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1
分享
- 管建波:为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国家大剧院数字化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
原创 2021-10-02
9月28日,2021台湖舞美国际论坛在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开幕。本届论坛为期2天,以“数字化与舞台艺术”为主题,由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国家大剧院、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共同主办。
当天,国家大剧院舞台技术部部长、舞台技术总监管建波首先做了主旨发言。他以《为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为主题,结合自身的实践经历,以大量生动详实的具体剧目为案例,讲述了国家大剧院在数字化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为在场听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
为艺术插上科技的翅膀
——国家大剧院数字化应用的探索与实践
管建波
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科技革命对人与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蒸汽时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电气时代”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数字技术就像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正在席卷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方便、快捷的网购服务使我们不出家门就可以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吃到天南海北的美味。随处可以使用的手机支付,让我们不必带钱包、银行卡就可以自由购物及娱乐。通讯方面的改变更是不需要我多说,每个人都会有切身的体会。
数字技术对艺术领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们非常熟悉的电影艺术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电影艺术的发展变化,与数字技术的进步是形影不离的。可能我们的记忆里还留存着胶片放映机的播放场景。但是,短短的几十年,数字技术己经渗透进电影创作的各个环节,从前期的拍摄到后期放映,数字化的电影艺术所带来的视听感受,不断突破观众的想象。即使在创造手法和材料相对固化的传统绘画领域,数字技术也在想方设法的去融入。比如,现在出现的“数字加密绘画”艺术,并且这些作品在拍卖会上拍出了很高的价格。
我们常说舞台是声光电的世界,数字技术也在改变着舞台的面貌。以电脑灯为代表的数字灯具已经逐步替代常规灯具在各类演出中使用,在舞台上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光影效果。
看不见的声音艺术也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持续进步。经过复杂计算的沉浸声系统,越来越多的在舞台演出中被使用,替代立体声、环绕声被广大观众接受,用声音创造出更加真实的幻觉世界。
文化和旅游部在2020年12月印发了《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要“顺应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发展趋势,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型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改造提升传统业态,提高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促进产业链和创新链精准对接,推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推动线上线下融合,扩大优质数字文化产品供给。”
国家大剧院作为国家表演艺术中心,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具有标杆示范作用,剧院高度重视、持续关注数字技术的发展,不断运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物联网等信息手段,推动剧院工作机制创新,实现科技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国家大剧院制定了《国家大剧院“智慧剧院”信息化发展规划》,“智慧剧院”是要打造包含“人文、智慧、开放、安全”四个主题和“演出经营、剧目制作、市场营销、公众服务、宣传推广、综合管理、决策支持、园区管控”八个业务主线的“四梁八柱”的信息化平台体系,全面提升剧院经营管理和决策的现代化水平,增强生产创作、演出经营、人文交流、市场营销的能力,实现便捷性、智慧性和获得感于一体的公众服务体验,打造“世界一流”、“行业典范”的智慧剧院。
2020年初,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使整个社会停滞下来,室内现场舞台演出受到的影响最为突出,剧院在院领导班子的领导下积极应对,自2月1日起,于线上推出11部抗疫主题艺术作品,总点击量达2.2亿次。自4月11日策划推出线上系列演出,使观众不出家门就可以欣赏到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截至2021年9月,共播出“春天在线”、“声如夏花”、“华彩秋韵”、“冬日之约”4个系列90部线上系列演出,全网总点击量约25亿次。数量超过剧院建成开幕至2020年底走进剧院观看现场演出观众人数的200倍,使我们深切感受到数字化带给传播领域的革命性巨变,数字技术必将对舞台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截止到本月刚刚结束首轮演出的原创歌剧《夏日彩虹》,国家大剧院已经制作了歌剧、舞剧、话剧等96部剧目,“国家大剧院制作”已经成为剧院的金字招牌,是高水准、高品质的保证,在观众中形成良好的口碑,这是剧院倾力汇聚一流主创团队、打造专业制作团队所结出的丰硕成果,在这背后,数字化所发挥的作用也功不可没,在制作剧目的创作生产中,数字技术具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和使用场景。
剧目的制作生产主要包括创作阶段、制作阶段、排练演出阶段和收尾阶段。
一、剧目创作阶段的数字化应用情况
创作阶段主要包括编剧、作曲等的一度创作和导演构思、舞美布景、服装、化妆、灯光、多媒体等专业设计的二度创作。
数字技术现在已经成为创作工作的得力工具,以舞美布景设计为例,传统的方式是舞美设计师以设计图和模型的方式展示设计方案,作为制作方和导演决策的依据,同时也是导演和演员进入排练后,演员在舞台空间调度的依据,还要为布景进入制作阶段提供尺寸、形象的参考。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准确性差,布景的尺寸不是很精准,演员和布景的比例关系不是很准确;再一个就是空间感差,从平面的效果图上很难掌握真实的空间深度,即使是立体的模型,毕竟是1:50 或者是1:25的缩小版,真实空间尺度的感受也很难判断。利用最新的计算机设计软件,能够很好的模拟舞台真实空间情况,特别是在疫情困扰的当下,主创团队不方便现场集中开会研究,数字化的模拟手段为舞台创作提供绝佳的解决方案。
在今年年初疫情期间,剧院推出线上直播音乐会版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剧院才华横溢的青年设计师丁丁担任舞美设计,他利用Enscape和After Effects软件,模拟出直观的舞台效果,为导演确定舞台调度、摄影编导制定拍摄脚本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利用模拟的舞台场景,可以让导演等主创人员真实的感受到任意位置的观众观看布景的效果,可以看到不同灯光效果下舞台的氛围,可以动态的看到不同场景迁换时的变化情况,甚至可以查看后台演员候场的位置等。数字技术将主创团队头脑里天马行空的想象,变为看得见的“真实”。
二、剧目制作阶段数字化应用情况
数字技术在剧目的制作阶段同样变得不可或缺。制作阶段就是要把案头的设计方案转化为在舞台上的实物。
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是国家大剧院艺术生产的重要环节,在剧目生产的舞美各个专业的制作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有数字化技术的加持,台湖舞美艺术中心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生产力,成为剧目制作的有力支撑和保障。
(1)布景制作工作
在布景制作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就是布景的技术分解,要将舞美效果图转变为能够进入到金工、木工等制作车间,进行制作加工的技术图纸,在传统的布景制作工作中,通常的做法是绘制布景的单元尺寸图,依靠布景制作技术人员的经验来完成布景的制作,在以前比较简单的舞台布景情况下,这种方法还能应付完成,但是在现在布景体量较大,布景结构及制作工艺复杂的情况下,这种做法就不能满足高精度、高质量的布景制作要求。
今年新制作的民族歌剧《党的女儿》的布景是由著名舞美设计师刘科栋设计,他在舞台上设计了曲面变化非常复杂的山坡造型,这些造型既要表现自然的景观,又要作为演员调度的可靠支点,如何保证分解成小块制作单元的布景制作的精度?能否确保最终组装完成的布景达到严丝合缝?这是必须面对的风险和挑战。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技术管理岳德华使用CAD、Sketch Up等软件,对设计方案进行数字化技术分解,在电脑上不断修正每一处造型的结构,确保造型达到视觉及表演的要求,为下一步进入车间制作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通过数字化的技术分解,组成布景平台的每一个部件、每一处结构都清晰可见,不仅使布景制作准确无误,又大大提高装台、演出工作的效率。
数字技术为高质量的布景制作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
(2)道具制作工作
道具的工作内容是非常繁杂和琐碎的,除了刀枪剑戟、桌椅板凳、锅碗瓢盆这些常见的道具外,甚至一些稀奇古怪、造型高难度复杂的物品都可能作为道具出现在舞台上,如果不是有现在4K、8K高清拍摄成为常态,手工制作的道具应该还能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高清拍摄的影像让舞台上的一切都毫发毕现,特别是与演员表演直接相关的道具,更是要经受屏幕前观众挑剔的眼光和对道具的要求,数字技术在这方面能够助一臂之力。
3D打印技术能够满足少量、个性化、复杂造型制品的制作,这个正是道具制作所需要的,现在,3D打印技术已经被广泛利用在剧院剧目的道具制作中。经过扫描采集数据、调整数据、3D打印、清理、上色处理等过程,一件制作精美的道具就可以拿到舞台上使用了。3D打印技术的使用,使道具制作工作能够接受更高制作要求的挑战。
(3)服装制作工作
服装的制版是服装制作的结构设计,是从服装设计图到最终的舞台服装的重要环节,是服装制作的核心,传统的服装制版都是由经验丰富的制版师手工绘制,存在制版时间长、保存版型困难的问题。利用服装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即服装数字CAD(Computer Aided Design)系统,结合剧目服装制作的实际需要,我们逐步总结出一套适合国家大剧院自己的版型制作模式。
服装数字CAD系统具有准确度高、快速高效的优势,根据服装款式的特点、工艺要求及制作时间等因素,能够制定最快最优的服装样板制作方案。服装CAD系统制作的服装版型实现存储电子信息化,具有信息全面完整、查找使用便捷,分类清晰明了、节省存储空间,安全可靠等优势。
三、演出阶段的数字化应用情况
在舞台演出中,数字技术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极大的丰富了舞台呈现的手段。
国家大剧院在多媒体影像的舞台应用上具有丰富的经验,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2年国家大剧院制作了瓦格纳的歌剧《漂泊的荷兰人》,演出中在舞台的各个呈现面都进行了投影,包括正投、背投、两侧和地面的投影,共计使用了13台高亮度投影机,这是国内舞台上首次用影像把舞台全方位的覆盖,这也是国家大剧院与多媒体数字化的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对话,也帮助我们走入了数字化舞台演出的道路。
从2012年起国家大剧院就为舞台艺术与数字化的结合发挥了领军和示范的作用。在2016年制作的德沃夏克的歌剧《水仙女》中,国家大剧院又进行了一次舞台数字化应用的新尝试,首次在剧目中将多媒体视频以3D的效果呈现,将观众带入水仙女所生活的神秘的水底世界。左右眼偏振3D的技术一般在电影院很常见,但在舞台剧目上使用偏振3D技术是中国第一次,是舞台呈现形式的再一次创新。
今年新制作的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中使用了冰屏,把冰屏融入到舞美之中,使真实的舞美和虚拟的多媒体融为一体,再配合上正投、背投和地面投影构造裸眼3D空间,形成空间整体的视觉效果,国家大剧院制作的经典民族歌剧《党的女儿》因为时代的进步和数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使30年前首演的经典民族歌剧在国家大剧院的舞台上焕发出新的光彩。
四、演出后的数字化应用情况
每个演出剧目结束后,都要对演出的物品整理入库,妥善保管,以待下次复排演出的时候能够再次完美的呈现到观众面前,为了实现精准管理,数字技术又会发挥它的优势。
以演出服装为例,每个演出剧目都会新制作几十件到几百件服装,随着剧目不断增加,舞台服装也会越来越多,剧院目前演出服装已经超过一万件。
服装储存的方式根据每个剧院的实际情况也各不相同,有的剧院是用服装箱存储,有的剧院是直接悬挂存储,有的是按照剧目集中管理,有的是按照服装的类别分类管理。不管用哪种方法管理,数目庞大的服装管理工作都是一个挑战,幸好现在数字化新技术出现,为我们解决了这个难题。
国家大剧院服装自动化立体仓库可容纳660个服装箱,通过信息管理系统和出入库设备操作系统双系统运行,实现服装的精细化管理。
国家大剧院是国内首个将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与舞台服装存储管理结合的艺术机构。我们在服装制作时将植有RFID芯片的可洗布标签嵌入衣服的内缝,同时,在每个服装箱粘贴RFID条码,通过读写器将对应的服装基础数据植入到RFID芯片中,让每一件服装和每一个服装箱都拥有自己的ID信息,当进行出入库作业时,自动生成出库流水账、库存帐,从而省去人工拣选环节和信息录入的环节。如服装更换演员、存储地址变化等信息调整,通过读写器将更新后的服装基础数据植入对应的RFID芯片即可完成ID信息的更新,实现信息的同步及一致性。
演出结束后的收尾工作有很多,其中最重要的是艺术档案的制作、整理、汇总,艺术档案包括布景、道具、服装等舞美各专业在创作、制作、演出过程中产生的记录性文件,是剧目复排演出的重要依据,是珍贵的记录舞台艺术发展的历史文献。由于多方面原因,很多艺术院团在艺术档案的收集、整理工作上不是很完善,艺术档案不完整、不规范的情况比较多,很多艺术档案是以手稿、纸制版的形式存在,长期保存风险很大,重复使用困难重重。
国家大剧院从2008年开启剧目制作征程后,不断完善艺术档案工作,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艺术档案管理体系,为剧目的复排演出提供可靠的保障,但是在数字化的今天,如何更好的提升艺术档案的质量,是我们下一步需要解决的任务。
专业性数字化管理交流平台——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数字平台应运而生,该平台包括“一库一平台一中心”,即舞美资源数字化管理库、舞美资源展示交流平台、舞美资源数字化沉浸式体验中心。
舞美资源数字化管理库致力于为舞美行业提供专业的资源管理系统,围绕舞美制作的布景、服装、道具等专业类目,分类管理文字、图片、音视频、CAD工程文件、三维等工作过程及成果数据,提供自主研发的数据采集方案与先进的资源存储工具,将有效提升舞美资源的信息化管理效率。截止目前,舞美资源数字化管理库共采集收录了国家大剧院制作的歌剧《党的女儿》、《长征》、《阿依达》,话剧《基督山伯爵》、《林则徐》,舞剧《天路》等11部剧目的服装、道具三维模型共263件,布景共36组。
舞美资源展示交流平台通过舞美资源、舞美云展、舞美工坊、舞美讲堂、舞美动态、会员名片等模块,集中展示行业优质内容,建设信息交流窗口,链接市场供需,致力于促进舞美行业交流,盘活优质舞美资源,助力舞美产业发展。
舞美资源数字化沉浸式体验中心旨在以国家大剧院台湖舞美艺术中心为基点,面向行业推动舞美人才、机构、企业、资源等线下互动与线上汇集。
台湖舞美数字平台的建成正式上线,为舞台艺术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以上是对国家大剧院在数字化的应用上十多年的积累与沉淀、探索与实践的简要总结,受时间所限,仅限舞台相关的一些内容,数字技术已经应用于国家大剧院包括舞台艺术生产、剧院运营管理等的方方面面,并且发挥了巨大的效能,极大的促进了国家大剧院的高质量发展,我们愿与同行分享这些经验、做法,促进舞台艺术领域数字化的发展和繁荣。
文字/图片来源:管建波
摄影:王宇景 秦孟婷 牛小北
责编:郁美净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