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0

分享

展讯 |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教学观摩系列展(第40回)

2021-09-19


本文转自: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2021年9月16日至9月25日,由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主办的博士研究生教学观摩系列展(第40回)在博雅展厅展出。



展览名称:日(异)常美学——博士研究生教学观摩系列双个展(第39回)

展览时间:2021.9.16- 2021.9.25

主办方: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

总策划:苏新平

学术主持:陈琦

策划:葛玉君

展览执行:周家丽

策展助理:贾一楠、周可心

参展博士生:郭玉龙、李翔(以学号为序)

展览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雅展厅(14号楼3层出电梯左拐)

 

| 展览序言 |

研究生教育是以研究为特征的高层次专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以不断涌现的研究成果、持续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对中国的学术研究与发展起重要推动作用。因此,作为关系一个国家未来发展的基础,研究生教育与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一直都备受关注。而作为教育部直属的唯一一所高等美术学校,中央美术学院一直明确着自身的责任与定位,在积极摸索高等美术院校学术科研和创作活动的特征与规律、不断推出具有中国文化主体意识的创作和科研成果的同时,逐步建立并完善着研究生教育教育机制。近年来,随着文化、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研究生队伍加速壮大,研究生教育在中央美术学院迎来了大发展期。2016年研究生院挂牌成立,使中央美术学院成为了国内首家成立研究生院的美术院校。

作为一直引领全国美术研究生教学发展的学院,研究生院的发展与教学探索的每一步都会引起同行的广泛关注。在此情形下,如何培养高端艺术人才,进一步提升研究生教学水平逐渐成为焦点。当下的研究生教育更为注重的是实践精神和独特创造力的培养,博士研究生作为一批已经具有成熟专业人文素养的艺术人才,如何在学院教育中扩展更多的实践能力,置身于当代语境中进行学习和思考;学院如何在对传统技艺和人文精神传承的同时,营造一个开放、活跃的学术氛围,达到实践性与学术性相结合,都是我们所要面临的问题。是以,为了加强内涵建设,以创新机制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平台建设,博士研究生教学展正处于一个合适的契机中。

本次展览为博士研究生教学观摩系列展,学院希望通过“双个展”的形式,作为博士研究生专业学习的一次中期检查,进一步建构一个交流与互动的展示平台,同时也成为学校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状态的一个方式。期望在读博士生通过此次参展经验的积累,在进一步学习实践的同时也能为毕业展览做前期试验性准备。展览旨在作为一个窗口,以窥见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的博士生在艺术求索过程中对艺术语言、形式张力的感知与思考,以及对自我的挖掘与塑造,在与时代的交流中书写个人语言、展示集体风貌。


| 关于艺术家 |


郭玉龙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导师:王颖生教授、唐晖教授、李辰教授

 

学习经历:

2009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学士学位;

2012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硕士学位;

2019年 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壁画学会会员。

 

展览:

2019年   超级码粒,利星行文化艺术中心,北京;

2014年   中国梦·强军梦军事题材美术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2年   首届全国中青年油画展,大芬美术馆,深圳;

2012年   新锐艺术家提名展,环铁时代美术馆,北京;

2012年   大同·国际壁画双年展”,大同美术馆,山西;

2012年   学院力量----中央美术学院师生作品展,罗湖美术馆,深圳。


参展作品:

《三石》(三)65×53cm 

木板丙烯 2021


《石·林》100×100cm

木板 丙烯 2021


《石·环》  100×100cm  

木板 丙烯  2021

 

此次展览展出的是我19年至今的作品,一定程度上释放了我对装饰纹样特异生成方式的沉迷。纹样是对现实物像的符号化生成,并且这种生成在最大限度地保留了事物自身形象特征的同时,又能够以一种明晰的“同一化”图形方式组织起来,在不断变化中彼此缠绕与交迭。

在壁画专业领域的学习中,山石树林、水波云纹、台基柱础等这些中国传统壁画中的景观元素自然的成为了我所关注的对象,在创作中我利用这些元素进行分离、拆解、再重组,通过变形、叠加等方式进行图形的重新演化。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它们“自我组织”的力量,这力量让这些装饰图形形成了一种新的图像表达机制,并且展现出意想不到的结构与形态,即像磐石一样坚固,又好似织物一般的流动,让我获得了一种新的眼光。在与这些精神物像的“对话”中,给了我重新认识自身美学传统的一个契机。

——郭玉龙

 

李翔
中央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
导师:王颖生教授、唐晖教授、李辰教授
 
学习及工作经历:
2000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师范学院,获学士学位;
2007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壁画系,获硕士学位;
2019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博士学位 。
 
近期公共艺术作品及参展: 
2021年 浮雕艺术墙《泱泱华夏》、浮雕柱《全面脱贫》等,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北京;
2021年 河南省博物馆大堂浮雕镶嵌壁画《气韵中原》;
2020年 湖南常德沅江画墙石材浮雕壁画《慎畛廉洁》;
2019年 郑州地铁壁画作品《科技通达》,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参展作品: 

基本状态NO.3-交叉  65x100cm  

布面油画、抛光不锈钢  2020


记忆胶囊NO.7绿虫 50x150cm

布面油画 2020

 

 记忆胶囊NO.4绿芽  50x150cm 

 布面油画  2020

 

壁画专业领域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使我习惯于在公共艺术与个人自由艺术创作之间不停切换。其间充满挑战与困扰,我试图寻找不同工作模式之间一些解决问题的共同途径。“纪念性”便是我关注的切入点之一。

本次展出,将公共作品与个人作品加以对照,尝试呈现这段时间我对“纪念性”相关命题的一些思考。个人作品中,我提取部分记忆作为素材,用简练明确的视觉形象将感悟与体验记录下来。个体生命的体验过程,形成记忆,而将已有记忆或希望记忆的“事件”以一定形式加以表现,在我看来,其形式则具有纪念性。与同期创作的一些公共空间主题性壁画作品相比,这种纪念性更具个人性,并随着“隐私”的昭显而变得“透明”。然而,作品在符号与意义之间终会存在巨大的空间,任由解释来填充,好像透明之下仍有许多不明的隐喻。

形象置于胶囊形画面所规定的封闭空间,像藏纳在时间中的记忆切片。是为了封存还是昭显?这一点似乎暧昧不明。随着创作慢慢感悟到,“纪念性”潜化于艺术创造活动中。是我们对永恒的迷恋让记忆得以物化,让易逝得以延续。我从绘画着手向着硬质材料和数字虚拟两个方向转换的尝试,本身也是一种对永恒纪念的企图。
——李翔



责编:成海

一键5连击:点赞+分享+在看+留言+星标

总有一款适合您→→→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中国舞台美术学会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17307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