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2021影像上海即将回归,藏家们的推荐是?

原创 2021-10-28


第七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宣传片


 

 


第 七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将于今年11月3日至6日回归上海展览中心,汇集国内外50余家参展画廊、机构与出版商,致力于持续挖掘、支持和提升来自中国影像艺术界的本土力量,展示创造力的广度和多样性。此外,博览会也将携手多家合作伙伴呈现多场兼具趣味与研究价值的主题展览和活动,进一步拓展公众对影像艺术的了解和收藏热情。


时值今年的影像上海即将开幕之际,artnet新闻推出与不同代际影像藏家对话的专题,他们收藏经历、偏好各有差异,却更为当下的影像艺术界生态提供了一些具有观察意义的切片。



 



Q:请简单介绍自己?


A:摄影藏家、法国Sipa Press董事会主席。1989年自费赴美留学,1992年获得美国马里兰艺术学院摄影硕士。现居住于美国亚特兰大。


Q:为何钟情收藏影像?以及,你的收藏主线与脉络是怎样的?


A:我2006年开始进行收藏。刚起步的时候,买哈里·卡拉汉(Harry Callahan)的作品最多,当然还买了爱德华·韦斯顿(Edward Weston)和阿龙·辛斯肯(Aaron Siskind)的作品。我的收藏方向从一开始就比较明确,即以20世纪摄影家收藏为主。其原因是,我个人在学习摄影史的过程中发现,摄影真正发展以后,90%的大师是在20世纪后出现的,这一点非常重要。



荣荣&映里,《即非京都 No.1-1》,2020,摄影,60×75cm
图片:由艺术家及三影堂+3画廊提供



Q:在今年的影像上海中,你推荐的作品是?有无关注的影像艺术家?


A:我想提醒大家关注的作品是荣荣&映里的“富士山”系列。这是荣荣与映里结婚后共同创作的系列,两人在语言不畅的情况下通过摄影交流,他们架起相机,然后赤身裸体在冰天雪地里奔跑,用呼吸抵抗寒冷,在身体和即时的灵感引导下,两人回应着彼此和外界环境,他们的动作和行为最终被定格成照片。这是一组纯净和浪漫的照片,也象征着两位艺术家生命中新阶段的伊始。



 



Q:请简单介绍自己?


A:成都当代影像馆创始人,中国艺术摄影学会副主席,法兰西艺术院“威廉·克莱因”摄影奖评委会终身主席。
2003年开始摄影创作至今,拍摄了《天路》《失落园》《影像日记》《天玄地黄》《恒河》《西海岸》《面对面》等多个系列作品。作品曾在中国美术馆、平遥国际摄影节、巴塞罗那当代艺术博览会、洛杉矶当代摄影博览会、重庆长江当代美术馆展出。在北京798、巴西里约热内卢国家博物馆、巴黎欧洲摄影博物馆等地举办个展,《面对面》作品被巴西里约热内卢艺术博物馆、欧洲摄影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钟维兴为身着法兰西学院院士服的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Sebastião Salgado)拍摄的一张肖像照,2018

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提供



Q:为何钟情收藏影像?以及,你的收藏主线与脉络是怎样的?
 
A:我真正开始进行系统性、学术性的收藏是在2015年,为打下成都当代影像馆的学术根基而开始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现代新闻摄影之父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作品进行了系统化收藏,截至目前,我们是国内收藏其作品最多的机构;并且我们收藏了法国后现代摄影代表人物贝尔纳·弗孔的全系列作品,也是全球范围内最大的规模。除此之外,还对威廉·克莱因、约瑟夫·寇德卡、森山大道、细江英公等重要摄影家的代表性作品进行了收藏。


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圣拉札尔火车站背后》,拍摄于欧洲广场,巴黎,1932年
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提供


尽管学术性收藏的起步并不算太早,但收藏的脉络一直很清晰,核心就是围绕成都当代影像馆的学术需求。其一,围绕我馆参展艺术家为重要线索展开;其二,围绕我本人在《面对面》系列创作中拍摄过的摄影师,我在拍摄他们、研究他们的摄影历程、跟他们进行深入交流的同时有针对性地进行收藏。


贝尔纳·弗孔,“偶像与祭献”系列,《迈锡尼之门》(La porte de Mycènes),1989年
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提供

 
对于收藏方向,我会考虑作品的差异化,除了艺术家们的经典作品外,也非常注重他们没有发表过的作品。比如像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的“亚马逊”系列,就有很多还未公开发表,但我已经对他的这个系列作品有了全系列完整的收藏,这对我们后期的学术研究也非常有意义。


塞巴斯提奥·萨尔加多,“最后的亚马逊”系列作品,拍摄于巴西帕劳,2009年
画面中,左埃人部落的妇女用一种叫“乌鲁库”的红色果实给她们的身体涂色
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提供

 
除了对著名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收藏,年轻艺术家的作品收藏也占有很大比重。现在很多年轻艺术家的处境都很艰难,因为没有人收藏,这导致了很多优秀的艺术家会因为现实原因放弃摄影。对年轻艺术家作品的收藏,也是在用实际行动肯定与激励他们进行创作。

Q:在今年的影像上海中,你推荐的作品是?有无关注的影像艺术家?
 
A:我认为每个人做收藏的出发点都不一样,需要根据个人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才能去谈论这个问题。比如以作品流通为目的的职业收藏家,肯定会更多注重作品的市场价值,而我向来会比较推荐大家关注到一些有发展潜力的艺术家。


张晓,《无双 Unparalleled》,2018年
图片:由成都当代影像馆提供


但从美术馆机构进行学术收藏的角度上看,我则会更多地关注在摄影历史的关键节点上产生了重要意义的艺术家。最后,不管收藏是以什么目的,摄影作品具有一定的稀缺性、流通版数稀少的、难能可贵的作品肯定是每个藏家的心之所向。

 

 

 



Q:请简单介绍自己?

 

A:我叫金酉鸣,杭州人,在北京的国有银行总部工作。我是民国摄影师骆伯年先生的曾外孙。在还没有微信的年代,我就和几个摄影圈好友在草场地创建了得色影汇和空间,专注于线下的摄影艺术传播和交流。近年来,通过与三影堂+3画廊合作骆伯年先生的现代版作品制作销售成立专项基金,用于年轻影像艺术家的创作支持。目前,这个基金主要专注于中国当代影像领域,通过展览、公共教育、学术研究和“骆伯年优秀摄影师奖”等多样化形式,推动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全方面发展。



陈荣辉,《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33×44英寸×3


 

Q:为何钟情收藏影像?以及,你的收藏主线与脉络是怎样的?

 

A:因为家族传承的关系,一开始就自然喜欢摄影这个艺术门类。大学毕业后,我来到北京这座艺术氛围浓厚的城市,又接触到更多影像方面的资讯,认识到很多摄影艺术家朋友。在工作之余、自己摄影之外,也会慢慢力所能及收藏一些个人喜欢的摄影作品。当一个人开始收藏第一件艺术品之后,就像上了高速路一样,收藏之路一发而不可收拾了。

 

大部分时候,我还是多支持一些年轻艺术家,以和自己同龄的80后艺术家为主,可能更有认同感。摄影收藏一直以来在国内不太被藏家重视,导致摄影作品相对其他当代艺术价格更亲民,更容易让普通收藏者入门。在考虑购买艺术家作品时,我可能更多会看其个人教育和成长背景,特别是在艺术家创作几个系列的作品之后,才会选择性地“下手”,因为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判断出艺术家的真正实力和持续创造力。我主要关注摄影作品在技术和媒介方面的突破,与绘画的传承关系与创新意识。

 

作为21世纪重要的当代艺术媒介,我相信影像的重要性和艺术性一定会越来越受到认可,收藏也会随之更加火热。我本人也做影像艺术一级市场的事情,把我自己觉得好的“潜力股”影像艺术家推荐给藏家朋友和艺术品市场,希望大家一起努力,把这个影像收藏生态做得更好。我一直提倡艺术收藏从当代影像开始,因为相对当代艺术来说,影像的价格现在还处于低谷,相信越来越多的美术馆和艺术机构会认识到这个门类的收藏蓝海。



孙彦初,《灼灼》,综合材料,50.5×60.8×9cm,明胶卤化银


 

Q:在今年的影像上海中,你推荐的作品是?有无关注的影像艺术家?

 

A:我推荐三位这次博览会的艺术家吧:第一位是三影堂+3画廊的艺术家陈荣辉的作品《观看王维的十九种方式》。陈荣辉是一位从报道摄影师转身成为职业影像艺术家的代表,我收藏过他的景观类摄影作品。这次+3画廊带来的是艺术家从美国耶鲁大学MFA毕业后的最新作品,耶鲁大学的艺术教育全世界知名,陈荣辉作为一名职业艺术家,我很期待看到他在经历了这几年全新的艺术教育之后,有怎样的新认知和思考。

 

第二位是谢画廊的艺术家孙彦初,在他的作品《显影绘》中,你能同时捕捉到绘画和摄影两种艺术形式的痕迹,融合了二者能量后诞生出一种全新的语境和美学感受。

 

see+画廊的艺术家许茂雄的作品则植根于传统胶片摄影时代的手法,打通了绘画和摄影暗房工艺的边界。他的创作方式实际上不是用镜头和相机拍摄,而是用颜料、墨水、相纸和画笔作为创作根基,以摄影和绘画媒介为原料,创作了他的底片绘画和暗房放大冲印。



许茂雄,《马尔多罗之歌其一》,50×60cm,明胶卤化银


 

Q:谈起影像上海,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

 

A:每年的影像上海都可谓人山人海,藏家和观众纷至沓来,可能比任何一个国内摄影节和博览会都要热闹。目前,国内的摄影博物馆、美术馆和机构以及藏家还是相对较少,其中收藏中国当代影像作品的更是屈指可数,希望市场未来能够进一步在这方面有所引导。 



 



Q:请简单介绍自己?

 

A:我叫龄龄,20年前我在上海遇到了我的先生,我们一起遇到了中国当代艺术,收藏艺术已经是我们共同的生活和事业。几年前,我们一起开创了166艺术空间,是一家非营利的艺术空间,展示我们自己的收藏和与各种机构、独立策展人合作的展览和项目。


Q:为何钟情收藏影像?以及,你的收藏主线与脉络是怎样的?

 

A:在我们的收藏体系中,摄影作品还是一个较新的领域。在充满影像的现实生活中,遇到打动心灵的作品,这是我们艺术收藏一直以来的理念。收藏当代艺术还有最有意义的一点,我们同时也在与许多有创造力和独特思想的有趣的人一同成长。


今年夏天,我们一起去了乌鲁木齐,在那里还拜访了高台当代艺术中心,这次他们也会来参加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年轻艺术家马海伦拍摄的“新疆色彩”,以及马背上的青年,都留住了我们对新疆的美好记忆。


Q:在今年的影像上海中,你推荐的作品是?有无关注的影像艺术家?


A:我推荐的摄影艺术家是乔瓦尼·欧祖拉(Giovanni Ozzola),我几年前在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上就收藏了他的摄影作品。见到他作品的第一眼,我就感觉被打动了,画面里的风景看上去似曾相识,但又不知道在哪里见过,里面的阳光让我感到温暖,但风景中的沙丘既迷人又带着一些不安。


乔瓦尼·欧祖拉,《沙光与温暖》,2015,棉纸上喷墨打印、黑框,150 × 216 cm 
图片:©️ Andrew & Lingling's collection


这件作品现在放在我们餐桌旁的墙上,每天看着它,我都会觉得有话可以和它说,也好像能聆听到静态的阳光、沙丘和老房子在和我对话。

我购买艺术作品常常是第一眼的感觉,就像是谈恋爱一样,一见钟情吧。其实在那个收藏欧祖拉作品的当下,我甚至都还都不太了解他是谁,但就是喜欢。不过现在,我们166艺术空间正在做他的个展,我始终认为他的作品值得长时间的凝视,是充满故事和情绪的艺术。


陈维,《最后一人》,2015,纸上艺术微喷,125 × 100 cm
图片:©️ Andrew & Lingling's collection


还有另一位艺术家陈维,我挺早就开始关注他,他的作品总有种黑暗中光斑闪耀的感觉,当我看见这幅作品时就立刻被它所吸引,作品中的光线制造的孤独又神秘的感觉特别迷人。他的“新城”系列用光的“语气”叙述着介于旧与新、或新与更新之间的“悲剧之美”。之后我们陆续又收藏了陈维的其他作品,非常推荐。

 


 



Q:请简单介绍自己?

 

A:我叫潘阳,是一名90后藏家。在南京有一间和父亲共享的不对外的小型私人空间,展示父亲和我的收藏。从我记事起,我父亲就一直钟情于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而我也自幼就一直被他感染着。大学期间,我学的是油画专业,其中有一个学期选修了摄影课,在暗房里度过的一个学期让我对摄影作品有了兴趣。回国后,我虽然从事着与艺术完全不相关的行业,但对收藏依旧抱有热情。



胡介鸣,《格物系列-多色4#》,2020,艺术微喷,180×101.15cm
图片:由艺术家及魔金石空间提供


 

Q:为何钟情收藏影像?以及,你的收藏主线与脉络是怎样的?

 

A:我的收藏门类还是比较广泛的,并不止钟情于某个单一门类。其实现在很多艺术家都会把各种创作形式结合,渐渐模糊了彼此之间的界限。影像也是其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艺术表现形式。影像最初是用来更加真实的记录,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艺术家们赋予了摄影艺术更多的哲学意义,还可以融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想法。影像作品的特质在于它可以把不论是器物、空间、还是人物,又或者是艺术家思想的某一瞬间状态记录下来,并永远留存。



胡介鸣,《格物系列-多色7#》,2020,艺术微喷,110×82.4cm

图片:由艺术家及魔金石空间提供


 

Q:在今年的影像上海中,你推荐的作品是?有无关注的影像艺术家?

 

A:我想推荐“焦点”版块中展示的胡介鸣老师的《格物》系列。我是之前在四方当代美术馆一场群展中接触到胡老师作品的,此后就非常喜欢且一直在关注。听胡老师说,这次展出的作品是他在新冠疫情爆发的隔离期间,对日常生活的一次新探索。《格物系列》中没有多少高超复杂的摄影技术,反而是回归到最原始状态,这很有意思,并且胡老师的作品中对于色彩和光线的处理也是我非常喜欢的。



胡介鸣,《格物系列-红色18#》,2020,艺术微喷,150×99.93cm
图片:由艺术家及魔金石空间提供


 

Q:谈起影像上海,你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

 

A:说到印象最深的事情,那肯定是18年的影像上海,在那届展会上,我购买了自己的第一件艺术作品,并从此开启了收藏的大门。现在来到了第三年,对比现在和当时,我对艺术的理解和对收藏的想法其实已经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这是一条非常有趣的路,我想我会一直坚持走下去。

 

 

 



Q:请简单介绍自己?

 

A:我是个出生在南京的90后,之前在纽约视觉艺术学院读的摄影MFA。今年刚与合伙人一起创办了StudioCoda。


Q:为何钟情收藏影像?以及,你的收藏主线与脉络是怎样的?

 

A:摄影是我最喜欢也最了解的艺术媒介之一,也是我生活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看,收藏摄影作品可能也是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我从很多年前就开始买摄影书,也间断地买过少量艺术作品。不过真正开始把收藏当作一件认真对待的事情,大概是从两年前开始的。

 

目前,我的影像收藏以日本摄影为主。摄影本是个西方的技术,它根基上的逻辑是非常西方的;而日本的美学思想极为东方,这使得日本摄影不可避免地要在东西方的差异中不断碰撞再调和,把西方的技术适配到东方的本土文化中,从而创造出与西方摄影有明显区别的作品。日本摄影开始自成一派的时期正好也是美日关系变得更紧密却微妙的时期,我相信这不是巧合。在接触了大量西方文化后,我想把目光慢慢转回东方,日本摄影便成了途径之一。选择具体作品的时候,“媒介层面的原创性和审美”及“创作时与社会的相关性”是我收藏时首要考虑的两个因素。

 

Q:近期有无关注的影像艺术家?

 

A:我近期最喜欢的作品是石元泰博(Yasuhiro Ishimoto)拍摄的《Newspapers Blowing》。1959年,石元泰博回到美国,花了三年时间拍摄芝加哥,于1969年集结成册,出版了《Chicago, Chicago》这本他生涯中非常重要的画册——而其中最打动我的就是这张《Newspapers Blowing》。



石元泰博《Newspapers Blowing》

 


它的画面元素并不复杂:公园里,芝加哥的风毫不费力地吹起了地上的两张报纸,报纸投下的阴影是两个实心的不规则图形;远处草地上有两三人在休息,尽管他们只在画面边缘占据很小的面积,却也不会被遗漏。从构图、光影等等形式特征上来说,这张照片捕捉到的场景与我心中对美国城市某处日常场景的印象完美吻合。印象一般是抽象的、总结性的,而这一场景却是瞬时的、无法复制的——我认为这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存在,让这张照片充满魅力。

 

 

 



Q:请简单介绍自己?

 

A:我叫夏侯昱,1988年出生于四川,现居美国西雅图,2012年毕业于华盛顿大学纯艺术专业,2014年开始进行收藏。

 

Q:为何钟情收藏影像?以及,你的收藏主线与脉络是怎样的?

 

A:我的主要收藏脉络与方向是结合个人喜好和投资的理念,以当代水墨、摄影和雕塑为主。在收藏上,我喜欢在想要收藏的作品和已经收藏过的作品之间找出关联,无论是内容、形式或者是材料上,把它们进行区别与搭配,这也是我在选择收藏时常做的一种“锻炼”。我的想法是把自己的生活当作画廊,把自己当作策展人,结合我自己一半在国内、一半在美国的生活经历,站在身份认同的交叉点上,更辩证地、客观地、比较地看待问题。




 

Q:近期有无关注的影像艺术家?

 

A:我关注的有几位艺术家。一位是洪磊,他是上一代中国观念摄影崛起的代表人物,拍摄的作品能体现出宋画的文人意境,虚实的景致和构图通过现代技术去挖掘藏在每个人心中的美学。将中国人对山水的情怀和对水墨的情结用镜头去解构和记录,创造出了一种当代意象中的精神栖息地。




 

另一位是秋麦(Michael Cherney),他是有中国传统美学意境的美国摄影艺术家,作品有种探讨深远的水墨气质,时常让我惊奇。他对禅意有深刻的理解,也能够沿用中国古代媒介去扩展摄影的边界,把大量作品打印在宣纸上,也给其作品增加了不少特殊的效果。





还有美国艺术摄影师Alex Prager,她在洛杉矶长大,受到当地的好莱坞电影创作氛围影响,擅长以精准的场面调度控制画面里的细节,拍摄出充满电影感的超现实摄影作品。也汲取好莱坞电影美学,照片呈现一种超现实风格。




 

最后是《生活》杂志(LIFE Magazine)的首席摄影师埃尔曼(J. R. Eyerman),我选的这张照片是他在1952年拍摄的。当时正值二战后,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3D电影的首度问世。这件作品侧面反应了物质化的社会的文化趋同现象,也曾被用于法国思想家居伊·德波(Guy Debord)的批判哲学著作《景观社会》中。



 

众画廊回归

全新单元设置

 

 

在本届博览会中,多家历年参展的杰出画廊将回归现场,包括德玉堂画廊(上海)、香格纳画廊(上海,北京,新加坡)、see+画廊(北京,深圳)、三影堂+3画廊(北京,厦门)、M艺术空间(上海)、泰吉轩画廊(北京)等。同时也新增多家首次参与影像上海的机构,包括魔金石空间(北京)、西画廊(兰州)、五月公园画廊(成都)、所见画廊(北京)、谢画廊(长沙)等。



蒋鹏奕,《幽暗之爱 1H14’16”》,2013,摄影,178×300cm
图片:由艺术家及香格纳画廊提供

 


展区划分方面,本届博览会全新设立“SOLO”“影映”与“出版”单元,试图从多维度反映当下影像艺术界的发展动态:“SOLO”单元如同标题意思所示,将专注于艺术家个人项目。HdM画廊(北京,伦敦)将呈现胡为一新作《现在吸进去的灰尘曾经是座房子》,诠释对伤害、消逝的迷恋以及对社会现实、城市景观的关注;Jason Shin(首尔)将展示韩国摄影新秀Ina Jang的系列作品《Radiator Theatre》,这个系列被描述为“一系列文字游戏、押韵、误解、夸张和通过抒情的形状和颜色的谎言”;何顿画廊(上海)将呈现陈嘉屹的作品,其视觉语言的精神内核充满了陌生而无蔽的狂喜精神;V&E ART(巴黎,台北)将呈现汤玛士·德沃(Thomas Devaux)的作品,作为法国最受瞩目的当代摄影师之一,德沃致力于探索与开发摄影的各种可能,并总是能将其巧妙地融入其他媒介之中。



Ina Jang,《olo》,2021,摄影,49×61cm
图片:由艺术家及Jason Shin提供

汤玛士·德沃,《Rayon 3.92》,2021,摄影,70×40cm
图片:由艺术家及V&E ART提供


 

“影映”单元以“Re”为主题,它既是行动,也是提问——提示人们思考世界应该如何重启连接与对话,又如何对当下进行更新与建设。在该单元中,千高原艺术空间(成都)带来陈秋林作品《溺》;Vanguard画廊(上海)带来方迪作品《现代》。“出版”版块则意图展示影像艺术界有关艺术书及其出版的成果,参展机构包括假杂志(上海,宁波)、Edition Patrick Frey(苏黎世)、Spector Books(莱比锡)、Fw:Books(阿姆斯特丹)、The Eriskay Connection(布雷达)、AKAAKA(京都)、Atelier EXB(巴黎)、无像(上海)、真姨书房(巴黎)、青艸堂(京都)、Perimeter Editions(墨尔本)等。



方迪,《现代》,2018,影像,16’12’’
图片:由艺术家及Vanguard Gallery提供

马海伦,《新疆时尚指南》,2020,摄影
图片:由艺术家及高台当代艺术中心提供

 


为突出美术馆和艺术机构在发展中国影像艺术文化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国内多家重量级艺术机构将亮相非营利展区,包括光社影像中心(北京)、和美术馆(顺德)、上海外滩美术馆(上海)、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上海)、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上海,秦皇岛),以及由成都当代影像馆(成都)、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北京,厦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上海)、谢子龙影像艺术馆(长沙)组成的中国影像艺术机构战略合作等。

 

 

 

各有侧重的

多场主题展览

 

 

除多家画廊和机构的参与外,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的另一大特色是面貌丰富的主题展览项目,本年度展会同样有数量繁多的展览于展会中进行。如展会合作伙伴保时捷特邀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创始人、摄影家刘香成与艺术总监凯伦·史密斯共同策划展览“上海世纪:上海精神”,借助32位本土和国际摄影师的创作再现上海过往30年的日常生活和城市景观。



徐昕,《大都会之夜》,2019,摄影

 


其他主题展览还包括由著名摄影评论家、视觉文化研究专家顾铮教授担任策展人的“海上灵韵——民国摄影在上海”,展览试图以摄影社团与个人风格考察的双重视角,审视民国时期主要发生在上海以及周边地区的摄影实践;由作家和文化学者沈奇岚博士策划的摄影艺术家孙瑞祥的个展“似水年华——生命中的所有寻找”,展览将通过孙瑞祥的99件作品(包括最新创作的7件视频作品)重现人的“回忆之河”。

 

 

 

聚焦影像技术的

当下与未来

 

 

在本届博览会上,“当下”与“未来”无疑成为一组关键词。公共项目“焦点”版块将目光锁定从事新媒体与影像装置创作的代表艺术家胡介鸣,呈现其新作《格物》系列。这一系列始于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发期间,全球社会运转停摆,促使艺术家开始对日常进行了一次“格物致知”的探索。

 

独立策展人何伊宁则借“洞见”版块与之形成呼应,呈现其多年有关影像技术未来发展的思考。她策划的展览“图汇未来”通过多位来自全球的摄影艺术家及其创作,考察多个与人类未来生活紧密相关的议题,同时也试图提醒观众在思考未来时谨慎对待图像给我们设下的陷阱。



克莱门特·瓦拉,《海棠花,罗杰·威廉姆斯公园》,选自《点云花园》系列,2021,喷墨打印
图片:由克莱门特·瓦拉提供


费尔南多·蒙蒂尔·克林特,《数据库》,选自《反乌托邦》系列,2017,艺术微喷,120×167cm
图片:由Artbaena画廊/CDMX-墨西哥提供

 


2021年是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的全新起点。博览会联合创始人兼执行总裁斯考特·格雷(Scott Gray)表示:“PHOTOFAIRS影像艺术博览会在当今全球艺术生态中扮演了一个基本角色,是一个实现艺术品交易,把画廊、机构、藏家和买家,以及艺术家联系起来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格外高兴能举办新一届影像上海艺术博览会,将中国当代摄影艺术中的一些精粹呈现给观众们。”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artnet资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上海博览会 影像 画廊 摄影拍摄

17278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