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马路:《步入数字化时代的戏曲舞美》

原创 2021-10-19



9月28日,2021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开幕。本届论坛为期2天,以“数字化与舞台艺术”为主题,由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国家大剧院、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共同主办。

29日下午,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马路《步入数字化时代的戏曲舞美》为主题,围绕“数字化是时代的步伐”、“艺术创作中的非数字化需求”、“艺术创作中的纯数字化需求”、“戏曲舞美传承与发展的需求”、“创作创新的戏剧需求”、“技术与保障中的制约需求”六个要点展开。他指出,判断数字化好与不好,是否得当,应当看它是否在为戏剧服务。艺术品更多地强调创作者的个性化发展,面对生活,我们要谈的是呼吸,我们需要重新反思艺术作品的唯一性与独创性。



《步入数字化时代的戏曲舞美》


    马  路    


尊敬的各位领导、嘉宾、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很荣幸我有机会参加本次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在这之前我们已经听到了很多专家学者们论述在数字化与舞台与戏剧方面做的研讨,给我以及大家带来了非常多的启示与畅想。这些大师学者们的精彩话题以及创作研究取得的成果,为我们的发展,为我们的前行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今天下午的话题是《面向数字化时代的戏曲舞美空间》,我们在交流讨论过后,稍稍调动了两个字,将主题定为《步入数字化时代的戏曲舞美》。为什么呢?“步入”是更准确的一个动词,要求我们不能坐等、不是观望,而是跟上形势、迈起步伐,走入我们的现实社会当中去,面对戏剧的发展,寻找舞美的方向。

“步入”相较于“面向”表明更主动的心态,这个意识将主导戏剧舞美的创作认知性和主动性。戏剧需要在剧场里进行实时演绎、互动与创新。如果创作团队缺少主动意识,可能就会削弱戏剧创作的意义。戏剧艺术创作只有通过大量的积累、无停顿的探索,才能推敲出一个具有一定可看性的戏剧。戏曲剧目的传承更应该吸收、弘扬并“守正创新”。这个小的调整,将被动化为更积极的主动。

前些天在国际互联网大会上,有同志念了一封习总书记给国际互联网大会的贺信,里面提到非常多的有意义、有意思的词句,我想在这儿念几句。

习近平主席向国际互联网大会发来贺辞中强调:“中国愿意同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担起人类谋进步的历史责任,激发数字经济活力,增强数字政府效能,优化数字社会环境,构建数字合作格局,筑牢数字安全屏障,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是9月26号习总书记给国际互联网大会的贺信,我们在策划和计划这个数字舞美创作论坛的时候略早于这个时间,这能看出国家大剧院在戏剧艺术领域里的全局意识、在引领戏剧舞美发展方向上的格局,也能看到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在学术交流、学术引领、学术探讨方面的开阔思维和开拓力量。在这一领域里,我们走得是比较前沿的,认识和发展是比较及时的,国家大剧院的这个号召与引领是有利的,有方向的。

通过这两天的学习,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有幸能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我想说的话题,主要是这么几个方面。



/  一、数字化是时代的步伐  /


现如今,时代飞速发展,这种发展义无反顾、勇往无前,既不为人们所指导的也不为人们所制约,是人类文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等共同推进的。时代的前行不被某个人指导、左右,因此更需要我们认真认识、学习和利用。戏剧与舞美,更是在社会发展、科技进步、艺术家、创作者、设备进步和技术更新下,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前行的。所以,我们走在历史的长河中,应跟随时代的步伐前行。



/  二、艺术创作中的非数字化需求  /


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艺术创作是最不需要数字化、最不可接受数字化模式的。我想大家都能了解艺术品,所谓的艺术品的价值就在于“个性化”,它秉承的创作原则是“艺术品的独创”和“唯一性”,大家遵循和推崇的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个性,摒弃任何形式的复制。

艺术品的创作,真的是强调个性化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谈到数字化,艺术家们的抵触心理,大多源于他们认为艺术是不能缺少个性的。数字化如果仅仅是数字拷贝,这就变成了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现象。

这个时候也需要关注“数字化拷贝”的另一方面的意义,就是说,在商业化需求不可避免的时候,那么,“数字化”的精准,又是最大限度保障一个作品广泛传承而不变味,这可能就不仅仅是商家所追求的了,而是大家都希望科技发展后,以期能更准确达到艺术理想的技术产品。

关于创作中的节奏处理,也有相类似的过程。我们在忙着跟随各种音乐精准的同时,也需要有模糊的时候进行呼吸,希望大家一起感受随机性的放松,体验在数字精准之外的“呼吸”感。

在很多的创作团队里大家所经常说到戏剧画面里要有呼吸感,就是希望感受画面里既有紧凑爆炸的冲击,也要有舒缓的模糊呼吸存在。另外,这个“呼吸”也突出了艺术创作的个性和随机性。

社会还有一种现象“伴奏唱”、“对口型”等,在这儿可以理解为歌手在追求完美的原汁原味,但对于真正负责任的艺术家来说,这却是脱离了艺术本体的拷贝现象,不是观众真正需要欣赏的,需要感悟的那个展演。

艺术是不希望能用技术或者数字化技术来替代。戏剧演出是在现场、实时进行、有观众观演的、有感情互动的一门艺术。很多时候,演员是在获得观众的共鸣后才会爆发更有力量的艺术冲动,产生更有力量的艺术作品。



/  三、艺术发展中的纯数字化需求  /


这似乎和上面那个话题完全相悖的,刚才谈非数字化,现在要谈纯数字化,而且越纯越好,谈的是什么呢?传承与创新,创新与弘扬等这几个关系。

老师们都知道,国家为了保护和传承经典戏曲唱段,设立了“音配像”工程项目。就是把以前老艺术家们录制的那些经典唱段,请当今的京剧演员在台上表演,再通过技术手段合成一个完整的音视频文件。“像音像工程”则是现在的优秀演员先期进行录音编辑制作音频部分,然后自己配自己的像。这两个项目为戏曲的传承与弘扬做了非常大的贡献,也很受广大观众、戏曲爱好者们的欢迎。

这两项工程里追求的是尽可能的“音像对位”,创作指导思想就是利用数字技术,将音像画面做到最大程度上的完美。这种原汁原味地再现,是一种对历史敬畏和对艺术的敬仰。


参与音配像工作的老艺术家,左起张君秋、马崇仁、刘雪涛


京剧《飞虎山》中的叶少兰和吴玉璋


刘连良(左)和中国戏曲学院赵景勃教授(右)合影


还有一个案例,我们曾受邀到美国宾汉顿大学美术馆举办一个“中国戏曲舞美教育与创作展”,展品是老师和同学的一些根据戏曲剧目创作的舞美作品。展馆管理方提出,为了更好地展示中国文化、更好的进行中西文化对比研究,展期设置为半年。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就愉快地决定了。但是由于展期时间长,结果,有些展品出现了褪色的情况。大家知道,这种问题,对于艺术作品的品质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好在我们的研究生在这个学校学习,做了及时的更换和调整,保障了艺术质量。后来在研究类似问题的时候,大家提出如果充分利用数字化的展陈形式,会大幅度减轻甚至可能就回避了常规国际展览展示活动中运输、海关、展陈布置、撤展与保管返回等诸多难题。利用数字化的特性,数字博物馆也雨后春笋般的成长了起来。没有门槛的方便也带来了安全问题,大家又在积极面对的同时展开另一个方面的应对,这可能是走在这个数字时代要做好的应对准备吧。

这个话题一定是既然数字化,那么就要将数字化水平越清晰越明了越纯越好,越准确越好。我是一个特别爱数字、爱数据、爱现代化的一个人,在我的教学过程中,我经常会鼓励、支持、号召学生们要积极主动的接触最新的技术,使用最新、最先进的设备。数字产品技术还在发展还在探索,关键是我们要能在这个过程中能寻找出一些艺术创作的思考,创作出新的技术应用成果。



/  四、戏曲舞美传承与发展的需求  /


戏曲舞美这些年在传承方面做了一些探索,比如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传统戏曲服装制作工艺数据库”,通过讨论交流、研究分析、记录拍摄、编辑制作,将戏曲服装制作传承人的各项手工加工工艺进行记录和整理,制作出了一个可以广泛交流、教学研讨的数字化数据库,为传统工艺的传承发展做了一些工作。

大型戏曲舞美审美意向展演《戏韵画意》,是舞台美术系与表演系联合打造的一场以展示展陈中国戏曲舞美从远古走来、创作应用、走到今天的发展成果的一个学术性探索交流演出,是一次创造性的教学实践。这个展演形式和内容从远古歌舞祭祀的悠远踪影到汉唐百戏表演的喧闹声嚣,从宋元勾栏瓦舍的繁盛景象到明清戏楼茶园的绝美风貌,勾勒出戏曲舞台美术的演化轨迹。演出通过恢宏的舞台布景、灯光融合舞蹈、戏曲表演,配合以戏曲元素为主体的东方音乐,展示了戏曲艺术的魅力。


中国戏曲学院舞美系、表演系联合创作的大型学术演出

《戏韵画意——中国戏曲舞台视觉之美》演出剧照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戏曲表演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演出环境和演出场所的支持;从美学角度来看,“景随人移”也充分说明表演与舞美之间血肉相连的关系;从舞台形体表现角度来看,戏曲服饰和道具的可舞性更能说明两者的紧密联系。

以上,可能是中国戏曲舞美教育教学在数字化发展追求的几个类别,取得了一些收获。



五、创作创新的戏剧需求  /


戏剧艺术迷人之处就是引导人们,要不停顿的创作与创新。

2000年,舞美系师生在中国戏曲学院大剧场组织了一场叫做《鸡鸣三省》的灯光、音乐、表演秀,这是一个小的探索尝试。六十几台摇头灯在戏曲锣鼓、戏曲唱腔中进行变化表演,美艳的舞台空间里的画面,吻合的的戏剧气氛和音乐节奏,感染着现场的观众。其中,用电脑灯代替的诸葛亮的“空城计”,使谐谑中不免一些乐趣。

几年前,我在贵州观看了黔剧《天渠》,这部戏内容并不复杂,讲了在贵州险峻、陡峭的山里,一个老先生用他自己的微薄之力给村里引水,最后终于在一群志同道合的百姓的帮助下,在山上凿出来一条天渠的故事。

故事的最后,设计师展现给观众的是,清澈的溪水顺着盘绕在崇山峻岭间的一条玉带似的水渠,从屏幕上、画幕上流下来,一直流到舞台上,冲到观众的眼前,这时观众席间连声“哇……哇……”的感叹声接连响起。这个技术的实现得益于台上很巧妙地放了一块LED的地屏,虽看似简单,但它跟戏剧剧情高度结合起来的时候,观众对于水的感受更加深切了。身临其境的视觉画面,将引水成功的艰辛与欣喜,化作了观众可感的热血沸腾与热泪盈眶。这视觉呈现上的冲击力,来源于媒体、屏幕、遮挡技巧等综合设计技巧,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字化技术,让舞美贴附在戏剧身上,不但参与了表演和表现,更强烈的提升了戏曲剧目的艺术品质、燃起了观众对舞台美术的热爱。


黔剧《天渠》剧照


这可能是数字化技术为戏剧做服务优秀案例中的一个典型,我们可说、可点、可评。在艺术创作中,舞美能为戏剧创作获得更多观众的赞叹,就是一种骄傲和自豪。

这两天的论坛,有些老师们讲到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还有MR(混合现实)等等,讲到了它们在戏剧中应用与探索。我们看到现场的人和眼镜里虚拟3D的结合,不但结合得很好,而且的确为现场的戏剧和表演增了光。这些数字化技术应用,在影视、文旅项目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在戏曲剧目领域的探索也将取得成长,取得有效的成果,更多的数字技术发展也会给戏曲舞美创作带来更广泛的探索空间。但是,这种事情是不是就代表了一切的一切呢?我觉得也未必。在戏剧这个综合艺术创作领域,依靠技术发展来推动戏剧前行并不是唯一的方向,综合发展与协同创新才是探索戏剧艺术结出成果的道路,数字技术的发展成果已经并且将继续给戏曲舞美创作带来更广泛的探索空间。



/  六、技术与保障中的制约需求  /


数字化的精准是安全管理的有力保障,也是艺术品质的依靠。数字化无论是在哪里,都将创造一个最有效的安全管理模式。数字化(数据化)的文件推行流程,能很好地回避“人情化”的不确定、无痕迹、推诿以及证据消失等诸多法律问题,全方位替代纸质文件势在必行。

数字化在舞美创作中的技术解决能力已无须赘述,它的创作体现在逐渐完善中又开拓了广泛的领域。操作系统的兼容性、稳定性等数字化技术不但在安全保障方面更加可信,在功能和范围方面也极大的承担起各类协同和互通。

数字化时代我认为数字是工具,是传承,是保障,是必须发展的。步入数字化时代的流程像踏入发展的历史长河。我们要跟随时代的步伐,寻找时代的启示,创新时代的戏剧。

在交流的最后,我还是想引用习总书记给中国戏曲学院师生的几句话,希望跟大家共勉。“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索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记者:秦孟婷

摄影:闫妍 李雪祺

责编:mt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数字化时代 戏曲舞美 艺术作品

37125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