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向光而生!扎哈·哈迪德的建筑照明

2021-10-23


【序】

照明是一门艺术,不局限于技术;照明是一门具有独立特点的专业,首先是艺术类专业,但也离不开技术,它与建筑、室内、景观一样既有艺术的活力、又有生命的表现力;它体现了人的感知,也影响着人的感知,与建筑、室内、景观一并影响着人们生活的环境,为环境增添风景。随着建筑、城市规划等行业的发展,照明作为后起之秀,其行业发展极为迅速,越来越被重视和关注。建筑设计师、室内设计师、景观设计师、电气设计师都越来越离不开照明设计师,照明已经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三不管”专业,其设计越来越受到重视,也已成为建筑、景观、室内设计师们具有新时代竞争力的必备能力之一。而作为机电工程师也不例外,从触摸“铁疙瘩”,埋头算照度,到品赏光的艺术,也是一个跨界提升;同时只有正确理解了照明意图,才能更好的做好电气的技术支持,保障灯光效果顺利实现。本文选择几篇典型案例和论文,供大家探讨和讨论:


值得收藏细品的照明探讨(1):


建筑照明·名家欣赏



向光而生!扎哈·哈迪德的建筑照明

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 的项目引人注目,不仅因为她处理有形材料的创新方式,还因为她对光介质的想象力。她的碎片化和流动性理论现在是众所周知的设计技术,使她能够寻找形式。然而,她在使用光来渲染她的建筑方面的进步经常被忽视——尽管它们成为揭示和解释她的建筑的基本要素。从她早期维特拉消防站的极简灯光线到Leeza SOHO 摩天大楼的世界最高中庭的三年过渡,它收集了丰富的日光,展示了扎哈·哈迪德的光辉遗产的显着发展。


光缩小了建筑与我们的感知之间的差距。我们不是直接用眼睛而是通过反射光来感知形式和材料。乍一看,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对光的使用可能会以她的灯光线条呈现出图形化的效果。尽管如此,这位贵妇人的操作非常巧妙,以增强她的建筑想象力。发光的线条——无论是作为灯具还是窗户——都是她早期作品的特征,而发光的领域和光彩的发挥则是后来出现的。



解构光线


决定性的非平行线标志着她的第一座建筑的爆发力:维特拉消防站(Weil am Rhein,1993 年)——用原位混凝土墙清晰地表达了张力。天花板上、墙壁和地面之间或墙壁和飞天屋顶之间的光线以锐利的边缘加强了线性建筑。在室内,墙壁和天花板之间的光隙也解构了传统的建筑结构。甚至独特的遮阳帘的设计也强化了线性图案语言。精确的光线作为她至上主义画作的内置表现而出现。虽然室内灯具的边缘与尖锐的混凝土线条相呼应,但柔和、漫射的内外照明在某种程度上抵消了建筑形式的能量。


将城市线改造成发光条


扎哈·哈迪德 (Zaha Hadid) 对抽象绘画的探索导致了对照明和灯具的多种图形解释。为了将周围的景观与她的新结构交织在一起,哈迪德分析了抽象的城市交通模式,并将其转化为灯具模式。在斯特拉斯堡的 Hoenheim-Nord Terminus and Car Park(2001 年),她对白色道路标记着迷,并将它们转换成白色线性漫射灯具——或者作为条带集成在混凝土屋顶上,或者作为停车场的倾斜杆。


连贯的表格从窗户流向天花板


Phaeno 科学中心(沃尔夫斯堡,2005 年)是哈迪德照明想象的决定性转折点。建筑物表面的窗户和灯具采用相同的形式,创造了一种整体的设计方法,从而从哈迪德早期的线条和尖角开始。高架混凝土结构产生了一个大的阴影区域,一侧的日光视野加强了黑暗空隙的印象。作为对比,漫射天花板灯具介入昏暗的气氛中。对角线的建筑结构被转化为立面的菱形窗户。与早期具有锋利边缘的项目相比,哈迪德在这里的形式呈现出弯曲的形状,标志着向流体设计的过渡。为了形成一个连贯的外表面,菱形轮廓也应用于高架博物馆的底部。因此,参观者感受到了一种包含日光和人工照明的整体形式方法。


介绍闪亮的风景倒影


Nordpark 火车站(因斯布鲁克,2007 年)在哈迪德的作品中开启了一个轻盈流畅的新时期。在这里,光线不会被混凝土吸收,而是被玻璃反射。受当地冰川碛和冰层的启发,哈迪德显着增加了她表面的反射率,以获得令人惊叹的镜像。因此,该结构并非孤立于景观中,而是嵌入了当地景观的特征。在车站附近和车站附近移动时,复杂的镜像会刺激观众的感知。夜间照明,车站散发出充满活力的光芒。多年后,蛇形萨克勒画廊(伦敦,2013 年)的光滑表面让人想起因斯布鲁克的浮冰结构。



通过日光和照明增强流动性


虽然哈迪德通常将她优美的流动形式主要应用于建筑物的外部,但 MAXXI 的内部,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罗马,2009 年)超越了其立面的空间能量。她在意大利博物馆中形成了流体形式、日光和灯光之间和谐统一的独特感觉。线性百叶窗遵循概念网格并过滤阳光——确保结构曲线的柔和光线。电气照明尽可能隐藏。黑色楼梯与其白色发光底面形成强烈对比。漫射光流经建筑,与动态线条和黑白材料对比形成平静的对位。


金色的魅力和灿烂的星空


经过一段时间的原始、凉爽、混凝土建筑,哈迪德第一次在广州歌剧院(中国,2010)中营造出温暖、金色和光泽的氛围。礼堂的设计是由流动性和无缝性驱动的。天花板上数以千计的光像素让观众想起梦幻般的星空。层叠阳台上的灯光图案让人联想到瀑布中的倒影。这些波浪与三角形立面图案的水晶外观形成鲜明对比。


保持白天和黑夜的流动性


在盖达尔阿利耶夫中心争取同质化(巴库,2012 年)导致光与影的渐变更加柔和。白天,体量反射光线,太阳的整体阴影图案占主导地位,光滑的表面没有任何子纹理干扰。平面玻璃幕墙反映了周围的环境。到了晚上,室内光线流向外表面,室外泛光灯增强了建筑的几何形状。因此,礼堂中的流畅线条也显示出柔和的亮度渐变。与广州歌剧院的星空灯具布置相反,巴库的灯光巧妙地融入了木制天花板和墙壁——几乎看不见观众的视线。额外的海湾照明强调了光线在流体形式上的漫射作用。


像素化亮度


近期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南京,2016 年)展示的不是盖达尔阿利耶夫中心的同质性,而是从垂直玻璃塔到水平混凝土裙楼的动态过渡。菱形面板——再次让我们想起 Phaeno 科学中心的图案——逐渐从透明玻璃转变为纤维混凝土面板。内部呈现了流体光度的另一个进步。与盖达尔·阿利耶夫中心和广州歌剧院的大礼堂的照明离散地融入天花板或看起来像星空相比,南京中心展示了一个几乎令人反感的发光表面。起伏的线条中的数百个小孔遵循动态的内部几何形状进行照明。大厅中的点状天花板象征着独特的发光像素美学,其中广州的星顶在南京变成了发光的圆盘。很明显,固体与发光表面的关系已经转移到了光的一侧。


闪闪发光的刻面打破了音量


虽然哈迪德之前曾与玻璃封闭的建筑合作过,就像 Nordpark 火车站的流畅语言一样,但她的新港口住宅(安特卫普,2016 年)引入了对浮动玻璃体积的碎片化解释。建筑物延伸部分的大部分三角形面都是透明的,只有少数是不透明的。结合其波纹表面,立面传达了一个非常有活力的形象——在不同的日光情况下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从她在维特拉消防站的哑光现浇混凝土墙,在安特卫普,哈迪德已经为外墙带来了闪闪发光的外观。她仍然以碎片化的方式打破了体积,但这一次不仅通过形式而且通过反思。



回顾扎哈·哈迪德的职业生涯,我们可以确定关于她的设计策略的决定性转折点,体现在 Nordpark 火车站,在那里,连续性和流动性将她的解构主义和碎片化推到一边。这一步也被翻译成了一种新的光之语言。哑光立面表面随后被反射补充或取代,建筑开始反映周围环境。同样,她的室内设计从原始混凝土变成了纯粹的白色,在关键空间变成了迷人的金色。扎根于至上主义绘画的视觉语言,哈迪德经常将几何线条转化为漫射发光的光线和曲线。因此,她早期的照明看起来更像是一种平面设计的表达,而不是利用光的全部潜力来解释建筑。同时,她的漫射照明创造了一种柔和的氛围,其中空间的能量源于流体形式。但她并没有使用戏剧性的掠光来更生动地渲染形式或纹理。



值得一提的是,她顶住了用灯具设计来提升视觉效果的诱惑,而是将光本身作为建筑的一个重要维度。虽然她的一些同时代人研究了动态形式并接触媒体立面以探索新型动态城市场景,但哈迪德将她的设计参数限制在形式和反射上。令人惊讶的是,在推动众多形式和技术界限的同时,哈迪德几乎从未将她的绘画运动转化为她的建筑的动态照明。她的临时装置参数空间(哥本哈根,2013 年)代表了一个梦幻般的例外,其中光图案对膜的灵活运动做出反应,并嵌入到她的参数化建筑语言中。但是,尽管她的许多建筑都具有坚实的体量,但她已故的北京SOHO 摩天大楼却呈现出相反的策略。在这个项目中,对自然光的渴望将导致世界上最高的中庭。两半建筑之间的半透明鸿沟旨在营造一种充满日光的生活。通过这一点,以及她之前的所有项目,她已经找到了一条非凡的道路,从零散的光线到白天和黑夜的发光流动。



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 (31 October 1950 – 31 March 2016),普利兹克奖( Pritzker prize)获奖者,时装设计师,艺术家,是建筑界内最被人熟知的面孔。


扎哈标志性的曲线给她带来了无数的赞美与争议,然而她的盛名不仅源于参数化(parametricism)设计,而是她大胆运用几何结构来构造空间。尽管扎哈于2016年3月突然辞世,她的事务所将会坚持推动技术和创新,继续前行。近几十年,媒体的宣传巩固她在社会中的地位,但作为女人,她只需要一个名字,那就是:扎哈。






©版权声明:该文章素材来源于 ArchDaily (图片素材源于网络)作者:托马斯·席尔克 ,请联系原作者,本文由灯光帮编辑发布,如需转载,请在后台回复“转载”。 以上不是代表灯光帮观点,如有问题请联系作者,推广、招聘、投稿分享、加入灯光帮微信群、项目对接有任何疑问合作请您联系:dengguangbang_cn


往期精品推荐

(点击图片阅读原文)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灯光帮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建筑设计 空间展示 作品分享

20656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