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学术分享 | 李芽:从文化多元角度理解东方妆道
-
原创 2021-09-22
栏目简介
2020年是中意两国建交50周年,清华大学与米兰理工大学联合发起“中意青年创新创业年”,并联合举办中意青年未来时尚设计大赛。为了更好地激发青年创新者的热情、交流创新经验,我们推出《新锐力量》栏目,将要采访100名活跃在设计创新领域的青年人,并附上编辑评语,分享给广大读者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编者语
初了解李芽老师所做的中国妆饰文化研究时,只以为是忠于历史的梳理与总结。直到看到她所设计复原的一张张生动传神的古方妆品与经典古妆的那一刻,我才为自己狭隘的理解而汗颜不已。相较于仅仅梳理历史,李芽老师更关注于探讨古代妆容与首饰如何古为今用,并由此进行当代语言转译。除却严谨求真又臻于完美的学者态度,更令人敬佩的则是她探索这门艰难学科研究的勇气与坚持。(胡心玥)
设计师简介
李芽
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曙光学者”,公众号“东方妆道”创办人。曾任北京大学、台北艺术大学访问学者,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高级研究学者。长期从事艺术史及服饰史的研究与教学,并致力于对中国古方妆品与妆容复原工作的研究与推广。
代表著作:
《中国妆容之美》,湖南美术出版社,2021
《中国古代首饰史》,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20
《耳畔流光:中国历代耳饰》,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脂粉春秋:中国历代妆饰》,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漫话中华妆容》,东华大学出版社,2014
《中国古代妆容配方》,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
研究方向:中国妆饰文化
201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古代首饰史”;
2014年度清华大学柒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基金一般项目 “中国传统首饰文化研究”;
2017年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项目“中国古代妆容谱复原研究”;
2019年上海市冷门绝学项目“中国古代妆品与妆容复原研究”
Q1
您的专业背景非常丰富,从环境艺术设计到美术理论研究再至现在对艺术史及服饰史的专攻,是什么促使您最终选择致力于服饰复原工作的推广?
A:
我硕士攻读的专业方向是“服饰文化学”,所以实际上从硕士研究生求学开始我就已经在攻读服饰史了。在毕业论文的方向选择上,我当时选择了非常冷僻的中国妆饰史方向,梳理中国古代的妆容与发型的发展史,并在2004年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著作《中国妆饰史》。在研究妆饰史的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妆容形象仅见于史籍文字记载,而没有对应的历史人物造像可供视觉参考。因此近几年我开始着手将这一部分妆容造型进行尝试性复原,以期待能将这一部分的视觉资料补齐。
Q2
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期间,请用三个关键词概括您的教学风格。
A:
研究型,创新型,多媒体传播。
Q3
您的专著多集中在中国古代妆饰方面,从妆容视角切入历史研究,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中国妆容之美》,李芽、陈诗宇合著
然而,妆容却是个例外,因其必须依附于人的肉身而存在,肉身一旦腐烂,妆容也就无从依附,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所以,妆容几乎是没有出土实物资料可以借鉴的。在典籍记载方面,历代官方舆服制度中对于面部妆饰的提及,除了明代后妃礼服制度中作为首饰的一个门类记载有“珠翠面花”之外,其它朝代无一记载。其在正史笔记、诗文小说、戏曲杂记中虽然有大量提及,描绘得天花乱坠,但大多只见其名,不知其形。真正要细究起来,又都如云里雾里一般。
因此,我们只能从留存下来的人物绘画和雕塑造像中去做一些探寻。但妆容又有极其微妙的色彩变化,且不论凭借当时画师的写实水平与画材,是否能够通过绘画作品准确传达原貌。单单经历漫长的岁月侵蚀,又有多少真实能够有幸留存?汉代以前的绘画中只能大致看出人物眉形和唇形,要到魏晋才有比较可靠的面妆图像资料。但图像无声,文字无像,研究者又只有通过个人的想象与理解,为图像与典籍中记载的名称寻找一种相对合理的对应,这样一来,和历史真相的出入便很难判断了。这就是这门学科研究的不易与艰难。
即使如此,梳理也是必要的,尽管有无数疏漏和不确定性,但历史研究的永远只能是部分的真实。因其艰难,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性地探索也就具有特殊的挑战意义。
Q4
看到您最近在做将经典古妆复原到现代人面孔上的尝试,您是如何产生这样的想法的?
A:
妆容造型是一门视觉艺术,仅仅停留在文字层面的阐述无疑有隔靴搔痒之感。早在2004年,我就出版过一本介绍中国妆容发型历史的书《中国历代妆饰》(中国纺织出版社)。在书写那本书的过程中,我不仅遭遇对大量妆型记载只知其名不知其形的痛苦,面对不少古代妆品的记载也是一头雾水。那时妆品对于我来说只是一个个透着脂粉香气的抽象名词。后来在十几年持续不断的研究和考察过程当中,我不仅搜集到越来越多的古代妆容、妆具历史图片,而且在古方妆品的复原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和学生一起复原出了32种古方妆品,几乎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的彩妆门类。古方妆品研究的突破,令我萌生了复原古代妆容的想法,毕竟做出了东西,总想看看实际应用的效果。
李芽复原的中国古代妆品
Q5
在复原古妆的过程中,请谈谈您遵循的原则或在实践中的具体考量。
A:
妆容复原不是指照着古代人物图像复制造型,复原≠复制。按照东华大学包铭新教授的解释:“复原可以理解为再现原貌。复原研究则是通过对文物本身及其相关材料的研究以求对文物原貌的再现……复原的根据除了出土物本身,还可参照有关联的其他出土实物、图案和文献。在此我们把复制研究这一概念与复原研究加以区分。前者是重塑(或再造)原物,后者是再现原貌;前者以获得复制品为目的,后者把复原物看成副产品,或研究结果的一种表述。”也就是说,复原的核心是“研究”,而不仅仅只是制作复制品这个结果。
我们知道,很多妆容仅见于典籍文字记载,而并无实际可对应的历史人物造像留存,例如“啼妆”“佛妆”“时世妆”“鱼媚子”妆容等等。因此,这类妆容根本不具备复制的可能性。要复原此类妆容,不仅需要对时代审美和文献解读有深入骨髓的理解和考证,而且还要参考同时代的人物造像,再结合妆品复原的工作,并将之与造型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而通过选择与不同时代审美气质相吻合的模特,才能赋予这类古代妆型一个相对合理的当代诠释。
“寿阳公主嫁时妆,八字宫眉捧额黄”妆容复原,模特:汪晨雪,化妆造型:张晓妍
Q6
您创办了“东方妆道”的公众号来分享中国历代妆饰信息,请问您是如何选择日常推送的内容?
A:
公众号中推送的内容基本都是和我当下的研究内容有关,早期基本都是我独自在整理,以我个人的原创内容为主。近一两年我也会推送一些我的研究生和相关学者的妆饰文化研究成果。我希望这个冷僻的研究领域能吸引来越来越多的同道,也欢迎相关学者积极投稿。我们的投稿邮箱是:artya@sina.com。
Q7
用三个关键词概括你的设计思考流程。
A:
我们研究中国古代妆容,并不仅仅只是为了复原和复制历史的场景,研究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体会与了解中国传统审美意向与审美元素,最终提炼出我们中国自己的妆容文化符号与审美特征,从而为当代“中式妆容”的创新设计提供母体滋养。
当今时尚舞台,法式妆容、美式妆容、韩式妆容、日式妆容,甚至泰式妆容都曾经风行一时,但一谈到“中式妆容”,大家似乎并没有一种普遍统一的认知,这和中国的超大规模性和多元成分有关。因为中国并不等同于中原,中国人也并不等同于汉族人。完整的中国,是一个将中国疆域内的中原、草原、海洋、高原、西域,这几大亚区域彼此互动、相互依赖、相互塑造而形成的一个多元体系。今天的中国,学者施展称之为是一个世界“枢纽”,将海洋与大陆这两种文明和秩序联系了起来。正因为这里面包含了太多的文化元素,所以我们很难将“中式妆容”一语道尽。但就如前文所言:正因为艰难,在这方面进行尝试性的探索也就具有特殊的挑战意义。中国的妆容创新设计,必然是站在中国自身历史基础上的一种创新,是站在自身文化多元维度上的一种思考。
李芽古代服饰讲座现场
由于中国文化的复杂性与多元性,因此中式妆容创新设计必然不能局限于某一种既定的风格样式,而是一种多元并存的局面。同时,由于妆容必须依附于人体而存在,因此妆容设计又必须与中国的人种特征相结合,从而体现出黄种人特有的五官面貌与东方审美。例如黄种人多单眼皮,单眼皮很难通过清淡的妆容来放大眼妆效果,故中式眼妆更适合横向拉长眼线,眼妆因此会比较弱化。再比如黄种人的皮肤质感比较细腻,毛孔较小,骨骼结构相对平缓,气质偏向温婉,因此并不需要靠整体的厚妆来掩盖脸部瑕疵和强化脸部结构。这些特征和西式妆容审美有很大差异。好的设计,一定是懂得取舍。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妆容,总体上看中式妆容有以下三种类型:
其一,中原传统汉妆:以清雅薄妆为主,弱化眼妆,喜爱娇小的唇形与鲜红的唇色,以宋、明女妆为特色。
其二,胡妆元素呈现:重视眉妆,喜爱以腮红或者各类面饰来打造脸部的平面装饰化效果,以魏晋南北朝和唐朝女妆为特色。
其三,胡汉交融并存:弱化眼妆,重视眉妆与腮红,喜爱娇小的唇形,面饰丰俭随机,任一朝代均有。
Q8
近期您在教学研究工作中有什么感悟与体会?请分享一下。
A:
我近二十年来基本都是在研究古代的传统文化,梳理古代妆容与首饰历史。但我觉得仅仅梳理历史是不够的,还需要探索如何古为今用,将之进行当代转化。所以我今后的研究思路可能是古今两手抓,一边继续完善历史的梳理,一边进行当代设计转化,将传统中提取出的精华服务于当代社会。
资料来源 | 李 芽
采访 | 胡心玥
排版 | 毕文立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清华大学中意设计创新基地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