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emo了?艺术大师陪你一起……
-
原创 2021-09-13
“sad不分昼夜,我emo了整个世界。”现在无论发生什么事,大家都喜欢感叹一句:“我emo了。”但,“emo”究竟是什么?
这个词最初指代一种摇滚音乐类型“情绪硬核”(Emotional Hardcore),emo乐队演唱者毫不掩饰自己的情绪与态度,甚至情到浓时便开始哭泣、抽搐和咆哮。
如今,红遍大街小巷的“emo文学”也旨在表达一种宣泄式的即时心情。“我emo了”可以理解为“我抑郁了”“我太难了”。拥挤的一号线,加班到深夜的委屈,租房时的囊中羞涩,鸡零狗碎的生活琐事,没人愿意听的胡思乱想……这些在心中闪过无数次的念头都是“emo文学”的绝佳素材。
“emo文学”虽然稍有颓废消极之嫌,但“适度的emo=be myself”。卸下一天的重担、躺在床上,情绪化的瞬间也是人们最真实的时候。四面八方的压力真的会让人喘不过气,某种程度上,“emo”也是一种反“内卷”行为的外现。
😞“e个人momo”
Edward Hopper:大城市中的小人物
用一句歌词概括爱德华·霍普的作品:“一个人吃饭、旅行,到处走走停停;也一个人看书、写信,自己对话谈心。”渺小的人物,失语的人际关系,大面积色块构成的寂寞都市,隔着画框就能感受到一丝“注孤生”的气息。
爱德华·霍普《小城办公室》,布面油画,71.1×101.6cm,1953年
房子本身并不大,但长垂的直线、刺眼的光照、独处的人物和凝滞的时间让空间蕴蓄着淡淡忧愁,显得格外空旷。就连霍普本人也曾在采访中承认:“不知不觉中,我在画一个大城市的寂寞。”
爱德华·霍普《中场休息》,布面油画,101.6×152.4cm,1963年
这位内敛寡言的艺术家从具象化的角度切入,将“疏离感”诠释得淋漓尽致。在他的笔下,越是明亮的色彩越能激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孤独,观众被抛置于一个完全由情绪主导的虚像空间。
😱“狠狠地emo住了”
Edvard Munch:一生与负面情绪抗争
很少有人能比爱德华·蒙克更有资格“emo”,这位挪威大师的一生都在“悬崖”边缘行走,与病魔、疯狂和死亡作伴。
暴力扭曲的线条与浓烈奇诡的色彩传达出普适性的焦虑和压抑之感,蒙克的作品中总是带有浓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基调。
蒙克曾说:“如果没有焦虑和疾病,我应该是像一艘没有舵的船。”崎岖的生命如脱缰野兽,带来地狱般的折磨。但他显然不甘于在痛苦中浑浑噩噩,以匍匐的姿态祈求好运降临。他选择在痛苦的伤口上作画,将窒息感转移在画作中,通过乖张暴戾的笔触,以歇斯底里的姿态对抗整个世界。
爱德华·蒙克《哭泣的裸体》,布面油画,1913-1914年
😈 我要“emo全世界”
Odd Nerdrum:忠于自己的孤独怪人
与其禁锢在陈规中不能自拔,不如做一个忠于自己的孤独怪人。挪威艺术家奥德·纳德卢姆声称自己“创作的不是艺术,而是一种浮躁虚夸”。在西方现代派绘画风格盛行的年代,纳德卢姆一反常规,用古典主义的技法描绘内心的混沌呓语,用古老的方式传达永恒。
夸张的肢体,怪诞的表情,强烈的明暗对比,以及充满象征意味的主题——我们很容易在纳德卢姆的作品中捕捉到沉郁、悲悯的情绪。
奥德·纳德卢姆《dawn》,布面油画,190.7×283.5cm,1990年
😌 成年人的emo只在一瞬间
Pablo Picasso:与情绪和解
1901年,好友卡萨吉玛斯自杀后,毕加索的创作进入蓝色时期。在此期间,他居无定所,日夜为生计奔波,作品中也充斥着贫穷、颓废与绝望。很难相信这幅《自画像》中憔悴沧桑的男人正是刚满20岁的画家本人。
巴勃罗·毕加索《自画像》,布面油画,81×60cm,1901年
幸而,毕加索没有一直沉溺在悲伤中,我们才能领略之后浪漫的粉色时期与奠定乾坤的立体主义之作。人总是在磕磕绊绊中成长,释放负面情绪非常重要,旁若无人地大哭一场好过在阵痛中迷途徘徊。
巴勃罗·毕加索《老吉他手》,版面油画,122.9×82.6cm,1903-1904年
巴勃罗·毕加索《苦行者》,布面油画,118.4×80.6cm,1903年
每个人的生活都难逃支离破碎,但艺术家的创作让情绪化也变得熠熠生辉。正是因为这些闲来无事的“emo瞬间”,才造就了如此多的艺术经典。所以,不必将孤独的苦恼暗藏于心,不必总是用乐天派的模样掩饰自己的敏感和忧郁,适时地“emo”吧,把内心积郁倾吐,就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更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时尚芭莎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