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展览资讯 大型展会 灯光节 大型盛典 赛事 中标捷报 产品快讯 热门话题 艺术节 活动 演出 新闻 数艺报道 俱乐部签约
观点
大咖专访 观点洞察 书籍推荐 吐槽 设计观点 企业访谈 问答 趋势创新 论文 职场方法 薪资报价 数艺专访
幕后
幕后故事 团队访谈 经验分享 解密 评测 数艺访谈
干货
设计方案 策划方案 素材资源 教程 文案资源 PPT下载 入门宝典 作品合集 产品手册 电子书 项目对接
  • 0
  • 0
  • 1

分享

沉浸产业观察:对话王志鸥,新媒体艺术如何用“艺术+科技”讲好中国故事

原创 2021-09-10

VIEWS

Immersive Industry

10月22日-23日,第三届中国沉浸产业发展论坛(点击了解活动信息)将在南京举办,聚集国内外20+行业头部大咖共同探讨沉浸产业当下及未来发展趋势,《沉浸产业观察》特推出大咖系列专访,以“深度对话”的形式透析产业相关的话题。

往期回顾

对话江杰

沉浸产业发展有哪些问题亟待解决?

对话王晓东:

当文化IP遇到沉浸式,如何做到1+1>2?

对话杨建林:

《狐妖小红娘》爆火,文化IP如何与文旅夜游相融合?


「 本期对话嘉宾:王志鸥」


新媒体艺术

⿊⼸Blackbow创始⼈ 、艺术总监

2019庆祝中华⼈⺠共和国成⽴70周年联欢活动视觉总设计;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数字艺术与创意设计中⼼)特聘专家;中央美术学院实验艺术学院客座教授;2020深圳国际光影艺术季总策展⼈;清华⼤学“国家艺术基⾦—⾯向冬奥会的艺术与科技创新⼈才培养项⽬”企业导师;华中科技⼤学湖北省数字⼯程研究中⼼特聘专家。


Question 01

作为一家国内知名的跨媒体创作团队,请您介绍一下黑弓的创作团队和创作流程是怎样的?

作为一个跨媒体的创作团队,黑弓Blackbow聚合创意策划、空间设计、广告营销、文学创作、影视制作、互动开发、落地监理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同时,我们也长期与公共艺术、公共表演相关领域的前沿艺术家保持合作。这样团队才可以始终保持创意的活力与落地可行性。

平昌冬奥会闭幕式“北京8分钟”

我们的创作流程则一般开始于开放式的创意会,每个人都可以各抒己见,从内容创意、空间规划、技术手段等各种角度去论证想法是否能够成立。从前期的概念设计、创意设计、视觉设计,到后期的互动设计、程序开发,甚至空间媒介我们也会同步去进行设计,包括数字内容的创意制作、现场落地的执行对接、互动调试等等,全流程的确保一个作品的完美呈现。这是一个开放式、扁平化的创作过程,当更好的想法出现时,大家有时会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勇于推翻自己,为自己的作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心力,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

成立十年以来,黑弓一直在不同行业中进行尝试与挑战,孵化作品,与各种品牌合作,一直坚持为大家带来与众不同的线下体验。我们对创新的要求、对好的创意的渴望是非常强烈的,这种热情一直没有间断,我们希望能够代表中国新媒体力量走向世界,和国际团队去PK,用“艺术+科技”的手段把中国文化进行传播和转译。


Question 02

从沉浸式展览到新零售下的各种消费场景,新媒体艺术的应用越来越多。您认为数字科技与艺术的结合,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不一样的感受和体验?

数字科技与艺术的双向跨界结合,让艺术更具有包容性,也让文化的传播由线性变得多维,更加多元化。这种结合不仅满足了大家对于感官体验、信息传递、文化交流的渴求,也让年轻人对于文化的认知有了更独特、更新潮、更全新体验的感受,同时也将足够优秀的中国文化内核通过更与时俱进的、多维度的表达方式,推出到当下的场景中。

文物的时空漫游-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

比如我参与的几个国家项目——北京八分钟,在奥运历史上第一次采用了人与机器人互动表演;国庆70周年联欢活动中,世界首创的千人光影屏流动表演。这些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收到了国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与点赞。包括黑弓Blackbow 与Temple东景缘联合出品的全新艺术品牌——「元」将推出的首个艺术现场「元」观念演出,则将以舞蹈与数字艺术装置相结合的形式,依托智珠寺的实际建筑场景,以“光影艺术”表达东方意境。在2021年建党100周年之际,作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贵州重点项目,由黑弓打造的全球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沉浸式数字体验馆——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也将启程贵州,黑弓将通过领先的科技展演成果和艺术表现形式,打造具有高度震撼力和深度教育意义的长征文化主题场馆,让其成为兼容民族性和世界性的文化名片,为贵州乃至全国提供开展革命文化教育、培育爱国主义情怀的优质教育平台。

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

我相信随着人工智能和各种交互技术的成熟,我们的“画卷”与“画布”都继续不断产生变化。接下来我们会更关注的不仅仅是“新”的问题,也就是不仅仅是画布的问题,而是“结合”的问题。是在上面如何画、画什么的问题,这其实又会回到当下我们所创造的“文化”能带给大众什么的问题上来了。


Question 03

作为多个大型国家级文化项目的视觉总设计师并且参与过许多新媒体艺术项目的策展和落地,在科技与艺术的融合过程中,您如何把控这些文化项目的重点和难点?

代表国家形象去打造内容也就意味着要将创作的眼光放到世界的高度,注重中国文化与符号的升级表达的同时又要具有普世感,因为在国际平台的背景下,大家看待作品的视角不尽相同。我们既要保证唯一性、独特性,又要完成自我的不断超越并且在有限的时间里进行多元融合。

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联欢活动

在利用新媒体艺术去对文化内容进行创作的同时,我们是希望用数字语言的优势激发创意的潜能,尤其是在国家大型项目中涉及到太多变量要素,太多需要去通过创意方案协同工作的情况。在积累了众多经验之后,我们开创了“以数字驱动的编演模式”,即以虚拟现实模拟、数字可视化驱动的工作流程,它可以帮助我们在大型项目中从上至下的实现各个部门、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沟通与协作。数字可视化的方式让我们前期的方案给到导演组、编导组的时候就已经是一个可落地、可执行的方案,而不只停留在一个视觉的创意方案。这种方式可以让整个工作流程得到极大的优化,使现场排练与物理空间更加的契合。


创作的重点是每个项目中我们要传达的理念与观念到底是什么?如命运共同体这个课题,首当其冲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提炼悠久的中国文化语言,这就需要我们具备强大的梳理与提炼能力,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找到一个全世界都能理解的符号去延展、发散,并且站在当今时代的角度下去思考,让大家在我们创造出的这些视觉奇观里得到共鸣与共情,打造世界人民的集体记忆。


而最大的难点还是自我的创新与挑战,表达语言的创新,原生的创意,想法的从无到有、从零到一,这些都是流淌在我们公司血液里的信念与初心。这也是一个令人享受的过程,也是我们和其他新媒体艺术团队发展的动力与方向。


Question 04

国家一直在强调文化自信,新媒体设计如何与国家文化符号进行结合,如何去挖掘并释放文化的内容?

一如我知道的一些行业内领先的创意团队,他们都是基于自己的国家文化与精神图腾发展并演化出的团队。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背景、创作体系、美学思想。这些先行者们已经把市场做得很开阔,我其实总有一些情结,希望能够做出一些作品来证明中国文化里的闪光点。


如何挖掘和如何释放其实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我认为真正的挑战是,现在技术的壁垒在逐渐消弭,所谓交互、所谓沉浸体验在越来越多的展览中层出不穷,而文化被挤占成为了简单粗暴的视觉符号。久而久之观众不买账,其实每一个从业者都有责任。

2020TGC腾讯数字文创节-飞天·鹿女瑶

相比把文化符号化,我认为新媒体设计更有能力把文化变得可感可触,更像是一个饱满化的过程。我们需要率先走入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当中,将那些尘封的、褪色的素材勾勒,润色,充盈,生动地带到今天的人面前。也许不亚于修复文物的工作,但是是以一种触类旁通、奇思妙想的新媒体的方式。我们只有先阅读自身的文化,为它着迷,才能说让世界重新去看待中国文化与中国的设计语言。我希望通过新媒体的感染力可以为体验者提供一个共享文化记忆的仪式场景。有了共同记忆之后,才能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传播。


比如由黑弓打造将启程贵州的全球首个以长征为主题的全沉浸式数字体验馆——长征数字科技艺术馆,就是通过领先的科技展演成果和艺术表现形式,撷取最能展现长征精神的故事和场景,运用全息影像、虚拟现实、三维声场、机械舞台等最新科技手段,完整串联从长征出发到遵义会议实现伟大转折,再到三军会师的峥嵘历程,全面再现沉浸式长征战斗史诗,让观众通过行进式的参观模式,在战略视角与行走视角间不断转换、穿梭,身临其境地感受长征途中壮烈的战斗场面和严酷的自然挑战,一场经历仿佛浓缩的重走长征路,真实的体验到长征精神,不是空洞虚无的口号,而是和今天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回顾革命先辈的长征路,是为了走好年轻一代的新时代新长征的道路。


世界对中国文化有很多认知,也有很多猜想,但他们很难真正的接触到中国文化的精神所在,或者说我们的文化很难快速传播并且输出给世界。很多的时候是因为我们还没有找到合适的手段去打破壁垒,但是我们可以利用新媒体语言做出更多深度体验式的作品,形成文化产品传播到世界各地,让更多的人体会到中国文化背后的深厚魅力,在文化产品上的突破和创新,才能让这种体验背后带来的文化输出走得更远。


Question 05

数字技术的进步让新媒体艺术的表现形式可以无限延伸,并且适配于多个领域。但是目前市场上成功的数字新媒体艺术还是少数。您认为当下数字新媒体艺术面临的生存困境主要有哪些?创作者、从业者如何去破局?

我们正身处在一个新时代,也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与崛起,给了新媒体行业非常好的前景。在我看来,进入新媒体行业最重要的是要寻找自己创作的初心、热爱的原点。


而在创作中,我们则需要积极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宝藏,找到自我表达的观念与手法,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技术与表达的方式,因为新媒体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我们要加强对技术的深度学习,对交叉应用的研究更加透彻。


对前端科学的互动或应用是决定我们能否在新媒体领域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新媒体的发展依托于新时代的不断到来、以及互联网与科技的创新。另外就是要与文化结合,对我们的文化内容进行挖掘和释放,让市场模式不断创新。我们需要不断学习与挑战,为中国文化的复兴贡献自己的热情与力量。


Question 06

您个人认为,未来新媒体艺术最主要的应用场景将会有哪些?以及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新媒体艺术是当今跨学科语言的一种交叉和再生,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表达手法已经无法满足大家对于感官体验、信息传递、文化交流的渴求,新媒体便显现出了它的优势,让传播由线性变得多维。我们不仅能用它去讲故事,甚至可以打造一个完整的世界观,通过声光电技术、多感官的刺激,让这种身体与精神的“在场”使大家真实的触摸到我们想表达的故事。就相当于我们已经拥有了“神笔马良”般的能力,新媒体艺术帮助我们将想象的空间付诸现实。


国内新媒体的形态越来越多,迭代出很多不同以往的体验与消费:比如多媒体餐厅、线上线下的沉浸式演出及艺术展览、文博数字化的场景体验等等……同时,还渗透进教育、新闻等各种文化场域当中。

文物的时空漫游-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

放眼到整个产业,就像“互联网+”一样,我认为未来新媒体艺术将会通过将艺术与科技在不同纬度相互渗透的方式,为各行各业带来关于“体验+”的升级。这些对新媒体环境下“体验+”的关注将一步步具体转化成为各行各业的新需求、新模式、新目标。


活动预告


10月22日-23日,第三届中国沉浸产业发展论坛将现场分享更多关于“艺术+科技”赋能沉浸式体验的案例,戳下列二维码,直达报名通道!


- 商务合作 -


活动咨询

姜经理 18363996740


参展/赞助

张经理 13912925850

王经理 13918068464


媒体合作

吴经理 13675161637

 

- 部分媒体合作伙伴 -


独家报名平台


沉势而行·浸无止境

10月22日-23日

我们在南京等您!


号外号外



集聚数字技术创新成果

打造供需对接交流平台

传递行业权威主流声音

引领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


10月21日-23日,2021第四届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将于南京国际展览中心举办,线上线下同步呈现,聚焦数字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构建全国文化产业数字化的“风向标”与“指南针”。


展会将基于广播影视、动漫游戏、演艺娱乐、文化旅游等行业产业数字化转型需求,面向动作捕捉、云渲染、虚拟现实、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确权、人工智能分发、互联网传播等技术服务领域的企业开放招展。21,000 平方的线下展示空间,预计汇集超过590+参展企业,吸引多达50000+专业观众,定向邀约50+城市采购团参观洽谈,100+媒体矩阵定制化发声,举办包括主题论坛、讲座、路演推介及供需匹配等上百场同期活动……更有全年全方位服务矩阵,助力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持续释放新动能。



参展咨询

李   勇 18251960408

张显龙 13770796572


参观报名

朱华倩 15905164500


扫描二维码

在线领取融交会参观入场券  


- THE END -


- 文化科技融合汇 - 


文化科技融合汇是专注于文化和科技融合领域的行业服务平台,跟踪文化和科技融合热点事件,为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业内资讯。


交流/咨询/合作/转载

请加微信号 ⬇️

江小创:wss251073465


> > > >

执行机构:江苏文创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组委会办公室电话:025-86890188

网址:www.njcif.cn

邮箱:nj_ctif@126.com

地址:南京市玄武区阳光路3号

太阳宫剧场4楼


阅读原文

*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数艺网立场转载须知

本文内容由数艺网收录采集自微信公众号文化科技融合汇 ,并经数艺网进行了排版优化。转载此文章请在文章开头和结尾标注“作者”、“来源:数艺网” 并附上本页链接: 如您不希望被数艺网所收录,感觉到侵犯到了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数艺网,我们表示诚挚的歉意,并及时处理或删除。

数字媒体艺术 新媒体艺术 科技艺术 作品分享 科技前沿

19980 举报
  0
登录| 注册 后参与评论