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长江中游城市区域空间发展与规划|第九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之圆桌论坛专题报告集锦

原创 2021-10-19

导读

2021年10月17日上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承办的第九届“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之圆桌论坛“长江中游城市区域空间发展与规划”在华中科技大学梧桐语问道报告厅举行。论坛在16日召开的以“新型城镇化与城市区域空间规划”为主题的大会基础上,进一步围绕长江中游城市与区域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展开讨论,多位知名专家学者发表了学术演讲,并就长江中游城市群及各都市圈的发展规律和规划策略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为长江中游地区的空间发展与规划实践提供经验与启示。


本文字数:5452字

阅读时间:13分钟


本次圆桌论坛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主办,并且获得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学会、湖北省土地学会、湖北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广东省国土空间规划协会、武汉市城市规划协会、自然资源部城市仿真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鼎力支持。

论坛为期三个半小时,采取线下会议结合线上图片直播的方式进行。会议邀请了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局、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部分领导及高校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作为嘉宾,钱思书记、黄亚平院长、彭翀副书记兼副院长及部分教授作为学院代表参会。专家们针对长江中游城市区域的发展与规划提出了一些创新思路和建议,具有很高的学术与应用价值。

本次会议由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系党支部书记任绍斌副教授、城市规划系副主任郭亮教授共同主持。

会议主持人

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系党支部书记 ,副教授   任绍斌(上图)

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教授   郭亮(下图)


会议伊始,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钱思为此次会议致辞,并代表学院对参会人员表示欢迎与感谢。钱书记详细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发展现状与取得的教学、科研、实践成果,提出“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已逐渐形成品牌,通过学术交流给学科带来启发性的思考,并在规划实践中不断验证学术理论,让我院能够在“十四五”规划期间更好的服务国家战略与国家需求。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党委书记  钱思


引导性发言

1.秦尊文: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与实施

2.黄亚平:武汉城市圈及湖北省“一圈两群”国土空间协同发展策略

3.徐    辉:新时代我国都市圈空间协同治理——以南昌都市圈为例

4.易维良:一体化发展下的长株潭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1.秦尊文

长江中游城市群规划与实施

中国区域经济50人论坛成员,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

秦尊文教授首先介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编制与实施的背景和过程。他提到《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于2013年起草,2015年国务院批复同意。规划的战略定位为“一极三区”,即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先行区、内陆开放合作示范区和“两型”社会建设引领区。到203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与转型升级的重要引擎和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城市群。

接下来秦教授展开说明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规划实施重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①推进基础设施对接;②推进产业一体化合作③开展科教文卫事业合作;④共推长江大保护;⑤加强省会和毗邻地区合作,共建示范区、试验区。

最后秦教授介绍了长江中游城市群近期的七个工作重点:①共编城市群发展“十四五”实施方案,部署一体化发展方案;②共推长江中游城市群纳入国家重大区域战略,打造国家新增长极;③共立常态化的合作机构与工作机制;④共建科技创新共同体,争创国家实验室;⑤共谋新兴产业集群发展;⑥共促生态产品价值实现;⑦共续红色血脉凝聚高度共识。

2.黄亚平

武汉城市圈及湖北省“一圈两群”国土空间协同发展策略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教授

黄亚平院长围绕着武汉市城市圈及湖北省“一圈两群”的发展探讨了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黄院长首先分析了城市区域(城市群&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共性特征,各地目前颁布的城市群与都市圈发展规划均具有“目标导向性、领域一致性、内容板块化”的特点。

其次,黄院长讲解了都市圈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联系与差异。两者的联系主要有三点:①发展规划为“引领”,空间规划为“支撑”;②均注重全域统筹和协调;③在总体格局、产业体系、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规划重点领域的一致性。其差异体现在三个方面:①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之差异;②行政逻辑与技术逻辑之差异;③“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思维方式之差异。具体表现为,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重在要素及设施的空间协同以及不同层级、不同尺度空间的协同发展;规划编制内容的重点为明确都市圈共同的目标愿景,构建多系统要素空间协同的框架,提出不同空间层次的协同重点,构建完善的协同保障机制。

最后黄院长简要介绍了湖北省“一圈二群”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与“一圈两群”国土空间规划策略的差异。武汉城市圈呈现强核轴带圈层式国土空间格局,其规划技术路线按照“问题—目标—空间—支撑—行动—机制”,重点为“弥合式”空间发展协调;“宜荆荆恩”城市群为典型的主副双核.沿江带状组团式国土空间格局,“襄十随神”城市群则为一体两翼.点轴扇面式国土空间格局,应因地制宜的提出相应规划策略。

3.徐辉

新时代我国都市圈空间协同治理——以南昌都市圈为例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士工作室主任,教授级高级规划师

徐辉主任主要就江西的工作进行了汇报。首先对南昌都市圈的基本特征及主要问题进行了剖析:目前南昌周边呈现圈层化发展特征,中心聚集效应远强于区域协作,生态方面山水格局完整,资源环境条件优越;主要问题为下游地区(湖区及周边)部分区域面临退化风险,蓄滞洪能力减弱等大湖地区特有的挑战;同时还存在南昌作为都市圈中心城市实力不强、对外开放水平较低、跨市联系较弱等问题。

关于南昌都市圈如何进行协同治理,徐主任基于我国都市圈发展的整体规律与特征,提出聚焦都市圈、立足国家公园与生态修复提升生态价值、战略空间协同、面向具体跨界协同问题提出细分政策的总体思路。并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包括构建“紧凑、集约”的城镇空间体系、绿色经济与生态服务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统筹协调国家公园建设与城市郊野公园建设,构建三大重点开放平台、构建魅力空间网络等。

4.易维良

一体化发展下的长株潭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

湖南省城市规划研究设计院副院长,副总规划师

易维良副院长主要介绍了长株潭都市圈的基本情况和建设目标。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经历了一个甲子,三个阶段的过程,从经济区协同、城市群协调走向今天的都市圈一体化。长株潭都市圈具有天然的都市圈、扩张型都市圈、山水型都市圈、活力型都市圈等特征,中心城市长沙资源高度集聚,使具备人才、科教、交通等优势。

未来对于长株潭都市圈的建设目标,易院长表示要着力实现五个目标愿景,首先是绿色都市圈,打造世界级的绿色中央公园;二是创新都市圈,加强一体化的创新产业发展,特别是强化影视文化产业的优势;三是活力都市圈,形成“一江三水三城五山十六湖十九洲千园”蓝绿相融的品质活力公共空间,带动区域发展;四是开放都市圈,重点构建轨道交通、快速交通网络等建设,强化都市区内部联系;五是人文都市圈,打造全域风景的慢道都市圈。


全体特邀专家讨论与发言

郭胜华

湖北省发展和改革

委员会地区处处长

邱实

湖北省国土空间规划局局长

汪勰

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

局国土空间规划处处长

沈体雁

北京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执

行院长、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吴传清

武汉大学中国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

魏伟

武汉大学城市设计

学院副院长、教授

张毅

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

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李志纯

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授、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

罗静

华中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

科学学院原院长、教授

龚健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

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

万艳华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

城市规划学院教授

范凌云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

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四个精彩的引导性发言后,各位与会专家从产业、生态、交通、空间、治理等多个领域对长江中游城市区域如何进行空间发展与规划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吴传清教授核心观点是,努力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共同体。具体来说,长江中游城市群的协同一体化发展,既要注重正式的制度安排,也应重视非正式的制度安排。签署政府间合作协议、组建协同治理的组织机构等手段,是正式性制度安排的典型手段,而共同体意识,吴院长认为是非正式制度安排的重要内涵。具体包括五个共同体,分别是科创共同体、生态环保共同体、开放共同体、公共服务共同体、产业共同体。他指出,五个共同体里,产业共同体的形成是最具挑战性的。众多产业门类中,可能文旅产业的共同体建设更容易走在最前面。

罗静教授提出了以下五个主要观点。第一,无论是长江中游城市群还是武汉城市圈发展,都应该加强人的交流;第二,城市群无论是空间还是发展规划,都是以产业发展为基础,目前长江中游群产业交流仍然薄弱,要形成产业链的联系;第三,构建交流协作网络,包括基础设施、互惠市场等;第四,寻找共同的合作领域,探索更多的交互发展战略,譬如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并在大的合作框架下找到小的切入点。

龚健教授表示区域空间发展规划要聚焦问题导向,区域协调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解决与落实是规划关键,如跨区域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交通互联互通、产业协同发展与分工等;其次是要探讨通过区域发展规划引领、空间规划落实推进人-产-城协同发展,充分挖掘各区域的资源禀赋和潜力,实现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最后,国家和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中资源要素配置要统筹和协调跨行政区域的都市圈、城市群规划,弥补以行政单元为主空间规划跨区域要素配置能力不足的缺陷,保障规划实施。

魏伟教授指出,一方面,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时代背景下,长江中游城市群内的三大核心城市及其都市圈在发展任务、建设思路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协同基础。另一方面,中部湖北、湖南、江西三省虽然人口基数较大,但经济发展的动力不如沿海城市群或都市圈强劲,现阶段共同面临着人地矛盾、资源保护、环境压力等考验。因此,除了在发展模式、治理机制上谋求协同外,还应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融合交流,将规划、地理、管理、生态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与技术凝聚为合力,从而共同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的高质量协同一体化。

万艳华教授指出从地形格局上看,三省存在着天然关联。如何进一步强化三省的合作,万教授认为一是维护山水格局。其中幕阜山是三省共主的山,号称"鸡鸣三省",共同打造长江生态大走廊,注重保护、修复和利用;二是加强人文交流,在感情上拉进三省的关系;三是建构铁公水交通大走廊,实现临空经济区的互联互通。

李志纯教授强调三省联手“打组合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他认为三省投资环境有待提升,人才资源流失是目前三省共同面临的发展困境,需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及自身制定吸引政策。另一方面是区域内城市发展不均衡,一根柱子难以撑起大厦,需要加强城市群成员分工协作,规划职能分工。此外,三省产业经济发展均以粗放型为主,基础比较薄弱,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协同互惠共赢局面。

张毅副院长认为城市规划要前瞻性考虑到后期城市管理工作的需要,要将以下三个重要问题考虑在内:①要构建一个城市间的政策协同网络,包含产业、市场、禀赋要素等多个领域的政策协同,以便有效推动城市协同发展;②要构建区域协同发展的利益分配机制,考虑如何让不同主体(不同城市、不同部门、不同社会群体等)在城市群协同发展都受益,通过城市群发展提升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和认同感;③要加强信息、数据、人才等关键要素的有序流动,实现关键资源的共享共用,既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破信息孤岛,又要对区域内的人才合理流动提供适当的鼓励性政策。

沈体雁教授提出,在当前我国国际国内安全形势变化、沿海大城市要素成本急剧上升的大背景下,武汉以及长江中游城市群应立足于国家安全格局,明确自身定位,在战略物资储备、重大基础设施,关键物资生产,机械制造等重点领域寻求发展机遇,并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布局,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以缓解中部地区人口流失的趋势。要进一步优化武汉都市圈空间结构,凸显中心核与轴带,聚焦重点地区,例如可优先将光谷等区域打造为高端的生活区、创新型城区,进一步吸引人口回流。最后要再造武汉的城市文化精神,加强政府与市场的资本和信用意识。

汪勰处长介绍了2003年以来,武汉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开展的武汉城市区域相关的规划工作,重点介绍了规划局今明年与此相关的工作计划,在己开展的武汉城市圈主体功能区体系、综合交通网络等研究基础上,拟进一步开展地域文化圈、高品质生活圈等方面研究。汪处长提出应特别注意探索城市圈规划如何实施问题,制订多领域的行动方案。汪处长也表示,武汉及城市圈规划实施,需要更多主体的参与合作,他表示希望有更多规划专家学者参加指导武汉及城市圈空间协同规划工作,共谋可实施的行动方案。

邱实局长探讨了个人对发展规划和空间规划管理的认识。邱局长认为城市群规划的政策属性强于学术属性,并提出长江中游城市群及武汉城市圈等专项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重点内容应该为:一是要算好三笔账,以底线思维算好生态账,从管控角度算好资源账,从发展角度算好容量账;二是做好五篇文章,包括:①科学定位确定分级目标;②协作分工布置功能板块;③理顺山水贯通生态系统;④统筹预控共留设施廊道;⑤要素共享制定实施路径;三是凸显九个标签,具体为长江经济带、中部崛起、长江大保护、黄金水道、中国城市群第五极、中游城市群、大江大湖、楚文化、鱼米之乡等。

郭胜华处长从个人的工作体会出发,提出了以下指导性意见:①学术机构要凸显学术引领、技术支撑的职责,为政府部门制定与落实规划政策及行动方案提供更多、更好的前瞻性研究;②长江中游三省合作已经形成共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正当其时,现阶段的核心任务是加快建立协同发展机制,抓紧推进三省合作行动计划落实落地;③希望各位专家就当前长江中游三省合作的迫切任务包括产业协同,公共服务共享,中部大市场共建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提出好的解决方案,供政府决策参考;④下一步要进一步做好中部地区人口、科教等资源要素的集聚的研究和引导工作,尽快将禀赋资源和区位转化为发展优势;⑤对于省内城市群的发展来讲,应深入剖析制约黄冈、天门仙桃潜江等武汉城市圈外围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要在如何构建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城市合作机制,形成层级分明、梯度有序的城市体系上面提出创新的主张;⑥抓好武汉城市圈的宣传工作,学习借鉴成都、合肥经验,引导社会与市场力量参与宣传,共同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为经济发展助力。

圆桌论坛主持人

任绍斌

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系党支部书记 

副教授 

郭    亮

华中科技大学城市规划系副系主任

教授

圆桌论坛期间


会议的最后一个环节,黄亚平院长作出总结发言,认为新的发展格局下长江中游城市区域协同发展应谋划新的目标、定位与发展,未来武汉,长沙,南昌作为三个驱动核如何错位发展、跨区域毗邻临界区如何协同等问题仍有待探讨。黄院长感谢各位专家学者无私分享宝贵的思考与经验,感谢各个组织单位以及会务组全体工作人员对本次会议的鼎力支持。最后,伴随着全场热烈的掌声,圆桌论坛圆满结束。


文案:张梦洁、殷铭敏

图片:殷铭敏、张梦洁

审核:黄亚平、彭翀、单卓然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十月相聚,梧桐语下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圆桌论坛 空间发展 城市规划

1803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