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美丽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第二讲】李晓峰:山水人聚,村落之美

原创 2021-10-21

课程

美丽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导论

课程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精心打造的课程思政精品《美丽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课程于2021年10月开讲。课程共分为12期,采用系列讲座的形式进行,邀请12位资深教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从人居环境角度向大一新生讲述中国“悠久的建筑历史,独特的建筑体系,巨大的建设成就,丰富的文化遗产,振兴的美丽乡村,秀美的大好河山,持续的生态保护,创意的光影艺术”等主题,全面展示中国的“建筑之美、城市之美、生态之美、文化之美”。


通过学科导论课,围绕课程思政建设,解读设计改变生活,设计对人类的贡献,设计师的家国情怀,宣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巨大建设成就的同时,也提出未来的机遇与挑战,志在培养同学们对专业的热爱与责任担当。该课程入选学校课程思政示范项目,立项建设以来得到了本科生院的大力支持和指导。


授课地点为华中科技大学西十二教学楼N101教室,欢迎所有对建筑、城市、景观、设计感兴趣的同学参与学习交流。

第二讲 

“山水人聚,村落之美”

李晓峰教授开篇以一个青年学子用做美术辅导挣来的微薄工资“穷游”沈从文先生《边城》一书中描绘的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的故事讲述了自己与乡村聚落结下的不解之缘,在那段时间里,李晓峰教授探访了吉首、花垣、永顺、保靖、凤凰、怀化、张家界、王村、茶峒、老司城、矮寨……也用画笔记录了他眼中的“边城”,可以说那段湘西探访之旅,开启了一个建筑学子30余年的村落研究的旅程,也让他逐渐获得了发现和体验村落之美的多维视野……随后,他从五个方面展开讲述了自己对于“山水人聚,村落之美”的理解,从多维视角出发讲述了中国乡村之美。

青年李晓峰和他笔下的“边城”

1、山水格局——聚落风景之美

恩施彭家寨

饶氏庄园

湘西凤凰古城

洞庭湖蒿排世界

“乡村在当代为城市人所关注,为投资商所青睐,为旅游部门所重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很多人眼中,乡村是一道道不同于城市环境的美丽的“风景”。当聚落作为风景,自然山水环境也就成为我们需要重要的关注点,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与山水环境相关的各村落类型,看看山水格局对村庄聚落形态的影响到底有多大,例如,恩施彭家寨、饶氏庄园、翁家大屋等山地聚落;桂北龙胜壮族的坡地聚落;湘西凤凰县沿河密集而居,空间集约利用的滨水聚落;洞庭湖蒿排世界、南方水上村庄、秘鲁浮岛等一系列水上聚落······”


“那么对于这些作为风景的聚落,我们作为专业参与者可以做些什么?这里我简单列举了一些角度供大家思考:1.从审美角度研究乡村价值;2.从景观研究视角分析乡村环境;3.从旅游开发角度营建乡村风貌。当聚落作为风景,我们又应该关注什么?我们所做的,村民们欢迎吗?风景建设如何能够成为当代乡村发展的唯一目标?”

2、田园生活——乡村人文之美

血缘型聚落

地缘型聚落

业缘型聚落

戍防型聚落

宗教型聚落

“除了山和水,乡村聚落更多的是人的生活空间,没有人的乡村聚落就是一具躯壳,因此,我们还要关注乡村聚落里的人。在我国,南方地区多为血缘型聚落,例如安徽宏村、湖北鄂东地区的各类祠堂,村里的人大多是同一个姓氏,大家因为血缘聚居在一起。很多人可能认为湖北乡村民居与安徽的徽派民居是一样的,这是错误的,我们从这些图片也可以看出他们两者之间有联系,但其实并不完全相同,血缘型聚落一般都呈现出“内聚”的特点。而北方地区则是地缘型聚落居多,大家聚居在一处是因为这个地方的自然条件优越,适宜人居,山西省的丁村作为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汾水古驿村寨就是典型的地缘型聚落。此外,还有业缘型聚落,这种聚落大多商贸发达,居民从事相似职业,例如湖南洪江古商城。还有福建土楼等具有抵御外敌功能的戍防型聚落,以及丹巴藏寨、布达拉宫、新疆吐峪沟等一系列宗教/神缘型聚落。”


 “刚才我们从人和人际关系的角度介绍了几种聚落类型,我想跟大家强调一下,我们既然说关注聚落中的人群,就应该重视了解聚落中的人的生活生产活动。比方说侗族村落里大家经常会围着火堆唱侗族大歌、聊天、举行一些仪式活动;在织布机上织土布的/绣花的老人;土家族节庆时跳的摆手舞,茅古斯舞······这些人在日常和非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场景都是我们以后去乡村调研应该关注的对象,也是我们认识了解一个乡村的一种角度。”


“这里举一个例子,大家都去过周庄吧,周庄每到节假日都人满为患,是因为周庄最初的开发政策是一定要把商业做到极致,可是后来人们发现这种做法是不行的,我们不能把商业无限的发展,一定还要让当地居民的生活得到保障。所以后来西塘在开发的时候,古镇不仅保存下了建筑等看的见的物质文化,对于民俗风情等看不见的非物质文化也加以保护,西塘古镇独辟蹊径,走的是一条抢救性挖掘整理之路,把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或放到博物馆,或由本地居民现场演绎,从而再现了古镇多彩的民俗文化。西塘与别的古镇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她保持了水乡的原生态,它首先是个社区,其次才是景区,因此被人们称为生活着的千年古镇。”


“乡村聚落的本质是容纳人群社会生活的环境与空间。在村落中,一些空间非常有特色,如堂屋、天井、走廊、平台,以及村里的公共场所,都是容纳村民日常生活的空间。当我们为乡村做保护与发展规划,不能只关心乡村建筑,更应该关注生活在聚落里的人群。当聚落作为社区,这里有一些问题值得我们人居环境学科思考:1.安居—乐业 or 乐业—安居?2.乡村建设为社区或景区,谁更重要?3.激活、活化主体是房舍还是村民?”

3、文化沉积——历史遗存之美

“田园生活之外,我们再来看看乡村聚落的文化沉积,目前一些特殊的乡村类型、聚落类型已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比如说福建土楼、元阳梯田等。通常来说文化遗产会包括文物类、建筑群类、遗址类,聚落遗产属于建筑群类遗产,文化景观遗产部分独立的乡土建筑被文物部门列入保护名录的则是文物类遗产(文保单位);暂未列入保护名录的可称为聚落与乡土建筑遗产资源。聚落遗产资源包括传统村落、名村名镇等,但被列入文化遗产的乡村聚落毕竟是少数,大量的乡村聚落没有被列入名录,但是我们国家也有许多保护的方式——整体保护、就地保护等。”


“除了有形的聚落和建筑之外,无形的民间建造技艺,比如丈杆、干栏的建造技术等,同样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当我们把聚落当成文化遗产来看待时,聚落遗产包括:乡土建筑、传统村落、村落文化景观,这些是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由当地居民通过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持续作用于一定自然环境而形成的,包含山水环境、村落建筑、植被等物质要素以及生产技术、生活智慧与艺术等人文要素。聚落遗产蕴含超越时空的价值,如治理智慧、生态贡献、文化认同等方面内容,这些都体现了乡村遗产的多重社会功能。当聚落作为遗产,我们还必须关注一些问题:1.聚落遗产如何进行价值认知?2.保存与利用结合,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结合。希望同学们在日后的研究当中能够充分挖掘乡村遗产的真正价值,尤其是融入人的日常生活的价值,这就是我们了解乡村作为遗产的价值所在。”

4、营造技艺——房舍构筑之美

“乡村建筑运用了很多材料、很多建造方式,比如说版筑、砌筑、榫卯、拱券、搭接、绑扎等,我们可以在中国的乡村里面找到不同类型的建造技术形成的村落,比如说安徽歙县版筑土楼村、湖南湘西石砌拉毫村、恩施彭家寨穿斗式建筑、陕西土筑窑洞、傣族竹构村落等。当我们关注乡村的营造技艺,村落将带给我们什么?我为大家提供一些思路:1.多种构筑形态和建造技艺,是历代劳动人民营建智慧的结晶,由此创造了丰富多彩的住居空间体系;2. 因地制宜的材料选择和建造方式,留下了富有地域特点质感和肌理,也为我们今天乡村体验和触摸提供了多种构筑之美的样板。”


 5、回归建造——民间智慧之美

绩溪博物馆

“乡土建筑和传统聚落可以说是建筑、规划、景观、艺设的创作源泉,深圳万科第五园是一个非常高档的现代住宅区,但是我们又能从中看到跟徽派建筑的相似之处,无论是色彩色调还是空间关系,都与徽派建筑有着某种关联,它的设计师曾说过他就是想把徽派建筑当中的非常有意思的、打动他的神韵在新的环境当中体现出来。绩溪博物馆的设计师也是采用化整为零的方式,试图使新建筑与周边的老房子产生某种关联,博物馆的空间组织以及内部的建造特点都和徽派民居有一定关联。此外,土楼公社的设计也是借鉴了客家土楼民居,将土楼作为当前解决低收入住宅问题的方法,不只是形式上的借鉴,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土楼社区空间的再创造,以适应当代社会的生活意识和节奏,将传统客家土楼的居住文化与低收入住宅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把传统乡村建筑中的智慧运用到新的设计中来,就是从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当中找到建筑的“模板” 。”

课程最后,李晓峰教授用五句话总结了今天所讲的乡村聚落之美:聚落是山水之间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聚落是具有地域人文与生活特色的鲜活的乡村社区;聚落是多样营建技艺的集成展现之所;聚落是地方历史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是活着的遗产标本 ;聚落蕴含的民间智慧是建筑与艺术创作的重要的源泉。同时也呼吁大家为了美的发现和体验,一起走近聚落、走进乡间。

课后互动

 《美丽中国——人居环境科学导论》第二讲圆满结束,热烈的课堂氛围与不时发出的笑声让大家意犹未尽。课后同学们涌入讲台,与李晓峰老师交流、互加联系方式与合影,热情十足。让我们一起期待下一讲的到来!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


华中科技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编辑 / 于千滋

校对 / 徐利权

审核 / 王玥 牛海霖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田园生活 乡村建筑

23477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