工大学一起合作建造上戏数字化实验剧院。
上戏实验剧院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这个剧场当时的建造理念是相当超前的:首先,它是一个比较标准的品字型舞台,这在当时并不多见;其次它环绕设置了一系列专业实验室,如灯光实验室、绘景实验室等等。
“实验剧院”的名称就代表了这个剧场建造的初衷:探索和实验。三十多年来,上戏一代代的老师和学生在这个剧场里创造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带有试验性和探索性的剧目,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专业人才。
面对数字时代,我们希望这个剧场能够继续保持青春和活力,尝试新的探索和实验。我们正在和上海理工大学合作,建造上戏数字实验剧院。第一步,我们正在进行智能化移动式吊杆系统的研发。我们目前使用的横向吊杆系统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吊杆系统从无到有、从手拉到电动、从模拟到数字,每一次技术进步都推动了演出面貌的革新,拓展了艺术家创造的空间。但我们目前的吊杆系统并不是完美的,比如,他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空间的浪费;经典的镜框式舞台灯位系统也是依托在横向吊杆的基础上的,面对当下的艺术创作新样态,艺术家们也期待能有一个更自由的照明空间。出于这种考虑,我们希望寻找一种更灵活、更自由、更环保的吊挂方式,给艺术创作注入新的可能性。
这个吊杆系统只是一个开始,我们还将进行数字化灯光系统、数字化音响系统、数字化剧场管理系统的设计和探索,希望能利用数字技术创造更加智能、更加自由、更加环保的演艺空间。
伊天夫:感谢,沈倩老师。我补充一下她还没说的一句话,上海戏剧学院在建设数字化实验剧场的过程中,一定会向国家大剧院不断地学习、取经,看国家大剧院如何实现数字化剧场的,以此我们去“拷贝”或者再创造。
在接下来仅剩的时间里,我希望刚才意犹未尽的几位老师,把他们的思想、观点和想法,拿出来相互交流一下。
李锐丁:刚才胡老师最后结尾时候讲到技术怎么变成诗一样呈现出来,它的源头在哪儿?靠人,人从什么地方训练出来的,训练还是靠自己。就像韩立勋老师讲到的,高广健老师的设计大家都知道非常了不起,就是因为他手绘的自由性,人的思路是随性的、自然的、浪漫的;就像昨天宋老师讲到的,莫名其妙的,这种莫名其妙的手绘上表现出来的同时就是设计,这个设计是带情感的,所以所谓的技术能像诗一样的呈现,前提是这个人有诗一样的脑子,不然怎么呈现呢?反之它一定是假的,一定是枯燥无味的。
韩立勋:如果说数字时代已经到来,我们仍在寻找未来方向的话,我更愿意在这个时代当中困惑着、焦虑着、存在着。
沙晓岚:舞美数字化,一定要把眼界放大,不能局限于设备与手段的层面,就像是经典和流行这个矛盾。我所说的眼界,就是一个想像的空间,像音乐可视化,也就是数字化,不应该局限于手段和形式;比如超高层建筑上面通常会装一个阻尼器,会随着地球运转及风速等自然影响晃动,数字专家编写一套程序,跟它结合之后,就形成新的艺术作品,它是可遇不可求的,是大自然结合科技形成的艺术品。包括现在的元宇宙、AR、VR等,这些新的艺术创造手段,我们不要把它割裂,更不要排斥它,就像经典和流行并不矛盾,技术和艺术的发展也不冲突,这是一个迭代。我们生存在0和1这个时代里面,数字化时代需要我们展开想像的翅膀,我只是想说一点,我们不能绝对化。我们将生活在一个自我与增强现实融合的时代,这就是未来。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的时候,要培养他的想象力,要打开空间,有自己的眼界。还要大胆尝试用各种各样的艺术门类和手段形成共情,相信数字时代给我们带来的一定是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
尤继一:沙老师那个观点我很同意,我跟新华社合作音乐人工智能,一开始觉得音乐人工智能是比较学术的。作曲家是有情感的,风花雪月,机器做出来的就只是模板。但是新华社跟我说,是作曲家的思维,加上对音乐的应用。因为是数字时代,讲到应用音乐,我自己感受软件配上吉他真的好听。他说新华社每天供给全世界各种通讯社的图片需要配点音乐的,将近20万张,我没有20万段音乐,要么侵权了,要么制作不过来。如果运用人工智能,提供图片之后音乐自己就能够出来了,这个市场非常大。
所以,现在整个市场,数字化已经影响到我们生活非常非常之深,我们要客观地拥抱它,要适应它。我相信以后在舞台空间上,各种想像中的不可能都会实现,这是我自己的一个观点。
伊天夫:刚才在座各位老师的发言给我的启迪特别大,李锐丁老师说,要表达诗意心里得先有诗意,我完全认同,如果说人心里没有诗意的话,他所借助的所有科技手段都必将是技术的,而不是心灵的诗意。
当然,韩立勋老师犹豫和彷徨我也认同,他作为一个艺术家很在意自己心灵的感受,我们做这个论坛时候我在底下特意说,这是一个论坛,在论坛当中就可以有思想的碰撞和火花,但是看起来韩立勋老师还是比较克制他的思想,因为我们有一个主题,有一个范围,韩立勋老师好像有点保守了,没有充分的表达这些观点,如果以后我们有再论坛的机会我很希望听到你未表达的观点。
用沙晓岚老师的话做结尾,沙晓岚老师两句话在我记忆里特别深刻,首先他对数字化理想是非常宏观的,他说数字化是想像,没有理解为具体的电脑技术,具体的0和1的数字。确实在数字化时代,人们面对未来,没有想像不可能有这样的想法,正是因为想像让人插上翅膀。
沙老师还有另外一个观点“共情”无论人有怎么样的想像,无论人飞往宇宙,飞往太空,但是它在人的心底里,一定是以“情”的方式,以“爱”的方式,让我们人类获得永存。我觉得数字化和舞台艺术所要表达的思想在我个人理解上,在这个层面上,数字化让我们的人更具有“人性的精神”。
摄影:闫妍 雪祺
责编:雪祺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