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万缕千丝成工巧——织中之圣缂丝
-
2021-11-04
“机中织锦惭秦娥,唐宫刺绣如拙何……非纻非縠非绮罗,但见空明摇玉波”,明人吴宽所赞便是“织中之圣”——缂丝。缂丝,亦称“刻丝”或“克丝”,是以生蚕丝为经线、彩色熟丝为纬线,采用“通经断纬”的技法,先将纹样以墨线勾于经线面上,纬丝不贯通全幅,而是按图案、色彩分块,再逐块用数只小梭子挖织出的平纹织物。
图1 宋 缂丝凤穿牡丹图(局部) 苏州博物馆藏
缂丝工艺目前最早见于汉代新疆地区出土的毛织物上。唐代时始见缂丝织物,且以日常实用性窄幅带饰为主。至宋代,缂丝工艺与书画艺术巧妙结合,逐渐由实用品向纯欣赏的艺术品过渡,并步入高潮(图1)。明清缂丝(图2)作为宫廷工艺,实用性与艺术性齐头并进,实用性缂丝主要为宫廷和贵族享用;艺术性缂丝题材更加广泛,产量增多,逐渐形成了以苏州为龙头的产销中心。新中国成立后,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百废待兴的苏作工艺重获新生,缂丝亦如枯木逢春,得以发扬光大,培养出一批后起之秀,王金山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图2 清 缂丝贵妃醉酒图(局部) 苏州博物馆藏
受姑苏千年文化底蕴和氛围的熏陶,王金山(1939-2020)自幼酷爱工艺美术。20世纪50年代,他进入苏州刺绣工艺美术生产合作社,拜缂丝老艺人沈金水为师,精研理论,苦练技艺。1963年到北京故宫博物院专门从事研制宋代缂丝名家作品,历时三年,继承了宋以来缂丝优秀传统。他擅长花卉、山水、人物、书法等缂丝制作,对宋、元、明、清历代缂丝艺术颇有研究。自1963年以来先后研制、复制、创新的缂丝精品有《金地牡丹玉兰》屏风(图3)、毛泽东诗词手稿《长征》《西江月·井冈山》、宋沈子蕃《梅花寒鹊图》(图4)、宋徽宗《柳鸦芦雁图》(图5)、三异《牡丹-山茶-双蝶》、全异《寿星图》等,作品分别陈列或收藏于人民大会堂、毛主席纪念堂、故宫博物院、中国工艺美术馆珍宝馆等。
图3 王金山 缂丝《金地牡丹玉兰》屏风
图4 王金山 缂丝《梅花寒鹊图》
请横屏查看
图5 王金山 缂丝《柳鸦芦雁图》
缂丝,以万缕千丝成其工巧,糜工费时,易学难精,非具备纯熟的缂织技巧和深厚的艺术修养不可胜任。经过数十年劳动生产的积淀,王金山创造出诸多缂丝新技法和新品种,丰富了缂丝的艺术语言和文化内涵。
供稿:苏州博物馆
编辑:卢 阳
审核:冯朝晖
复审:崔 波
本文刊登于2021年11月2日
《中国文物报》第6版
投稿邮箱:
wwbshoucang@163.com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博物馆中国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