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 0
- 0
分享
- 什么是数字山水画?
-
原创 2021-09-08
艺术家杨泳梁
2021年9月11日-10月31日,艺术家杨泳梁个展“设色山水”于上海德玉堂画廊呈现。十几年来,杨泳梁用现代技术不断探索“数字山水”的各种可能性。他将现代城市景观嵌入作品中形成新“传统山水图”,并时刻保持对自我及周围世界的审视和反思。艺术家在本次展览中以近两年新作,讲述了自己对人与社会及自然关系新的思考和感受。
“设色山水”
提到“山水”,你会想到什么?对艺术家杨泳梁而言,“山水”不仅是创作主题,更是他与古代文人及传统艺术的联结和回应。它代表中国传统的隐逸文化,传递着古人的观念和精神境界。如今人们所说的乌托邦和避世理念都能在其中找到根源。
杨泳梁《伏虎》,艺术微喷,110×110cm,2021年
2006年,杨泳梁开始创作《蜃市山水》,用零落的城市建筑景观组合成一系列“水墨画”。他擅于在创作中模糊时间概念,使人们置身于虚幻与现实中。他将生活中拍摄的素材拼凑组合成另一个完全虚幻的世界,形成独树一帜的“数字山水”。
杨泳梁《孩童》,艺术微喷,90×130cm,2021年
实际上,在其以往作品中,观众总能感受到艺术家内心的沉重。而疫情期间,杨泳梁在纽约想着家乡上海,逐渐意识到当人们真正面临灾难时,比起反思和担忧,更应心怀希望、憧憬美好。因此在新作“设色山水”系列中,他构建了一个充满色彩的新世界,通过鹿、白马和孩童等不同意象寄托对生活美好的温暖期望。
杨泳梁《极夜花火》(片段),4K影像,2021年
艺术家认为,人总是缺什么才想要什么。正如作品《极夜花火》中,黑夜笼罩着灯火通明的城市,在充满未来主义的景象里,突然绽放的烟花亦成为人们短暂的慰藉。面对变幻无常的世界,杨泳梁想通过新山水带给观众不一样的感受。
杨泳梁《幼鹿》,艺术微喷,110×110cm,2021年
这些都源于艺术家的个人经历:他在上海嘉定长大。在其描述中,嘉定与上海市中心的城市面貌很不一样,带有更多小城镇的人文色彩。艺术家回忆起小时候,那里的一切都令他怀念。
直到上大学,他才真正搬到上海市中心,感受大都市的变迁。而当杨泳梁再次回到嘉定时,熟悉的环境也彻底发生了变化,儿时的痕迹不复存在。这一切都给他带来了不小冲击,也为其创作奠定感情基础。
杨泳梁《寒林夜景图》(局部),艺术微喷,2014年
杨泳梁作品中贯穿着“矛盾”。他曾说:“我本人就是矛盾的存在”。一方面,城市发展给更多人带来便利,艺术家也无法脱离现代大都市的生活;另一方面,他的确更怀念小时候城镇里的园林和自然景象。城市化步伐越快,他越怀念过去。
杨泳梁《临流独坐》,艺术微喷,2019年
而他在“设色山水”中实现了亲近自然的愿望。在其理想的桃花源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动物悠闲惬意。这或许是其在纷繁喧嚣的世界里为自己打造的天地。此作品也不禁让人想到古代隐士钟情山水画,将自己的人格精神和期盼渗透到水墨意境中。
传统与当代
杨泳梁创作参考的第一件作品是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图》,用现代技术将城市高楼以及工地等元素重新演绎组合成“当代传统山水图”。他从小学习传统绘画和书法,上大学后主修视觉传达。这样的经历使其在创作中自然而然地将科技媒介与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视频作品《五龙图》则是之前《九龙图》的延伸,实际也是另一种技术的转化。杨泳梁认为,后疫情时代,视频作品比VR更实用且传播更广,观众无需去特定场合体验作品,视频随时随地都能被看到。现代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家提供了更多可灵活转换的条件。
在其看来,无论欣赏视频还是体验VR都与中国传统绘画理念中的“卧游”相似。古人无法到处游玩,因此当他们欣赏一幅画时,会全身心地感受并跟随创作者在作品中游山玩水,也就是当代流行的“云旅游”。
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生活似乎离传统文化越来越远。杨泳梁觉得中国传统艺术更多是艺术家与自己内心的对话,向内而生。正可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而该体系却很难快速适应商业高度发达的时代。
另一方面,古老的艺术的确太不符合现代人的主流审美。未来,人们可能只会在特定的文化空间里看到传统艺术。但这也是其不断以新方式呈现传统文化的原因。文化传播和传承本就是个漫长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时尚芭莎艺术(Harper’s BAZAAR ART)独家专访艺术家杨泳梁,就传统与当代以及文化反思展开对话。
杨泳梁《来自新大陆》(局部),艺术微喷,2014年
BAZAAR:传统文化的当代语言转换是很多艺术家包括设计师都面临的问题,你如何处理传统和科技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语境下不同的创作方式?
杨泳梁:我对新事物也非常感兴趣,想要了解和尝试。当新事物出现,我首先会思考它与我的关系,在创作中能否使用。我始终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而非创作来源。时代在发展,很多事物更新换代太快,但真正的艺术无论你什么时候看,其价值始终存在。传统文化在当代艺术的语境下有很多种可能性,是一条可无限探索的路。当代很多艺术家都在用不同方式呈现它们,这种文化根基本就是与生俱来的。
杨泳梁《溪山旅行图》(局部),艺术微喷,2014年
BAZAAR:“山水”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标志之一,在国际上也被视作中华文化的符号。作为艺术家,你如何看待这种符号性认知?
杨泳梁:实际上,这取决于人们如何理解“符号”,若人们将符号标签化,不去真正了解文化以及历史背景,那肯定是片面的。所有事物都不能被单向理解,当人们直接给某件事或某个人贴上标签,而不去真正了解他们,那么这种理解可能永远都有偏差。
BAZAAR:你作品中的反思和忧患让人想到中国古代的艺术家和诗人,你会受到他们的影响和启发吗?
杨泳梁:肯定会的,例子太多了,比如赵孟頫以及很多宋代书画家。我认为他们是集传统艺术文化之大成者,其中的境界和思想即使今时今日被拿出来探讨也十分耐人寻味。
BAZAAR:你认为艺术最大的作用是什么?又如何定义艺术家这一身份?
杨泳梁:实际上,我认为艺术就是一面镜子。艺术家作品代表他的世界,作品如其人。但艺术不是说教,并不需要教会别人什么。至于观众是否能从作品中有所共鸣,跟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与文化背景有关,人们都有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而且艺术家与哲学家不同,不需要给人们传递某种观点,追求内心且真诚的作品就会打动人。艺术家首要做的就是足够真诚。
杨泳梁《早春图》,艺术微喷,2019年
时隔五年,杨泳梁再次回到上海举办个展,为观众展现其在全球疫情蔓延下的新思考。对画廊而言,此次展览既是艺术家的回归也是其创作的全新呈现。时尚芭莎艺术(Harper's BAZAAR ART)专访德玉堂画廊创始人刘焘,就杨泳梁多年来的艺术创作展开对话。
BAZAAR:你认为杨泳梁的“设色山水”系列与之前的作品相比有何变化?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刘焘:他的心境在变,其作品中的情感也在变。疫情期间,他和家人在纽约只能去远离城市的郊外放松心情。那时,他开始真正接触大自然的色彩,而这正是他所需要的。色彩会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因此,他开始尝试创作有颜色的作品,并最终完成了“设色山水”系列。
杨泳梁《大雁》,艺术微喷,90×130cm,2021年
BAZAAR:一直以来,其作品中的哪些特质打动了你?
刘焘:他的作品透着中国古代的文人气。在其中,我始终能感受到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心以及人的渺小。
BAZAAR:你认为观众该如何欣赏杨泳梁的作品?
刘焘:对我而言,杨泳梁就是一位活在当今的古代文人。其心态、审美以及很多特质都与之相似。但同时,他又拥有非常开放的心态,愿意也敢于尝试新技术,并且能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得很好。更重要的是,他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批判性的思维。
无论面对观众还是当代社会变迁,杨泳梁始终保持清醒和反思,并在创作中进行更深刻的自我挖掘。“我是一个在文化上比较保守的人。”但对于艺术家这一身份,他希望能将身上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当代艺术框架更好地融合,也使人们能在其创造的“新世界”中更了解曾经古老的文化。即使世界变化无常,他也能用自己的方式保留心中的“山水”。
展览:“杨泳梁:设色山水”
时间:2021年9月11日-10月31日
地址:德玉堂画廊
上海市黄浦区北京东路99号205-206A室
本文由《时尚芭莎》艺术部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时尚芭莎艺术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