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每个人都能说5分钟脱口秀?艺术家如何调侃艺术?

原创 2021-10-17



约翰·巴尔代萨里《无题》(Untitled),综合材料,24.8×18.7cm,1986年



近日,《脱口秀大会》第四季落下帷幕。如今在网络上,人们互相或自我调侃的段子比比皆是,幽默的戏谑似乎成为了“不满情绪”的保护色。因此,人们也常提到调侃的尺度,有人觉得开玩笑也需有分寸,有人认为万事皆可开玩笑。那么,艺术是否也会被调侃?艺术家们又如何调侃艺术?




当下,“调侃”成为了一种日常表达方式,很多人好像不开玩笑就不会说话了。实际上,艺术家也极为擅长调侃和吐槽,他们不仅以创作为语言质疑和戏谑社会生活,就连艺术本身也不避讳。但也有人感到疑惑,艺术家为何调侃艺术?


约翰·巴尔代萨里《Beethoven's Trumpet (With Ear), Opus 127》,树脂、纤维玻璃、铝、铜和电子设备,185.4×182.9×266.7cm,2007年



为何调侃?


上世纪60年代,随着欧美国家进入“消费社会”,科技和经济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文化、艺术的发展亦随之改变。因此,艺术界涌现出了一批通过模仿、挪用以及拼贴等方式进行创作的艺术家。


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一把和三把椅子》(One and Three Chairs),综合材料,1965年

约翰·巴尔代萨里《Engravings with Sounds: Sniffle》,数码印刷,110.9×178.8cm,2015年


美国艺术家约翰·巴尔代萨里(John Baldessari)就是其中之一。他将流行文化图像与艺术语言相结合,创作出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且作品集幽默、讽刺意味于一身。


他曾说道:“如果我看到周围的艺术都是我所喜欢的,我就不会去做艺术了。所以这的确是试着让自己满意——你想着一些东西,希望它们能发生;当然其实你永远实现不了它们,但你可以为此而工作。”


马塞尔·杜尚《泉》(Fountain),1917年

翠西·艾敏《我的床》(My Bed),综合材料,1999年


就审美意识而言,戏谑性的作品意味着对观众视觉的刻板印象的挑衅。比如在杜尚(Marcel Duchamp)的“小便池”出现之前,没人认为现成品也能成为艺术。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这是在太过严肃的世界中引入幽默的一种重要方式……”或许艺术家天生就是喜剧人,都各自以不同方式调侃着他们看到的、听到的以及经历的一切。

 

辛迪·舍曼《Untitled#209》,彩色照片,144.78×104.14cm,1989年



如何调侃?


谈到对当代艺术的调侃和挑衅,就不得不提及意大利艺术家莫瑞吉奥·卡特兰(Maurizio Cattelan)。2019年,其作品“一根香蕉”在巴塞尔艺博会上走红。实际上,卡特兰出生在喜剧的发源地——意大利帕瓦多,并一直被称为艺术界的“小丑”在其创作中,无论多么严肃或沉重的主题,都会变得幽默甚至带有强烈的狂欢节气息。他始终抵抗传统的艺术和展览形式,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模式。


莫瑞吉奥·卡特兰《喜剧演员》,香蕉和胶带,19.2×20×3.2cm,共三版,2019年
莫瑞吉奥·卡特兰《美国》,于2016年在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展出。


另一位意大利艺术家皮耶罗·曼佐尼(Piero Manzoni)更是不走寻常路,直接将自己的呼吸装入气球里。他认为:“当我吹气球时,灵魂就被吸入一个永恒的物体。”然而,任何人的呼吸都非永恒,且气球被放气后,其价值也随着被抽空的呼吸而消失。这俨然成为了一个悖论。


皮耶罗·曼佐尼《艺术家的呼吸》(Artist’s Breath),气球、绳索、铅封、青铜牌匾和木制底座,3.5×18×18.5cm,1960年

而这位艺术家的“重口味”远不止于此。在售卖呼吸的第二年,他又开始出售自己的粪便。不过后来,曼佐尼的助理说:“其实罐头里只有石膏。”但这又使该作品变成了另一个玩笑:艺术家连屎都不想卖给你!


其实罐头里有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对人们盲目追求艺术的嘲笑:你认为艺术值钱,那我就把艺术家一切你想要的和不想要的都给你。


皮耶罗·曼佐尼《艺术家的屎》(Artist’s Shit)锡罐和印刷纸,4.8×6.5×6.5cm,1960年

彼得·费斯利和大卫·魏斯《香肠系列:时装秀》(Wurstserie:Modenschau),彩色照片,1979年


无独有偶,瑞士艺术家彼得·费斯利(Peter Fischli)与大卫·魏斯(David Weiss)相识于1978年。此前,二人各自的作品并未在艺术界掀起波澜。但组合后,他们用看似无厘头的创作引起了轰动,并被称为艺术界的“尼科尔斯和梅”(Nichols and May)——由美国演员麦克·尼科尔斯(Mike Nichols)和伊莱恩·梅(Elaine May)组成的喜剧二人组。


彼得·费斯利和大卫·魏斯《香肠系列》(Wurstserie),彩色照片,1979年
彼得·费斯利和大卫·魏斯《雪人》(Snowman),雪和玻璃门冰箱,1990年

在其著名作品“香肠系列”(Wurstserie)中,他们用俏皮的角色和诙谐的场景表达了对当代艺术里“媚俗”(bedeutungkitsch)定义的蔑视。此外,其大部分作品都汲取了“达达主义”和“激浪派”艺术家所拥护的“反艺术”理论


西格玛·波尔克Day by Day...they take some brain away》,艺术出版物,1975年

西格玛·波尔克《S.schmeckt Pfirsich von H》,纸上压花和格拉诺石版画,59×77cm,1996年


可见,艺术家们无法被定义的创作意味着他们在“调侃艺术”一事上毫不留情。艺术家西格玛·波尔克(Sigmar Polke)不断践行着艺术创作的“实验”,却在任何时候都未停止对当代艺术的针砭。

而另一位德国艺术家马丁·基彭伯格(Martin Kippenberger)的作品更是复杂而多样。他刻意制造主题与内容的强烈冲突,并大胆调侃抽象派绘画表达方式的局限性。


马丁·基彭伯格《怀着良好的意愿,我不能看出一个纳粹军徽》,布面油画,1984年

马丁·基彭伯格《无题》,布面油画,180×150cm,1992年



质疑?反思?


回顾艺术史,作为“反艺术”的鼻主,达达主义艺术家们算是为后人开辟了一条大胆造反”的道路。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重新思考艺术的意义,甚至毫无保留地打破其固有面貌。


汉娜·霍克(Hannah Höch)《Indische Tänzerin- Aus einem ethnographischen Museum》,拼贴和印刷,1930年

汉娜·霍克《Watched》,拼贴和印刷,25.7×17.1cm,1925年


上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艺术家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在一家公司从事杂志内容编辑工作,并因此有了以现成广告图像创作的灵感。之后,普林斯尤其关注“牛仔”主题,还重新翻拍了万宝路香烟系列广告,并制作限量版印刷品作为自己的创作。


理查德·普林斯《无题(牛仔)》(Untitled (cowboy)),彩色照片,127×177.8cm,1989年

理查德·普林斯《Graduation》,布上拼贴、喷墨和亚克力,185×133cm,2008年

不过,普林斯的作品总能引起关于“挪用”“原创性”“著作权”等争议,使其不仅成为了全球知名艺术家,更是法庭被告的常客。但他的创作重新定义了“拍摄”,依然对艺术界产生了爆炸性影响。


辛迪·舍曼《Untitled#476》,彩色照片,215×173cm,2008年

辛迪·舍曼《Untitled#477》,彩色照片,164×147cm,2008年


同样作为图像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家之一,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始终在探索身份的建构。她不断玩弄“艺术”“名人”以及“性别”等文化代码,并以幽默的方式回应了围绕着它们的大众媒体格局。而她对此解释道:“我希望我能把每一天都当作万圣节,打扮得像个古怪的角色一样走进这个世界。


罗伯特·戈伯(Robert Gober)《无题》(Untitled),木头、蜂蜡、皮鞋、棉织物、毛发和钢,1991年

萨尔瓦多·加劳《Io Sono》2021年

今年五月,意大利艺术家萨尔瓦多·加劳 (Salvatore Garau)以1.8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一件隐形雕塑《Io Sono》。尽管有人对此质疑和戏谑,但实际上,这种隐形的概念在此前伊夫·克莱因(Yves Klein)、威廉·德·库宁(Willem de Kooning)以及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等大师的作品中都有出现。关于艺术存在的形式,艺术家们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停止探索和讨论。

米歇尔·马杰鲁斯(Michel Majerus)《o.T.(69)》,亚克力和布,302.9×474.98cm,1994年


如今,抖音、快手上的段子层出不穷。而在综艺节目上,脱口秀演员李诞说道:“每个人都能做五分钟的脱口秀演员。”这不禁令人想到曾经博伊斯(Joseph Beuys)提出的口号“人人都是艺术家”。


实际上,无论艺术家还是普通人,“调侃”亦是其表达质疑和不满情绪更为体面的方式。而另一方面,正是由于艺术家们的不断质疑和反思,才呈现出如今人们看到的有趣且多元化的当代艺术作品。




编辑、文  朱仪丹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时尚芭莎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艺术作品 展示展览 油画作品展示

19812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